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全体一小师生及家长朋友们:</p><p>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在清明节即将到来之际,为贯彻落实上级疫情防控有关要求,巩固防控成果,倡导安全祭祀,推进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在全社会营造文明、环保、节俭、安全的良好祭祀氛围,特向全体师生及家长朋友们发出如下倡议:</p><p><br></p><p> </p> <p><b>一、珍惜生命,安全祭扫</b></p><p> 疫情防控期间,保护好自身健康就是对家庭、对社会的最大责任,更是对逝者的最好慰。希望大家增强安全意识,理解、支持和遵守有关规定,不组织、不参加聚集性祭扫活动,防止疫情扩散和反复。</p><p><b>二、转变观念,文明祭扫</b></p><p> 自觉摒弃不文明的祭祀方式,不在路边、广场、小区、树林、草坪、建筑物等场所焚烧纸钱、冥物、燃放鞭炮,大家可通过家庭分散追思、家庭悼念、网络祭祀、书写寄语等形式祭拜,不现场祭拜、不踏青祭拜,劝阻在外地的亲友不要返乡祭扫。</p><p><b>三、发扬美德,节俭祭扫</b></p><p> 树立厚养礼葬的新观念,发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孝亲敬老”的传统美德,提倡老人在世多孝敬,离世祭祀不攀比。坚持移风易俗,倡导生态安葬、从俭办丧、节俭祭扫,不搞封建迷信,摒弃陈规陋习,反对奢靡之风,让逝者欣慰,让生者无憾。</p><p><b>四、党员带头,示范引领</b></p><p> 我校党员教师及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家长们,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推动殡葬改革,发挥党员干部在遗体火化、生态安葬、节俭治丧、文明祭祀方面的表率作用,自觉做文明安全祭扫的积极倡导者和模范实践者,用实际行动引领和带动身边群众,切实营造安全、文明、有序的良好祭扫氛围。</p><p><b> 推动殡葬改革,倡导安全祭扫,是我们的共同愿望,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让我们携起手来,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争做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中华美德的践行者,争做告别陋习的先行者、文明祭扫的带头人,共度一个安全、文明、有序的清明节。</b></p> 清明节习俗 <p> 清明节气一般是在公历4月5号或前后,与端午节、春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2006年,清明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p><br></p> <p>一、清明——扫墓祭祖</p><p> 祭扫祖先是对先人的缅怀方式,其习俗由来久远。据考古表明距今1万多年前,古人已具有明确的有意识墓葬行为和礼俗观念。扫墓祭祖,是清明节俗的中心。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先人的思念之情,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p> <p> 文明祭祀—— 祭祀活动重于心而不拘于形式。疫情期间,大家可以通过照片缅怀,网上祭祀等合适方式。</p> <p>二、清明——踏青</p><p> 踏青为春日郊游,也称“踏春”,一般指初春时到郊外散步游玩。清明节期间到大自然去欣赏和领略春日景象,郊外远足,这种踏青也叫春游。古代叫探春、寻春,其含义,就是脚踏青草,在郊野游玩,观赏春色。踏青这种节令性的民俗活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源泉是远古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p><p><br></p> <p>三、清明——放风筝</p><p> 放风筝是清明节人们最喜爱的活动之一。古人相信若某人生病可将其病况写或画于扎制的风筝上,用线系着风筝在空中放飞,让它飞至高空就拉线剪断,疾病灾难便会随着风筝一起飞走。后来,风筝亦逐渐发展成广为流行的郊游娱乐活动。</p> <p>四、清明——缅怀先烈</p><p>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社会各界的人民群众也都在清明节这一天去给烈士扫墓,悼念烈士的丰功伟绩,学习烈士的高贵品质。“ 翠柏青松伴英烈,清明祭扫寄哀思。”在清明节即将到来之际,缅怀先烈、祭扫英烈是弘扬英烈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p> <p> 亲爱的同学及家长朋友们,“疫”散春归,又逢清明如期而至,让我们缅怀革命先烈,缅怀抗疫英雄,感恩幸福生活!让我们一起走近“清明”,去探寻中华传统文化……</p><p> </p><p> </p><p> </p> <p> 制作:陈 莉</p><p> 审核:樊美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