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有个细妹子问我:“大大写的那篇影评《芳华》哪里去了,还打算学习一下呢。”我回她:删了。 理由是写完才发现网上评论铺天盖地,我就不凑这个热闹了。<div><br></div><div>其实还有个原因,自己觉得语气不是很好。<br><br>这两天,我又陆续看到朋友圈中转发的两篇文章,一篇是《至爱凡高》,一篇《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爱你——月亮先生高更》,两篇都是写欧洲画家的。我没读完。。。读不完。<br><br>德国有位疯子哲学家尼采,他说:”最动人的美不做暴烈醉人的攻击“。这句话翻译很烂,用长沙话解释:有话好好说,不要过度渲染自己的情绪,强加于他人。暴烈——指用力过猛;醉人——指过于情绪化。攻击——指刻意感动别人。在艺术表达上,为何不能用力过猛和过于情绪化?我举几个小栗子:<br><br>例子1<br>士兵:不好了,不好了!团长。。敌。。敌人摸过来了!!<br>团长:慌什么!把话给说清楚了!多少人,什么方位?<br><br>例子2<br>乡下农夫打牌输个精光,又喝得烂醉如泥。<br>农妇:我不活了!我的天啊!(呼天抢地状)<br><br>以上两个场景,典型的用力过猛和情绪化。特别是农妇,完全是非理性的情绪宣泄。<br><br>人需要情感表达,这是一种本能,也是艺术创作的原动力。但这个情感又必须加以节制,因为,作者与读者之间,心态是不对等的。你情绪激动了,小胸脯起伏得老高,读者呢?跟你不在一个情感平面。你可以含着眼泪微笑地说,也可以落下起伏的心情平静地说,这是一种修养。你不能一张口就任由感情泛滥,就像上面提到那两篇文章,开篇各种爱!谁受得了?跟那个呼天抢地的农妇有什么区别?<br><br>我曾跟人聊天,一首曲子,一篇文字,好不好听,好不好看,只须感受下开头便能大致了解。比如近段时间看刘震云小说《一句顶一万句》第一句我就觉得顺口:“杨百顺他爹是个卖豆腐的。”<br><br>2018.1<br><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