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自老街道的前世今生。(蒙自老街道的名称溯源)

杨和平

<p>  清未民初蒙自城区图。</p><p>  蒙自,现为红河州府所在地,位于云南省的东南部,县境南北纵距62公里,东西横距61·3公里。蒙自之名,最早见于元代。蒙自建县,始于西汉。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武帝置益州郡,辖24县,蒙自属24 县之一的贲古县。蒙古宪宗七年(公元1257年),立目则千户,亦称蒙自千户。元代十三年(公元1276年)废目则千户,建蒙自县至今。</p><p>但蒙自作为地名,它的来源有多种说法。它与个旧、建水弥勒等县市都是彝族地名。公认的是因蒙自县城西有目则山而得名。《元史·地理志》载:“县境有山,名目则,汉语讹为蒙自,上有故城,白夷所筑,即今县治。”</p><p>目则山又名蒙自山、麒麟山、犁铧山、莲花山,离县城约15公里。民国二年(1913年)划属个旧,今为云锡公司松树脚锡矿生产基地。该山由于山势高耸,傍晚日落,霞光万丈,旧志中称“目则云霞”。</p><p>“目则山”有两种解释:一是该山海拔2739·7米巍峨高耸,屏立蒙自坝子西南,举目则见,故名目则(《环宇通志》卷112《临安府·山川》条:“目则山在县西三十里,即蒙自山也,百里外举目则见,”因名。)《道光云南通志》、《清史稿·地理志》、《云南郡县释名》等均有类似记述。但不论作何解释,因山得名,则为多数典籍所公认。二是彝语称目则山为“母祖白莫”,目则为彝语“母祖”的转音,意为天的最高处,“白莫”即山峰的意思。“母祖白莫”即峰插云端的大山。“母祖”经汉语翻译为“目则,“”目则”又简化为“蒙自。</p><p>  蒙自老城,如以上世纪50年代初撤除城门楼和城墙说起,其城区面积不足3平方公里。正如30年代中后期客居蒙自的西南联大朱自清教授在《蒙自杂记》中写的那样:“蒙自城小得很”。1952年前的蒙自县城,城墙内南北的直线距离不过1000米左右,东西的直线距离大概也只有1500米左右,从今天南湖歌胪士洋行后的东大街的东城门楼为起点,向西沿东大街(原名“武庙街”)——见湖路(原名“环城南路”)——义正路(原名“环城西路”)——联大路(原名“环城北路”)——东城门楼,这为当时蒙自城墙内的老城,有点像一个不规则的“棋盘”,城内街道45条,小巷29条,多为片石铺就的石板路,步行绕城一圈不要50分钟。当时的东城门位于今天的歌胪士洋行后门处,南城门在今天见湖路与阁学街口交叉处,西城门在义正路与人民路路口,北城门在联大路与北大街路口。四座城门名称多有不同的称呼,清末至民国时期的名字东门为“仁育门”、南门为“阜民门”、西门为“义正门”、北门为“承恩门”。30年代至50年代初,最为热闹和繁华当属西城门内外,蒙自的商号、铺子等主要集中在西城门内外,即城墙内的正街(今天的人民路)、桂林街、早街及城外的铁货街、铜房街等处。蒙自城内的街道主要有正街、普照街、镇署街、北大街、文庙街(今东大街)、武庙街、早街、桂林街、土主庙街(今天桂林街大井至见湖路口)、回春街、阁学街、南门街(今天阁学街的南段)、大树街。而城内的政府机构、学校等,主要集中在城内的正街及正街以南。现分别将城内老街道名称的来历简介于下:</p><p><br></p> 回春街(今民居街) 明清时期本地居民游春,回城之路,西至义正路,东至桂林街,曾经蒙自文澜镇政府、蒙自东城派出所、大井饭店、大井年糕厂在此地。久经岁月的踩踏,青石板已经变得十分光滑,雨天是不能光脚板行走的。 90年代回春街中段,一对男女青年在鞭炮声中成为家人。 回春街中段的蒙自财政局宿舍。 回春街东段,饮食服务公司食堂的白底红色牌子隐约可见,蒙自有名的“小美玉”、“三汤碗”两人每天来此食堂打饭吃。 回春街中段的这个大院是院里有院。 回春街东,蒙自最初的大井年糕厂,之前的饮食服务公司食堂,南与大井饭店相连。 <p>  土主庙街 今桂林街南段,因该处有土主庙(现在的蒙自老二小内)得名,曾有一段时间该路段的南段称为护国街(大井至见湖路口),今整段都为桂林街。</p> <p>桂林街大井前的牌坊。</p> 桂林街中段。 因有原住民在此销售煤泥做成的炭巴,又称“炭巴街”。清朝光绪年间有乡绅王鸿浩任桂林直隶军民府,1928年县长张知名将此街更名为桂林街,以资纪念。该街一直是老城内的主要街道之一,上段在蒙自城内未建立农贸市场之前,长期是菜市和中草药市场,王家大院、50年代蒙自县医院、京剧院(后来的大众电影院)、红河州文工团、蒙自县人民政府招待所、著名的大井饭店、粑粑厂均在此街,桂林街南至见湖路,北至人民中路 这棵桉树位置是桂林街58号民居(见上图),未撤的民居左侧是大众电影院(1954年蒙自的第一个礼堂,亦称会堂),大众电影院左侧是桂林街王家巷。 <p>  桂林街的大井,是蒙自城里比较有名的古井,在蒙自城里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就是很多外地人也知道蒙自有这么一眼水井。因为,在蒙自城内的水井中,这眼井最大、最深,它不仅惠及了整条桂林街、早街、回春街的近百户市民的生活用水,而且,它还是蒙自县政府招待所、大井饭店、五一饭店、冷饮店、茶馆等的生活水源。这眼水井的历史尚不可考,估计接近二百年。我们在清朝末期法国驻蒙自领事方苏雅的拍的蒙自照片中,可以看到清末时蒙自大井的真实相貌。据资料和大人们讲,50年代初,距水井约一公尺的西面,沿墙建有一个两人高的龙王庙,其中有彩色的龙王塑像,不时有上了年纪的老人前去虔诚供奉的香火和糖果等物,可惜的是“大跃进”期间该庙被撤掉,只留下一个一米多高、三米长的石板台。在我的记忆中,此井在60年代初,曾遇到一次百年不遇的大旱,城里其它几眼水井的水都干了,而大井还能出一点水,因而引来周围街巷市民的“枪水”,白天井水被人们打到能见井底,只有到了夜晚井底出水,有的人家不睡觉趁人少时抓紧机会打水。大井由四棵20公分的方形石柱和同样规格的四根木栏扣合成井栏,由于长期打水绳子摩檫的缘故,绳子在木栏上留下了深深的印痕。另外,水井不仅是周围人们汲水、洗衣、洗菜的地方,水井旁还是小城百姓各种消息的来源和传播中心。夏季夜晚,井边的青石板还是老人们纳凉闲谈的地方。</p> 桂林街中段,右侧为今王家大院。 桂林街土主庙里仅存的一殿,今桂林街蒙自二小院内。 <p>  环城南路的蒙自人民电影院、南湖电影院。原蒙自城墙就在这条路的北侧,汽车通过的路面是护城河位置(今为见湖路)。</p> <p>  文庙街 现在的武庙街口,沿东至歌胪士洋行后门,因有文庙坐落与此得名。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滇南地区最为繁华和热闹的街道,由于其有不少外商在此开店,是100年前蒙自的“洋人街”,此图是今天的文庙巷。</p> <p> 文庙巷民居。</p> <p> 月牙塘街 清朝时期因有一个月牙形水塘得名,该水塘上世纪60年代初填埋,建起蒙自第一个农贸市场(今振兴购物广场位置),北至起龙街,南至三角塘街,东为义正路和蒙城名洲三角塘街 。</p> <p> 阁学街 原名县前街,1766年(清乾隆三十一年)本地人尹壮图为清政府内阁学士。1928年县政府将此街更名为阁学街,以资纪念,北至人民中路,南至见湖路,原蒙自县人民法院、检察院设于此。民国时期的文昌宫在此街中段。</p> 阁学街南段。 <p>阁学街26号,民国中期蒙自电信局旧址。</p> <p>  早街,它是一条东西走向不到两百公尺,宽约四、五公尺的街道。东到阁学街,西至桂林街大井边。街两边的建筑多为两层砖木和土木民初风格,现在临街北面的一层已经变为商铺,60年代这北面有三座大院,每个大院临街为三至八层石阶,里面二至三个天井,有一层平房和两层木制楼房,分别住着十几二十多户人家,没有商铺,南侧(今老二小一面)有一个茶铺和理发店。老二小的后门也在这里,大门两侧分别有两个青石板铺砌的斜坡,是周围小孩们玩耍的地方。早街其名不知是哪个年代,四面八方的商贩、菜农在此沿街摆摊设点,加上附近开设有大井饭馆、杂货店、茶铺、水果店等,因此形成了一个非常热闹的早市。</p> <p>  早街 因历史上有早市得名,其早市的历史几乎与蒙自老城的历史一样悠久,茶铺、油煎饼、糍粑摊、米线馆,各种店铺,应有尽有。最热闹和繁华当属上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今天仍是蒙自老城较为热闹的老街,早街东至武庙街,西至桂林街。</p> 早街西端。有名的大井饭店及大井巷内的蒙自县政府招待所。 三轮电动车遮住的大井,历史几乎和蒙自城一样久远。人力三轮车处就是大井。 早街西。 <p>  大井饭店是蒙自城内比较有名的饭店,它1953年国庆节开业,名称为“军烈属饭店”,是蒙自最早的国营饭店,后来改为饮食合作一店,由于它与大井毗邻,为方便顺口,人们都习惯叫它“大井饭店”,以至不少人忘记了它本身的店名。它早上卖米线,有0.08元半碗、0.13元一碗的,还有0.29元一碗的过桥米线(分别需再付饭店1市两、2市两和5市两的粮票),中午及下午则卖带菜饭(有点类似今天的快餐,但比快餐卫生干净,味道好)。另外,在70年代末,根据顾客需要,也单独卖菜和饭,有时那家来客人,饭不够或是没有像样的菜招待,主人会来此买上三角、五角的荤菜和素菜。到了80年代中期,该饭店承包给了私人,经营的品种则更多了,包子、馒头、豆浆、油条,米线、饭菜都有了。大井饭店的历史比人民中路上的国营(红旗)饭店和五一饭店还要长,一直营业到老城区改造的2002年才结束它的历史。</p> <p>  大井巷 因巷口的水井而得名,是蒙自最著名的一条小巷。民国中期,西南联大朱自清教授曾客居此巷一杜姓人家,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初蒙自县人民政府招待所设于此巷内。</p> <p>  文庙街,今天的东大街。此街上还有城隍庙,文庙。解放后蒙自一中、红星小学、蒙自人民医院设于此。</p> <p>东大街的老民居。</p> <p>  西林寺街是上世纪20—40年代蒙自西城门外较为热闹的地方。</p> 起龙街 因起龙祠得名,西北至铁货街口。蒙自的原火神庙在此街与人民西路口,70年代时蒙自纺织厂设于此,南至月牙塘,北至人民西路口。它位于今天义正路振兴购物广场的西北处 <p>  起龙街一耳巷人去屋空的房房顶上,三角梅花肆意的正在生长。</p> <p>  起龙街一耳巷</p> <p>  起龙街二耳巷,滇南焰火大王孙绍昌晚年寓居于此巷内。</p> 油笼巷,因在清末民初售卖装油的油笼而得名。 油龙巷里的民居,水井仍是那眼井,屋主人却不是当年的主人。 <p>  油龙巷内的蒙自第五小学,它与麦子巷一切都面临拆迁的命运。</p> 三义街小巷两侧土墙上,挂满了晾晒的衣服。 <p> 已经熄灭的双眼柴火灶台,与水井紧连,那时这样的生活的确方便,免去了走很远路挑水做饭的艰辛。</p> 油龙巷民居 。 老井被绳索勒出了深深的痕迹,甘露孕育了了多少代人。 <p>联大路破旧的民居里,一派衰败的景象。</p> <p>  三义街与油龙巷交叉处的小巷,窄的仅容一人而过,一年四季之中,很难得到阳光的眷顾。</p> <p>一个圈起来的“拆”字,预示着老街道的命运!</p> <p>这座旧民居(原蒙自武装部)背后就是上世纪四十年前蒙自规模宏大的鹿苑寺,后为蒙自广播站。</p> 西左巷,当地人又称“撒尿巷”。据说是东边一户大姓人家,由于院子里房屋众多,来的客人转来转去找不到茅房,却转到了后门这条僻静的小巷,就在这里解决内急,久之得名“撒尿巷。 西左巷民居。 老城、老巷、老人。 蜘蛛网式的各种线缆,给老城民居带来种种不安全的火灾隐患,改造撤迁,给百姓一个舒适的居住环境势在必然。 这样破败的民居,年代久远的民居已经不多了,低矮、光线难以照射到房屋里面,实在不适合居住了。 <p>月塘街民居。</p> 老城里 即将消失的传统理发。 老城里5元一个的传统理发已经很少见了。“平顶头”、“运动头”、“飞机头”、“三毛头”等发型,足见理发师深厚的功底和精湛技艺。 铜房街西段铜房街 因清朝在此地冶炼过铜得名,东至铁货街,西至今新村南路,20世纪初,朱德率兵驻扎蒙自时,曾寓居在此。北侧有专卖竹器制品的街道,称为篾货坝。 <p>蒙自城的龙王庙,现已面临坍塌的境地,旁有一出水口常年不降,称为“龙井”,所以在此建龙王庙。</p> <p>“烂大天”这个街巷名,准确的来历在史志里查不到,当地民间上了年纪的老人也不知!天,怎么会“烂”了呢?</p> 麦子巷北。 <p>  火车站大街,该站为个碧石铁路碧色寨通车至蒙自县城而建,现在老城中心,已经弃用。</p> 普照街 南北向,南至人民中路,北至联大路,以龙王庙匾额“灵光普照”得名,全长163米,曾经有一段短暂的中草药市场的历史 四川庙街 由(四川会馆)得名,北至老蒙河公路,南至联大路口。 太原街 民国时多住山西太原人得名,北至丰乐街,南至人民中路;蒙自回族清真寺设与此。 太原街。 今天的见湖路东,左侧是现在是南湖休闲广场,右侧为南湖小区。80年代左侧为军分区家属院,右侧为蒙自图书馆及粮食局,水泥电杆右上及蒙自一中围墙。 因西林寺得名。 铁货街 原为铁器市场得名,是20世纪初蒙自较为繁华的街道之一,东临人民中路,西至铜房街。 大树街 南北向,北接人民西路,南至承恩街。1852年建街道时,因有一棵青香树而得名(今仍在)。 大树街个碧石铁路职工宿舍。 柏枝园路 因柏枝园得名,西北至铜房街,南至天马路。 镇署街 以清朝时期镇台衙门得名,南至人民中路,北至联大路,全长160米,蒙自民国时期的军装局(军火库)设于此,故现在还有“武库巷”的巷名。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蒙自第五小学设于此,后为蒙自六中,随后又更名为蒙自三中,现中学原址已经成为市民休闲广场。 龙井路:东西向,长2000M,宽30M,以蒙自龙井(水井)命名。 正街 东西向, 位于今天人民中路,由于其处于城内中轴线,又是当时各种商铺、镇署集中之处,因此被蒙自本地人称为“正街”,从今天的人民中路与北大街交叉口至人民中路与义正路口这一段,全长约500米;新中国成立后,由于金融、百货大楼、饭馆、文化宫、邮政局、财政局、玉皇阁等集中与此,其繁华热闹一直持续至上世纪80年代初。 鹿苑寺里的大寺巷。鹿苑寺今南湖广场小区,蒙自城内最大寺庙,有铜铸的十八罗汉塑像及城内最高的建筑物——钟楼,其钟声全城可闻。今市政府鹿苑路由此得名 。 老城民居转角楼。 老城四合院。 民国中期至新中国60年代的蒙自邮政局旧址。 柏枝园路 因柏枝园得名,西北至铜房街,南至天马路 上世纪80年代初南湖公园办公楼。 大园梓街 原为书院遗址,名大院子后误为大园梓,70年代末城郊农民在此大量建房,成为“城中村”北至天马路,南至锦华路,大园梓由于棚户区改造,即将消失变为蒙自城市的一张靓丽名片。 曾经的天马路1号(原蒙自人民银行)。 消失的大园梓街。 武库巷,因民国中期政府在此设立军装局(军火库)得名。 清末民初时期的法式面包房旧址。 清末民初法国在蒙自设立的法国邮政局原址,1922年撤销。 已经消失的南湖翠亨亭。 已经消失的蒙自城区进入新安所的必进古桥(扎下街口处)。 <p>1938年夏的蒙自南湖,依稀可见湖堤上西南联大师生在照相。</p> <p>上世纪四十年代初的蒙自文庙。</p> <p>上世纪40年代的蒙自县衙门。蒙自各界人士欢迎云南陆军总司令(兼省主席)卢汉、60军军长安恩浦及师长万保邦。</p> <p>上世纪60—70年代中期的蒙自红旗饭店(今民丰小区西院),饭店西端是一个相馆,饭店对面是财政局,财政局后面是玉皇阁,骑自行车者往前是承恩街。</p> <p>上世纪90年代时蒙自阁学街与早街交叉口。</p> <p>东大街大寺巷,此巷西侧是蒙自历史上著名的寺庙——鹿苑寺。</p> <p>1947年的蒙自鸣鹫缘狮洞。</p> 桂林街大井巷7号,这是一个有纪念意义的地方。 蒙自城区至碧色寨的寸轨,途中经过多法勒车站停留一分钟,1959年停运,现在铁路路基还有一段,铁轨却无。 1985年前蒙自县政府、县委所在地。 1962年前蒙自军分区设于蒙自石门坎。 文澜镇(现文澜街道办事处大院)一瞥。 蒙自,是红河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作为近代历史名城载入史册的蒙自,是云南省近代史上最主要的外贸口岸,云南省第一个海关、第一个电报局、第一个邮政局、第一个外资银行、中国唯一的民营铁路均诞生于此。<div>滇南中心城市。蒙自是滇中城市经济圈重要节点城市和滇南中心城市核心区,是红河州的首府所在地。1957年11月18日,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在蒙自成立,1958年7月迁往个旧。2003年7月,云南省人民政府提出“打造滇南中心城市”战略构想,并确定蒙自作为滇南中心城市核心片区。2003年11月,州府回迁蒙自。2010年,蒙自撤县设市。州府回迁蒙自以来,随着全州政治中心的转移,蒙自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加速发展。目前,蒙自城市建成区面积达33.63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75.19%,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滇南中心”</div> <p>注:部份图片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