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看了陶行知先生的《创造的教育》,很有感慨,尽管时间已过近90年,但他的观点还是很有现实意义。 首先,行是知之始。不管是流落在荒岛上的鲁滨逊造盛水的瓶子,还是《红楼梦》中林黛玉发现“留得残荷听雨声”的美景,都是先有行动,产生思想,再有思想,产生新的价值。教育也是如此。陶行知指出,中国当时的教育是关门来干的,只有思想,没有行动,是死教育。尽管现在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本质上传统教育思想仍在作祟。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所以,他一改王阳明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认为要获得真知,就要从行动中去求来,不行动而求到的知识,是靠不住的。有行动的勇敢,才有真知识的收获。所以,他又反省杜威的思想,把行动放在第一位,因为惟其行动,到行不通的时候,方才觉得困难,困难而求解决,于是有新价值的产生,提出行动是老子,思想是儿子,创造是孙子的观点。要创造,非在你用脑的时候,同时用手去实验;用手的时候,非你用脑去想不可。手和脑在一块儿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第二,行动的教育,要从小的时候就干起。要解放小孩的自由,让他做有意思的活动,开展他们的天才。小小的孩子,就是将来的科学家,假使我们给小孩子自由行动,千百个孩子之中,一定有一个小孩是天才,是一个创造者、发明者。孔子也说过:“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第三,打倒传统教育,提倡创造的教育。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教师教大徒弟,大徒弟再去教小徒弟,先生在上了几堂课后,鉴别几个较有天才、聪明的大徒弟。教师就专门去教大徒弟,他的精神容易去推动他们,学问也容易灌输到他们头脑中。大徒弟再把他所得到的,分别去教那些小徒弟。先生不过站在旁边的地位略加指点而已。这和传统的“一言堂”是不一样的,这是行动的教育,有行动才能得到知识,有知识才能创造,有创造才有热烈的兴趣。所以“行动”是创造教育的开始,“创造”是创造教育的完成。而且“我们的学校,是以社会作学校的,不应该把社会圈出于学校之外”。“以社会为学校”、“学校和社会打成一片”,社会含有学校的意味,学校含有社会的意味。把各人心中的心墙拆去,与社会沟通。第四,创造的教育是以生活为教育,就是生活中才可求到教育。教育是从生活中得来的,虽然书也是求知之一种工具,但生活中随处是工具,都有教育。一个人有整个的生活,才可得整个的教育。我们的教育非但要教,并且要学要做。教而不学,学而不做,叫做“忘三”。我们要能够做,做的最高境界就是创造。我们要能够学,学从生活中去学,只知学而不知做,就不是真的学。我们要能够教,要教得其所,要有整个的教育,而不是畸形的教育。总之,创造的教育是行动的教育,开放的教育,社会的教育,生活的教育,完整的教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