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窑记忆

吃茶去

<p>  顺昌县大历镇立墩村,有一古瓷窑,据说有百年历史了。古窑一直坚守手工制陶,用的是古法泥条盘筑法。</p> <p>其法是:先将泥料制成泥条,然后圈起来,一层一层地叠上去。并将里外抹平,制成所需陶器的雏形。如仰韶文化中的小口尖底瓶,就是采用这种方法制作的。</p> <p>在器底的内部,都保留有泥条盘旋的痕迹。今天云南傣族、佤族等少数民族地区,还有采用这种方法制陶的。</p> <p>老师傅打小学习制陶,手法娴熟,技艺精湛,也乐于传授古法。他说,现在的年轻人,很少愿意学习和从事古法制陶了,语调轻淡,却带有些许的怅然。</p> <p>小伙子早年也是极不愿意,架不住父母的劝说,也担心工艺失传,最后还是定下心来,潜心学艺。</p> <p>泥条盘筑法的制作手法有多种:养泥、和泥、打底、按压、抹平等等。</p> <p>陶缸制作首先揉好泥料,然后开始打底,再用捏好的泥条盘缸体。泥条软硬要适中,软了难以成型,硬了粘合不了。</p> <p>盘起一段,就得用木锤等工具,敲打一番,使缸体不变形,并增加强度、粘合度。</p> <p>缸体经过凉晒充分,硬度够了,用细砂纸打磨缸沿。打磨好后,测量口径,缸口必须圆满才合格。</p> <p>制作好的半成品,完全晒干后,才能入窑烧制。</p> <p>柴烧窑依山而建,沿着山脊,层层叠叠,甚是壮观。犹如巨龙盘旋而上,故民间称之为龙窑,如今留存的极少。</p> <p>柴烧窑因生态环境要求越来越严格,生存空间渐小,虽然只是烧边角料,可来源渐少,也将难以为继。</p> <p>烧制好的成品,釉彩呈绛红色。此器型,当地乡民祖祖辈辈皆用作酒缸,酿制红曲糯米酒。</p> <p>窑主也会制作些敞口的水缸,小器型的水盂、陶罐。随着塑料日用品的普及,陶制日用品易碎、笨重的缺陷就影响销售,市场大幅萎缩,窑作坊的订单渐少。</p> <p>经历着时代的变迁,手工制陶市场日渐式微,坚持还是改型,老人有些茫然无措,今后的路该如何走,是他当下考虑最多的问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