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传统节日习俗 扬中华优秀文化——济宁市实验小学延期开学课程第八期 (传统文化篇)

济宁市实验小学

<p>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们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我国的传统文化就像是一座巨大的宝库,而传统节日犹如其中闪烁的明珠。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生活中的传统节日,了解我国丰富的民族文化吧!</p> <p>  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很强的凝聚力和广泛的包容性。一到过节,举国同庆,这与我们民族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一脉相承,象征着团团圆圆。而中国又是一个诗的国度。当古诗词遇上中国传统节日,遥想古人当年或对月吟诵,或把酒言欢的情景,不禁让中国传统习俗也蒙上一层文化美的光环。带着这种情怀,我们重温传统节日里的古诗词,一定韵味无穷。</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春节</b></p><p><br></p> <p>  春节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又叫阴历(农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  </p><p> </p> <p>  满溢着喜庆和吉祥的春节是每个炎黄子孙心中永远难以割舍的符号,它不仅是三百六十五天中最新鲜、最特殊的一天,还承载着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风霜愈醇的古老文化。这样隆重又特殊的日子里,古人怎能不做首诗抒发自己的情怀呢?果然,宋代的王安石就做了一首描写春节的古诗——《元日》,我们快来读读吧!</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元日</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宋 王安石</p><p>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p><p>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元宵节</b></p><p><br></p> <p>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时间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根据道教“三元”的说法,正月十五日又称为“上元节”。唐朝时,佛教大兴,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这一天“燃灯供佛”,佛家灯火于是遍布民间。从唐代起,元宵张灯即成为法定之事,并逐渐成为民间习俗。</p> <p>  宋代词人辛弃疾写了一首词《青玉案·元夕》,开头就描写了元宵节绚丽多彩的热闹场面,并借此反衬出一个孤高淡泊、超群拔俗、不同于金翠脂粉的女性形象,寄托着作者政治失意后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8px;">青玉案·元夕&nbsp;</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宋 ·&nbsp;辛弃疾</p><p>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p><p>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清明节</b></p><p><br></p> <p>  大家一定知道,再过几天,就到清明节了。清明节在我国每年阳历的四月五日,又叫踏青节。相传清明节大约在周代的时候就存在了,距今已经两千五百多年了,古时候的习俗主要是禁火、扫墓。发展至今,清明节的习俗增加了很多。因为清明时节过后,气温开始上升,万物复苏,一切都显现出生机勃勃的模样。山野一扫冬季的死气沉沉,焕发生机,田野的野草已长得绿油油的样子,此时正是踏春的好时机。所以清明节的习俗渐渐增加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这些类似于体育活动的风俗。</p> <p>  </p><p> 从古至今关于清明节的古诗就有很多,《清明》就是一首非常应情应景的古诗。</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清明</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唐 杜牧</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p><p><br></p> <p>  关于清明的故事最著名的就是介子推的传说。</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端午节</b></p><p><br></p> <p>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龙节、正阳节、天中节等,节期在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p><p>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最初为古代百越地区(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带)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战国时期的楚国(今湖北)诗人屈原在该日抱石跳汨罗江自尽,统治者为树立忠君爱国标签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p><p> 自古以来端午节便有划龙舟及食粽等节日活动。自2008年起,端午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中秋节</b></p><p><br></p> <p>  中秋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p><p>  </p> <p>  中秋佳节,月美诗更美。除了赏月、吃月饼,我们还可以月下吟诗。《望月怀远》是唐代诗人张九龄的作品。此诗是望月怀思的名篇。全诗语言自然浑成而不露痕迹,情意缠绵而不见感伤,意境幽静秀丽,构思巧妙,情景交融,细腻入微,感人至深。</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8px;">望月怀远</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唐 ·&nbsp;张九龄</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p><p style="text-align: center;">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七夕节</b></p><p><br></p> <p>  每年农历七月七日是传统节日七夕节,又称双七节,乞巧节,女节,少女节,香桥会和巧节会等,源于“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传说。传说玉帝的第七个女儿织女,心灵、手巧、善织、令人羡慕不已,因此,人间女子就拜祭她,祈求智慧、灵巧和幸福,于是,就有了每年七月初七的“乞巧”活动,由此形成了乞巧节。</p><p> 千百年来,生活在中国各地的普通民众围绕着这一节日都要举办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p><p><br></p> <p>  林杰的《乞巧》,讲述的就是七夕的场景。</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8px;">乞巧</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林杰</p><p>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p><p>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p> <p>  《鹊桥仙》是宋代词人秦观的词作,这是一首咏七夕的节序词,借牛郎织女悲欢离合的神话故事,讴歌了真挚、细腻、纯洁、坚贞的爱情。</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8px;">鹊桥仙</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北宋 秦观</p><p>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p><p>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重阳节</b></p><p><br></p> <p>  重阳节,节期在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重阳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季秋丰收祭祀演变而来。“九”数在《易经》中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九九归真,一元肇始,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于重阳之日享宴高会,感恩敬老。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p> <p>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篇之一。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千古名句。</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8px;">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nbsp;</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唐 ·&nbsp;王维</p><p>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p><p>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p> <p>  从远古先民时期发展而来的中华传统节日,不仅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先民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也积淀着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还有哪些传统节日是今天我们没有涉及到的呢?同学们,何不展开我们的探索之路,搜寻一下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和相关故事,共飨传统节日里的诗词盛宴呢?相信这一定是一次别样的旅程!</p> <p><br></p><p>策划:卢小涣</p><p>编辑:颜翠芳 丛琪 徐晓斐</p><p>审核:张丽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