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久负盛名的湖南省湘潭市第一中学,曾经是我的父亲(1918—2009)读书和从教的地方;也是我和妻子先后读过书的学校。年迈的父亲在参加市一中百年校庆后,留下了这本《校友录》。带着一家人与市一中结下的不解之缘,我常去翻一翻,在《校友录》上寻找对过往人和事的记录。</p> <p>在这本《校友录》中,我才了解到解放前的湘潭县立中学,市一中的前身“潭中”,既是父亲读初中的学校,也是其从教开始的地方。(父亲1953年在市一中入党,1958年参与在市一中南楼协办原湘潭大学。)1959年底父亲调离市一中至市二中直至退休。我们兄弟的童年,就是随着父亲在市一中的家属区成长的。市一中不少老一辈的教师,就是我们兄弟成长的见证人。</p><p><br></p> <p>我国中学的初、高中,历来都是三年学制。遭遇文革的我们这一届学生,在1969年2月至1970年2月期间,仅在市一中凑合读了一年的初中,就视为“毕业”离校。与我们同时进校的70届及以后的新生,至少也读了二年初中才离校。(1997年市一中在95周年校庆接待校友安排表上,学校特别注明:69、70年两年无毕业生。)</p> <p>时光荏苒岁月如梭。部分热心同学在分别五十年后,在微信上建了个“市一中六九届一连三排”的同学聊天群,还有幸邀请了当年的班主任老师参加,师生期待能久别重逢,相聚一堂共叙旧情。突如其来的疫情迫使聚会只能延期。宅家无聊之时,我翻来一些旧资料,从网上找几张相关图片,拼凑制作了一个《美篇》,来回忆和记叙我们所处的那个特殊年代曾发生的点滴往事。</p> <p>我们小学毕业于1966年的暑假。大多数同学在小学都是读的六年,我们几个来自于和平小学称为新四、五、六班的学生,在校读的却是五年一贯制。(“学制可以缩短”的最高指示最早提出是1964年,不知和平小学为何在六十年代初期就已经试行了。)</p> <p>从1966年5月开始的全国文革运动,致使所有学校都停课闹革命。同年9月由湘潭市中等学校招生办所发给我们的录取通知书,也特别注明:入学日期,由招生学校另行通知。“另行通知”这四个字表明:按时进初中已不可能,在家等侯吧!(凭此录取通知,1967年初我曾去市一中领取了拟参加学生串连的补助粮票约90斤。到3月份还没出门,中央发出通知停止学生大串连,我老实把粮票又退回学校了。所以在通知书上留下了“已发6个月 1.17”的记载)</p> <p>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我们因为小学离了校、中学未进门,既当不了中学的红卫兵,也不可能去当小学的红小兵。对这场运动我们只是旁观者,动荡不安的岁月所发生的事情我们也不能理解。耳闻目睹的文革事件和场景,我们至今仍留有记忆。</p> <p>这是一九六六年八月中央关于文化大革命十六条中,第十条关于教学改革的内容。“破旧立新”贯穿始终。</p> <p>已经停课一年的1967年,中央曾就中、小学文革运动及恢复上课的事宜分别发文。但因势不可挡的运动潮流,未能如愿实现复课闹革命。</p> <p>从1966年的暑假到1969年的寒假,从停课闹革命到复课闹革命。我们这批被人称为“志学少年”的人,历经史上最长假期的等待,才终于得到了去市一中上初中的通知。</p> <p>巍巍钟楼是湘潭市一中的标志建筑。1969年的2月,当我们走进市一中时,66、67、68届(俗称老三届)的初、高中生已上山下乡;学校原有的教学体制已不存在,老校长老书记靠边站。支左留下的军宣队,江麓派出的工宣队,成了学校的主要领导。新入校中的积极分子正忙着筹建红卫兵组织,要把学校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已经两年多未讲课的教师,谨小慎微的重新走上讲台。</p> <p>人去楼空的钟楼,当时正在举办湘潭地市“一切忠于毛主席,满怀激情迎九大”的宣传展览。《毛主席去安源》的巨型油画悬挂在钟楼入口的上方;每间教室里,主席像章、塑像及红宝书等物品琳琅满目。(钟楼前照相的是二连四排部分女同学与张佩芬、纪群英老师的合影)</p> <p>我们在一中读书时的教室,在钟楼西头学习大楼的二楼。按部队编制,设立一连、二连各四个排(班)。现借用网络图片,再现当年老师上课的情景。</p> <p>1969年的5月份,学校组织同学们“拉练”,步行去韶山参观。这是在韶山火车站旁的毛泽东青年塑像前,四位老师(二排左一为语文郭勋友老师、其后为连长谭旻老师,及纪老师周老师)和同学们留下的一张珍贵合影照。肩背黄书包,胸前别像章,手捧红宝书,是文革时期最时髦的装扮。(我因之前去过两次韶山,与另几个未去的同学在学校围墙边学农种白菜,。)(照片源于同学微信群)</p> <p>时任连级组长纪群英老师(后排左二)、时任英语教师兼班主任周澍民老师(左三)和彭建红、廖淑萍、张巧云、周新等女同学在韶山邮电局前的合影。两位热情奔放的年轻女教师,使我们仅一年的校园生活多了一份青春的活力。(照片由廖淑萍提供)</p> <p>廖淑萍、彭建红、张巧云、周新等同学在韶山毛泽东陈列馆走廊的合影。(照片由廖淑萍提供)</p> <p>时任物理教师胡九如老师和数学教师张子贤老师。(张老师后来被评为全国首批特级教师)</p> <p>时任体育教师罗宗沛老师。(图片左第一人为我的妻子。她是市一中初中71届一连五排、高中73届93班的学生。罗老师曾是她初中的班主任,照片是她们师生合影的局部图)</p> <p>这是从某旧书网上拍下的当年我们曾使用的几种课本,看看同学们是否还存有记忆。</p> <p>那年头凡是书本、作业等上方都印有最高指示。记得有次家里要我请假去买煤,我在请假条上引用了一条活学活用的最高指示:要迅速扭转北煤南运的局面。</p> <p>本来就书读得很少,那时还要开展对“读书无用论”的批判。记得班上一同学幽默发言:“我们读书只要能认识钱和粮票、认识男女厕所就行”,引起全班同学一阵笑声。</p> <p>当年的英语课本。</p> <p>1969年是一个大事不断的特殊年份。作为唯一在校“最高年级”,又是湘潭市排名为第一中学的学生,我们代表学生方阵,多次参加湘潭市举行的游行活动。首先就是3月份前苏联侵犯我国领土珍宝岛,我们参加集会游行,高呼口号表示抗议。</p><p><br></p> <p>1969年4月1日至4月24日,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我们分别参加了大会开幕和闭幕的庆祝游行。</p> <p>1969年10月1日,我们参加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二十周年的游行活动。</p> <p>为贯彻“学生不但学文,也要学工”的五七指示,1969年暑假,我班同学到湘潭地区印刷厂,参加了该厂承印《九大光辉文献》的学工活动。半个月的跟班劳动,我们了解和部分掌握了印制书本的工艺流程,受到了工厂的好评。</p> <p>1969年底,为响应要准备打仗的号召,我们停课在校园挥锄铲土深挖洞。(图片源于网络)</p> <p>这是在校时期学校组建的“湘潭市一中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合影照。后排左起四、五人为我班赵汉武和宋静涛同学。(照片由宋静涛提供)</p> <p>这是1969年期中,市一中开展“四好总评”活动,向评为“五好学生”的同学颁发的,极具文革特征的奖状。至于什么是“四好总评”,什么是“五好学生”,可能谁都说不准了。(奖状由二连一同学提供)</p> <p>我们在市一中的1969年,就这样在充满激情中度过了。在“突出政治、要斗批改”为主的一年时间里,我们静下心来认真学习数理化等文化课程的时间不过半年多。伟大的七十年代到来了,学校通知我们“毕业”离校。“祖国在召唤”的作文成了我们语文期末考试的题目。</p> <p>这是本届学生离校前学校所发的“毕业证”。按规定学满一学年者,学校只发给“肄业”证书。我们在校仅读一学年,但在毕业证上还是认定为“初中学习期满”,“准予(69届)毕业”。(注意不是准予初中毕业)感谢学校对本届同学的理解,给同学们发了张体面的毕业证书,让我们走向社会接受挑战。</p> <p>不同于老三届全部安排上山下乡,我们这届学生实行的是“四个面向”。除少数同学升高中继续读书、不满16岁的暂缓分配外,有20来个家庭出身好的同学,安排招工进厂当工人。这张由周新提供的彭建红同学个人照,展现的就是那个时期冶建工人的风采。</p> <p>凡因家庭出身不好,或家长是未解放的“走资派”、“臭老九”的子女,一律分配上山下乡。我与班上约二十个同学被安排到茶陵县高垅公社插队落户,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到山区农村将会面临什么艰苦,我们也是一头雾水。1970年2月25日是我们离校下乡的日子。距今年2月25日整整五十周年。(图片源于网络)</p> <p>安置我们一连同学的高垅公社星高大队,是一个需要翻山越岭才能到达的山冲。我投靠一熟人单独去了湘纺子弟下放的古城大队,故与下乡同学少有往来。刚看到与我们同校同届的二连知青同学,发来一张在高垅仁源晒谷的照片,真实纪录了我们小小年纪在农村劳动的场景,供同学们分享。我们知青岁月的前后,得到了两个有意思的视为:一是文革在家空坐两年时间视为读书,仅上一年初中算三年“毕业”;二是上山下乡插队落户当几年农民,视为“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就业形式”,计算为工龄。</p><p><br></p><p><br></p> <p>特殊的历史,让我们这一届、实际是这一代青少年失去了宝贵的读书时机。下乡的同学在农村锻炼几年后,陆续回城参加工作;招工至湘乡的同学据说也陆续调回湘潭或长沙。我们都是在逆境中磨练和成长,也在实践中边干边学,努力去补回缺少的基础知识。(找张本人在工作之余学习的照片充数。)</p> <p>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其中对十年“文化大革命”作出了符合实际的论断。十年文革致使我们成了建国后知识最匮乏的一届初中生。“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好在后来我们努力拼博,在不同的岗位上,同样为国家的建设贡献了一份力量。夕阳无限好,晚霞别样红。乐观健康地过好退休生活,就是我们现在的目标和期望。</p> <p>现在的湘潭市第一中学,声名卓著,享誉三湘。作为一届“名不副实”的初中生,我们祝愿母校越办越好,再创辉煌!顺祝我们的老师身体健康!祝全体同学幸福快乐!(谢谢提供照片的同学,恳请老师及同学们批评指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