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对应点”治疗四肢疾病的临床应用

张跃山.军营扁鹊

<p>江苏徐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康复诊疗中心(221003)张跃山主任</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针灸</b></p><p><br></p> <p>针灸治疗四肢疾病,在古今治法中多有上病下取,下病上取,左病右取,右病左取的手足对应取穴法,奠定我国中医理论基础的医学巨著《黄帝内经》中即有“巨刺”、“缪刺”等对应针刺方法。《灵枢·官针》篇说:“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素问·缪刺论》提出“愿闻缪刺,以左取右,以右取左……”并进一步说明:“邪客于经,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后人认为书中之巨刺可能是“互”字的误传,而“互”才有交互、交叉的意思,而“缪”则有错缪、交错的意思。由此可以看出,“巨刺”、“缪刺”都是左右对应取穴法,即左病右取,右病左取。实践证明,对应交叉的取穴方法在治疗四肢疾病时,具有取穴少,见效快,治愈率高等优点。常能起到针到病除,立起沉疴的神奇作用。笔者通过总结对应针刺疗法的特点后发现:对应疗法的对应针刺点与所治的患部有着一种对应的关系,掌握了这种关系,在治疗四肢疾病时,就可以视病变的部位灵活地选取对应点进行针刺治疗。</p> <p>1.具体对应关系:</p><p><br></p><p>1.1左上肢和右下肢,右上肢和左上肢对应。</p><p><br></p><p>1.2肩关节和髋关节相互对应。</p><p><br></p><p>1.3肘关节和膝关节相互对应,髌骨对尺骨鹰嘴,腘横纹对肘横纹,股骨内上髁对肱骨外上髁,股骨外上髁对肱骨内上髁。</p><p><br></p><p>1.4腕关节和踝关节相互对应,内髁对桡骨茎突,外踝对尺骨茎突。</p><p><br></p><p>1.5掌关节和跖关节相互对应。</p><p><br></p><p>1.6手指关节与足趾关节相互对应。</p><p><br></p><p>1.7手背与足背,前臂的前群肌与小腿的腓肠肌等后侧肌群相对应,前臂的后肌群与小腿的腓骨小肌,胫骨前肌等前外侧肌群相对应。上臂肱二头肌等前臂肌群与股骨内侧的股内侧肌群相对应。上臂的肱三头肌等后肌群与股骨外侧的股外侧肌群对应,在具体确定病位与针刺部位时,还应注意手足的远端与远端,近端与近端,内侧与内侧,外侧与外侧的相互对应。</p> <p>2,适应症: 手足对应针刺法主要适应于四肢疾病,四肢关节肌肉的扭挫伤,急慢性劳损,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膝关节、跟骨等部位的骨质增生引起的疼痛。肩周炎、网球肘、坐骨神经痛等。</p><p><br></p><p>3,针具选择和针刺手法: 使用普通的毫针,根据进针部位肌肉的肥厚深浅选择适宜的长度,治疗时一般要求深刺或透针。采用强刺激、让患者出现强烈的酸麻胀感,在留针的过程中嘱咐患者反复活动患肢,待疼痛解除时方可出针。</p><p><br></p><p>4,注意事项 :应用本法,重点应根据病变的部位,选准对应点,此点可以是穴位但也可以不是穴位,在选取对应点时根据对应关系,注意其上下。前后、左右的变化,准确定位,这样才能确保治疗效果。如同样是踝关节扭伤,如果痛点在外踝的前外侧,其对应点在腕背的阳池穴,痛点在外踝后则可针养老穴,痛点在内踝前,可针阳溪穴,痛点在内踝后,可针太渊穴,跟腱痛可针大陵或内关穴,腕关节痛可以此对应关系进行治疗。在治疗时应注意取准对应点,而不是取准穴,如跟骨骨刺造成跟骨底疼痛,针神门或大陵虽然与跟骨底基本对应,有一定的作用,但不如针腕横纹上两指,大小鱼际间竖纹处对应更准确,效果更好。病变部位不局限时,针刺点也可以有多个。</p><p><br></p><p>5,体会: 针灸治疗四肢疾病,在古今治法中多有上病下取,左病右取的治疗方法,人是一个对应有机整体,在动态中维持着相对的平衡。某一点的病变即可打破这种平衡关系。在病变的另一侧进行针刺治疗,可补其虚,泻其实,补其不足,泻其有余,使其不平衡的关系得以纠正,病得以除。山东大学张颖清教授八十年代创立的生物学新学科认为生物体每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在化学组成的模式上与整体相同,都是整体成比例缩小,人体的任何部分都是人体全息单位,都恰似人体的缩影。整体动态医学认为人体有自身的调节与控制系统,接受内外环境的各种信息,在结构上相互联系,功能上相互协调,病理上相互影响,治疗上相互效应。利应局部一点的治疗,达到调整全身整个系统的目的。现代医学中的神经系统是人体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调整机体适应内外环境的最高组织结构。中枢神经的大脑皮质,脑干、内囊在椎体交叉以上对人体有着交叉支配的功能、即一侧的大脑半球接受对侧肢体的感觉冲动和管理对侧的肢体运动,手足对应针刺法的运用与神经反馈的信息原理,神经交叉支配原理也有着密切的关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