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光阴似水,日月如梭。转瞬之间,父亲离开我们已经五年多时间了。</p> <p class="ql-block">心态乐观平和、耄耋之年戏称自己为“80后”且“面相70岁、身体60岁、心态50岁”的父亲在他人生第七个本命年的夏天猝然离世,不仅让所有熟悉他的人们始料不及,也在我心头留下了一道难以愈合的伤疤,仿佛轻轻一碰就会滴血——这也是我虽然早想写点什么却又迟迟不敢提笔的原因。</p> <p class="ql-block"><i>(一生勤奋好学、笔耕不辍的父亲)</i></p> <p class="ql-block">庚子初春,一场突如其来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在父亲曾经战斗、生活过的湖北武汉打响,这个特殊“长假”让我有时间静下心来陪伴母亲和家人,仔细翻看父亲的遗作和相册,在《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字里行间寻找那些曾经熟悉的往事和渐渐远去的背影,思绪如涓涓溪流,润湿了我的心田,也融化了心头的那道伤疤……</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01 传奇人生</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常想,祖上先人当年从山东掖县(今山东省莱州市)进入关东地界时,定是一眼被辽西走廊上拔地而起的医巫闾山那雄、奇、险、峻的磅礴气势所吸引;抑或是被“幽州重镇”厚重的文化基因所征服。1930年,农历午马年飘雪的季节,父亲就诞生在这座大山深处的一户农家里。</p> <p><i>(辽西胜境、医巫闾山,物华天宝、人杰地灵)</i></p> <p><i>(幽州重镇、塞北严彊,历史悠久、文化厚重)</i></p> <p><i>(医巫闾山山脉鸡冠山下的小山村)</i></p> <p><i>(父亲的出生地——辽宁省北镇县富屯乡石佛村499号)</i></p> <p class="ql-block">奶奶是满族正黄旗人,姓巴名俊文。虽识字不多又下嫁深山僻壤,但知书达理、善持家务,从小不缠足、会骑马,年轻时曾进城找县长讲过理,也会给上门要饭的“花子”洗头、理发、煮饺子吃……在我印象中,每当提起父亲的童年,额头写满故事的奶奶似乎总是欲言又止。原来,自幼聪颖、天赋异禀、心灵手巧的父亲在享受了四年私塾短暂而美好的学童时光后,因家境所迫,12岁便随堂叔一起背井离乡,到哈尔滨一面坡投亲学艺,备受煎熬。俗话说,“学徒学徒、三年为奴”。虽是跟师傅学裁剪,但每天都要劈材、烧火、挑水、甚至端屎端尿,冬季要靠穿百家衣才能抵御黑龙江零下30度的严寒。</p> <p><i>(父亲与当年带他去哈尔滨学徒的堂叔在葫芦岛望海寺合影)</i></p> <p class="ql-block">1946年4月28日,哈尔滨解放。不到16周岁的父亲瞒着家人加入了东北野战军第<span style="font-size: 18px;">十纵队</span>(梁兴初部,后转制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7军160师478团一营一连),随即参加了辽沈战役中围困长春、攻打锦州之黑山阻击战以及衡宝战役、湘西剿匪等重大战役,一路随大军南下直至“天涯海角”。幸运的是,父亲在“不长眼睛”的枪林弹雨中如有神助、竟然毫发无损,还凭借英勇顽强、机智灵活的战斗表现,在“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历史洪流中火线入党、并由战士一步步晋升为班长、副排长、排长,不能不说是个奇迹。</p> <p><i>(不怕流血牺牲、为建立新中国立下战功的父亲)</i></p> <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父亲的一封家书让终日以泪洗面的奶奶破涕为笑,“革命军属”的身份也让爷爷奶奶被乡邻们更加高看一眼。必须承认,父亲当年做出的生死抉择和“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跟着共产党打天下的牺牲精神彻底改变了他和家族的命运。</p> <p><i>(两心相许,天赐姻缘)</i></p> <p class="ql-block">1959年,命运让从东北两座大山(医巫闾山、长白山)里走出来的一对年轻人相会于南岳衡山脚下的国家重点军工企业——“湖南一厂”(代号272厂),由长春土木建筑工程专科学校(现长春工程学院)毕业分配进厂的女技术员与驻厂警卫连指导员一见钟情,郎才女貌的父母喜结良缘。翌年,国家进入“三年自然灾害”的困难时期,家中也接连发生两件大事、一喜一忧:姐姐出生、爷爷病故。并不习惯南方气候和饮食的奶奶毅然放弃在女儿家中养尊处优的生活,在随后长达十余年波澜不惊的岁月里辛勤付出,用亲情陪伴、见证了我们姐弟三人从呱呱坠地到长大成人。</p> <p><i>(1976年,在湖南长沙西区武装部拍摄的全家福)</i></p> <p class="ql-block">说来惭愧,我对出生地衡阳和中华五岳之一的南岳衡山并无印象,原因是未及懂事儿就和家人一起追随父亲到了省会长沙。在“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全国学解放军、解放军学全国人民”的上世纪60、70年代,无论是在长沙警备区政治部、长沙市西区(现岳麓区)武装部任副政委还是在长沙市文化局“支左”任革委会军代表期间,父亲的形象都格外引人注目,当然,这并不完全缘于他伟岸的身躯和与众不同的气质,也有特殊年代人民群众对子弟兵的尊敬和所有男孩儿对父亲与生俱来的崇拜。</p> <p><i>(风华正茂的父亲在长沙“五一”广场)</i></p> <p class="ql-block">心地善良、胸怀开阔,谦虚谨慎、幽默旷达,积极乐观、重情重义的父亲在长沙军界、政界、文艺界颇有名气——伟大领袖毛主席曾在1958年4月12日视察过父亲担任指导员的连队;1969年9月19日,父亲作为湖南省军区国庆观礼团团以上干部代表进京接受了毛主席的接见;父亲曾被保送汉口高级步校学习深造,还曾担任长沙第一师范学校校外辅导员,与毛泽东主席同窗好友周世钊先生(长沙第一师范学校原校长,后担任湖南省副省长)私交甚密;湘楚英才如画家林凡、唐之湘,书法家颜家龙,篆刻家李利、作家卞毓芳,诗人瞿琮,歌唱家李谷一等均与父亲熟识往来;父亲与战友合作出版过诗集《红星闪耀》,创作的诗歌作品常见于《解放军报》、《湖南日报》、《长沙日报》、《中国文学》、《湖南文艺》、《长沙晚报》,是名副其实的“军旅诗人”;1972年10月父亲为横跨湘江两岸、橘子洲头、连接岳麓山与城区的长沙首座跨江大桥建成通车创作的《湘江大桥赞歌》名噪一时;由父亲作词、卓干作曲的歌曲《毛主席来到我们连》不仅唱遍军营内外、而且成为湖南歌舞团的保留节目,广播喇叭里不时能听到那熟悉的歌声:“旭日东升霞满天,阳光灿烂照群山,春满营房人欢笑,毛主席来到我们连……”</p> <p class="ql-block"><i>(父亲出席广州部队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代表大会)</i></p> <p><i>(1972年,作为长沙第一师范学校校外辅导员的父亲与学生谈写作)</i></p> <p><i>(1976年,与父亲志趣相投的湖南著名书画家唐之湘、颜家龙等与全家人合影)</i></p> <p class="ql-block">1976年是中国历史上风云激荡的一年。在刚上初中的我心目中,那一年能够与唐山大地震、三位伟人去世和粉碎“四人帮”相提并论的“大事件”是父亲携全家从中国“四大火炉”之一的长沙来到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当时还叫锦西的小县城。这种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生活环境的巨大反差令全家人一度都十分沮丧。</p> <p><i>(1976年,长沙市西区党政军领导与武装部全体成员欢送父亲等三人转业)</i></p> <p class="ql-block">也许有人会问,是什么力量促使父亲在如日中天的人生巅峰毅然做出这样的抉择?我的理解,这里有作为党员“时刻听从党召唤”的政治自觉;有作为战士“以服从命令为天职”的职业操守;也有作为儿子满足年迈母亲落叶归根夙愿的赤子之心;或许还有作为诗人向往大海、挑战人生的浪漫情怀。</p> <p>父亲转业后创作的一首歌曲《永远是个兵》道出了他的心声:“虽说离开军营,我依然是个兵。脱下绿色的军装,仍有军人的血性。勇往直前是军人的本色,随时听从祖国的号令。千难万险无所畏惧,雷厉风行是军人作风。无论身在何地何方,我永远还是一个兵。”</p> <p><i>(1976年,父亲带我和弟弟与挚友唐之湘、颜家龙等在长沙湘江大桥合影)</i></p> <p class="ql-block">我曾问过父亲,当年脱下军装、换上工作服变身“工人领袖”(厂工会主席)时有没有后悔过?而父亲则往往避实就虚,调侃自己当年若不是对大海情有独钟选择了船厂、而是去到某某厂矿,现在可能早就下岗待业了……那种随遇而安、知足常乐的心态令我钦佩不已。</p> <p><i>(父亲好友李约拿送别诗:“送君正值送春时,杨花乱拂惹秋思。日暮榆关何处是?芙蓉国里雨如丝。送君不唱落梅花,北出榆关固有家。陋句为君壮行色,心随汽笛向京华。”)</i></p> <p class="ql-block">当时工人师傅喊他叶副主席,这称呼与亲临渤海造船厂视察工作、时任党中央、国家和军队“二号首长”的叶剑英元帅恰好巧合,“叶帅”的“别名”不胫而走。46岁的父亲和刚刚结束“十年动乱”的共和国一起,意气风发地开启了人生又一段辉煌的历程。</p> <p><i>(父亲在厂工会的同事、好友、著名画家张宝生1977年创作的水粉画《叶剑英视察渤海造船厂》)</i></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02 父爱如山</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我记事开始,就始终能感受到父亲那如大山般的爱。这种爱不似火一般热烈,也不像糖一样甜蜜,但深沉、厚重、执着,让我受益终身。</p> <p class="ql-block"><i>(儿时的我被父亲视若掌上明珠)</i></p> <p><i>(1966年,我与父亲在长沙合影)</i></p> <p class="ql-block">父爱的体现之一是教我如何做人——这也是父亲给我上的“人生第一课”。我记得十分清楚,父亲不仅对奶奶百依百顺,而且每月都会主动给奶奶15元钱,这笔“零花钱”在上世纪60年代来说应该不算少——奶奶因此也经常带我“下馆子”改善伙食或品尝长沙特色小吃,这或许是我从小就比同龄人长得粗壮一点的原因之一吧。</p> <p><i>(六口之家,老少三代,其乐融融)</i></p> <p class="ql-block"><i>(奶奶、姥姥、父亲、母亲、二姨、姐姐、弟弟、表妹、表弟和我在一起的珍贵合影)</i></p> <p class="ql-block">差不多每年春天,我的姥姥、一位操着浓重胶东口音、慈眉善目的小脚老太太都会为逃避过敏性哮喘病的发作而从吉林省长白县出发,先坐汽车再换乘火车、辗转数日不远千里来到长沙,和我们一起生活大约半年时间。在那个生活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我们家里三代、四姓、六口人(弟弟当时还没出生)能够其乐融融地生活在同一屋檐下,身为一家之主的父亲功不可没。奶奶有句话常挂嘴边:“三岁看老、从小看大”。现在看来,父亲发自内心的善良与孝顺就如同播撒在孩子们心田的种子,在阳光、雨露、春风的滋润下默默地生根发芽。</p> <p class="ql-block"><i>(1973年,父亲带我和在海军某部服役的表哥王福全在橘子洲头合影)</i></p> <p class="ql-block">父亲退休后的20多年时间里,几乎每个清明节都要带我们驱车一百多公里返乡祭祖,为祖父、祖母和曾祖、高祖上坟扫墓,在拥抱春天、亲近自然的同时,感受亲情、慎终追远,这个传统一直沿袭至今,成为了一种家风,而所有的家庭成员无一例外都成为了家风的传承者和受益人。</p> <p><i>(2013年清明节,父亲最后一次带我们返乡祭祖,在老屋回忆往事)</i></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歌曲《老家》音频(叶文祥词,李丹曲,陆海洋演唱)</p> <p><i>(快乐老家,亲情无价——2013年清明节父亲在外甥家中谈笑风生)</i></p> <p><i>(2018年清明,我们姐弟三人与福全、福贵、福金三位表哥及嫂子畅叙亲情)</i></p> <p><i>(2019年清明,姐弟三人返乡与兄嫂在村口小桥上合影留念)</i></p> <p><i>(2020年清明)</i></p> <p class="ql-block">父爱的体现之二是教我认真做事。在我读小学时,父亲要求我每天写一版毛笔字、画一幅画。写字的范本是任政老师的《楷书活页字帖》,内容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提高警惕、保卫祖国”等耳熟能详的语录;画画则天马行空,《人民画报》、《解放军画报》、“样板戏”海报、《“批林批孔”漫画选》、小儿书等都曾是我临摹的对象。而父亲在我临摹较好的字上用红笔画的每一个圆圈都是对我极大的褒奖与<span style="font-size: 18px;">鞭策</span>。虽然那个年代能写善画者大有用武之地,但我想,作过报社美编的父亲绝非望子成龙心切,只不过把这当作对我性格的一种磨砺吧。1975年我的一幅习作《学冬子》(电影《闪闪的红星》主人公)在湖南省和长沙市儿童画展上展出,也算是给父亲争得了一点颜面。当然,更重要的是父亲引导、培养了我后来在对待每一件事情时,都能够具有足够的信心、耐心与恒心。</p> <p><i>(我和奶奶在一起——上小学时候的我写毛笔字还是有模有样的)</i></p> <p class="ql-block"><i>(恰同学少年——我在长沙市西区培红小学毕业时与同学、校文艺宣传队密友罗伟雄、陈士争合影——这两位发小同学毕业后事业发展令人瞩目,在此文中不再赘述,感兴趣的好友可自行百度 )</i></p> <p class="ql-block">父爱的体现之三是为我指引方向。“文革”结束,高考恢复,给了我们这代人改变命运的机遇。但由于种种原因导致我的中学阶段过得浑浑噩噩,不仅成绩平平、而且偏科严重,因此萌生了毕业后接班进厂的念头——这也是当时大多数同学的选择与归宿——显然,这与父母的希冀和我自己的梦想存在一定距离。在决定人生命运的“十字路口”,父亲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现身说法,并以毛主席“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和叶剑英元帅“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的诗句鼓励我奋力一搏,争取成为家里第一个大学生。在我第一次高考失利后,父亲也不言放弃,而是坚定支持我返校复读。那段时间里,只要我回家,父亲就会默默关上12英寸黑白电视机;他还专门收集时事政治资料供我参考;利用在市委党校学习机会带我去锦州“二轻”验光配镜,让我第一次领略了锦绣之州的魅力;父亲甚至还陪我在锦州体育馆现场观看了一场省队之间的排球比赛,运动员奋勇拼搏的精神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还促使我在大学阶段与排球结缘并成为校男排的一名主攻手……</p> <p class="ql-block">(在锦州师范学院分校——锦州师专前身——读书时身着校男排队服在北湖公园留影。可惜的是拍摄失焦、把人拍虚了。)</p> <p class="ql-block">当我1981年考取锦州师专时,父亲特意赠送给我一块电子表、一件风衣、一把口琴作为奖励,这三件礼物陪伴我度过了快乐的大学时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毕业后,我遵从父亲的意愿回到渤海造船厂子弟中学(也是我的母校)当了一名教师,有幸与父母、师长成为“同事”,圆了“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的梦想。</p> <p class="ql-block"><i>(子承父业、人生无悔——从厂子弟中学—团委—动力分厂—党委宣传部——我在渤船工作的37年里一直都在努力追赶父亲的脚步)</i></p> <p><i>(父亲离休前作为船厂党委宣传部分管统战工作的领导和锦州、锦西、葫芦岛连续三届市政协委员,在十多年的履职生涯中积极参政议政,为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维护职工群众利益仗义执言、建言献策,成为远近闻名的“社会活动家”和职工的贴心人)</i></p> <p class="ql-block"><i>(我有幸步父亲后尘当选葫芦岛市第三次党代会代表和第四、五、六届市政协委员,在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在葫芦岛市纪念人民政协成立70周年活动中,一篇记录我和父亲接力投身政协工作的文章《十年履职路、两代政协情》被收入《闪光的足迹——葫芦岛市政协委员风采录》一书)</i></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03 生命如歌</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父亲一生酷爱文学艺术,他的人生就像一支激昂雄壮的进行曲,一部记录着光荣与梦想的交响乐,一曲与时代合奏鸣响、充满力量的奋斗者之歌……</p> <p><i>(1982年,父亲参加航行试验在大船上留影)</i></p> <p>从1958年底到《民兵报》报社当美编开始,父亲的文艺创作由漫画逐渐扩展到相声、诗歌、歌词等方面,这首先要归功于父亲对文艺与生俱来的热爱和身处环境的影响,但“笨鸟先飞”(父亲自谦语)的执着与勤奋好学和不懈努力才是关键——他握笔的右手指上厚厚的老茧即是证明;而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尤其是渤海湾的蓝天碧海、塔吊鸥影与工厂火热的生活无疑为他激情澎湃的心海注入了一股清流。</p> <p><i>(1969年,父亲在纪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发表27周年座谈会上发言)</i></p> <p>进厂不久,父亲在唐山大地震中就以一首感人至深的小诗《震花》登上《辽宁日报》副刊而令工友们肃然起敬。随后几年、特别是到党委宣传部任职后,父亲创作了《珍贵的党旗》《祖国颂歌》《清晨,我登上高高的塔吊》《大海是一本诗集》《船厂素描》《渔村速写》《大海的胸怀》《春天的诗行》《山和水》等大量情感真挚、生活气息浓郁的诗歌,以老船为笔名相继发表在《诗刊》《星星》《芒种》《启明》《北京文学》《当代诗歌》《鸭绿江》《工人日报》《中国船舶报》《辽宁日报》《锦州日报》《锦州文艺》等报刊上,在辽西文坛引人嘱目。</p> <p><i>(父亲参加锦州市举办的书画摄影展)</i></p> <p class="ql-block">父亲与年龄相仿、身世相近、志趣相投、在锦州工作的湖南籍诗人易仁寰(曾任锦州市文联主席、文化局长、市委统战部长)结为莫逆之交。2008年1月,当父亲得知比自己小6岁的亲密战友易仁寰不幸去世的消息后悲痛万分,连夜作《悼念老友易仁寰》:“残冬将尽噩耗传,泪雨无声苦难言。多年知己君先逝,贺岁邮笺断往还。天台作赋催何急,来世联吟定有缘。昔日相约浑一梦,长留诗卷在樽前。”</p> <p><i>(1982年元旦创刊的《渤海造船》报)</i></p> <p>在上世纪80年代初,父亲与同事一起创办了《渤海造船》报,该报至今一直保留副刊这块阵地,为厂里扶植、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文学骨干;他还力邀刘镇、谢冕、铁竹伟、母国政、刘绍棠等著名诗人、作家来厂交流,提升工厂文化品味……这些陈年往事,在陈志雄、张文禄、安保全、李伟义、张宝生、岳海鹏和黄秋声、张宏杰、韩文鑫、徐凌霄、孙景芳等船厂和地方文友的回忆文章中多有提及。</p><p><br></p><p>毋庸置疑,重返关东黑土地的父亲迎来了他文艺创作的第二个春天。</p> <p><i>(父亲在生产一线,右一为父亲的“忘年交”、时任厂报记者的岳海鹏)</i></p> <p><i>(1982年,父亲与渤船文友何金、王冰、田林、张文禄等陪同诗人刘镇在葫芦岛采风)</i></p> <p><i>(父亲在葫芦岛接待著名作家铁竹伟)</i></p> <p><i>(亲如一家——父亲与同事安保权、李伟义、吴志伟、贾立西)</i></p> <p><i>(父亲与渤海造船厂党委宣传部同事及母国政、尚国顺、张文禄、周大华、刘咏梅等文学爱好者合影)</i></p> <p class="ql-block"><i>(淡泊名利、甘为绿叶——父亲始终关心、支持、帮助年轻同志成长成材。当时部里最青年的记者、现任渤船集团党委宣传部长贺永强与父亲在一起)</i></p> <p class="ql-block"><i>(敢于冒险、不惧挑战——1987年带队首次航拍葫芦岛)</i></p> <p class="ql-block"><i>(诗人情怀,布衣本色——父亲因公出差在青岛崂山留影)</i></p> <p class="ql-block">“园中草木春无限、笔底波澜老更成”。1991年,父亲光荣退休。遂以念念不忘的家乡老榆树作为书房斋号,名“榆荫阁”,由著名书法家姚俊卿老先生亲笔题赠,成了名副其实的“十亩榆荫叶作家”(徐长鸿先生赠言),称呼也由“部长”、“叶帅”变为“榆荫阁主”、“叶老”。</p> <p><i>(故乡的老榆树与鸡冠山是父亲魂牵梦绕的地方)</i></p> <p><i>(中国著名书法家姚俊卿老先生为父亲书房题赠“榆荫阁”)</i></p> <p><i>(著名书法家姚俊卿老先生书赠父亲的书法作品)</i></p> <p>父亲退休后加入了中国乡土诗人协会并任会刊编委,与著名诗人臧克家、李瑛、苗得雨、刘章、张永健、王燕生、阿红、杨铁光、宋海泉等结为契好,每年都携母亲一起参加中国乡土诗人年会,与文坛老友新朋谈诗论道,以文会友,心无杂念,悦性怡情,在温馨从容的晚年生活中为中国乡土诗歌的繁荣和发展作出了宝贵的贡献。</p> <p><i>(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父亲在乡土诗人年会上发言)</i></p> <p class="ql-block"><i>(马季书增父亲的墨宝:老骥伏枥)</i></p> <p class="ql-block"><i>(父亲与相声大师马季合影)</i></p> <p class="ql-block"><i>(2008年,父亲母亲重返长沙在清水塘合影留念)</i></p> <p class="ql-block">铁骨虬枝爱晚晴,相亲相恋伴雄鹰。</p><p class="ql-block">扶摇天地堪回首,喜见夕霞染碧空。</p><p class="ql-block">岁在已丑冬月 叶文样诗画</p> <p>2008年父亲创作、发表在《辽宁老年报》的一首歌曲《生命如歌》(张羽曲)即是他和母亲晚年生活状态的缩影:“我惦记你,你牵挂我,彼此关爱,相濡以沫。历经风雨肩并肩,携手搀扶互依托。颐养天年逢盛世,生命如歌献余热……”</p> <p><i>(2004年,父亲为渤海造船厂建厂50周年创作的诗歌《毛主席像前遐思》)</i></p> <p class="ql-block">难能可贵的是,父亲思维超前、与时俱进,在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还学会了用电脑(手写输入)创作并尝试“转型”,开篇之作《海上生明月》及其姊妹篇《观云》以及后来的《辽西明珠葫芦岛》《刮目相看高桥镇》等散文随笔作品更是有幸荣登《人民日报》“大地”副刊和《人民日报》(海外版),令人刮目相看。</p> <p><i>(2008年,父亲、母亲一起为抗击汶川大地震捐缴特殊党费)</i></p> <p>父亲的散文随笔大多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人生感悟,或深或浅地彰显了他对中华文明与传统文化深厚底蕴的理解,表现的是坦诚真挚的赤子之心、笑对人生的生活态度和宽广博大的家国情怀。与众不同的人生经历、酷爱读书的生活习惯、笔耕不辍的创作激情,让父亲每年都能有几十篇作品问世。佳作《蝴蝶兰》《闲话楹联》《走进大自然》《树木神韵》《香水梨》《感恩》《书缘》《月是故乡圆》《难忘的赠别》《幸福的回忆》《金色的暮年》《夕阳红似火》《车过望儿山》等先后被《人民政协报》《中国老年报》《老同志之友》《中国军工报》《中国船舶报》《中船重工》《北京晚报》《团结报》《杂文报》《讽刺与幽默》《鸭绿江》《辽宁日报》《辽沈晚报》《辽宁散文》《老年文学》《关外文学》《辽海诗词》《乡土诗人》《新国风》《荻花》《诗国》《碣石》《闾山》等众多报诗刊杂志采用刊发。</p> <p class="ql-block"><i>(1996年,我和弟弟陪父亲与陈志雄、黄秋声、于泉洲、王维龙等文友笔会欢聚后合影)</i></p> <p>父亲还与省内众多知名作曲家联袂创作了《地球,伟大的母亲》(铁源曲)《海鸥,请你回答我》(侯庆林曲)《盼团圆》(王立凡曲)《宝岛情思》(李丹曲)《美丽的葫芦岛是我家》(乔树军曲)《赤诚的心》《缘》(于冠军曲)等脍炙人口的歌曲。发表在《音乐生活》上的歌曲《老师的形象》(桂柄赫曲)被全球发行量最大的文摘类刊物《读者文摘》(后更名为《读者》)1996年第3期封三转载;2009年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创作的诗歌《祖国颂歌》被辽宁省委宣传部作为开篇之作收入《红歌辽宁》一书。</p> <p class="ql-block"><i>(父亲作词,于冠军作曲的歌曲《缘》MV)</i></p> <p>父亲创作的一首歌词《感恩》是他心存感恩之心、怀揣报国之志的真实写照:水有源,树有根,吃水不忘挖井人。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万物共生存。羊羔吃奶知跪乳,乌鸦反哺知报恩。感恩自古是美德,有恩知报方为人。 啊,感恩,感恩,四季更替才有春。水有源,树有根,吃水不忘挖井人。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万物共生存。人间有爱知回报,滴水应报涌泉恩。感恩是人之本性,有恩不忘何为人。啊,感恩,感恩,阴阳轮回日月新。——原载《音乐生活》2012年第10期</p> <p>古稀之年的父亲采纳亲朋好友的建议,将一生作品中的很大一部分收入在《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两本作品集中。此书由中国书协原主席、著名书法家沈鹏先生题写书名,以父亲生前好友、著名诗书画家黄秋声先生所作《榆荫阁赋》《月共天涯赋》为序,分别由王振斌、陈晓倩和王维龙、李涛、谢江波等担任编校、设计。在2013年《天涯共此时》付梓之际,父亲生前好友、时年96岁的兴城市著名书法家赵序初老先生及黄秋声、于泉洲、杨铁光、李长吉、刘忻、金土、王继安等文友赋诗致贺。《葫芦岛日报》、《葫芦岛晚报》、葫芦岛电视台等媒体还对父亲进行了专访。</p> <p>在《作者自述》中,父亲用“山里生,军旅长;做过工,扛过枪;走边外,下湖广;功不高,人民养;艺不精,自玩赏。吟海月,醉夕阳;梦偏痴,笔更忙;耕千亩,实半框;得与失,不思量。小杂拌,一盘装;咸与淡,任否藏。”这66个字对自己的一生做了凝练概括。在《后记》中吟诗抒怀:“无情岁月增中减,经霜红叶秋后艳。往事依稀犹似梦,是非功过逝如烟。夕阳晚照情未了,诗书相伴度残年。身心康健享盛世,快乐生活每一天。”——这也正是他离休之后在有生之年依然乐观向上、孜孜不倦追求生活价值与艺术人生的真实写照。</p> <p class="ql-block"><i>(出席市文联第二次代表大会与时任文联主席韩庆春合影)</i></p> <p class="ql-block">父亲晚年生活中最大的乐趣就是与他人分享创作带来的快乐。身着便装、头戴贝蕾帽、手拎大号文件包的他足迹踏遍“两锦”政协、文联、作协和各文艺报刊、杂志社编辑部,从市领导、文联主席、报社总编到编辑、记者、普通读者甚至公交车司机,大家都爱和他唠上几句。</p> <p><i>(父亲自作诗画《耄耋抒怀》:戎马当年正逢时,赶月追风任东西。战地归来情未了,耄耋之年仍奋蹄。)</i></p> <p class="ql-block"><i>(2013年春节,父亲在龙回头景区留影)</i></p> <p class="ql-block"><i>(2013年春节,我与父亲在龙回头景区合影)</i></p> <p>“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父亲在83岁时所作七言组诗《晚境心韵》中写到:“欣逢盛世易知足,养生莫过读诗书。淡定人生新岁月,潇洒情怀练筋骨。超凡自有高格调,脱俗任凭云卷舒。休问年华知几许,体健心安便是福。”“离退之后莫称翁,放眼前程万里明。黄忠七序拉弓弩,子牙八旬建奇功。愚公九十移山走,太君百岁仍出征。只要留得夕阳在,尚有余晖染霞红。”强烈地表达出他热爱生命、自强不息、乐观豁达、笑对人生的自信、胸襟、情怀和抱负。</p> <p><i>(2013年五一劳动节,陪同父亲母亲游览锦州笔架山风景区)</i></p> <p><i>(2013年国庆节,父亲母亲与宣传部老同事林万英、贾立西、李学勤在龙湾公园游园合影)</i></p> <p><i>(2013年国庆节,陪父亲母亲游锦州世博园)</i></p> <p><i>(2014年1月23日,农历腊月二十三,小年,父亲最后一次参加一年一度的锦州笔架山大型家庭聚会活动)</i></p> <p class="ql-block"><i>(2014年春节,父亲在兴海栈道)</i></p> <p class="ql-block"><i>(2014年春节,父亲在龙回头景区)</i></p> <p><i>(2014年4月21日,大舅一家人专程来葫看望父亲母亲)</i></p> <p><i>(请忽略镜中正在拍摄的我……)</i></p> <p><i>(难舍第二故乡情——父亲经常率家人一起到“伟人居”饭庄品尝正宗湘菜、再来二两湘泉酒)</i></p> <p><i>(2014年4月26日,我陪同父亲母亲在葫芦岛龙湾海滨风景区游览)</i></p> <p class="ql-block"><i>(2014年5月11日,我在家中用手机为父亲母亲拍摄的合影,这也是父亲留下的最后一张照片)</i></p> <p>然而,世事无常、生死难料。父亲对生命的无限热爱和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却无法阻止命运之剑无情地将他的生命定格在人生第七个本命年炎热的七月。66年党龄的父亲献给中国共产党成立93周年的礼物——《七月颂歌》成为他无悔人生最后的绝唱……</p> <p>父亲生前好友、央视《百家讲坛》主讲、锦州市楹联学会会长、著名诗人、书法家孙丹林先生赠诗云:“红花思水润,叶绿念根情。文诗永不老,祥瑞伴终生。”诚如所言,叶落归根的父亲留下的精神财富如同海上生起的明月,将为继续前行的我们指引航向;父亲吉祥的祝福如同涓涓溪流,润泽已生根发芽的我们茁壮成长;而已长大成人的我们,也将追寻父亲的足迹,用勤劳、智慧、汗水和激情,去创造枝繁叶茂、硕果累累、更加绚丽美好的人生!</p> <p><i>(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我和父亲在兴城合影)</i></p> <p><i>(能亲手为父亲斟上一杯酒、说说心里话是多么幸福啊)</i></p> <p><i>(后继有人——2013年暑假期间父亲与在人大读研的长孙叶雨时在榆荫阁合影)</i></p> <p><i>(2013年春节期间,父亲母亲与两个孙子合影)</i></p> <p class="ql-block">(福佑后人——两个孙子好学上进、学业有成)</p> <p><i>(2020年是父亲诞辰90周年。清明时节,思念如丝,慎终追远,思绪难平,谨以此文缅怀我的父亲。)</i></p> <p class="ql-block"><i>故乡的老榆树(歌词)</i></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i>(白)</i></p><p class="ql-block"><i>老榆树,枝儿长,</i></p><p class="ql-block"><i>老榆树,榆钱儿香,</i></p><p class="ql-block"><i>从小伴我一起长,</i></p><p class="ql-block"><i>人在天涯思故乡。</i></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i>千年沧桑,百年辉煌,</i></p><p class="ql-block"><i>老榆树别来无恙?</i></p><p class="ql-block"><i>天朗气清,惠风和畅,</i></p><p class="ql-block"><i>我又回到你的身旁。</i></p><p class="ql-block"><i>魂牵梦绕,昼思夜想,</i></p><p class="ql-block"><i>你还是我心中模样。</i></p><p class="ql-block"><i>根深叶茂,快乐生长,</i></p><p class="ql-block"><i>榆荫永樾,守护一方。</i></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i>树高千尺,根在故乡,</i></p><p class="ql-block"><i>老榆树永生难忘。</i></p><p class="ql-block"><i>海阔天高,自由飞翔,</i></p><p class="ql-block"><i>大千世界去闯一闯。</i></p><p class="ql-block"><i>七尺男儿,志在四方,</i></p><p class="ql-block"><i>不负韶华大干一场。</i></p><p class="ql-block"><i>男儿本色,奋斗自强。</i></p><p class="ql-block"><i>顶天立地,国之栋梁。</i></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i>2020年4月19日</i></p> <p class="ql-block"><i>(榆荫永樾——父亲信念坚定、敬业担当、勤奋好学、积极乐观的精神如同故乡的老榆树荫泽后代)</i></p> <p class="ql-block"><i>(歌曲《故乡的老榆树》)</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