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生平简要</h3><h3> 亲爱的母亲,范刘氏,家住朝阳市双塔区桃花吐镇下桃花吐村,生于1915年2月1日(农历),没有文化,农民出身。</h3><h3> 慈母一生,敦伦尽分,勤俭持家。勤劳善良,坚强隐忍。两儿三女。任劳任怨,无私奉献,吃尽苦头,受尽煎熬,饱经风霜。积劳成疾,于1976年12月2日(农历),寿终正寝,享年61岁。</h3> <h3> 望碑思情</h3> <h3> 春天的风温馨婉约,带着优雅,带着嫣然,带着感恩。 入春的小雨感觉丝丝凉意,使得空气格外清新、淡雅。空气中夹带着绿的清香,花的芬芳。远眺桃花山雄伟壮观,满山遍野青松翠绿,山北坡脚下有一块墓地,矗立8座墓碑,特别醒目、肃穆,那就是范家的墓地,其中左边第2座墓碑刻有:范青林范刘氏之墓,便是我父亲母亲的墓碑,那也是父母坚强一生,成为一座立于众碑之中,我们心中的一座“丰碑”。</h3><h3> 散步在这个季节的夕阳下,阵阵晚风徐徐吹来,想起母亲离开我们40年了。时间久远,也挡不住对母亲的思念。往事如烟,依然积淀在心间,母亲在我的心灵深处,永远不会因岁月流逝而消失。岁月沧桑,时间可黯淡许多记忆,但对母亲那深深的爱,那绵绵的怀念,永远铭刻心中。母亲的音容笑貌,一直没有离开,伴随着我们走过风风雨雨,走过坎坎坷坷,心灵角落里对母亲的思念和淡淡伤感,在这晚风中带到远方,飘向天际……。</h3> <h3> 苦难童年</h3> <h3> 那是19世纪初的1915年2月1日,在热河省北票县八家子乡西沟村,刘文有三间茅草房内传出“哇,哇,哇”女婴的哭声,一个女孩带着美好的希望降临人间,给家庭带来喜悦和欢乐,这个女孩就是我的母亲。外公很能干活、勤劳,外婆很会持家节俭。但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是一个极度贫困萧条的社会。又是边远的小山村,山大沟深,交通闭塞,赤贫荒凉,土地脊薄穷山沟。山穷水穷地更穷,一星半点儿的土地里产生的粮食,难以糊口生存。养活一家人,其艰难贫困的生活是今天的人难以无法想象的。母亲一出生就饱尝了饥饿贫困的滋味,在家排行老大,相继还有两个弟弟,两个妹妹,从小就秉承了外祖母的坚强、善良、勤劳、博爱的品质,同时承担起更多的责任,照顾弟妹。童年时没有读过书,那个年代女孩从小就要裹脚,脚小彰显旧社会女人的身姿,母亲也裹了脚,后又放了,留下的脚比较大,可以想象外公外婆对母亲的庞爱和心疼。跟随外公外婆到田间种地,锄禾割草,上山打柴采药,烧茶做饭,料理家务,做针线活,学会了许多生活技能和为人处事之道。贫困的生活造就了坚强的意志,朴素的家风培养了善良包容,勤俭持家的美德,凭着自己的吃苦耐劳,聪明贤惠,赢得了周围乡亲的赞誉。</h3><h3> 1932年,无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带着对未来无比的向往以及满腔的热情和无畏的勇气,走进了桃花吐乡下桃花吐村范青林这个穷苦的家。旧社会的妇女,出嫁前是没有姓名的,出家后随夫姓,在自己的姓氏前加上夫姓,成为某某氏。我母亲被称为范刘氏,母亲的姓名是嫁与父亲后,由父亲取得。从此母亲就落地生根,把自己一生牢牢地嵌在桃花山下这块土地上,无论风雨,无论雷电,没有丝毫动摇。那年你才17岁,嫁的男人(我的父亲)27岁。在婚后很相爱,虽然生活艰苦,日子平平淡淡,但两人相互扶持,生活有苦有乐。父亲是一个正直纯朴的人,虽诚实忠厚,却总是和和气气的。在我的记忆里,母亲有一个包袱,压在柜底,那是你珍贵的物件。后来我才知道,是緞面儿的,有红有绿的嫁妆,但从没有看见你穿戴过,只是拿出来看看,可能是你回忆嫁人时的感受和心情吧。</h3> <h3> 尽力抚子</h3> <h3> 婚后一年多生下一男孩, 在两三岁时病亡了,又生了一个活不久也夭折了。面对孩子的病亡夭折,10月怀胎的艰辛,三载不辞辛苦的抚养,这种丧子之痛,给母亲最沉重的打击。对当时你来说,是怎样一种无情和残酷的摧残啊!真的无法体会母亲你那种撕心裂肺的哭喊和痛苦欲绝的心情。旧社会农村更盛行重男轻女,养儿防老。你祈求上苍再生男孩,不为别的,只为今后的人生在众人里抬起头来,更顺畅些,延续香火。你的诚心善良让上帝愧疚,你一生行善积德感动了苍天。在1948年,我大哥降临在你的怀抱,为了养活大哥,取乳名叫长远,又在大三家乡陈家沟给大哥认了一个干妈。托佛祖的庇护,老天的保佑,母亲的精心呵护,大哥健康长远的生活下来。现今82岁,还健在。1950年生了我大姐,以后每相隔两年生了我和两个妹妹。你竭尽全力,献出毕生的心血,把我们兄妹5人抚养成人。母亲,你不愧是一位伟大的母亲。</h3><h3><br></h3><h3> 家族忍苦</h3><h3> 母亲与父亲结婚后,生活在范氏大家庭中,十几口人,父亲兄弟4人,还有一个姑姑,奶奶管家。大爷经常外出做事,二爷是木匠,四叔还小在读书,我父亲是老三,租种他人的土地和自家的几亩薄地维持一大家子的生活。春种秋收,夏耘冬藏,常年农活,家庭事务。整个家庭的重担压在父亲的肩上,母亲无怨无悔,默默无闻做着父亲背后的女人,心甘情愿的操持照料这个大家庭。就在这样一个大家庭里生活,母亲你没有地位也没有发言权,但操劳家务却成了你逃不脱的命运。父亲耕种忙不过来,母亲下地干活,一大家子的一日三餐,喂养牲蓄,待候老人,抚养子女,家里家外,脏活重活,都得干在前头。与家人几十年的相处,妯娌和睦。但你忍辱负重,委曲求全,宁肯自己多吃苦受累,也不与人斤斤计较,更不计较个人得失。范家是个好施行善的家庭,远近闻名,逃荒乞讨的,过路遇到困难的人,都找到范家。母亲给予他们无微不至的照顾,做饭安排住宿,是他们感到有个家的温暖。可见,母亲你在这个家庭的重要作用。很好的诠释了“女本柔弱,为母则刚”。这些都是母亲健在时无意间的讲述,印在我脑海里的我家在旧社会的篇章,印在我脑海里母亲苦难的童年和婚后艰辛的岁月。</h3><h3> 待奉老人</h3><h3> 1948年家乡解放,进行了土地改革,分到了土地。父亲兄弟各自成家立业,分立门户,年迈体弱多病的奶奶执意留在母亲身边,与母亲一起生活。当时分家后,生活非常拮据,为了照顾好奶奶,你自己节衣缩食,省吃俭用,尽最大努力使奶奶生活的舒心。后来,二爷爷因病生活不能自理,有两个女儿出嫁也不管不问,年老孤身,走投无路,也搬到我家与父母一起生活。老百姓都讲一个理:多一张嘴就多一份生活的艰难。本来提襟见肘的日子更加难了,全家6口人,拥挤在两间住房内,奶奶睡炕头,二爷爷睡炕捎,父母孩子都挤在中间。二爷爷脾气倔强,奶奶看不惯,从不与他在一起吃饭。每天都是母亲分别待奉两位老人,老人吃完再让孩子吃,父母最后吃,残汤冷饭,有时饭菜就没多少了,或就没有了,你们急急忙忙的下地干活或操持家务。</h3><h3> 两位老人体弱多病,不能下炕,母亲就请医抓药,喂吃喂喝,端屎端尿,炕上炕下,身前身后,起早贪晚,吃尽了千辛万苦。人们常说:久病床前无孝子。而你凭着一颗炽热的爱心,一双勤劳的双手,以宽宏博大的胸怀,坚强的意志,伺候老人四、五年,养老送终。在这漫长的日日夜夜,你吃不好,睡不好。你吃的苦,受得累,付出的心血,是很多人都不能做到的。现在我们长大了,身为人父,才体会到你意志的坚强,品质的可贵,孝心的至上。美德堪称典范,后代的榜样,时代的楷模。</h3><h3> 饥饿挣扎</h3><h3> 母亲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经历了新旧两个社会,经历了战后的建国时期,大跃进三年的自然灾害,霭霭苍天,饥寒啼号的岁月艰辛,是当代青年人无法体会的。我的童年正值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如火如荼,人们对新生的共和国充满希望,对未来充满信心,然而,现实的生活却是贫困的,物质是匮乏的,接着是三年自然灾害,挨饿生存成了一个严峻的问题,国家处在困难时期。本来家庭生活就非常困难,更是雪上加霜,几乎陷于绝境。当时农村饿死过很多人。那时虽小,但只要听谁家的母亲直声哭喊,就知道这家的孩子病死或饿死了。饥饿的人营养差,免疫力低,加上农村缺医少药,感冒拉痢疾都会死人,得病不死全拼命拽。那时全家7口人,最小的妹妹5岁,个个面黄肌瘦,母亲就带领我着我和大哥大姐两个妹妹,在饥饿和死亡线上挣扎,前行的力量就是身后紧跟着死神。母亲就带领我们到田间挖野菜,采树叶,剥树皮,只要能解决挨饿的东西都拿回家充饥。野菜树叶成为人们生活的主要食物,母亲把野菜煮熟做成菜团,有时在菜团上沾点儿玉米面,吃起来感到很好吃。菜园里的蔬菜,切碎煮熟吃或生吃。冬天把玉米芯或有些秸秆碾成粉末,做成团,蒸煮着吃。一碗地瓜叶汤里放几块地瓜,就这样做各种各样的充饥食物,给家人填饱肚子,勉强维持生命。即使吃糠咽菜,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的情况下,母亲还先让父亲和我们先吃,有时自己挨饿,生的希望留给我们。那时我们还小,饿得厉害时喊着要吃要喝,母亲你看在眼中,疼在心中,用那勤劳的双手,用那爱心的胸怀,用那智慧的头脑,将全家七口人,从饥饿的死亡线把我们拯救过来,一个不少的活下来,度过了挨饿的童年时光,熬过了饥荒,挻过了那段惶恐岁月,才有了我们的今天。你的恩情比天高,比地厚,我们永生不忘。</h3> <h3> 深沟岁月</h3> <h3> 我童年时住在桃花山下的范家沟,解放前夕躲避战乱,这沟里有七户人家。1948年家乡解放了,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其中5户先后搬回村里,剩下我家和四叔家。四叔家有6个孩子,我们兄妹5人童年在一起,并不显得寂寞,小山沟里洋溢着孩子们的欢乐和笑声。由于地处桃花山,狐狸老鹰等动物下山寻食,我们所喂的鸡,时常被猎取。母亲每晚把鸡关在鸡窝里,并用木板压盖好。1962年自然灾害时期,从远处来到桃花山上,一群群的狼,经常出没。那时我还清楚记得,母亲不让我们单独行动,外出挖野菜割柴草,都是母亲带领我们,特别夏季庄稼长高了,母亲对我们管理更加严了,上学放学把我们送到村中。晚上天没黑下来,母亲把门插紧关好,把窗户挡严,我们躲在屋里,不敢出声,倒在母亲的怀里。在关门前,母亲把一盆水,放在院外,第2天早起,盆里的水没了,母亲说狼晚上出来寻食也会渴。到了那年冬季,狼群不知跑到哪里去了,往后再也没有见到过狼群。</h3><h3> 在范家沟,我家居住三间土坯房,后来哥哥娶妻,母亲和父亲开辟沟坡,又加接两间,房间很小,居住还是很拥挤。到夏季,阴雨连绵,室外下大雨,屋里下小雨,母亲把盆碗全放在漏雨的地方,以免漏雨泡倒土墙,弄得家里过路都成问题。下暴雨时,桃花山上的洪水咆哮着冲下来,夹杂着石头和泥土漫进院内,母亲和父亲冒雨挡洪水,记得有次洪水把一间厢房冲毁。后来气候变化,干旱的年景,吃水到前边的一条沟里去担水。上坡下坡,道路崎岖,担水行走困难,两只水桶担在母亲肩上格外沉重,有时自己小时候与母亲抬水。</h3><h3> 母亲你就在这远离村庄而又道路崎岖,以山为邻而又野兽出没,生活艰难而又担惊受怕,环境恶劣而又难以改变,人多屋少而又缺吃少穿的状况下,生活了近20多年。</h3> <h3> 慈母缝衣</h3> <h3>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母亲用爱心呵护着我们兄妹5人,从未对生活失去信心,虽说家境艰难,反而感到母亲的爱,犹如春风般温暖。在我的记忆中,一年365天,清早一起来,母亲就像一部不停的机器,做饭,洗衣服,待弄猪鸡,吃过早饭,生产队出工。中午回来做饭,喂猪喂鸡,下午还出工。晚上回来,弄完家务,又点上煤油灯做针线,母亲不停忙碌的身影,填满了我整个童年记忆,时至今日,就是做梦也见母亲还总是那个忙碌的母亲。我们穿的衣服是母亲纺线、织布成布再一针一线缝制的,穿在儿女身上,暖在儿女心里。我们穿的鞋是母亲纳的鞋底,一锥一绳,用力拉紧,密密实实,再做鞋邦,缝制成鞋,穿在儿女的脚上,走在成长的路上。特别是冬天来临,是母亲最忙碌的时候,旧棉衣要拆洗重做,总是将我们穿着的,拆了又洗,洗了又缝,缝了又穿。尽量让我们穿着暖和,穿得体面。到过年时,我们居然能穿上母亲,左拆右缝的新衣服。那时候穿的衣服,真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老大不能穿了,老二穿,老二不能穿了,老三穿,母亲凭着自己能干的双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母亲就这样劳作为我们兄妹5人,为这个家。冬夜的山村,异常宁静,人们早已进入梦乡,依然记得母亲在昏暗的煤油灯下为我们做鞋缝衣的神态,那么认真,那么执着,丝毫没有半点倦意,这些情景至今在我的脑子里经常重现。那一针一线连接其母亲对子女无限的爱,现在回想起来,一切是那样亲切。可以这样说,是母亲的那盏煤油灯点亮了我童年的色彩,是那辆嗡嗡的纺车声伴我慢慢长大。</h3><h3> 一家七口,一日三餐,推磨碾米,穿衣戴帽,都是依靠母亲。如此艰辛,从无怨言,凭着自己吃苦耐劳的精神,把家庭操持的有条不紊,把我们兄妹收拾的干净利落。平凡的劳累、付出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点点滴滴蕴含着你多少心血汗水,普普通通的一针一线,密密匝匝织入你多少爱心和温暖,平平常常的絮语和教诲包含着你多少柔情和爱恋。以牺牲自我撑起这个家,你那无私奉献是支撑家庭的精神柱石。</h3><h3> 现在想起母亲那勤劳的背影,有点佝偻着的身体,永远不知疲倦。双颊有了深深的皱纹,面容沧沧,唯有眼睛有神、秀气、灵气,充满了慈详和对儿女的爱,迈着坚实的步伐,虽然瘦弱,也不忘对儿女的呵护与牵挂。</h3><h3> 母亲的慈爱,像一股涓涓的细流,虽无声,却能滋润干枯的心灵,虽平凡,却在平凡中孕育着伟大。</h3> <h3> 言行教子</h3> <h3> 母亲生在旧社会,长在旧社会,是一个典型的农村妇女,个子不高,身材瘦弱,五官端正,饱经风霜的脸是我们成长苍老了你年轻的容颜,是我们的懂事增添了你两鬓的白发。母亲不识字,没上过学,深奥的道理也不懂,也不会说,但你明白学习文化的重要性,故此,母亲不管苦和累,默默支持求学的我们。对我们要求很严格,却朴素简单,不是太多的空洞说教,而是用自己行动教育我们做人的道理。从小受外公的影响,继承了外公优良的家风,养成了隐忍、克己、宽容、坚强、勤俭等良好的品行和为人处事的态度。我母亲很有涵养,一生中受到的委屈不少,却从不与人辩解。有时回到家偷偷地抹眼泪,与街坊邻居相处和谐。从未见过与他人红过脸,吵过架,有着良好的口碑。我们兄妹在外吃了亏,受了委屈,母亲从不去找人理论。并经常告诫我们:吃亏是福,先做人后做事,忠诚老实是根本,团结友善,孝敬长辈等。虽然都是一些老道理,现在想来,这不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吗?母亲不但用这些道理教育我们,更主要的是以身作则,为我们做出了榜样。</h3><h3> 在童年时,我家居住在桃花山下的沟里,距离学校远,家境困窘拮据的条件下,还是让我们上学读书,学习知识,父母对我们的殷切期望,成了我们学习的动力。家庭人口多,劳动力少的情况下,你又把哥哥送到部队当兵,保家卫国,咱家也是千千万万军属中的一家,真令人佩服你,明事理,爱国之心。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我们从小继承你的传统,学会帮助母亲做家务、挑水、割柴、推碾磨面样样都做。从母亲身上学到了勤奋、节俭、不怕困难等优秀品质。从母亲身上,我体会到儿女的母亲的最大孝顺是:做一个你眼中有出息的人。在我求学的历程中,曾经遇到过许多优秀的老师,他们对我成长产生过重要的影响,但仔细想来,母亲才是影响我最深刻的老师。</h3><h3> 有人说教师像蜡烛,其实最像蜡烛的是母亲,母亲燃烧着自己,把自己的光和热全部无私贡献给儿女。母亲像蜡烛一样,照亮了我们的心灵,照亮了我们人生道路。教育我们一心向善,鼓励我们多读书,奋发图强。而我们兄妹5人体会到母亲的一片苦心,自觉的听话和争气。我和大哥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自己成为一名中学高级教师,大哥是一名小学校长,并担任乡政府的教育助理。孙子孙女都受过高等教育,在各自岗位上事业有成。母亲在天之灵,目睹这一切,定会感到无比欣慰。千言万语道不尽母亲对我们的关怀,提笔千行也难以刻画出母爱之点滴。感觉自己的母亲很了不起,心里暗暗想:母亲,我们有你这样的母亲很骄傲。</h3> <h3> 拼博年代</h3> <h3> 生活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深有体会,吃粮要粮票,穿衣要布票,点灯要油票,吃糖要糖票的计划经济,什么“钉子,火柴,煤油”等等,都冠上一个“洋”子,日常生活用品都靠进口,贫困落后,物资匮乏,是当时的国情。我们处在偏远的乡村就更苦了。农村实行集体所有制,劳动实行记分制。生产队统一出勤,农产品平均分配,还有凭工分分口粮,一个大家庭的温饱,始终是母亲的负担,粮食收获后,生产队要留足上交国家的公粮和种子,然后才能把剩余的粮食,按人口和劳动力工分分配给各家各户,我家劳力少,挣得工分少,分的粮食也少。母亲参加生产队劳动,为的是能多挣几个工分,多领几斤粮食,让我们能吃饱穿暖。虽说男女同工同酬,但母亲活干得多,挣的工分却不多。曾记得夏季间苗除草季节,母亲和社员早上太阳出山之前就出工了,干活计件,多干多得,母亲有时中午带饭在山上吃。盛夏闷热,骄阳在上,烈日炎炎,中午太阳像一轮巨大的火球,炙烤着大地,我中午放学上山找母亲。有些年轻妇女中午回家了,有的在树下边乘凉边吃饭。可见到我母亲,头顶烈日,满脸是汗,由于年龄大,体质弱,在地里间苗除草有些吃力。有时回忆起那场景,心里五味杂全,内疚,酸楚的很。晚上太阳西下,母亲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还得做饭喂猪鸡,吃完饭已是晚上八九点钟了。是什么力量让瘦弱的母亲能够承受如此的劳累,我思索好久,还是因为生存的压力,为了改变家境贫困,能使我们子女生活的好一点儿。</h3><h3> 由于我家人口多,我们上学,只靠父母两人挣工分,生话实在是紧巴得很。毕竟生产队分的那一点口粮是不够活命的,有时吃了上顿没有下顿,母亲连件像样的衣服都没有。母亲在生产队劳动外,还精心种植自留地的庄稼。父亲学会了织布,母亲挤时间纺线,织成布,给我们缝制衣服。父母的汗水泪水渗透在棉纱布匹里。到了冬季,父亲还给十里八村的村民熟制羊皮,又脏又累,还遭罪。我记得很清楚,先把羊皮洗刷十几遍,去掉羊皮上的杂质,在装到有糯米和水的大缸里,放在热炕上,每天翻倒一遍,经半个月沤泡,捞出来,把羊皮上多余的皮肉一刀一刀,一点一点地刮下来,硬邦邦的羊皮变的柔软,做成羊皮衣,冬天穿在身上特别暖和。整个这套工序小时候帮父亲做过,还是母亲做的多。天寒地冻,在院子里用冰冷的凉水,反复冲刷羊皮,手动的通红,浑身冻的发抖。文化大革命时期,父亲织布的机械,纺线车,熟羊皮的工具都给没收给砸了。现在回想起 感到无比的愧疚,也许这一生最对不起的人便是母亲,没有给你应有的福气,而你夏战酷署冬斗严寒,一年受了不尽之苦,遭受了不尽之罪,流了不尽之汗,你的意志是那么坚强。在你身上我看到了巨石下面的小草,不甘心石头的挤压和泥土的蹂躏,以及暴风雨的洗礼,只会沿着巨石的缝隙,艰辛地寻找阳光的亲吻。母亲为了家庭的温饱,为了抚育我们成人,如此顽强和拼搏,让我们同情和心痛,同时也让我们对母亲产生了强烈的敬佩之情。</h3> <h3> 碾转人生</h3> <h3> 岁月蹉跎,时光清愁。生活在艰难中度过,一天三餐,吃的米面都要靠自己加工,在农村,那时没有加工厂,种地打下的谷子、高粱、玉米等粮食都要靠石碾子。这种物件现在不多见了,那是几家共同置办一盘石碾,小时候,在范家沟只有四叔我们两家,也置办了一盘石碾,给那寂静的山沟增添了一道景致,也平添了些韵致。母亲几乎天天都要用石碾子磨米磨面,有时叫上我和大姐一起推碾子。母亲把袋子里的粮食均匀铺的碾盘上,用两根棍子推动大大的碾砣,一圈一圈的转走,母亲边转走边用笤帚把粮食往碾盘里扫。刚开始感觉石碾砣很重,推动起来走得吃力,慢慢地随着转动,协同用力就比较轻松了。粮食碾好后,一般还带着粗糠,母亲用簸箕将糠皮簸出去,剩下的就是精米了,碾一袋粮食会耗费很长时间。在我看来,碾米碾面可不是一件小事,必须付出繁重的体力劳动,抱着碾棍在平平的碾道上一圈圈地转走,周而复始,永远也脱离不了碾轴的束缚,虽无聊,且又苦又累,但有目的,然亦快乐。母亲在碾道推着重重的碾砣转了近一辈子,消耗了多少力气,转了多少圈,是无法统计的。</h3><h3> 到了19世纪70年代,农村有了电,安装了面粉加工厂,石碾子的使命才完成了,也慢慢地退出了人们的视野。从前的石碾子已拆掉,碾房碾道也不存在了。如今到范家沟看到的石碾,也看到了它的历史,它的沧桑,也体会到母亲为这个家在此流洒下的汗水,以及对美好未来的向往。</h3><h3> 智保家谱</h3><h3> 范家是个大家族,在清朝时从山东迁徙到桃花吐,历经200多年了,并有记载和家谱。延传下来,母亲从奶奶手中接管,完整无缺的保存。在土地改革、文化大革命历次运动中,烧地契、扫四旧立四新,人心惶惶,担惊受怕。母亲把家谱及一些范家的历史资料埋藏在院子中,后又转移到家的土墙里,以防被搜查出来烧毁,牵连家人。</h3><h3> 春节时,母亲提前做好供品,把已故祖先请回家,也就是把家谱悬挂起来,摆上供品,上香礼拜。在除夕夜,范氏家族所有成员给祖先上香,三拜九叩。初二下午,母亲把范家岁数大的人请到家中安排吃顿饭,傍晚时上香送走祖先,把家谱收好。现今,范氏家谱我们保管,2018年依据母亲保存下来的家谱和历史资料编著了(范氏族谱),理请家族宗史,正本清源。范氏子孙后代无不佩服母亲的胆量和智慧,你功不可没,我们子孙后代定会永远记住你,感恩你,并载入(范氏族谱)中。</h3><h3> 再大的风雨,母亲经过。再多的苦难,母亲受过。母亲用那双被岁月贴满了老茧的手,为我们抚平了一路坎坷,却无怨无悔。苍茫天地间,母亲拖着瘦弱的身躯,傲然地行走着,如一叶重舟,载滿了爱和泪,载满了无畏和勇气,在苦涩的岁月里披荆斩棘,勇往直前。</h3><h3> </h3><h3> 母亲你的一生为我们的成长奉献了毕生的心血,一生付出的代价太多太多,你优良的品德为儿女们树立了做人的典范和榜样。</h3><h3><br></h3> <h3> 強撑病痛</h3> <h3> 岁月无情,人生沧桑。在那个悲苦的岁月里,谁家都会有着一样或不一样的苦难经历,我们在电影里,小说里早已司空见惯。但是,无论多难的岁月,也会让时间一页一页地翻过去,黑白的那页被翻了过去,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彩色的画面。我们兄妹5人,在母亲你的养育下艰难长大,大哥已是三个孩子的父亲了,在学校担任校长职务,我也是一名教师,大姐二妹已结婚成家,生活幸福美满,小妹已是一名医护人员,正在学习这方面的技能。看着儿女们平安长大成人,也许这些是你的最大心愿。而你为了我们操劳奉献,乌黑的头发不到60岁就有白发了。脸上皱皱纹增多了,生活的艰辛和岁月沧桑,给你留下深深痕迹。长满老茧的双手见证了你不求回报的付出,无私的奉献。长期的劳累,勤跋苦作,从早到晚,累得腰酸背痛,疲惫不堪。生命的心血耗尽,过早的枯竭了,患上慢性气管炎,肺心病。但你仍然硬撑着病弱的身体做家务,下地干活,饱受着病痛的折磨,有时咳嗽气喘厉害,找赤脚医生看病吃点药。一到冬天,病情加重,不停的咳嗽,喘气困难,特别是夜深人静的时候,往往是你病情发作最痛苦的时候。坐不能坐,卧不能卧,身边摞起好几个枕头, 乏的时候,把头倒在摞起的枕头上休息一下,有时用枕头顶在胸前,10分痛苦,那情景令人心酸。那时,我感觉冬天的夜晚是那样漫长,然而白天母亲还有继续操持家务,在儿女面前表现得十分坚强。一个农村妇女,有病自己扛,强忍病痛,是多么坚强的女性,多么坚韧的意志。</h3><h3> 母亲生性温婉,个子不高,一双温柔的眼睛,显得很慈祥,平时不善言谈,有着蛟好的面容,为人善良忍让,待人平和友善,我觉得天道不公,母亲本该被生活善待,过一个幸福的晚年,尽享儿孙满堂的天伦之乐,但却被病魔缠身,受病痛折磨。</h3><h3> 遗憾离世</h3><h3> 40年前的1976年12月2日,对我来说是生命最黑暗、最痛心、最伤心、最无助的日子,是一个撕心裂肺的日子,那日的昨晚母亲咳嗽不止,清早起床就请来医生,给母亲看病,先打针再输液。可在打针时把药推到一半时,瞬间母亲的心脏停止了跳动,医生拔下针,仔细检查了一番,无奈地说,人不行了。我顿时泪水夺眶而出,模糊的视线聚焦在母亲的脸上,握住母亲的手,似乎还能摸到母亲微弱微弱脉搏的跳动,总是感觉母亲的心还在跳动。</h3><h3> 母亲躺在炕上,似乎对家人依然是那样的眷恋,那样的牵挂,最让你放心不下的事,我和小妹妹还没结婚成家。母亲安卧在炕上,慈眉善目,悄然无息地驾鹤仙去了,走得那么急促,那么哀伤,那么遗憾,那么不舍,令人心痛。你离开我们连一句话也没有留下,这怎能不叫我们儿女心如刀绞。母亲临终前最后一瞬的情景,成了我们心中永远定格的画面,始终挥之不去,难以忘怀。想到你才60出头,走完了人生第一个甲子年,晚年生活才刚刚开始,就这样离开我们,留下了挚爱相爱一生的父亲,撒下还没来得及回报养育深恩的儿女及年幼的孙子,孙女,还有众多的亲朋好友,就静静离去,我们非常愧疚,却又不能挽留你的生命。</h3><h3> 怀念恩母</h3><h3> 凌水鳴咽东流去,桃山低首念亲恩。母亲你突然离去,短暂的生命历程,尝尽生活的甘苦,命运的多舛。母亲走了,永远的离开我们,你什么东西也没有带走,却带走了我们无尽的想念。你什么东西也没有留给我们,却留给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留给我们的是绵延的子孙后代。</h3><h3> 母亲,你61岁的人生旅途,一路含辛茹苦,凄风冷月,艰辛多难,苦多福少。你经历了太多太多的风雨坎坷和生活磨难,养成了坚韧不屈的性格,用坚强支撑了一辈子,操劳了一辈子,奉献了一辈子,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委屈,都能以瘦弱的身躯挺得住。母亲你对待他人通惠贤达,对待家人温婉德善,传承了中华民族勤劳朴实,善良忍让的美德,你教给我们的无私与不爱,勤俭与贤淑,奋斗与坚持,将深深置根于我们的心中。在你身上散发出来的母爱光点,是精神财富的一部分,将照耀着我们前进的道路。您一生的正直和善良,无私和奉献,坚强和勤劳丰富了中国女性的内涵,树立了伟大母亲的形象,书写了高风亮节的新篇章。</h3><h3> 母亲是一种岁月, 在绝无平坦而言的人生路途上,担负最多痛苦,背负最多压力,咽下最多泪水,仍以爱心,以温情,以慈悲,以善良,面对人生,面对我们只有母亲一一永远的母亲。</h3><h3> 亲爱的母亲,是你点亮了我们心中的那盏明灯;敬爱的母亲,是你铺平了我们崎岖坎坷的路途;伟大的母亲,我们将继承你所有的优秀品质,去呵护属于我们的世界。记忆母亲六十余载的岁月,母亲你的善良隐忍和无私奉献,令我肃然起敬;母亲你的坚强意志和执着拼搏,令我敬仰;母亲你的勤劳朴实和节俭贤淑,令我感动;母亲你的慈祥善良和尊老爱幼,令我终生难忘;母亲你的优良品质和助人热情,令人赞叹不已;母亲你的艰辛困苦和坎坷病痛,令我悲凉叹息。</h3><h3> 岁月飘忽,流年似水。母亲离开我们40年了,在历史的长河中,漫长的40年,可以忘却也可以刻骨铭心,可以发生很多变故,甚至可以改变很多轨迹。但唯一不变的是对母亲的思念,唯一不变的是我们与母亲血浓于水的脉脉深情,唯一不变的是母亲用勤劳善良,坚强奉献的品质,在我们心中筑起的那座不朽的“丰碑”。</h3><h3> 日日夜夜的思念,一生一世的怀念,儿未报母恩,枉为人子,母未享儿福,儿心不安。今清明将至, 再将(怀念我的母亲)一文补充整理, 抒发对母亲的怀念,寄托对母亲的哀思,只愿天国的母亲能有所慰籍,过的祥和。</h3> <h3> </h3> <h3> 父母在,人生尚有春意。父母去,人生只剩秋凉。从此我与母亲之间只剩下回忆了,这是母亲留下唯一的一张照片儿。</h3> <h3>您的两个儿子、三个女儿叩首再拜。</h3> <h3>部分图片来自网络。</h3> <h3> </h3><h3> 二零一六年清明节(原创)</h3><h3> 二零二零年清明节(修改)</h3><h3><br></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