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留痕——在侍奉母亲的日子里

青山之子

<p>  母亲步入耄耋华年之后,对我说她越来越想回老家。我十分理解母亲的本意心情。叶落归根的传统观念,对于年逾九旬的老年人来说,早已经深深地植根于骨髓之中而无可改变。我和俩个弟弟就此事商量,很快达成了一致共识,考虑到姐夫已经去世,姐姐的年纪也大了,就不参加侍奉母亲了,只由我们三兄弟负责回老家轮流侍奉。但在征求姐姐的意见时,姐姐主动提出,她也要参加侍奉。她说,母亲是我们四姐弟的嘛,怎么能缺我呢。接着她又说,考虑到大老弟老婆不会讲老家方言,和母亲交流起来有困难,就由她协助我家组成一个组,共同侍奉母亲。两个弟弟对姐姐的心意十分理解和尊重,均表示同意。这对于我们来说,可算是帮了大忙。</p><p> 2015年9月底,利用国庆长假,我们三兄弟偕妻共同陪护母亲回湖南老家,姐姐因晕汽车,随后坐火车赶到。尔后在那里连续、间歇性地生活了三年时光,一直侍奉母亲(2018年2月27号——农历正月十二日午夜)平静、安祥地走完了她九十八岁人生历程。 </p><p> 母亲回到老家后别说有多高兴了,精神面貌象換了个人似的,满脸容光焕发。原本不太行走的她,也喜欢在屋内来回走动散步了。在我们的陪护下走访亲戚,看望妯娌及邻里,心情十分欢畅。我和姐姐、弟弟商定,要作好长期侍奉母亲的准备,三家(姐姐和我们为一家)轮流值班,每家一次二个月接力不断。这样一来,每侍奉母亲二月后,就可以连续休整四个月,大家不至于太劳累。因为我们也都是六十岁以上甚至七十多岁的人了。</p><p> 我们的老家在湘南乡下。祖屋因年代久远而废弃了。现在的房屋是两个弟弟,在紧邻祖屋的前面,于上世纪共同联建的二层楼房,依山傍水,前面还拥有广袤田园。房前屋后都有树木华盖,后山还有葱笼竹林,环境很好,适合于养老。</p><p> 我在侍奉母亲期间的寒暑假里,孩子们也跟着去了。在城市里长大的孩子,到乡村后什么都感觉新鲜,不仅玩得十分开心,还开扩了眼界,增长了见识,以及适应新环境的能力。</p><p> ……</p> <p>  老家怀抱在浓郁的绿荫之中。从远处望去,满眼绿意,房屋隐现。</p> <p>  房前有一条小河沟,清水长流,潺潺有声。</p> <p>  小河沟流淌的系山泉水,清澈又透凉,是孩子们夏天消暑纳凉的最佳去处,每一次都玩得忘乎所以,不亦乐乎,不叫他们就不会主动离开。</p> <p>  横卧于小河上的石拱桥,就在弟弟的房屋前面一点。一头连接村庄,一头连接阡陌田园,不仅是老家人进出的必经之路,也是古时乡间的通衢大道。</p><p> 已经有百年历史的古香樟树,撑起浓郁巨大的华盖,为村舍和过往行人提供歇脚荫庇。</p> <p>  母亲倚在走道围拦墙上古香樟树荫下,睹物思人,思绪万千。倏然想起了上世纪50年代、那个热火朝天的时期,已经逝去的一桩陈年往事。</p><p> 母亲告诉我说,当年不知道刮什么风,几乎所有的大樟树,都被砍去熬樟脑油了。有一天,来了几个砍树的人,提着斧头站在树下准备动手。你父亲迎上前去,对他们晓之以理,告诉他们说村庄、院子里的风水树,应该受到保护不能砍。加之凭籍他在乡间的威望,砍树的人最终服了你父亲,提着斧头走了,樟树才被保护下来。要不然,两棵樟树早就像其它村庄一样冒得(没有)了,荫凉也跟着冒得了啰。然后,长长地舒了一口气,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中。我想,母亲一定是在怀念我父亲,她的心上人。眼前的景物,勾起了她对我父亲英年早逝的无穷思念……</p><p> 现在,只有我们老家那两棵百年古樟树,依然屹立在村旁,郁郁葱葱,成为了老家村庄的标志,令其它村庄的人羡慕不已。同时也成为了我们怀念父亲的一个物证。</p> <p>  清晨,可以在房前石拱桥上或屋顶平台上观赏日出,朝阳与彩霞争相斗艳,交相辉映,漂亮极了,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p> <p>  房屋右侧前方还有一口鱼塘,是全村人共有的,每一家轮流放养。记得我少年时代放养的那年,每天放学后都要打鱼草,年关前干塘时获得了丰收,父母亲为我们兄弟姊妹添置了新衣裳……</p> <p>  又到了腊月间干塘(网鱼)的季节,堂弟家放养的鱼塘喜获丰收,选了一条大鲤鱼送我们,说是给嬸娘尝尝鲜。</p> <p>  距离老家大约三公里开外的银山关,是一座延绵大山。群山中突兀起八座山峰,形似盛开的莲花。花蕊中有一座古老的庙宇,供奉着寿福菩萨,掩隐在原始森林郁闭之中,当年香火兴旺。年少时,我曾跟随着母亲去那里焚过香。当年父亲身患痨病,母亲带我前去祈祷保佑父亲健康长寿。</p><p> 在侍奉母亲的岁月里,我偕妻子专程重游故地。虽然古庙尚在,但只有一位居士看守着,显得很是落寂。面对眼前的一切,无论是殿宇的规模,还是神像等,总觉得与我记忆中的印象大相径庭。居士告诉我,古庙在上世纪六十年代那场革命中被毁了,现在看到的是信众们后来捐修的,也只正殿,但远不如从前的规模和精緻。菩萨、楹联、匾额等也是后来重塑,重撰刻的,同样不如以前的精美。令我唏嘘。</p><p> 面对莽莽大山,满目青葱,勾起了我对母亲当年为筹措我的学费,曾带我去那大山中捡拾乾柴的难忘记忆。 </p><p> 当时,一心只想着尽量多捡拾一些,好多卖几个钱。我和母亲各捡了一大担,心中甚是髙兴。可到了返程下山时,才知道份量太重了,双腿直打颤,差点被压垮。我甚至忍不住流下了眼泪,只是沒有哭出声来,怕母亲伤心。我清楚地听见母亲喘着粗气,看见她满脸通红,大汗淋漓,头发絲和衣服都湿透了,还一直坚持着。母亲见我实在太累了,说声我们歇歇脚再走吧。继而安慰我说,下完这一小段陡坡就是平路了,好走。全然不顾自身有多劳累。</p><p> 当然,后来,我和母亲的那一挑乾柴,都卖了两挑的价钱,回想起来还是觉得值,蛮欣慰的。</p><p> 这段往事,至今记忆犹新,终身难忘。</p> <p>  母亲与阔别多年,前来看望她的亲妹妹团聚 。这是她唯一尚健在的同胞、同辈至亲骨肉,相互间有诉说不完的情愫……</p> <p>  母亲九十五岁华诞时节,我们按照老家的习俗,为她举办了“十大碗(实际上是十二碗)出菜席”寿宴。这是老家乡间最隆重、最髙规格的筵席。为了感谢乡亲们对母亲和我们的友好与帮助,谢拒一切财礼。可应邀者坚决不依,坚持说无论如何也要表示一点祝福与敬意之情。最后只好同意他们买些烟花炮竹前来燃放,算是图个喜庆,送个祝福。这样不仅母亲满意,大家也都高兴。</p><p> 这一天,不仅儿(媳)女们齐聚,姨妈、舅妈,还有族中妯娌、叔侄、邻里及孙辈们全都聚拢来了(曾孙辈以降因上学或工作或太稚幼未到),济济一堂,甚是喜庆,母亲尤为满意。</p><p> 母亲晚年有每天都爱喝口小酒的习惯(平时偶尔喝点)。这天她特髙兴,谁敬酒都来者不拒。还特地对姨妈和舅妈说,这酒是我家崽从贵州带回来的,蛮香,好喝,你们平时难得喝到,今天应该多喝点。我还是第一次见母亲这样开怀畅饮,而且醉了,我们见状立即搀扶着她,踉踉跄跄地回卧室休息。母亲对我说,大家都来了,想见的人都看到了,实在太髙兴!这就是我母亲,重情重义,实在。</p><p> 大红寿字是长外孙棣仪写的,那年他才八岁。母亲看了直夸赞,难以掩饰内心满满的幸福。</p> <h3>  陪母亲喝酒,母慈子孝,满满的幸福享受。一旁作陪的侄子,流露出深情敬意。</h3> <h3>  母亲高兴得容光焕发。</h3> <p>  母亲自从来贵州和我们几兄弟一起生活后,每一年的生日,我们都要为她祝寿。80大寿那年,我已经奉调到省直机关,便率全家回安顺市为母亲举办了寿庆禧晏,四世同堂,济济20多人,甚是喜庆……</p> <p>  母亲七十岁以前,一直都在湖南老家,同两个弟弟生活在一起。母亲七十华诞那年,我从贵州专程回到老家,和弟弟一起共同为老母亲祝寿。记得当年祁东县政府的主要领导人李国章县长得知后,亲自到我家看望母親,而且还送了一块松鹤延年的祝寿镜框匾,令母亲和我暨弟弟们十分感动。</p><p> 当年,我在安顺市主政,大力推广杂交水稻栽培,但种籽需要从省外市场购进。我家乡祁东县是制种大县。那个时候,杂交水稻种籽在全国属买方市场。我的家乡观念较重,总想为家乡尽点绵薄之力,就要求市种籽公司去祁东县考察,根据安顺市气候和土壤条件,选择适合品种,与祁东县签订了长期制种与供种合同。李国章县长知道此事后,还专程来安顺作了一次回访,由此,两市县便建立了友好的互补合作关系。</p><p> 那段时间,我几乎每年都回老家看望母亲,直至母亲乐意来贵州同我们共同生活。这几帧照片,就是母亲来贵州之前的那段岁月里,我与弟弟跟母亲合影的。</p> <p>  “妈妈背”——童年的记忆。</p> <h3>  母亲与妯娌亲热难以言表。</h3> <p>  我为母亲与她和妯娌及老邻里照像。三位老人亲如姊妹。</p> <p>  母亲与唯一健在的族叔聊天,沉浸在往事的回忆中。</p> <p>  老家村庄名曰刘家湾。其实,当年只有一户他姓,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我们王门一姓(解放后先后搬进来两家他姓)。若按古时村庄一般都依其主体姓氏冠名的话,应叫王家湾才对。那么,为何又以刘氏冠名呢?缘由髙太祖两兄弟联袂购买了当年刘氏的宅基地,在此开基安家立业,繁衍生息,开枝散叶。为教育后人树立危机感——居安思危,立于不败。髙太祖便有意保留下了原有地名,不能不说是一种深谋远虑之举。</p><p> 母亲当年是族内最年髙的寿星,一生为人都很善良,享有很好的声誉。族内的同辈及小字辈,以及他姓人家,见到老祖太回来了都特别亲切、髙兴,主动前来看望,围着她合影,连邻家的狗狗也来凑趣。平时,几乎每天都有邻里来家陪母亲聊天,共话往昔岁月。每一次,母亲都沉浸在这种天伦之乐的陪伴氛围之中,总是面含笑意,其乐融融。</p> <p>  陪母亲在楼道上乘凉。</p> <p>  老家夏天很热。好在房前的香樟树送来阴凉和清香,还可静听知了的缠绵叫聲,享受着别样的宁静与清爽……</p> <h3>  竹躺椅有些年月了,显得有点破旧,长外孙在观察如何才能修好。</h3> <p>  我的父亲是一位乡间“郎中”。他天资聪颖,又很勤奋,刻苦好学。不仅很好地继承了家族长辈的传统医术,还继承了悬壶济世的传统医德,十六岁就开始独立行医,坐堂问诊。公私合营时,他响应政府号召,牵头成立联合诊所。由于父亲术精心仁,请他视诊的患者总是应接不暇。平时,不论何时何地,只要有吁请的,他必定会及时赶到。哪怕是自身有恙,也毫不推辞,最终倒在出诊的途中,再也没有起来,在那个举国饥馑的年代。那年,父亲才三十六岁,一个风华正茂的岁月。</p><p> 那一年,我还在祁东二中读书。那一天,我正在红旗水库工地上参加义务修建劳动。从此以后 ,我不仅失去了父爱,还失去了家庭生计的主要经济支柱。千斤重担全落在了母亲的肩上。我闻讯赶回家中,紧靠着母亲失声痛哭,直接晕了过去……</p><p> 父亲这种至仁至爱的医德与医术,赢得了远近乡亲们的由衷认可,亲热地称呼他为“会林菩萨”(会林是我父亲的大名)。当年,只要我从外地回家,父亲同时代的乡亲们看见了,都会亲切地对我打招呼说:“会林菩萨大(dai)崽回来了呀”。有的还在后面加上一句:“可惜菩萨死早了,还健在就好啰”。令我百感交集,刻骨铭心,一直影响着我的人生定位。</p><p> 母亲跟我说,父亲生前曾接受过两个请求跟他学医的亲邻,但都没有结果。倒是他的司药,在我父亲辞世之后,凭籍平时收藏我父亲开出的药方,还有曾是“菩萨”的司药的名声,并自我声称是“会林菩萨的徒弟”,开了一个私家诊所,维持着一家人的生计。但必竟没有經过系统学习,仅是偷师学艺,在其身后就再无“会林菩萨的徒弟”行世了。</p><p> 父亲见学徒无结果,就决意让我髙中毕业之后继承他的衣缽。万没有想到这竟成为了永远的遗憾。但母亲沒有辜负父亲的殷殷嘱托,无论多么艰难,都坚持送我读书。后来,我成为了老家村庄里的第一位大学生。母亲无比欣慰,说她苦没有白吃,力没有白费,“老鬼”(我父亲)也该可以放心了。</p><p> 父母一辈子的心血,都倾注在儿女们的身上。</p><p> 但我终究没有学医,更没有直接传承父亲的衣缽,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瞑想应是命运的安排吧,也就是天命。常言道,天命难违,只好顺其自然了。</p><p> 这是父亲遗留下来的、他一生中的第二张照片,也是最后一张。医生执业证照为第一张。生活的艰辛流露在眉宇之间。</p> <h3>  父亲当年经祁东县人民政府,审核为合格医生,准予开业的认证凭书。</h3> <p>  沿老家村庄前小河沟溯流而上大约500米左右,有一个两山夹峙、形似葫芦的谷地,名曰里波冲,内有稻田数百亩,形似葫芦的大肚子。上世纪大兴水利的五十年代里,在其颈部修筑了一座土石大埧,蓄水后就依地名命为里波冲水庫,有效地浇灌着村前数千亩田园和提供人畜饮用水。水庫涵洞出水口处,撰刻有一副对联:党政号召兴修无穷水利;群众响应消灭永远旱灾。横批是:战胜自然。这是我父亲应当时的主事者邀请而撰写的,体现了父亲与时俱进的情怀。</p><p> 岁月流逝,大埧修筑已近七十年。涵洞因常年被水浸蚀而有些渗漏,可能会危及大埧安全,需要加固。同时,得另开新涵洞。老涵洞即用混泥土封堵住了。石刻对联也因此被糊涂了一截,但仍依稀可辨上部分。</p><p> 父亲的墓地,就选择在里波冲水庫的后山梁上,背靠青山,面水而居,视野十分开阔。</p> <h3>  偕妻带领孩子们到父亲坟前祭奠,寄托哀思。</h3> <p>  母亲和父亲结婚时的雕花牙床,W.G期间,很多雕花当年被作为“四旧”砸掉了。现仅存的,是母亲当年悄悄保护下来、后再装上去的,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了。母亲经常抚摸那残存的鎏金透雕花,喃喃自语道,你怎么还不回来接我走呢,随之老泪潸然而下。睹物思人,母亲是在怀念我父亲。我见了十分心疼,跟着泪奔……</p> <h3>  友好的邻村乡亲,见到我们总是会笑嘻嘻、亲热地打招呼、寒喧。</h3> <h3>  这里几乎每家都有果园。弟弟家的果子熟了。</h3> <h3>  教长外孙做我小时候的游戏。爷孙俩玩起来真开心,我更是像回到了童年时代……</h3> <h3>  孙子去了以后很快就融入了村中小朋友之中,发现许多新奇和好玩的事物……</h3> <h3>  稻田原来是这样,先要插秧苗,长大后才能结谷籽。</h3> <h3>  村前广袤的田园除了水稻外,还有许多其他农作物……</h3> <h3>  如烤菸。</h3> <h3>  如柿籽。</h3> <h3>  如落花生。</h3> <h3>  如青梅。</h3> <h3>  沒想到板栗花原来是这样的,型似一根根毛茸茸的小鞭。</h3> <h3>  板栗快要成熟时就成这样了,像带刺的小圆球。</h3> <h3>  莲花田真漂亮。</h3> <h3>  莲花结果有蓬包裹着,要剝去蓬,莲籽才会出来。</h3> <h3>  还有絲瓜等许多农作物。</h3> <p>  ……</p> <h3>  小鸭子真有趣、可爱。长大后就是这样了——</h3> <h3>  这里的鸡会上树呢。</h3> <h3>  当地土鸡和外来的珍珠鸡和谐相处。</h3> <h3>  这里的圩市,年货非常丰富。</h3> <p>  应外孙(女)们的要求,我们买了好多烟花爆竹,两兄妹可髙兴了,过年时可任意燃放,不像在城里受限制。</p> <p>  兄妹俩燃放烟花爆竹时,既兴奋又害怕。那种刺激带来的欢乐,是他(她)们最难忘的时刻,成为了他(她)们最快乐的童年记忆,至今仍念念不忘。他(她)俩对我说,还要回湖南老家过年呢。</p><p> 老母亲听见鞭炮声,看到曾孙们燃放烟花爆竹时的既兴奋又胆怯的样子,总是流露出温馨、慈祥、欣赏、滿足的幸福感。</p> <p>  后记:</p><p> 几天前,妻子对我说,她在网上打捞出了那些年,我在湖南老家侍奉母亲期间的多帧照片。这勾起了我的难忘记忆,往事历历在目,犹在眼前,随之亦搜索出往年留存的若干照片。但由于时间倏忽就过去了二年有余,许多资料不慎丢失了,甚觉遗憾。不过,这更让我觉得十分珍贵。于是,稍加整理、充实,归类,撰写说明文字,便有了这个小小的美篇,谨作那段岁月的记录、追忆和思念。</p><p> 清明在即,谨以此篇作为对母亲和父亲的至诚怀念。</p> <h3> 2020—03—30</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