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班节日课程‖又是一年三月三

掬雪烹茶

汉族——上巳节 <p>  上巳节,俗称三月三,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是一个纪念黄帝的节日。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中国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后代沿袭,遂成汉族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每逢三月时令,人们都去水边祭祀。《论语》中“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即是上巳风俗。</p> 上巳习俗: 祓禊(fú xì) <p> </p><p> 上巳节有祓禊、修禊或沐浴活动。</p><p>沐浴是为了去灾。即农历三月上旬“巳日”这一天,人们相约到水边沐浴、洗濯,借以除灾去邪,古俗称之为:“祓禊”。</p> <p>  后来简化为洗手脚。</p> 上巳习俗 : 互赠香草 <p>  古人认为,香草有驱邪之功,于身体大有裨益。</p> 上巳习俗: 曲水流觞 <p> </p><p> 形式 一、人们将煮熟的鸡蛋放在河水中,任其浮移,谁拾到谁食之。</p><p> 形式二、众人坐于环曲的水边,把盛着酒的觞置于流水之上,任其顺流漂下,停在谁面前,谁就要将杯中酒一饮而下,并赋诗一首,否则罚酒三杯。魏明帝曾专门建了一个流杯亭。</p> 上巳习俗 : 高禖 <p> </p><p> 在上巳节这天,祭祀高禖(即管理婚姻和生育之神),除灾避邪,祈求神仙赐给人们孩子。</p> 上巳习俗 : 踏春 <p>  “三月三”相当于古人的“全民春游日”,这一天前后,桃红柳绿,草长莺飞,踏青赏春,郊游健身,正当其时。</p> 古诗中的三月三 三月三民谣 <p> </p><p> </p><p> 三月三,大蒜炒马兰,吃了上南山”。</p><p> 三月三,荠菜花赛牡丹,女人不戴无钱用,女人一戴粮满仓。</p><p> 阳春三月三,地菜当灵丹。</p><p> 三月三,蚂蚁不许上高山。</p> 他们也过“三月三” <p>  时至今日,三月初三在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仍是一个隆重而盛大的节日,“三月三”的传说依旧在壮族、侗族、布依族、瑶族、黎族、畲族、土族等少数民族中流传。</p> 壮族——歌仙节 <p>  农历三月三,是壮族人民盛大的节日,相传为纪念壮族歌仙刘三姐而形成的节日,故又称歌仙节。三月三赶歌圩,搭歌棚,举办歌会,青年男女们对歌、碰蛋、抛绣球,谈情说爱。壮族多于三月三来扫墓,通常在三月三时蒸五色糯米饭。</p> <p><br></p><p><br></p><p>  苗族:“三月三”又称“挑葱节”。据传每到三月三这天,男男女女以挖野葱为名汇集在一起,边挖野葱边说话边唱苗歌,习俗一直延续至今。</p><p> 瑶族:“三月三”又名“干巴节”。即每年的“三月三”之前,瑶族男人都提前一个星期到老林守猎、捕杀野兽、下河捞鱼摸虾,并且烤成干巴带回家里。妇女们上山采摘小靛叶等天然染料,煮水后染成红、黄、蓝、紫四种颜色的糯米饭用于敬献盘古,年复一年,一直传到今天。</p><p> 布依族:贵阳市乌当区新堡乡一带布依族将“三月三”又叫“祭地蚕”。他们于每年三月初三这天,都用炒包谷花作供品,三五成群地至附近山坡祭祀“天神、地蚕”,祈求天神保佑,不叫地蚕咬死田地里的禾苗,让五谷丰登。祭毕,人们沿田边土坎边走边唱山歌,并把包谷花撒向田土中。</p><p> 侗族:多于节日举行抢花炮、斗牛、斗马、对歌、踩堂等活动,亦称“花炮节”。</p><p> </p> 黎族——郊游节 <p>  每年三月三,黎族青年便带上竹筒香饭,手打花伞,来到五指山上,迎接春天。</p> 上巳节的消失 <p>  从唐代开始,人们开始重视了清明节。清明时节正是万物滋长、生命萌动的好时节,所以,宋人也习惯在清明时节出游踏青、祭祀祖先、宴饮聚会等。于是渐渐的,上巳节便在宋代衰落下去,没有人再过上巳节。只有部分地区还保留着一些上巳节的某些习俗。</p> <p>  如: 湖南就有三月三吃地菜(荠菜)煮鸡蛋的习俗。相传“吃了地菜煮鸡蛋,一年到头不生病”。地菜煮鸡蛋,做法简单,主料是地菜和鸡蛋,配上龙眼、黑豆、红枣、花生米等。</p><p><br></p><p><br></p> <p>  鸡蛋、地菜、黑豆、花生米先下锅煮二十分钟。</p> <p>  再放红枣和龙眼,煮五分钟左右就能吃了。喜甜食的加糖,好咸味的加盐。其实什么都不加,也可以。地菜独有的清香,龙眼、红枣的甜香,随着袅袅雾气扑鼻而来,慢慢尝一口,那美妙的滋味啊,谁吃谁才知道。</p> <p>三月三 上巳节</p><p>一古老而诗意的时节</p><p>可惜已被我们淡忘了</p><p>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停下来</p><p>想一想我们是谁,想一想我们来自何处</p><p>我们需要回溯到过去</p><p>那里有我们的精神之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