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让“线上教学”不能只停留在“空中”

Learner+Thinker

<p>  转眼间,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开学时间推迟了将近一个半月的时间,线上教学、空中课堂也如火如荼的进行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各种网上教学软件、教学神器层出不穷,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轰轰烈烈的网上教学运动却难掩背后学习低效的现实。教师变得更忙了,却多了鞭长莫及、爱莫能助的无奈;家长变得更忙了,却陷入了黔驴技穷、手足无措的绝望;学生们变得更忙了,却更多的是眼花缭乱、走马观花的被动敷衍......这不是我们想看到的,当所有的努力有用功极少,副作用极多的时候,我们就要反思:如何改变,才能让我们的付出得到最大的回报?</p><p> 教育,归根到底是培养人的活动,技术再怎么先进终究也是辅助手段。所以,只重技术而忽略人就会南辕北辙,本末倒置。教育的成效离不开学生、家长、教师的通力合作,相对于线下的班级授课,“线上教学”则更多地取决于学生的自律与自主,家庭的配合与保障。作为教师,应该如何在这种特殊的教学模式下扮演好我们“引导者”、“协助者”的育人角色呢?</p><p> 当我深入地审视自己教学的时候,我看到的更多的是千疮百孔,满目疮痍的悲惨景象:分式方程根据“增根”“无解”求字母参数的值的问题,至少在空中课堂中讲过三次,但在微测试中此类题的正答率依然没有丝毫提升;昨天讲过的题目,今天我随机挑了几名成绩在B等级的学生再把这些原题讲给我听一听,可是当时不会的现在依然不会,甚至出现了“画直角坐标系说成画十字架”,“把二次函数一般式化成顶点式不知是啥意思”“顶点坐标和与y轴的交点区分不开”等这些哭笑不得的问题,殊不知这些内容实际上是数学中最基本的内容。我在想,如果不开展“空中课堂”效果会不会也这样?等开学之后,学生之间的差距会是多大?两极分化得多严重?每次上课自己都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洋洋自得地以为学习效果一定很好,可当深入反馈时,发现原来自己在穿着“皇帝的新装”进行“裸奔”。</p><p> 不做“掩耳盗铃式”的老师,敢于直面问题,剥开洋葱,找到症结所在,不破不立,不断反思,不断改变。</p><p>一、变“单一”为“交互”</p><p> 线上教学催生了一大批优质的“微课”,极大的丰富了教学资源。然而,微课只能作为一种学习的资源,而不能成为学习的全部形式。教师制作微课是教师与屏幕的对话,学生观看微课是屏幕与自己的对话,一个屏幕却将老师和学生分割在两个世界。殊不知,学校班级授课的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本对话有效地促成了思维碰撞与深度学习。线上教学虽打破了时空的界限却也拉开了对话交流的距离。所以,我们进行线上教学时一定要创造更多地对话的机会,直播式教学要比点播式教学更能提高效率。在直播课堂我们可以随时设计问题随机提问,邀请多个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尽可能的应学生而动,应学生而变。点播式课堂,我们可以把微课当成自学工具,在看完之后通过有效提问,或者是搭建平台通过问题让学生在线交流,以便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促成深度学习。总而言之,线上教学一定不能成为教师只顾对着屏幕教,学生只顾对着屏幕学的单一形式,一定要构建沟通交流的桥梁。</p><p>二、变“直线”为“闭环”</p><p> 通过了解和自己的切身体会,线上教学的一般流程为:教师讲课——学生作业——作业上交——作业批改——纠错反馈。可是因为受限于网络的局限,我们很难通过有效的反馈精准把握学生的学情。学生作业出现的问题如何保证其改正与落实?学生出现的问题如何指引我们教学的改变?线上教学给老师和学生最大的一个感觉就是不能知根知底,教的怎样?学得怎样?难以得知,难以得到有效的反馈来指导教与学。老师与学生只能各自摸着黑进行着教和学。而学校的班级授课将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评价反馈有机的结合起来,相互作用保持高度的一致性,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形成了一个闭合的良性循环。所以,线上教学要优化评价方式,进行多元化的评价方法。评价要具有时效性、针对性,要有效的服务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让学生与老师知根知底,踏踏实实有的放矢的开展活动。</p><p>三、变“输入性为主”为“输出性为主”</p><p>  学习一般可以分成两种形式:输入性学习和输出性学习。学生的倾听、观看、阅读等,将新的信息通过感官输入进入大脑,这基本上都是输入性学习。而学生通过讲、练、做等方式将所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通过综合、分析和创造,在新的情境中进行应用,这就是输出性学习。著名教育家费曼提到的“费曼学习法”中说到,“学任何东西,如果能用简单的话,用自己的话,不带行话术语,说给八十岁的老太太和八岁的小孩听。如果这些人听懂了,你就把这个概念搞明白了。”这就提到了输出性学习中讲的重要性。更有研究机构依据各种学习方法的实际效果,提出了“学习金字塔理论”。学生仅仅通过被动的听讲、阅读、试听、演示等学习方式最终学习内容的平均留存率只有5%——30%。而通过主动的讨论、实践、教授给他人则最终的学习内容平均留存率有50%——90%。其中“教授给他人”这种方式的留存率达到了90%。</p> 现在的线上学习主要还是以输入性学习为主,学生绝大多数只进行了听和看,唯独缺少了说和做。而要想达到深度学习,说和做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给学生提供说和做的机会,还要设计有意思、有意义、有挑战的表现性任务。我们不仅仅简简单单要求学生“记忆、理解和领会”,而要进入到“分析、综合、评价和创造”的高阶认知过程。唯有这样,才能赋予学习以价值和意义,让学生感受到所学知识的效用,从而唤醒学生的学习内动力。<br>四、变“育分”为“育人”<br>  在线上教学过程中,我们绝大多数的时候只注重了知识的传授却缺少了人性的关怀和教育。粗略估计,学生每天线上上课时间接近四个小时,每天的背诵任务至少一个小时,书面作业至少三个小时。导致了学生像赶任务一样交上作业,流于形式却不追求质量;学生在家和父母呆在的时间变长,却依然缺少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家庭关系处于失控的边缘。人异于机器,是有血有肉的感情动物,知识的传授离不开情感的催化。试想,我们是否了解孩子的学习环境,学习状态,学习困惑?我们是否通过线上等家访形式关注过每一个孩子?是否真正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我们是要培养只能考高分的机器还是要培养一个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品格高尚的孩子?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将德育抛在脑后。疫情时期,国家负重前行,给我们的学生提供了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待在家里,我们可以组织具体有效的亲子活动加深家长与孩子的感情;我们可以一起读一本有意义的书,听一听音乐,看一场电影,锻炼锻炼身体放松我们的身心。当然,上级部门为我们开展了很多有意义的实践课程,可是如果没有科学的规划,因地制宜的考察,所有好的想法到落地后就变成了流于形式的打卡,非但没有起到德育作用反而养成了糊弄敷衍的不好习惯。真正的人文教育不需要高大上,而就在我们的身边,需要我们用真心去发现,去感受,去体会。但愿,冰冷的屏幕与网线不仅仅能传递知识,更能传递爱,传递正能量。<br>  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曾经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教育,无论在线上还是在线下,都需要用真心,都需要以人为本。作为一名普通的教育者更需要不断的审视自己,反思自己,不怕戳痛自己的弱点,不怕改变带来的阵痛。因为,只有不懈的追求才能打开属于自己的一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