奶奶家的小院

lin

<p> 刘延琳 </p> <p class="ql-block"><b>那日与几个多年不见的中学挚友聊天,说起高中时的情形,有个同学说:“有次听你和同桌聊天,好像说到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吧!你说,最喜欢田园风光、田园生活,葡萄满架,花果满树。最好有个后花园,种花,种菜,各色果树,果实香满枝头…想吃了,伸手可及,惬意极了!”生活庸碌,当年畅聊的这些,我已不复记得,似乎也忘却了少年时代所拥有的纯净美好、田园牧歌般的人生理想。这回忆深深触动了我,儿时的记忆便顷刻间涌来,一时兴起,信笔写写记忆中“奶奶家的小院”。 感谢友人文字润色并提供部分网络图图。 </b></p><p class="ql-block"><b> ——引子 </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陕北高原纵横着梁梁峁峁、沟沟坎坎,奶奶家就坐落在延安市富县交道塬上一个小村落——景村。奶奶家住在最东头村里的小学校和果园的边上、硷畔的下面。奶奶家的小院,是我小时候的乐园,有我人生很多的第一次,有写不尽的趣事和暖情。</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记忆中奶奶家的小院很大很大。院子外的小硷畔,有水桃树、毛桃树,水桃树的果子熟透了很好吃,特别是香气,浓郁诱人别具魅力。大门口左手,有一棵高大的核桃树,这里是我们小时候的“树屋”,那么高大的树,真不知道小小的我是怎么上去的!哥哥带着我们小孩子们常常爬到树上乘凉,吹牛、讲故事。每年挂果后,核桃慢慢成熟饱满。从带着绿皮的嫩核桃开始,我们就开始一直吃呀吃呀,满足了望眼欲穿的唇齿之盼、口福之想,真正 “舌尖上的美味”。</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比我大两岁的哥哥喜欢做手工,他用自行车链条做的火柴枪,是小伙伴眼里的至爱珍宝。大家东跑西颠,“冲啊杀呀”,“小英雄”少年的童真弥漫在山沟里。新核桃嫩嫩的,有一股清甜的香气,我最喜欢吃。小小的哥哥找来一颗硕大的钉子,不知怎么把它压扁,再反复磨搓打磨,便制出了一把小镰刀状的核桃刀,带着弯刃。尖锐的刀尖,将核桃从顶部一破为二,弯刃再轻轻一旋,就露出乳白清香月亮般诱人的果仁。细细地剥掉薄薄的种皮,一大口咬下去,唇齿生香,笑意溢上我的小脸、流淌在心田!</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为了破开核桃果壳,哥哥的手总是染得黑黑的,往往要过了长长的秋天甚至漫长的严冬才能被“洗白”。核桃全身都是宝,核桃的绿色果皮含有大量的酚类物质,能辅色固色。核桃熟的时候,指甲花也开了。名唤“春燕”的姑姑会把果皮砸成糨糊状,与指甲花和在一起染指甲,这样染出的指甲不容易掉色,红艳艳的特别漂亮。妈妈不让小女孩染手指甲,姑姑偶尔会给我染几个脚指甲。等啊等啊,终于揭掉层层包裹,露出一闪一闪的“桃心儿”,像我粉扑扑的笑脸儿。看着,看着,心里乐开了花,并瞬间激荡起来,颠颠地满院子疯跑……那个物质贫乏的年代,人们也没有忘记对美的追求。</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院子坐西有三孔窑洞,我就是在小院中间的窑洞出生的。后来,又在大门正对面盖了几间瓦房。从我记事开始,便住在这瓦房里,窑洞用来储藏粮食、水果,也变成我们捉迷藏、做游戏、过家家的又一个“秘密基地”。</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奶奶喜欢种花,一年四季不败。陕北是果树的优生区,以苹果与红枣产业最负盛名,我家乡的“富县苹果”与“洛川苹果”齐名,咬一口,脆甜生津有甘润,比“初恋的味道”还美!院子里除了苹果,更栽着各色果树,葡萄、桃子、杏子、红枣、梨,样样好吃。那棵“龙眼”葡萄树是最难忘的。冬天的枝藤在黄土的怀抱沉睡,夏天的葡萄架爬满大半个院子,阳光投射下来,树下花影斑斑。春天的时候,葡萄出土、上架,看着嫩嫩的芽儿绽出,小小的花蕾绽放,独特的花香释出,青青的果粒渐渐变成绯红浅紫,红玛瑙般鲜脆甜美,紫玛瑙般浓郁饱满。</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不知不觉上小学了,我跟着妈妈去了她执教的学校。交通不便,便不常在奶奶家待。特别读了初中高中,更不常回去。爷爷把一串一串剪下来的葡萄放在窑洞里,藏着守着、盼着,眼巴巴等着我们,却常常要一直等到春节。而藏在窑洞的葡萄早就等不及了,耷拉着脑袋有点儿蔫了,不过依旧很甜。想着爷爷奶奶在这简陋的窑洞里,弯腰、翻捡,盼着我们的情状,不禁黯然神伤。</b></p> <p class="ql-block"><b>  陕北的冬天很冷。葡萄每年除了修剪,还要上架、下架,出土、埋土。而那时候爷爷年事高了,已无力承担这样的繁重劳动,就把这棵陪了全家几十年的葡萄树砍掉了。我记得这棵树的大根盘在院子里留了好多年,每年都有隐芽发出枝叶,像一盆大气有度的盆景。我常常想,如果那时候我们能常回去和爷爷奶奶拉拉话,给葡萄搭搭架,整整型,浇浇水,施施肥,疏疏花,剪剪枝,梆梆蔓,收收果……那这棵树也许就能留到现在了——那可就是名副其实的珍稀“老藤”了! 再让我来酿一杯“老藤龙眼”干白,那得有多美! 可是世事从难有“如果” ,故嗟叹“岁月不回头”,内心痛惜不已。</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除了葡萄,爷爷种的南瓜脆而坚实,刀砍而不能破。上锅一蒸,金澄澄的冒着热气,清香扑鼻,面而不干,甜润而细腻。做成瓜面、米面、南瓜饼、南瓜粥,都是陕北人家既寻常又馋人养人的美食。南瓜收了放在窗台上,是农家小院的秋日盛景。遇到好吃的南瓜,便择其优、留其种,用最朴素的方法,践行了“实生选种”的良方。年复一年,经年不懈。老人家的南瓜子成了亲戚乡邻争相传播的种子,更是我记忆中的臻味,每次想起来都勾起远行游子的丝丝的乡愁。</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奶奶家还种了花椒树,每年八月十五前后红枣熟了的时候,也该摘花椒了。妈妈和姑姑踩着梯子边摘边聊,中间忍不住伸手摘颗红枣扔到嘴里,但总是会被“麻”到。被“麻”到了,赶紧“呸呸呸”地;再摘颗枣儿塞进嘴里,慢慢唤醒麻木中的味蕾。想起当年的情景我常常忍不住哈哈哈地大笑,可又常常笑不出来。身体感官的麻木有望复苏,精神的麻木最难唤醒。从那“麻木”的感觉,不禁联想到“国民性”,而且似乎千年不衰,传沿至今,令人震惊痛惜。生活中的各种况味,苦辣酸甜咸苦鲜,能有所体味便是还在呼吸、喘气、活着;如果所有的味道都被“麻木”主宰、被“麻木”掩盖,顶着行尸走肉的躯壳,活着又有什么意思呢?</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过大年,是儿时最大的盼望。穿新衣,戴新帽,贴对联,剪窗花,磨豆腐,蒸豆包,杀猪宰羊、炸油糕……还有一种黄小米磨面烙制的陕北特色美食“摊黄黄”,百吃不厌。不知道我在这小院里度过了多少个春节——这里,永远都有最浓的年味、最醇的亲情。</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春节最美的事,是看妈妈剪窗花,福寿生肖、碾麦打场、赛车体操、滑雪跳水、花鸟鱼兽、安塞腰鼓、陕北道情,给儿时的我们带来无尽欢乐,充盈了家庭的精神生活。看着看着,我就长大了。又有一年过年,大概二三年级吧,终于按捺不住不住、小心翼翼地拿起了小剪刀。在妈妈的帮助下,我完成了人生第一张剪纸《牧羊归来》,内心好不激动欢喜,再小心翼翼夹在书里,百看不厌。</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多年以后,有次回老家看妈妈时,恰逢妈妈剪纸创作的高峰期,题材丰富,质地精美,难度越来越高,尺幅越来越大。我看得爱不释手,又忆起当年剪窗花的情形,便又在妈妈指点下,剪了一些我喜欢的窗花,如“花中四君子”、“运动”等小幅系列习作,便想跃跃欲试更难的挑战。</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陕北道情》系列是“妈妈的剪纸”中最打动我心的一套,融情于一剪一刀、一颦一笑、一眸一望,巧盼顾兮、眉目传俏、托物寄情,帧帧精美。捧着妈妈的这套作品,一幅幅细看、凝神,抚摸,内心深深触动。我选了其中我最爱的一幅,安心坐下、静静创作,好像也变成了“剪纸”的“妈妈”。一周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我终于完成了属于我自己的第一幅“艺术”作品——《摘樱桃》。细观起来,跟妈妈剪的相比,同样细致精美,几可乱真。我们开玩笑说如果“妈妈的剪纸”“热销”,我就暗地“捉刀“。而这周时间也是心灵治愈的“温补良方”。这幅“作品”的完成过程,促成我工作以后难得与爸妈在老家安心相伴的温馨时光。这温馨的记忆历久弥新,每次想起便忍不住笑意扬在嘴角。这笑意,渐渐驱散横亘胸中、经年难散的黑云,化为心中最坚强的柔软、最细腻的坚韧。</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剪纸是延安民间的一朵绚丽的山花,凝聚着无数民间艺人的情愫和智慧。妈妈爱了一辈子剪纸,更成了退休生活的重要内容。我曾在“朋友圈”分享过“妈妈的剪纸”,引来朋友们的关注和赞叹。我的一个师兄向妈妈讨要了“三羊开泰”“百鸟朝凤”等作品,装点在远他在烟台的新房。我的一个校友,时任张裕巴堡男爵酒庄的王建国总经理看到妈妈的作品,欣赏不已,想用在他们酒庄的展厅,妈妈听了欣然应允,特意精心剪了她最喜爱的“陕北道情”和“安塞腰鼓”两个系列、16幅作品,一时传为葡萄酒圈的佳话。酒庄的宾客络绎不绝,当朋友发现那是“妈妈的剪纸”,每每拍照或合影留念,分享他们的欣喜,让我感到温暖而动容。</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夏日的繁星下,冬日的火炉边,爷爷会给我们“讲古”。妙趣盎然的各种历史故事、英雄好汉,不知爷爷从哪里听来的,记得那么真切,讲得那么惟妙惟肖。我们都听得着迷,天天缠着爷爷讲。在幼小的心灵里,那些故事无形中播下辩是非、知善恶的种子。</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奶奶是打小就到我们家的“童养媳”。虽然生在那个年代,却是不缠足的,走起路来稳稳地,不似她们那个年纪的“小脚老太太”。我们家在村里的辈分大,奶奶高大俊俏、爽朗通达、人缘又好,喜欢东头跑西头串地跟人拉家常,谁家有个家长里短,也爱找奶奶来评评理。家里虽然不富裕,奶奶却有一副菩萨心肠,常听她说这个“恓惶”那个“恓惶”缺吃少穿的。但凡有一口吃的用的,她从来不吝与人分享。</b></p> <p class="ql-block"><b>  奶奶活得不像一个农村的“小脚老太太”,而且更加清明通达。虽然不识字,却懂得读书的重要。她和爷爷经年劳作,拉长工、打短工,忍饥挨饿,含辛茹苦,积劳成疾。但他们再苦再累,都坚持一定要让爸爸读书。奶奶说,读了书,眼就“亮”了,心就“明”了。奶奶有很多“名言”,我称之为“奶奶语录”,往往成为我人生路上困惑时的启迪与滋养。奶奶说“话是开心的钥匙”、“理越辩越明”,奶奶还说“为人做事要摸着良心”。奶奶说“向前的路是黑的,但人人都得向前望,‘抓挖’着朝前走”。饥饿的年代,奶奶这样目不识丁的农村老太太,要我们挺胸做人,“才不枉来人世一遭”。她老人家虽然大字不识一个,却懂得最深刻的道理和最本真的文化。“奶奶语录”简单朴素,却充满常识和哲理,闪耀着人性的光芒。而历史早就反复告诫人们,如果哪个年代丢失了“常识”,一定会付出惨痛而可怕的代价。</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奶奶也会生气,也会吵架,也会骂人,但我记得她好像从来没有和爷爷红过脸。也可能吵过、闹过,反正我记不记得了,惟存她老人家的温情满屋、慈爱满怀。奶奶骂人,常常是骂骂院子里的鸡,骂骂猪圈里的猪,甚至骂骂聒噪的乌鸦、闹人的鸟儿,或其它猪狗不如的畜生,好不痛快!那情形,至今想来,仍然令人忍俊不禁。写到这儿,突然,想起延安清凉山上弥勒殿著名的对联:开口大笑笑天下可笑之人……</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爷爷奶奶离世的时刻,我没能陪在他们身边,没能守在他们膝下,没能立在他们眼前,没能最后一次牵到他们的手,更没能见到他们最后一眼。终身抱憾啊终身抱憾! 每每想起,便悲从心来,泪不能已。</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挚爱亲朋的离去,是心中永远难以抚平的伤痛。联想到“疫情”“时艰”,多少同胞百姓的离世,让人难以呼吸…写到这儿已是泪流满面,痛不能语……每一个生命都应该被珍惜、被歌颂,每一个生命的陨落都值得好好去追忆。</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20世纪80年代,农村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村子重新规划,家里盖了新房,爷爷奶奶住进了依旧花果满园的新院落。“奶奶家的小院”便渐渐败落。</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每次我回去都一定要去最早的老院看看,走走,望望。听听风,听听雨,听院里流年的窃窃私语……老院也在这样的目光中渐次凋零:窑洞坍塌,花木枯泽,杂草丛生,落叶满地。核桃、大枣、苹果、桃李杏,各色果树都渐次被砍光了。窑洞上面的小学校,已破败得不堪一用,偌大的果园里的各种果树也都全部被砍光了。我记忆中花果飘香、书声琅琅的“景村”已经渐行渐远,惟余抹不去的幽幽思念、满满怀想。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只有薪火相传,才能泽丰后世。</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奶奶家的小院”一边在离我远去,一边又在向我走来——越来越近、越来越真切。每个人记忆中都有自己的“百草园”,那是我们成长的精神家园。在奶奶家的小院,种花,种菜,种果,果满枝头、香飘十里…想吃了,伸手可及,惬意极了!奶奶家的小院对于我的意义,不亚于“百草园”之于鲁迅先生。还有那些在小院里,葡萄架下、煤油灯前读书的时光,孱弱而倔强地,为生命照进了点点星光。</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奶奶家的小院,我永远的精神家园。</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lin于杨凌雅苑</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2020.3.24草成</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 2020.3.26再改</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 2020.3.27 05:08配图</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 2020.3.27 09:39增补</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 2020.3.27 13:31改定</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2020.3.28 16:39终稿</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2020.3.31:13:31校定</b></p><p class="ql-block"><br></p> <p><b>花馍馍</b></p> <p><b>挂花花(陕北传统面点)</b></p> <p><b>昔日的奶奶家今日的模样。</b></p><p><b>走出大门,</b></p><p><b>胸中有沟壑,</b></p><p><b>眼前有光明,</b></p><p><b>烦闷之气顿消,</b></p><p><b>心中豁然开朗。</b></p> <p><b>院子外。</b></p><p><b>院子土基的院墙还在。</b></p><p><b>我甚至记得为了搬去新家,在小院里打土坯、筑围墙的情形。</b></p><p><b>看起来灰头土脸一无是处的麦草混进泥里,</b></p><p><b>便用卑微与弱小构筑了坚固与持久。</b></p> <p><b>小院如今的模样。</b></p><p><b>去年“五一”因“二妈”去世回家奔丧,临行前我又专门去了“老房子”和“小院”看过。“小院”里种了树,正在密密地长着,窃窃地私语着。一阵风儿吹来,秋叶便哗啦啦地应着,高兴地跳起舞,向风而歌。</b></p><p><b>在大门外,在硷畔,在核桃树水桃树的地方,站了很久。</b></p><p><b>家乡已不是记忆中的家乡了!家家户户富裕而祥和欢乐。记忆中的村子“很大很大”,现在看来“很小很小”;从东头到西头,一眼就可以望到,变得“很小很小”。而记忆中的村子依旧“很大很大”,承载千年相思,万年守候。</b></p> <p>这个已经坍塌的大窑洞,就是我出生的地方。</p><p>窑洞上面就是以前的小学校,也是现在的“老房子”。果园就在窑洞右上手。这儿看到右上手的小土台,长了好多酸枣树,更有我们忆不尽的童年野趣--那酸涩、那甜美、那鲜香,是摔不碎、打不烂的“全息照片”,挥之不去,抹之不掉。</p><p>今年秋天酸枣熟了的时候,我要再回去看看!</p> <p><b>陕北的皇天后土滋养了几代人。陕北的窑洞土层深厚,更加冬暖夏凉。但如今窑洞完全倾覆塌陷,我出生的窑洞,缩小成了一个大洞口;我们曾经捉迷藏的“柴房”,貌似也变成了“狗窝”。</b></p><p><br></p><p><b>妈妈做的电子相册里的这张照片,装点了花团锦簇,繁星点点。凝神静思的时候,仿佛那些葡萄仙子,核桃仙子,苹果仙子,水桃仙子,酸枣仙子,花椒仙子,百花仙子,百草仙子,百果仙子,森林仙子,雨露仙子,大地仙子,河仙湖仙谷仙…百神之神,应有尽有。听到心灵呼唤的时候,她们便纷纷来到小院。有单个单个来的,也有三三两两一起来的,也有成群结队来狂欢的;一大群,穿着蓝色的,绿的,粉的,黄的纱裙,手里拿着魔法棒。</b></p><p><b></b></p><p><b>她们想我的时候,就会跑到我的酒杯里来看我**,或直接奔放、或含蓄害羞地提示我别忘了她们的模样和味道。也完全失了儿时模样的,比如果香尽失却呈蜜香,比如“椒麻”已呈香料,那便成就了人生路上最为珍贵的成长。</b></p><p><br></p><p><b>**葡萄酒中常常会呈现自然界百花香、百果果香、各色佐料、大地泥土森林的味道。北方水果,南方水果,各种花香,香料,蔬菜,泥土,落叶,淤泥,朽木,蘑菇苔藓,林森泥土、矿物燧石的味道。世间所有的味道都可以在葡萄酒中别样表达,只是变得更加妙曼多姿,若隐若现,即若即离,幻化无穷,欲语还休,从而更加难以把握、难以捉摸、难以描述,而升维到更高的层阶和能级,混搭层次性、复杂性、浓郁度、复杂性的呈现,及个体独特的感官体验,便具有经久不衰、永不枯竭的独特而永恒魅力,成为人类文明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兼备艺术属性,修身养性,陶冶气质、塑造人格。对极致感官的追求、探索,研究、描述、神经生理学,感官化学、葡萄酒品鉴方面的眼研究探索,又是对科学的探索应用与升华。对葡萄酒的风土,就是葡萄生长的日月清风,阳光雨露,风雨雷电,黄天厚土的感悟,农人经年的劳作,就是信天游唱响的情歌。</b></p> <p class="ql-block">老院子 老房子 系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后来第二次搬家后的老房子,是文中提到的小学校整修后的院子。奶奶家的小院就在这个老房子下面,可惜没有留下照片,憾以记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妈妈看到我的“撼以记之”,马上请在老家的堂哥拍了上组“小院”照片。</p> <p><b>不论老家的哪部院落,永远都是果蔬满园、香满心田的“Full House”! </b></p><p><br></p><p><b>每次想起,纵使艰难时日,也温柔了岁月,温暖了流年。</b></p><p><br></p><p><b>从来不需要想起</b></p><p><b>永远也不会忘记</b></p><p><br></p><p><b>故乡,故乡! 这,就叫故乡!</b></p> <p>爷爷</p> <p><b>奶奶</b></p> <p><b>“追风的少年”</b></p><p><br></p><p><b>郭明浩是我们98级的本科毕业生,此文发出后他帮我做了这个最近热播的这个短视频“追风的少年”。</b></p><p><b>《奶奶家的小院》在我们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工作群里分享时,体系同事、病虫害防控研究室的葡萄虫害岗位科学家、我很尊重的中国农大马春森教授@我说: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儿时的初心,还有几何?这可真是深邃的“灵魂拷问”!每个人都需要用心、用行动来回答!</b></p><p><br></p><p><b>时光老去,韶华不老,“归来仍是少年”!让我们永远保持内心最初的坚守。</b></p> <p><b>另一个葡萄酒圈领军人物、世界十大葡萄酒品牌顾问、校友兼酒友好友的时任北京农学院发酵工程研究室主任的李德美教授读后也转发并给予褒奖与鼓励。</b></p><p><b>他说,“刘教授国家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不仅科研好、教学佳,也是情感细腻之人。看她的随笔:</b></p><p><br></p><p><b>陕北高原纵横着梁梁峁峁、沟沟坎坎,奶奶家就座落在延安市富县交道塬上一个小村落——景村。奶奶家住在最东头村里的小学校和果园的边上、硷畔的下面。奶奶家的小院,是我小时候的乐园,有我人生很多的第一次,有写不尽的趣事和暖情。”</b></p><p><br></p><p><b>我回复表示因为特殊时期而“有触动、有感念,有闲暇、'没学生'、'没朋友',才促成此文,籍此共鸣,若能享心意相通、朋友情重,也是世间美事。但就是太长了!这几天有些激动,修改了好几次,越写越长,读者们好辛苦时”,他说,“真的辛苦,但是还是能读完。说明文字好”。</b></p><p><b>这是对一个初次提笔以这种方式写下心中所思所感的“作者”最大的鼓励!</b></p> <p><b>德美与明浩两个好基友在“斟知酌鉴”联盟周年晚宴上,用一支1912年份的马德拉葡萄酒拍卖筹得奖金两万元,两个人一“买”一“拍”,一时传为佳话。</b></p><p><br></p> <p><b>德美每年都要回母校给全院学生做世界/中国葡萄酒市场发展报告、在TP做“中国葡萄酒专场品鉴”活动。活动过程我们都采用直播形式,围观者甚众,好评如潮,学生们更是受益匪浅,惠及业门。</b></p><p><br></p><p><b>“应 Tasting Panel(TP) 创始人及指导老师刘延琳教授邀请”,中国著名酿酒顾问李德美副教授作为TP大讲堂的特约嘉宾,于2018年12月20日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酒学院师生带来“中国赤霞珠与马瑟兰对比品鉴"活动,深度解读中国的马瑟兰与赤霞珠葡萄酒。活动中我们品鉴了来自国内六个产区、八个酒庄的十六款佳酿,并进行了现场直播。”</b></p><p><br></p><p><b>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u0Tyd4hdsKvxZifmhWS6sg</b></p><p><br></p><p><br></p><p><br></p><p><br></p><p><br></p> <p><br></p><p><b>“中国赤霞珠与马瑟兰对比品鉴”活动详情</b></p> <p><b>本文发出之际,引起广泛共鸣。刚刚提到的我的学生加朋友、“江湖”人称“郭校长”的葡萄酒品牌营销与策划新一代的领军人物、“斟知酌鉴”葡萄酒联盟盟主、知酒葡萄酒工作室创始人、著名葡萄酒品牌建设顾问、我创建的葡萄酒专业品鉴平台(TP)核心赞助人,我们葡萄酒学院98级毕业生郭明浩率先转发,并给我做了这个“追风的少年”短视频,表达支持,令我非常感动。</b></p> <p><b>2020.1.3号,明浩专门回到学院,为TP的同学们做了一场“中国精品葡萄酒品牌营销与品鉴”,从品牌营销角度谈论葡萄酒的品鉴,令人耳目一新。借此机会,他还在TP首开“知酒”奖学金,推陈出新推动TP的可持续发展。</b></p><p><br></p><p><b></b></p> <p><b>饮水思源 I 郭明浩为母校TP品鉴小组设立“知酒奖学金。</b></p><p><br></p><p><b>TP平台报道详见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v-4jxUQTRfrvXv9WYJJkQA</b></p> <p><b>作为TP的发起人和核心赞助人,明浩这些年来更是时刻牵挂TP的发展,想尽办法、不断为TP调动、提供和对接各种优质品鉴资源和师资,陪伴TP走过了八个年头。</b></p><p><b>“我们”在一起;“我们”还在一起走,走向一个个下一次。</b></p> <p><b>“爬树”的“小龙女”。</b></p><p><br></p><p><b>今天看到我们刚刚毕业两年的“小龙女”,站在高高大的树上,又酷洒脱又充满追求和力量,心扉瞬间被击中。</b></p><p><br></p><p><b>常常牵挂毕业的学生,担心“大社会”、“大染缸”,担心时局,担心在国外的学子。看到她突然感到我的焦虑完全可以放下了!</b></p><p><br></p><p><b>曾经热爱跑酷、热爱轮滑、热爱游戏、热爱葡萄酒的少年们,如今依旧是“追风的少年”!他们定能担当起他们该负的责任、担起历史重担,践行赋予神圣的使命!</b></p><p><b><span class="ql-cursor"></span></b></p><p><b>少年强,中国强!</b></p> <p class="ql-block">感谢陈局慷慨挥毫,真挚惠赠[抱拳][抱拳]</p> <p class="ql-block">肝肠煦若春风,</p><p class="ql-block">虽囊乏一文还怜茕独;</p><p class="ql-block">气骨清如秋水,</p><p class="ql-block">纵家徒四壁终慠王公。</p> <p><b>我的“美酒人生”……</b></p> <p><b>“龙眼葡萄”</b></p> <p><b>爷爷的葡萄树已经与无踪可寻,却又长在心里。</b></p><p><b>长大后我就去酿了葡萄酒,成就我的“杯酒人生”。</b></p> <p><b>龙眼葡萄,是属于原产于我国、属于东亚种群的欧亚种葡萄品种,在我国北方种植广泛,以河北沙城最负盛名,曾为国宴佳品,鲜食酿酒双兼,更是酿造新中国“第一瓶干白葡萄酒”--长城葡萄酒的原料。</b></p><p><br></p><p><b>恰逢此文草成之际,葡萄酒界神仙伉俪郭松泉、张春娅老师著的纪念他们的父亲郭其昌老前辈的著作《本色 中国第一瓶干白葡萄酒诞生记》这本书刚刚付印发行,引起葡萄酒圈相购热潮。我也抢购了12本,既作为珍藏,更作为工具和礼物,以学习和追忆郭其昌等老一代葡萄与葡萄酒人,抚慰葡萄酒人的情怀。郭松泉老师还特意送我礼物,并和张春娅大姐一起帮我签名。</b></p><p><br></p><p><b>更值得一提的是,两三年前,我们品鉴小组的同学们有幸一起品尝过两次1995年的“龙眼干白”。经过二十年的时光雕琢,龙眼干白凤凰涅槃、脱胎换骨,已经走了号称“天下第一白”的法国勃艮第蒙哈谢的风韵!我和同学们都惊呆了!太惊喜了!正所谓“历久弥香”、大道至简!</b></p><p><br></p><p><b>向老一辈葡萄酒人致敬!为岁月欢歌!</b></p> <p>龙眼葡萄。“龙眼葡萄”是一个我国古老鲜食葡萄的一个品种,不是南方的“龙眼”果实。有时候直呼“龙眼”会产生误会。</p> <p><b>记忆中“爷爷的葡萄树”就长这个样子,只是比这株的棚架好大,架面更宽,余荫更美,福泽后世。</b></p> <p>记忆中的葡萄树是这两棵树的结合。《本色》的封面完美补缺。</p><p><br></p><p>注:照片来自《本色》封面。致谢</p> <p>本色:中国第一瓶干白葡萄酒诞生记》正式出版。</p><p><br></p><p>本色:中国第一瓶干白葡萄酒诞生记》正式出版,同时纪念郭其昌老先生百年诞辰。在这缅怀、追寻、感慨、感念、激动、期待等等感受一起涌来的时候,首先向郭其昌老先生致敬!</p><p><br></p><p>郭老和我的导师、人称“贺葡萄”的贺普超先生是同时代的人。贺先生著述立传,教书育人,培养的学生不少已成为葡萄酒界领军人物,比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前副校长李华老师,与贺先生共创我国第一个“葡萄栽培与酿酒”专科专业、并创建当时亚洲唯一的葡萄酒学院和葡萄--葡萄酒工程本科专业;再如时任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段长青老师,以及张裕葡萄酒公司总工李记明博士等等一众国之栋梁。现在葡萄酒学院在国内已逾20家之多,葡萄酒专业遍地开花。桃李不言,酒香自溢! 两位前辈如若幸在,也都是“百岁老人”了!他们亲历和见证了新中国和中国葡萄的崛起,他们也一定相信伟大祖国和中国葡萄酒产业的光明未来!</p><p><br></p><p>在《本色》发行之际,追思先生和前辈们,感喟良多!回顾中国葡萄酒的历史,抚今思古,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p> <p>恰逢此文草成之际,葡萄酒界神仙伉俪郭松泉、张春娅老师著的《本色 中国第一瓶干白葡萄酒诞生记》这本书刚刚付印发行,引起葡萄酒圈相购热潮。我也抢购了12本,既作为珍藏,更作为工具和礼物,以学习和追忆郭其昌等老一代葡萄与葡萄酒人,抚慰葡萄酒人的情怀。郭松泉老师还特意送我礼物,并和张春娅大姐一起帮我签名。</p><p><b>我一直仰慕郭老师和张大姐的学识才华、钦佩他们的工作态度、欣赏他们的生活态度、羡慕他们的精力充沛、一丝不苟,他们把生活过成了诗,并常常传达出种种诗意的美好。祝福郭老师和张姐,青春不老,爱情永固,健康长寿!</b></p> <p>更值得一提的是,几年前,我们品鉴小组的同学们有幸一起品尝到1995年的“龙眼干白”,完全不输号称“天下第一白”的法国勃艮第蒙哈谢干白!我和同学们都惊呆了!太惊喜了!正所谓“历久弥香”。</p><p><br></p><p>向老一辈葡敬!为岁月欢歌!</p> <p>2017年3月2日,TP一次盲品活动</p> <p>这款1995年份的“龙眼”干白经过岁月大洗礼,凤凰涅槃般重生。</p><p>这是2017年3月14日TP进行的一场盲品活动的记录。长城龙眼”告白被大家盲品为勃艮第老年份的,答案揭晓的时候,一众惊奇。</p><p>原来“龙眼”心里藏着“蒙哈谢”的理想。20年芳华铸就东方“龙眼”的“蒙哈谢” 之梦。</p> <p>酒评:酒液的边缘甚至呈橙色色调,可见经历了较长时间的陈年。有较浓的氧化气息,果香较淡,但酒体和酸度保持得较好,能够支撑起其圆润的口感与酒体。烟熏,烘烤,焦糖,地瓜干的复杂香气引人入胜。个人认为是一款有一定年份的勃艮第霞多利。(TP潘星伯)</p><p><br></p><p>我的点评:陈年龙眼的表现令大家惊喜,龙眼本为鲜食酿酒两用品种,发酵时需要脱色处理,色泽香气较为寡淡平庸,今晚,龙眼年轻时的不愉悦随着陈酿褪去,展现出迷人的风采,值得铭记。</p><p><br></p> <p>2018年5月3日再次进行了这款酒的品尝,依旧呈现勃艮第老年份霞多丽的风格和特点,有雪梨酒的典型香气,氧化型风格,果香已被弱化,杏仁,榛子,香草。酒体和酸度保持得较好,能够支撑起其圆润的口感与酒体。烟熏,烘烤,焦糖,地瓜干的复杂香气引人入胜。</p> <p>这支1995年份的龙眼干白是我们97校友、我的学生和好友黄臻送给我的,我将这支酒拿到TP与大家共享。</p><p><br></p><p>黄臻是与我们家往来最密切的家人,是多年以来回学院看我们次数最多的家人。我们一起酿酒、评酒、参加酒展,又一个“美食、美酒、好朋友”。</p><p><br></p><p>他也是TP核心赞助人之一,他公司所有的酒都是TP的“看家酒”。有他在,我永远不用担心TP的酒窖存酒“入不敷出”。</p> <p><b>我们一起合作酿的2017塞外庄园赤霞珠干红获得2019年布鲁塞尔国际葡萄酒大赛大金奖。国内获此殊荣的只有5款中国葡萄酒获大金奖。</b></p><p><br></p><p><b>这是他在“颁奖现场”。我作为2017北京布鲁塞尔国际葡萄酒大赛的评委,用照片见证了这一时刻。朋友们看到都会“会心一笑”。</b></p><p><br></p><p><b>点点滴滴不能尽数,结绳记忆,他日再续。</b></p> <p>苹果熟了系列</p> <p>陕北美食</p> <p>妈妈的剪纸系列</p><p>剪纸的妈妈</p><p><br></p><p><b><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创作的快乐</p> <h3>鼠年平安</h3> <p>窗花系列</p><p><br></p><p>花中四君子</p><p>梅</p> <h3>兰</h3> <h3>竹</h3> <h3>菊</h3> <p>葡萄</p> <h3>窗花</h3> <h3>牡丹</h3> <p>老鼠吃葡萄</p> <h3>梅花</h3> <p>莲的心</p> <h3>梅花鹿</h3> <h3>喜登梅枝</h3> <p>双鸡共向幸福歌</p> <p>松鼠吃葡萄</p> <h3>年年有余</h3> <p>牧羊归来,我小时候剪的第一幅作品可能就是这个图样</p> <p>运动系列 我的最爱</p><p>跳水</p> <h3>体操</h3> <h3>滑雪</h3> <h3>赛车</h3> <p>戏水</p> <h3>戏水</h3> <h3>戏水</h3> <h3>人与自然</h3> <h3>少女</h3> <p>貂蝉</p> <h3>思乡</h3> <p>纯净</p> <p>出水芙蓉</p> <h3>横眉冷对</h3> <p>情暖人间</p> <p>风雨同舟,共济时艰</p> <p class="ql-block">安塞腰鼓誉全球</p><p class="ql-block">安塞腰鼓系列</p> <h3>安塞腰鼓系列</h3> <h3>安塞腰鼓送瘟神</h3> <p>信天游飞出心窝窝</p> <h3>纺线线</h3> <p>送郎参军</p> <h3>陕北道情系列<br>赶牲灵</h3> <p>绣荷包</p> <h3>盼情郎</h3> <p>摘樱桃</p> <p>打秋千</p> <h3>山丹丹</h3> <h3>南泥湾</h3> <h3>划旱船</h3> <h3>翻身道情</h3> <p>心心相印</p> <h3>孔雀开屏</h3> <h3>三羊开泰</h3> <h3>鹤翔九天</h3> <p>龙腾九天</p> <p>吉利安康</p> <p>平安吉祥</p> <p>任重道远</p> <p>何日缚住苍龙</p> <p>雄鸡一唱天下白</p> <p>凤鸣朝阳</p> <h3>参展</h3> <h3>妈妈的剪纸</h3> <h3>喜形于色</h3> <p>陕北道情(组图)妈妈的剪纸在张裕巴保男爵酒酒,来自我们葡萄酒学院95级优秀学生、时任茅台葡萄酒副总、总总酿酒师范雪梅的分享</p> <p>陕北道情(组图)</p><p>妈妈的剪纸在张裕巴保男爵酒庄,来自我情同手足的师兄、时任张裕葡萄酒公司总工李记明的分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