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随风希夏邦马峰记忆】

蓝鸟在飞/诗人摄影家

<p>  </p><p><b style="font-size: 20px;"> 写在 前面的序言</b></p><p><br></p><p> 十年前开车二万公里 穿越陕西 甘肃 宁夏 青海 西藏 最后到达新疆的南疆和北疆。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我们跨越了世界的第一高峰和第二高峰。</p><p> 十年后去回味十年前的事件,留在记忆里感觉,只剩下摄人魂魄的茫茫戈壁和 一望无际的蔚蓝的海子, 巍峨的喜马拉雅雪山、西夏邦马峰、冈仁波齐雪山和新疆的k2雪山 ,都在我们的记忆留下了强烈的印象。</p><p> </p><p> 题记【往事随风】西夏邦马峰</p><p><br></p><p><br></p><p><br></p> <p>  </p><p><b style="font-size: 20px;"> 穿越新藏线由此开始</b></p><p><br></p><p> 2010年9月1日,我们10人(其中有两位女性)自驾两辆丰田霸道越野车从西安出发,开始了经青藏线和新藏线的跨越之旅,我们先后去了珠峰,希夏邦马峰,经过西藏的阿里,穿越了数十座5000 米以上的高山和冰川大板,终于到达了新疆地区的南疆喀什后,又去了北疆喀纳斯,于当年的国庆节前夕安全地返回了西安,时间长达一个月。</p><p> 我在这里记录的是我们在穿越希夏邦马峰时的一段回忆。</p><p> 早上九点左右,我们在世界第一高峰珠峰完成了摄影后,便驱车离开了珠峰大本营,沿着惊险难行的山路向着聂拉木的方向奔去。前行约200多公里后,在公路前方右手的方向有一条往右拐弯的地方,有一条简易的沙石路便是通往我们这次要去朝拜的希夏邦马峰。</p><p> 希夏邦马峰地区气候变化无常,藏语“希夏邦马”即为“气候严寒、天气恶劣多变”之意,但藏族人民却称颂它为“吉祥的神山”。这里是喜马拉雅山脉现代冰川作用的中心之一,整个枯岗日山脉的冰川和永久积雪面积达6000平方公里,主要集中于希夏邦马峰周围。北坡横对着13.5公里长的野博康加勒冰川,与它平行的是达曲冰川 。北山脊以东是格牙冰川,南坡有16公里长的富曲冰川,其末端一直降到4550米的灌木林带。在海拔5000~5800米之间为冰塔林区,延绵达几千米,在其上又布满了纵横交错的冰雪裂缝和时而发生的冰雪崩,攀登极其困难。到达顶峰之前的一道刀刃山脊上的雪层极不稳定,异常凶险。</p><p> 截止2003年底,希夏邦马峰仅仅有201人次的成功登顶,同时还有19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p><p><br></p><p> </p> <p><br></p><p><br></p><p> <b style="font-size: 20px;">希夏巴马峰的气候特证</b></p><p><br></p><p> 希夏巴马峰,是喜马拉雅山脉高峰之一。位于西藏南部尼泊尔边界附近,高度8,012公尺(26,286呎)。有冰河与积雪覆盖,1964年中国远征队首登成功。</p><p> 希夏邦马峰(Xixabangma),海拔8012米,在世界14座8000米级高峰中排名第14位。是唯一一座完全在中国境内的8000山峰,喜马拉雅山脉中段,东经85’46’55,北纬28’21’07,也是喜马拉雅山脉著名的高峰之一,它由三个高程相近的姐妹峰组成,山势险峻,气候变化无常。</p><p> 北坡有长达10余公里的山谷冰川,冰塔林立,银光闪烁,站在远方眺望,阳光下的希夏邦马峰白雪皑皑,巍巍壮观。</p><p> 希夏邦马峰,旧称高僧赞峰。1964年5月2日,中国登山队的许竞、张俊岩、王富洲等10名运动员从北坡登顶成功,并创造了集体登上8000米以上高峰人数最多的记录。</p><p> 希夏邦马峰由三个高程相近的姐妹峰组成。这里是喜马拉雅山脉现代冰川作用的中心之一,整个枯岗日山脉冰川和永久积雪面积达6000平方公里,主要集中于希夏邦马峰周围。北坡横对着13.5公里长的野博康加勒冰川,与它平行的是达曲冰川。北山脊以东是格牙冰川,南坡有16公里长的富曲冰川,其末端一直降到4550米的灌木林带。最引人入胜的是海拔5000--5800米之间的冰塔区,长这几千米,景象形态甚是奇异,宛若活生生的“冰晶园林”。但其上又布满了纵横交错的冰雪裂缝和时而发生的巨冰雪崩,为登山者设置了种种困难。</p><p> 极高海拔攀登由于缺氧、山体地形复杂、气温极低等特点,危险性非常大,登山者需要进行长期、系统的技术、体能等训练以及高海拔环境适应,并办理相关登山手续,不可盲目、违规攀登。一般认为8000米级山峰的攀登需要7000米级登山经验。 </p><p> 希夏邦马峰的气候特征大体上与珠穆朗玛峰相似。珠峰地区气候大体上来说是,每年6月初至9月中旬为雨季,强烈的东南季风造成暴雨频繁,云雾弥漫,冰雪肆虐无常的恶劣气候。11月中旬至翌年2月中旬,因受强劲和西北寒流控制,气温可达-60℃,平均气温在-40~-50℃之间。最大风速可达90米/秒。每年3月初至5月末,是风季过度到雨季的春季,而9月初至10月末是雨季过度到风季的秋季。</p><p> 希夏邦马峰是每年4月、5月,和10月、11月,在此期间内的一个月中,连续2天以上的好天气一般可能出现2~3天,3天以上的好天气一般可能出现1~2天,相隔时间大约5~19天,是登山活动的好时期,登山要注意高原反应,要用携氧气。 </p><p> 希夏邦马峰的动物资源也独具特色,其中比较重要的品种有野驴、嵩羊、太阳鸟、小熊猫、长臂叶猴等等。</p> <p><b style="font-size: 20px;">  </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希夏巴马峰的进山路线</b></p><p><br></p><p> 从拉萨乘车沿中尼公路经过江孜、日喀则达协格尔,行程670公里。再西行经定日门哈墩约138公里,继续西行50公里后南下,沿简易公路行20公里即可到希夏邦马北麓,野博康加勒冰川北侧终碛垅便是海拔5114米的登山大本营。</p><p> 1964年5月2日,许竞、王富洲、张俊岩、邬宗岳、陈山、索南多吉、成天亮、尼玛扎西、多吉、云登等10名中国登山队队员首登希夏邦马峰。标志着世界上8000米以上的极高峰,已全部被人类踏足。</p><p> 1981年5月,新西兰高山俱乐部9人,分三批登上了希夏邦马峰的东卫峰--海拔7703米的摩拉门青峰。</p><p> 1982年4月,日本京都大学登山队11人,登上了希夏邦马峰西北方向海拔7292米岗彭庆峰。</p><p> 1987年9月18日,20世纪最为伟大的登山家之一波兰人库库齐卡(Jerzy Kukuczka)登顶希夏邦马峰,完成了14座8000米级山峰的攀登,一共用时7年。他是世界上第2位完成此项壮举的登山家,而且所用最短,同时他所选择的攀登线路也几乎都是最危险、最困难的路线。他的壮举还在于他进行了9条新路线,一次单人,5次阿尔卑斯法,4次冬季的攀登。他的强项在于他的毅力。他的同伴提卡(Voytek Kurtyka)说:“杰里克是我遇见的登山者中最坚强的,突出在于他忍受痛苦和藐视危险的能力。同时,他着魔于一种领先他人的内心冲动。象他这样的人,遇到障碍时,不是粉碎困难,就是撞破自己的头。”</p><p> 1994年,“中国西藏14座8000米以上高峰探险队”登顶该峰。</p><p> 1995年,一支西班牙登山队打破传统路线的唯一性,从南坡登顶成功,并命名为“菲哥瑞斯路线”。</p><p> 1999年10月5日,美国最为伟大的登山家ALEX LOWE在攀登希夏邦马峰时遭遇雪崩遇难。</p><p> 2001年8月7日,北京大学“山鹰社”登山队五名队员在希夏邦马西峰(海拔7292米)同样因雪崩遇难。</p><p> 2001年9月21日,韩国登山家NM hong-Gil登顶希夏邦马峰,完成了14座8000米级山峰的攀登,一共用时12年,他是世界上第9位完成此项壮举的登山家。</p><p> 2004年,法国著名登山家拉法尔(Jean-Christophe Lafaille)沿希夏邦马峰南坡单人登顶成功,这是喜玛拉雅山区历史上第一位以阿尔卑斯式在冬季、无辅助氧气支持下进行的8000米级山峰的攀登。</p><p> 2009年9月,中国2009希夏邦马峰登山队6名队员全部成功登顶。</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希夏巴马峰的成功登顶</b></p><p><br></p><p> 2002年8月7日,攀登希夏邦马西峰的北京大学登山队的5名学生——林礼清、杨磊、卢臻、雷宇、张兴柏,在冲击顶峰途中遭遇雪崩,全部遇难。</p><p> 1964年5月2日,中国登山队许竟、张俊岩、王富洲、邬宗岳、陈三、索南多吉、程天亮、米玛扎西、多吉、云登十人,首创登上顶峰的纪录。</p><p> 1981年5月,新西兰高山俱乐部布鲁斯等9人,分三批登上希夏邦马峰的东卫峰——海拔7705米的摩拉门青峰。</p><p> 1982年4月,日本京都大学登山队森本陆世等11人,登上了希夏邦马峰西北方向的岗彭庆峰(海拔7292米)。</p><p> 从1980年~1990年10月间,先后有17个国家的19个队计107人登上了这座山峰。</p><p> 尼泊尔时间2010年5月17日上午11:30分,西班牙女登山家Edurne Pasaban顺利登顶希夏邦马峰-这座横亘在她身前许久的山峰,成为继吴银善之后第二位登顶全部14座8000米极峰的女性。</p><p> 南迦帕尔巴特,2007年又登顶了布洛阿特峰。在完成了9座极峰后,Edurne开始将目光集中在“女性14座首登”的竞争中,并和队友Asier Izaguirre、 Alez Chicon、Ferran Latorre、Ignacio Delgado开始了几年的搭档攀登。接下来的2008年他们登顶马纳斯鲁和道拉吉里峰,2009年完成干城章嘉峰。2010年4月17日下午2点10分左右的安峰登顶,5月17日上午11:30分希夏邦马的登顶终于宣告了Edurne Pasaban为期10年的14座8000米极峰征程的结束,成为全球女性第2位、总共第25位完成这一伟大项目的登山者。吴银善是全球第24位完成这一项目的登山者。</p><p><br></p><p><br></p><p><br></p><p><br></p> <p>  </p><p><b style="font-size: 18px;"> 世界级登山家在希夏巴马峰传说</b></p><p><br></p><p> 美国著名登山家亚历克斯-洛威的遗孀詹妮,上周五在一一份声明中说,亚历克斯-洛威和摄影师戴维-布里奇斯的遗体最近被发现,他们已经确认了就是洛威和布里奇斯本人。1999年10月,两人在攀登希夏邦马峰时遭遇雪崩遇难。</p><p> 希夏邦马峰海拔8012米,在世界14座8000米级高峰中排名第14位。也是唯一一座完全在中国境内的8000米级山峰。它坐落在喜马拉雅山脉中段,东南方距珠穆朗玛峰约120公里,是一座完全在中国西藏(聂拉木县)境内8000米以上的高峰,也是喜马拉雅山脉著名的高峰之一。</p><p> 希夏邦马峰地区气候变化无常,藏语“希夏邦马”即为“气候严寒、天气恶劣多变”之意。截止2003年底,希夏邦马峰仅仅有201人次的成功登顶,同时还有19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1999年10月5日,美国最为伟大的登山家亚历克斯-洛威在攀登希夏邦马峰时遭遇雪崩遇难。当时洛威40岁,一同遇难的还有他的29岁的摄影师戴维-布里奇斯,但两人的遗体一直没有找到。当时他们之中的第三个伙伴康拉德,成为幸存者。</p><p> 最近,来自德国以及瑞士的登山者戴维和乌里-斯特克,在攀登希夏邦马峰时发现了洛威和布里奇斯,两人被蓝色的冰川掩盖,部分冰川融化后让戴维和乌里-斯特克发现了他们。戴维和乌里-斯特克描述了他们所穿的衣服和背包的颜色,得到康拉德洛威遗孀詹妮的确认。</p><p> 詹妮在2001年嫁给了洛威以前的同事安可,安可承担起抚养他们之前的三个孩子的重任。詹妮在声明中说:“16年过去了,他们终于被发现,我们感到非常感激。”詹妮与安可一家目前住在蒙大纳,他们共同管理着一个以亚历克斯-洛威名字命名的慈善基金会。</p><p><br></p><p><br></p> <p><br></p><p><b style="font-size: 18px;"> 希夏邦马峰为何没有被划作中尼边境</b></p><p></p><p> 希夏邦马峰距离现定边界4公里而被划入中国境内,东侧的卓奥友,珠峰,洛子,马卡鲁都被作为中尼分界点,是什么原因在划界的时候没有选择希夏邦马作为界峰呢?</p><p> 尼泊尔原为中国属国。清初,尼藏干戈起,清廷派福康安率师入尼,尼请降,五年一贡,直至民国。据说当初五族共和时还请尼加入,因英人阻碍,事遂寝。</p><p>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5年中尼建交,1963年中尼划界。划界争议之处有两处:其一珠峰归属,其二诸交界山口归属。</p><p>也就是说 双方当时只对珠峰感兴趣,希夏邦马并不被涉及在谈判的主要内容中。</p><p> 中尼边界是指中国同尼泊尔的边界。西起强拉山口,东至江山峰,边界线全长1415公里。该边界是1963年两国政府根据1961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尼泊尔王国边界条约》共同划定的。1978-1979年两国政府对中尼边界进行了首次检查。关于珠峰的归属,这是谈判的简单过程</p><p> 关于珠穆朗玛峰的归属,中方历来的地图都是在中国境内;而尼方地图划在珠穆朗玛峰山峰之上。而关于几个山口,双方地图上的位置也存在差异。好在这些都是高寒无人区,且面积也很小,合计争议的面积也只有约260平方公里。</p><p> 从发展和维护两国友好合作关系的大局出发,我国领导人表示,世界最高的珠穆朗玛峰的归属,涉及民族的感情问题,划入尼方,中国人民不会同意;划入中方,尼泊尔人民也不会同意,那就一半一半,山峰的北边划入中国,山峰的南边划入尼泊尔;至于顶峰部分,也就几平方米的面积,也是一半一半,不方便立界桩,那就用文字写在纸上。对几个山口的位置,根据实地勘察,有利双方实地管理,友好的确定了下来。</p><p> 1960年4月,双方签订《中尼边界协定》,边界谈判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1961年10月,尼泊尔国王马亨德拉应邀访问中国,并出席《中尼边界条约》的正式签署仪式,使两国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边界问题,获得了永久的全面的解决。1963年1月,两国签订《关于两国边界的议定书》,完成了永久性界桩的建立任务,标定了中国和尼泊尔之间的边界线。总的来说就一句话,希夏邦马峰不涉及中尼两国的民族感情!</p> <p>我在给同行穿越新线的摄友们拍摄照片!</p> <p><br></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摄影是体验生命的旅行之旅</b></p><p><br></p><p> 新藏线的穿起之旅,让我对摄影的创作拍摄,有了一种深刻的反思和认识。</p><p> 其实,经历了这次新藏线的穿越之旅后,我感悟出了摄影人创作的道路是何等的艰辛和苦难。同时我也为那些刚拍了几天拍纱摄影的小屁孩说几句话,就以为拉几个漂亮的女模特拍几套婚纱照,然后再Bs一下,挣点小钱就能成为大师啦。这种志高气扬的论点真是可笑,显示出其无能而又贫血的本质来。</p><p> 摄影只有走进生活中,体昧生活给予你的磨练,在大自然的风雨中行走才能拍出好片来。我真不希望我走向这种岐途,我也不希望我的群友们也被欺骗,走上这种岐途。</p><p> 商业摄影的目的是为金钱服务的,请别以艺术的名义去行骗,来蒙蔽那些善良的初次踏上摄影初学者。</p> <p> 作者简介:蓝鸟,原名李晓群。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与胡宽等现代派诗人在西安涉足于现代派诗歌创作。1988年至1989年在北京大学与诗人俞心樵相识成为好友,先后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游学,举办诗歌朗诵活动,深受大学生们的喜爱。</p><p> 1986年受邀赴陕北参加陕西作协诗歌委员会的第一届黄土地诗会,由老诗人田奇,闻颖带队,由当时活跃在陕西诗坛的青年诗人商子秦,渭水,高建群,杜爱民,蓝鸟,张晓梅等参加研诗会。1983年,蓝鸟在西安创作完成长诗"太阳下的世界",1988年编辑出版«中国青年新诗潮大选»,出版个人诗集«追太阳的人»。1986年其长诗"中国太阳"在陕西日报文艺副刊发表后,荣获1986年度西安文学奖。其诗散于在"诗刋","星星","长安","延河","文学家","长城"等全国各大报刊杂志。</p><p> 作者上世纪九十年代,又进入文坛从亊报告文学创作,其作品有"中国,你怎么啦?","梦瑩八水绕长安",中国反骗税备忘录","舰队司令"等报告文学作品散见于巜中国企业家改革大潮丛书》,巜城市博览》杂志,《税收与社会》杂志等。</p><p> 其长诗巜六月雪》,巜写信的年代》,巜怀念大师》,巜太阳的旋律》等百余首被电视台,广播电台的艺术家配音朗诵并播出。</p><p> 上世纪九十年代,蓝鸟转向摄影创作。其摄影作品"西安大爆炸"在科技日报,北京青年报,南方周末等报刊发表。2000年春与胡武功,苏智,秦岭,安永灿等七人在西安举办"千禧年联展"。2014年在尼泊尔举办"喜马拉雅的风"个人摄影展。其作品"世界屋脊"获第十五届陕西艺术年展优秀作品奖。其作品"黄土地的葬礼"陕西摄影家协会举办的大展二等奖。</p><p> 2016年涉足微电影创作,其作品《我的父亲母亲》在全国彩视微电影大赛》中获一等奖奖杯。微电影作品 巜唐陵古镇袁家村》在"全国美丽乡村随手拍"大赛中荣获第五名。</p><p> </p><p> 2019年,以摄影艺术策展人的身份,在西安市陕西省图书馆主持策展了李思谋人体摄影艺术展和艺术研讨会。</p><p> 2019年在西安群众艺术馆主持策办了</p><p>《光荣与梦想.陕西摄影家迎春摄影展》和《陕西艺术摄影学会西安分会会员作品展》。</p><p> 2019年在西安思源学院主持策展了</p><p>《秦声无界》陕西当代摄影名家展。有胡武功、潘科、李晓群、彭祥杰、张辉、任媛、王瑾七位摄影家参展。</p><p> 2019年,策展巜秦声无界》作品参加第三届国际摄影研讨会暨2019.丽水国际摄影艺术节,由策展人李晓群策展的作品《秦声无界》荣获丽水国际摄影节专家组推荐的展览大奖。</p><p> 2019年,获得中国艺术摄影学会、陕西艺术摄影学会艺术成就贡献奖。</p><p> </p><p><br></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