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鲁库斯科 武器广场——南美四国游(15)

知竹一哥

12月13日晚19:57飞离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于22:44降落秘鲁首都利马机场。当晚入住利马机场酒店。顾不得在利马游览,14日上午9:40,直接从利马飞到印加古都库斯科,开始了印加文化的探索。 11:03飞机降落库斯科机场。库斯科海拔3416米,是一座高原城市。 在机场望去,四周白墙红瓦的房子层层叠叠的沿着山势延伸到山顶。 下了飞机,导游提醒我们,一是走路行动要缓慢一点。二是机场酒店都有古柯叶,取几叶泡水喝,可以缓解高原反应。古柯叶经过提纯就是可卡因——毒品。在这一段时间,我们可没少喝“毒品”。<br>  出了机场,接我们的是两辆小巴,在这个高原古城,道路狭窄,要穿街过巷,大巴是行不通的。 中午在库斯科坡上的一家餐馆就餐。餐馆基本还是西餐形式,菜品是库斯科当地特色的,有羊驼肉,有鱼。 餐馆一面墙的装饰像是举办毕业庆祝聚餐。 这家餐馆在高坡上,从阳台望去库斯科的大部分城区历历在目。 这是库斯科加西拉索球场,在阳台上看去,非常显眼,也很漂亮。尽管地处高原,体育仍然会散发无穷的魅力,也看到古城已经融入现代生活之中。 这样的标准草地足球场,在阳台上看到隔不多远就有一个,在人口只有117万的小城,实属不易。 饭间还有身着民族服装的印第安歌曲弹唱表演。虽然听不懂唱的是什么,但强烈的感受到拉丁美洲的民族风格,低沉略带一点幽怨,时而也爆发些许热烈,似在叙述远古的历史,土著的艰辛与对未来的期盼。其服饰色彩艳丽,大红大绿,图案富有变化,面料有点像我国手工织的土布。他们皮肤黝黑,有点像藏民,但凡在高原受到强烈紫外线的照射都会是这样。其五官倒有点像亚洲的黄种人,有学者指出:印第安人是蒙古人种美洲类型,他们是亚洲支系的人经过楚克奇海和阿拉斯加而迁至美洲定居的。 排箫是印第安人常用的的乐器,和吉他的配合使得音乐既有远古的韵律,又有现代的节奏。 团里的美女受到音乐的鼓惑,不禁冲上去与她们共舞。 吉他手。 歌手兼排箫演奏。 吧台的美女其服饰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像斗笠的帽子,包裹得只剩脸盘的披肩,各不相同的花卉图案,红衣黑裙,搭配的恰到好处。问她可不可以给她拍照,立刻站直身体,面露微笑,眼神透着大方热情,感受到她内心的单纯。 餐食中有一小盘玉米,样子和我们通常看到的没什么两样,但颗粒却很大,每粒足有大拇指一节那么大。 餐后直奔库斯科武器广场,这才是库斯科的核心景点。<br>  <b>库斯科</b>是秘鲁第三大城市,灿烂的印加文化摇篮。古城位于海拔3400米之上的东安第斯山脉丰饶的山谷中。11世纪印加帝国初期,皇帝曼科卡巴克主持兴建了这座城市,经过一系列的战争和征服之后,在辽阔的印加帝国时代达到它的顶峰,库斯科发展成为帝国的首都和神圣的城市。直至1536年,西班牙征服者接管了库斯科城,古城受到毁灭性的破坏,代之而起的是众多辉煌的教堂。<div> 库斯科现为库斯科省省会。古城保留了众多的印加遗迹,使得城市本身就是一座生动的历史博物馆。<br> 1983年,库斯科古城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世界遗产委员会这样评价:<br> 库斯科古城位于秘鲁的安第斯山脉,在印加统治者帕查库蒂之下发展成为一个复杂的城市的中心,具有独特的宗教和行政的职能。古城的四周是清晰可见的农业,手工业和工业区。<div><div>  Cusco(库斯科)在克丘亚语中是“肚脐”的意思,所以库斯科被视为帝国中心,有通往帝国四省的道路。</div></div></div> 库斯科古城的轮廓被设计成美洲狮(Puma)的形状,西北一座建有防御工事的小山岗就是狮头,宫殿与神庙组成了狮身,前后两爪之间是一大片广场,狮子的尾部是平民社区,尾巴尖处,正是两条环城运河的交汇点。 <b>武器广场</b>位于库斯科古城的中心,即为帝国中心的中心。曾是印加帝国时期举行庆典的场所。武器广场呈东南到西北走向,不像国内的正南正北走向。广场正中耸立着印第安人的全身雕像。东北面是库斯科大教堂,东南面是天主教堂。 武器广场正中耸立着秘鲁民族英雄、拉丁美洲民族解放运动的先驱<b>图帕克•阿马鲁二世</b>的全身雕像。图帕克•阿马鲁二世(1742-1781)是秘鲁印第安人反对西班牙殖民统治起义的领导人。他所发动的1780年11月4日大起义严重动摇了西班牙在秘鲁的残暴殖民统治,揭开了拉丁美洲人民伟大的独立战的序幕。两个世纪以来,图帕克•阿马鲁二世的英名和业绩在秘鲁以至拉丁美洲印第安人民中间世代传颂,妇孺皆知。 图帕克•阿马鲁二世戴着印第安人特有的羽翎头冠,右手持三叉戟,左手指向远方,身着盔甲,站在花瓣上。六角形的底座上有两只白鹅。水池的基座上四个勇士吹着号角。 武器广场最主要的两座建筑:<b>库斯科大教堂</b>、<b>天主教堂</b>。 库斯科大教堂也叫<b>库斯科主座教堂,</b>本名叫做<b>圣母升天大教堂</b>,始建于1550年,于1654年建成。这里曾经是<b>印加国王维拉科查</b>的皇宫所在地。西班牙殖民者占领库斯科之后,将皇宫拆除并在原址上修建了这座教堂,建造教堂的石材大多来自于郊外的堡萨克塞华曼城堡。大教堂融合了西班牙的文艺复兴建筑风格与印地安人石雕艺术,花了95年时间才建造完成。 库斯科大教堂左右分别为<b>耶稣玛丽亚教堂</b>和<b>艾尔•特诺夫教堂。</b>教堂左侧钟楼的玛丽亚•安哥拉大钟,是南美洲最大的教堂大钟,其洪亮的钟声连40千米以外都能听见。 库斯科大教堂右侧凹进去的是艾尔•特诺夫教堂。 库斯科大教堂的左侧凹进去的是耶稣玛丽亚教堂。 耶稣玛丽亚教堂的的正面雕塑精美绝伦。<div>  库斯科大教堂可以入内参观,参观就从耶稣玛利亚教堂的门进入,门票25比索,约合人民币50元,旅行社按8美元收费,不过都包含在团费里。但导游没有安排入内参观,照成不可弥补的遗憾,这是后话。 </div> 据说教堂内还是有一看,但比起欧洲的顶级教堂还有差距。教堂内严禁拍照,不过木质的祭坛神像、墙上大型宗教油画、宗教人物雕塑、古老的宗教用品、磨得铮亮的石质地板磨得铮亮都显示了它的古老和沧桑。<br>  其中值得一提的作品是<b>《最后的晚餐》</b>(上图,照片来自网络。),当然这幅作品不是出自达芬奇之手,而是出自一位名为MarcosZapata的本土画家。这幅5X4米的巨大画作带有浓烈的印加立场,餐桌上出现的各种食物都有着鲜明的南美特色,画面正中央的一只硕大的烤豚鼠更是盖过了耶稣的风头,成为了绝对的焦点。而画面下方的叛徒犹大,竟然和印加帝国的征服者<b>弗朗西斯科•皮萨罗</b>有着几分神似。<div> 当年,皮萨罗率领仅仅100多西班牙人进军,遭遇了印加皇帝<b>阿塔瓦尔帕</b>的8万精兵。看似悬殊的对决,印加人却有三大劣势。第一他们对西班牙人传入的天花等疾病毫无抵抗力;第二,印加人从来没见过马,对骑兵的冲击力毫无防备;第三,印加人的武器以弓箭和石器为主,没有西班牙人这么锋利的刀剑。所以第一次交战,皮萨罗就俘虏了印加皇帝。而皇帝在印加人心中就是神,所有百姓几乎引颈就戮。皮萨罗要求印加人提供能装满一间房屋的黄金,就释放皇帝。印加人倾全国之力照办,但皮萨罗仍然将印加皇帝绞死。就这样,文盲加流氓的皮萨罗成为了印加的征服者。<br><div>  教堂内还有一尊被称为“<b>地震之神</b>”的黑色基督雕像。据说1650年库斯科大地震的时候,人们将这尊雕像抬上街头游行,并祈求灾难结束,结果地震果然停止了。于是乎这尊神奇的雕像北奉为库斯科的守护之神,每年复活节后的首个星期一,人们都会将它再次抬到街上举行盛大的游行。原来这尊基督像本不是黑色的,而是经过了数百年的熏陶,慢慢染成了黑色。<br></div></div> 武器广场西南面的<b>天主教堂</b>,也叫<b>拉孔帕尼亚教堂</b>,是<b>耶稣会教堂</b>(The Church of the Society of Jesus),始建于1570年,就建于昔日印加帝国最伟大的帝王瓦伊纳•卡帕克(Wayna Qhapaq)宫殿的遗址上,1650年被地震毁坏,1668年重新翻修就是今天看到的模样。雄伟的钟楼,巴洛克风格的外墙,富丽堂皇的,饰有绚丽多彩绘画的墙壁,还有精雕细刻的祭台,使之成为全城最漂亮的教堂之一。 天主教堂14日我们在武器广场时并不开放,15日清晨我再次来到武器广场时,可以从小门入内礼拜祈祷。 <p>  天主教堂门口的小房子是耶稣诞生的塑像。上面的金色圆形图案像是太阳神像的标志,下面的一行字是“库斯科市政府”,会不会是库斯科的市徽?</p> <p>  武器广场除了教堂外周边的建筑均是西班牙风格的二层小楼。这里不少是当年的建筑,二楼阳台的雕花栏杆还是从西班牙运过来的。一楼走廊有点像广东的骑楼,不过外立面是罗马柱加圈拱,典型的西班牙风格。</p> 武器广场草坪上的世界历史遗产委员会的标志。 广场上不仅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也不乏本地的印第安人,有来观赏游览的,也有来休闲晒太阳的,还有抱着小羊驼准备和游客拍照的,自然小费是不能不给的。他们有的穿民族服装,有的穿现代的运动服、夹克、西装。和全世界的人民一样,手机也是必备的。 武器广场四周精致的石子路放射状的伸展到库斯科的每一个角落,彰显武器广场的中心地位。这是库斯科大教堂边上的小路,鹅卵石、方块石交叉铺开,颇有韵律感。小路一路上坡,坡度还相当陡,加上高原,走快了还真气喘吁吁。 在武器广场西边还有一个小广场,正中是喷水池,西北角是巧克力博物馆,兴趣不大,没有进去参观。北面是现代美术馆。其他都是旅馆,饭店。 现代美术馆是两层的红砖楼,也是西班牙建筑风格。 武器广场周围还有许多教堂。沿着天主教堂前的马路往西南方向走,有默塞德教堂,默塞德教堂后是默塞德学院。 在武器广场的西边,或者沿着巧克力博物馆前的马路往西北方向走一个路口就是圣特雷莎修道院和圣特雷莎教堂。 在武器广场的自由活动时间信步沿小道往外走,遇到一处小集贸市场。每个摊位上都支着红的遮阳伞。这儿主要售卖具有印第安人特色的服饰,工艺品。 在市场边休息的印第安妇女。 这是路边的一所小院,墙上挂的也是当地特色的披肩、衣服、帽子,背包等。院里几只羊驼悠闲的啃着薄薄的草皮。 出售画作和民族手工艺品的路边摊。看到他们就又联想到藏民,何其相似乃尔! 这是库斯科给我留下的初步印象,除了武器广场,还有太阳神庙都是反映印加文化历史变迁的重要遗迹。下一篇再继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