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山门外有个栖云松月清凉境

“池城旧时光”春生

<p>  根据史料记载,清凉境最初名曰:“秋浦亭”始建于唐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在亭旁,还有座香火旺盛的栖云庵。其时,驿道上古松森森,浓荫蔽日;庵堂里青灯伴月,钟磬悠扬。行人每每至此,迎面清风送爽、晴光闪烁;耳畔松涛阵阵、佛乐声声,好一个歇脚纳凉的绝佳之境。清朝卢光祖曾有诗赞道:“瑶卢光祖坐徘徊,似听闾宫奏乐来。矗矗虬松拂云表,粼粼光映近三台。”</p> <p>  这座清凉境,也叫二里半亭,旧时从古县城到此地,正好是二里半,而从此地到西庙(文孝庙)也正好二里半,因此,乡人称作“二里半亭”。秋浦亭和姜西岭的中亭、岱岭的中亭是古徽道上的三个亭子。姜西岭的亭子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被岭上岭下的百姓抢了,岱岭的中亭也只剩下残垣断壁。秋浦亭(即清凉境)它是池州杏花村境内基本保存完好、或许是唯一的古代建筑。杏花村十二景中的第七景“栖云松月”就在这里。</p> <p>  古杏花村十二景中的“栖云松月”,指的就是“清凉境”。这座“清凉境”其实就是供路人休息的一个亭子,亭子是一间长廊式建筑,青砖黑瓦,柁梁木椽,典型的江南民居风格。它前接栖云庵,后临圣母桥,与乾阳寺相邻。</p><p><br></p><p> 清凉境历经岁月的风风雨雨,几经修建,几经坍塌,直到民国初年,时任贵池县临时议会议长胡子正率乡贤重新修建,在两头门首嵌上石刻“清凉境”,并亲自在壁上题诗一首:“脩然撇尽人间热,此境人间竟有之;为甚纷纷名功客,到来只是不移时。”一九九一年,原贵池市人民政府正式公布了清凉境古迹,并将其列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br></p><p> 年少时,常去西门外杏花村踏青,那时的秀山门已经被拆除,只剩下残垣断壁和一小段裸露着黄土的城墙,城门口小铁匠铺旁有两株杏树在春风里摇曳,枝头绽放着粉红的杏花,干涸的护城河长满了野草,路是高低不平的村道,走两里多路就到了清凉境,亭子是一座东西向的长廊式建筑,青砖黑瓦,柁梁木椽,典型的江南民居风格。这座旧时称之为长亭的建筑,在今天看起来,似乎把它叫做给路人歇脚的小屋也许更贴切些。</p><p><br></p><p> 亭子的东西两边各有一门,在朝西的那扇门的上方,镶嵌着一块青石碑记,上面用阴文刻着醒目的“清凉境”三个大字。几经岁月的风雨侵蚀,墙体上的白灰抹面基本已剥落殆尽,裸露的青砖上已经长满了绿苔,很多地方也已经千疮百孔,伤痕累累,像一位久经沧桑的老人千沟万壑的面孔。</p> <p>  走进这座墙壁斑驳古旧的建筑,微风穿堂而过,顿觉凉意袭来,匆匆赶路的躁热无影无踪,遍身舒爽,心想这里真是清凉之境啊!举目所见,农家的竹篱茅舍旁都有杏树,一两棵或三五棵点缀着春天的田野,那时候的杏花村几乎没有看见成片的杏树,也不知道它确切的位置,出秀山门走二、三里路,就是我们心目中的杏花村了,离城近,一直是春游踏青的首选,而来杏花村也必然要到清凉境的亭子里坐坐。</p> <p>  这座在杏花村境内的秋浦亭,也曾是许多文人墨客驻足的地方,留诗甚多,宋时陈舜俞有诗赞秋浦亭:“牢落真秋浦,江山滞客舟。身同雁南去,心似水东流。鸥鸟荒烟里,渔人古渡头。只因山色好,来上九华楼。”另一位杏花村的郎遂,他是《杏花村志》的作者,也是一位诗人。《杏花村志》自康熙十三年(1674年)春月起稿,至康熙二十四年夏授梓成书,先后历经11年。清雍正年间,被编入钦定《四库全书》,成为我国唯一以村志进入《四库全书》的史书。</p><p><br></p><p> 郎遂也是一个懂得闲适的人。有一年春天,他同几位好友,“取径清凉境,入栖云庵,主僧存真及法弟子从古出迎,烹茶小坐。”他们沿路“看野花,辨鸟音”,论诗论画论书法,饮酒作诗,一直到太阳下山。郎遂把这次聚会称作“西郊雅集”。</p> <p>  如今,在鳞次栉比的高层建筑群中,幸存的二里半亭“清凉境”显得瘦骨嶙峋,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绻缩在高楼的丛林中。但它是贵池悠久历史的遗存,也是老贵池人心中一段难以磨灭的记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