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暖风和煦,春意盎然。寒冷的冬天已经离我们远去。大地万物在这温暖的季节里展现着蓬勃的生机。今天,我们的音乐之旅要去往广阔的草原,那里有这样一个民族,能歌善舞,热爱生活。他们就是马背上的民族——蒙古族</p> 他们有一个特殊的节日——那达慕<div> 蒙古语意为“游戏”或“娱乐”。原指蒙古族传统的“男子三竞技”——摔跤、赛马和射箭。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演变成今天包括多种文化娱乐内容的盛大庆典活动。<br></div> 他们还有各色各样的民族服饰。 他们有自己独特的乐器——马头琴<div> 马头琴是一种两弦的弦乐器,有梯形的琴身和雕刻成马头形状的琴柄,为蒙古族人民喜爱的乐器。<br> 马头琴是蒙古民间拉弦乐器。蒙古语称“潮尔”。琴身木制,长约一米,有两根弦,共鸣箱呈梯形,声音圆润,低回宛转,音量较弱。<br> <br></div> 相传有一牧人为怀念小马,取其腿骨为柱,头骨为筒,尾毛为弓弦,制成二弦琴,并按小马的模样雕刻了一个马头装在琴柄的顶部,因以得名。郭小川《平炉王出钢记》诗:“牧区的人们听说钢花喷,蒙古包里拉起了马头琴。” <p> 今天,老师就带大家一同感受属于草原的宁静,共同欣赏一首来自蒙古族的长调民歌——《牧歌》</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歌曲介绍 </p><p> 这是一首无伴奏合唱(阿卡贝拉),是作曲家翟希贤于1954年以内蒙古昭乌达盟的长调民歌——《牧歌》为固定旋律,运用和声变奏手法改变而成的一首无伴奏合唱曲。整首歌曲为G大调,2/4拍。歌词简单质朴,描绘了一幅美丽的草原美景,也透露着作者对草原和生活的热爱之情。</p><p> 改编前的民歌只有上下对称的两个乐句(对比乐句),高低音区的转变,抒发了牧民对草原的无限热爱。改编后的合唱曲抓住原民歌中的抒情因素,以丰富的联想补充发展旋律,使歌曲主题更加深化,让人身临其境的感受到了草原的辽阔与宁静。</p>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作者介绍</div> 瞿希贤(1919年9月23日~2008年3月19日)<div> 女作曲家。上海人。中国音协第四届副主席、中国电影音乐学会顾问、 中国音协儿童音乐学会名誉会长。自幼爱好音乐。1944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英文系,1948年毕业于上海国立音专作曲系,毕业后曾任北平艺专音乐理论系讲师。曾从师于弗兰克尔(德籍教授)、谭小麟教授等。解放后,长期在中央音乐学院音工团和中央乐团创作组工作。勤奋多产,题材宽文,风格多样,音乐语言清新生动,刚柔兼备,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艺术独创性。</div> 欣赏完歌曲后,我们一起来熟悉一下歌词。请同学们用开朗辽阔的声音,完整朗读整首歌词。<br><br>牧歌 海默 词<br> 翟希贤 曲<br>【歌词】<br>翠绿的草地上(哎)跑着白羊,<br>羊群像珍珠撒在绿绒上。<br>无边的草原是我们故乡,<br>白云和青天是我们的蓬帐。<br>朝霞迎接我自由地歌唱,<br>生活是这样幸福欢畅。<br> <p> 让我们一起跟着音乐唱一唱主旋律,感受这草原的辽阔美景吧!</p> 同学们,同样的歌曲,不同的音乐风格,不同的表现方式,他们带给你的感觉还会一样吗? 对比欣赏 马头琴《牧歌》 <p><br></p> 吕思清,小提琴《牧歌》 <p><br></p> 每个不同的乐器,表现方式都能赋予了音乐不同的感受。同学们课后可以发挥自己聪明的小脑袋想想可以拿什么乐器为《牧歌》伴奏。 欢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今天的音乐之旅,到这里就结束啦!我们下期再见! <p style="text-align: right;"> 陈堡中心小学--赵韬</p><p style="text-align: right;"> 谢 谢谢谢观看</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