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同一片星空之下

公历11月(冬子)

<p>  西安城东有两条发源于秦岭自南向北流经关中腹地的古老河流,一条是灞河另一条呢就是浐河。千百年来围绕着这两条古老的河流以及河道之间的白鹿原上曾发生了许许多多神秘而悠久的往事……</p><p> </p> <p>  就在这两条古河道两岸的塬坡上星罗棋布地分布着人类活动的许多遗迹。这些遗迹从百万年前猿人开始直立行走(蓝田人)的旧石器时代开始,到距今约一万年前新石器时代氏族社会早期有传说故事的华胥镇遗迹,再到6000年前的半坡先民(仰韶文化遗址)直至如今的我们……这片黄土地,见证了一代又一代人类的发展变化,记录了人类向文明迈进的历程。伴随着人类的历史向前推进,祖先们的足迹和无文字记载的远古的历史遗迹曾一并秘密的封存在这片黄土之下。当有一天这一切被开启时,古老先民们的智慧和神秘的过往展现在我们面前时,让生活在相同星空下的我们久久驻足,有太多的未解之谜让我们浮想联翩回味无穷……</p> <p>  我几年前曾去蓝田猿人遗址浏览过。感觉遗址展馆中还是有一些考古发掘的残留实物的,事隔多年虽记忆有些模糊但印象还是深刻的。去年我曾专程去了一趟蓝田的华胥镇,在华胥陵前缅怀着一万年前曾经活跃在这里的先民们的传闻轶事。本原想着再把半坡博物馆也看看,这样就基本上可以把生活在6000年以前直至150万年以前人类在这一带活动的脉络摸清楚了。可事有不巧偏偏遇上了新冠病毒这个瘟神,耽误了一些时日。今天在抗疫形势逐渐好转举国上下齐心送“瘟神”的情况下,西安的各个博物馆也陆续开馆了,我就选择了半坡博物馆这个比较小众的去处。一来呢是释放一下久久宅家的心中郁闷,二来呢就是还了我之前一直想了解西安周边古人类活动遗迹的心愿……</p> <p>  我们今天看到的半坡遗址是1954年-1957年,由考古学家石兴邦先生主持,先后进行了5次较大规模的发掘,在一处离浐河不远的平坦的台地上建立的博物馆。6000年前半坡人将村落建在浐河东岸的高出河床的台地上。考古遗迹告诉我们,半坡先民的房屋的建筑已经完全脱离了旧石器时代穴居的形式,大多以半穴式或地上建筑的形式出现,已经形成了中国土木结构房屋的雏形。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居住区的外围挖掘一道椭圆形的大围沟。围沟以内是起居饮食生生不息的生活区,围沟以外是从事农业劳动和陶器生产以及死后安葬的区域。一条大围沟勾勒出了半坡人的家园,体现着半坡人的智慧。联想起来,其实半坡先民的围沟最重要的功能应该是防御吧,这种防御功能在后来的历史演化中逐渐清晰起来……如今我们看到的据此十公里外的西安城那高高的城墙和深深的护城河的前身想必就是半坡先民智慧的延续吧?其实不管是半坡先民的围沟还是后来的城墙和护城河它们应该都是一脉相承的。</p> <p class="ql-block">  半坡先民烧制的彩陶那些画在陶器上的图案为我们留下了太多的未解之谜。那些陶器上的像天书一样的符号,到底要向今天的我们传递什么样的信息呢?还有我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内有幸看到的一件人头形彩陶瓶 (出土于甘肃秦安邵店大地湾),也是和西安半坡遗址同属于仰韶文化的一件文物。看看这个陶瓶上的先民吧,他和半坡先民画在陶盆上的人面鱼身图一样,都在同一个星空下遥望着什么?他们似乎就在等待着和6000年后的我们隔空相遇。他们要告诉我们什么呢?半坡先民那些画在陶盆上的鱼纹和人面鱼纹图案,几何图形的抽象能力如神来之笔令今天的我们也望而兴叹。通过这些图案我们可以感应到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动、活泼、纯朴和天真的景象。那或许是人类“童年”时期充满幻想和生机勃勃、健康成长气象的写照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半坡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很多动物的骨骼,比如貉、狐、斑鹿等动物。还出土了许多猪、狗等驯养动物的骨骼,说明半坡人已经开始了最原始的家畜饲养。为了弥补食物的不足,半坡人还会采集野生的粟子、松子等果实或者挖掘野生植物的根茎。这里还陈列了一些制作精巧的鱼钩、鱼叉头等扑鱼工具,有力的证实人们还可以在河水中捕鱼,也可以捡拾一些螺蛳、河蚌、鸟卵等。除此之外半坡先民还种植小米等农作物来弥补食物的不足。这些都为半坡人的生存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使人类得以世代相传生生不息……</p> <p>  草木郁郁,禽鸟鸣鸣;男猎女耕,其乐融融。这就是6000年前的半坡先民,那些神秘的符号图案,那些重见天日的历史遗迹,似乎注定了数千年后要与我们的相遇!让川流不息的浐河和灞河做为见证吧 ……</p><p> 浐河台地上这个叫半坡的地方,千百年来就这样伴随着人类的脚步向前推进,将岁月的印记和祖先的情怀一并保存了下来,让生活在相同星空下的我们在见到他们的那一刻起就再也无法忘却并将回味悠长……</p><p> ———冬子记于2020.3.23午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