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认为的“爱”,孩子是否能够欣然的接受?

曦宝

<p>  幼儿的社会化发展首先是从家庭开始的。在家庭中通过父母的影响及指导幼儿获得了最初的生活经验、社会知识、行为规范。可以说家庭是幼儿社会化的最早执行者和基本执行者,但在诸多的家庭因素中,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影响幼儿社会化发展的最重要因素,通过父母的教养行为,把社会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态度体系及社会道德规范传授给幼儿,家长不同的教养行为直接影响着幼儿的发展。</p> 家长的教养类型特点 <p>  20世纪60年代末期,美国有一位女心理学家,名字叫戴安娜.鲍姆琳德,她深入上千个家庭,亲自观察、了解父母的教育方式,最后她把父母的教育方式划分为最基本的三种类型:权威型、宽容型和专制型。</p><p><br></p><p> 权威型家长认为自己在孩子心目中应该有权威,但这种权威来自他们与孩子经常的交流,来自父母对孩子的尊重和理解以及父母对孩子的卓有成效的帮助。例如,权威型家长向孩子提出一个要求之后,孩子可以对这个要求提出异议并说出自己的理由,在这种情况下家长会与孩子平等协商。权威型父母与孩子的沟通很畅通,亲子之间彼此互相了解对方的心思和愿望。在孩子遇到困难时,家长会不惜时间和力量给他们以切切实实的帮助。</p><p><br></p><p> 宽容型父母很少向孩子提出要求,他们给孩子最大的行动自由,把尊重孩子的个人意愿放在首位,甚至采取“听之任之”态度。但宽容型父母和孩子之间也有很好的沟通和交流,在孩子需要帮助时,他们也愿意提供帮助。</p><p><br></p><p> 专制型父母要求孩子绝对听从自己的意见,“我养大了你,你就得听我的”。这是专制型父母的基本信条。在专制型家庭里,孩子的自由是有限的,因为家长希望孩子的所有行为都受到保护和监督,他们全盘为孩子设计成长的蓝图。他们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是一种“大人”和“孩子”的关系,是“管”与“被管”的关系。因此相对来说,他们之间的沟通是有障碍的,而且这样的家长尽管含辛茹苦、眼泪汪汪,但孩子却不如所愿,在孩子遭遇挫折时并不能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p> <p>  大多数中国家长的教育方式,用鲍姆琳德的标准来划分,大概算介于专制型与权威型之间的方式。这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使然,也是现代中国激烈的升学、就业竞争形势使然。</p><p><br></p><p> 根据父母对孩子的情感态度、行为是否有要求和控制程度这两个维度,又可将父母的教养方式归纳为以下四种:</p> <p><br></p><p> 1)接受+控制的权威型教育方式</p><p><br></p><p> 权威型教养方式一父母树立权威, 对孩子理解、尊重,与孩子经常交流及给予帮助的一种教养方式。</p><p><br></p><p> 这种类型的父母对孩子理解与尊重,父母对孩子更多积极肯定的态度,及时热情地对儿童的需要、行为做出反应,尊重并鼓励儿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同时他们对儿童有较高的要求,对儿童不同的行为表现奖惩分明。</p><p><br></p><p> 这种高控制且在情感上偏于接纳和温暖的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心理发展有许多积极影响。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儿童独立性较强,善于自我控制地解决问题,自尊感和自信心较强,喜欢与人交往,对人友好。</p> <p>  2)接受+容许的放纵型教养方式</p><p><br></p><p> 放纵型教养方式一父母对子女抱以积极肯定的态度,但缺乏控制的一种教养方式。 </p><p> 这种类型的家长对儿童也抱以积极肯定的态度,但缺乏控制。放任儿童自己做决定,即使他们还不具有这种能力。例如,任由儿童自己安排饮食起居,纵容儿童贪玩、看电视。父母很少向儿童提出要求,如不要求他们做家务事,也不要求他们学习良好的行为举止;对儿童违反规则的行为采取忽视或接受的态度,很少发怒或巡斥儿童。</p><p><br></p><p> 这样教养方式下的儿童大多很不成熟,他们随意发挥自己,往往具有较强的冲动性和攻击性,而且缺乏责任感,合作性差,很少为别人考虑,自信心不足。</p> <p>3)拒绝+控制的专断型教养方式</p><p><br></p><p> 专断型教养方式——父母 要求子女绝对服从自己,对子女所有行为都加以保护监督的一种教养方式。这类父母要求孩子绝对地服从自己,希望子女按照他们为其设计的发展蓝图去成长,希望对孩子的所有行为都加以保护监督。这一类也属于高控制型教养方式,但在情感方面这类父母常以冷漠、忽视的态度对待儿童,他们很少考虑儿童自身的要求与意愿。对儿童违反规则的行为表示愤怒,甚至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p><p><br></p><p> 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学前期儿童常常表现出焦虑、退缩和不快乐。他们在与同伴交往中遇到挫折时,易产生敌对反应。在青少年时期,在专断型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儿童与权威型相比,自我调节能力和适应性都比较差。但有时他们在校的学习表现比放纵型和忽视型下的学生好,而且在校期间的反社会行为也较少。</p> <p>4)拒绝+容许的忽视型教养方式</p><p><br></p><p> 忽视型教养方式一一父 母对子女缺少爱的情感和积极反应,又缺少行为要求和控制的一种教养方式。</p><p> 这类父母对孩子既缺乏爱的情感和积极反应,又缺少行为方面的要求和控制,因此亲子间的互动很少。他们对儿童缺乏最基本的关注,对儿童的行为缺乏反馈,且容易流露厌烦、不愿搭理的态度。如果儿童提出诸如物质等方面易于满足的要求,父母可能会对此做出应答;然而对于那些耗费时间和精力的长期日标,如培养儿童良好的学习习惯、恰当的社会性行为等,这些父母很少去元成。</p><p><br></p><p> 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儿童与放纵型教养方式下的儿童样,具有较强攻击性,便管别人考虑,对人缺乏热情与关心这类孩子在青少年时期更有可能出现不良行为问题。</p> 家长教养中存在的问题 <p>1)教养方式成人化</p><p><br></p><p> 随着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生活节奏加快,父母忙于工作、学习进修,忙得无暇照顾孩子,只能把孩子交给老人或保姆照看。即使是想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时候,也是用成人态度进行指导,把自己的价值观点强加给孩子,呈现出一种“满堂灌”式的亲子教育。</p><p> 如今许多父母生怕自已孩子的发展会落后于同龄儿童,对其提出超出其能力范围的要求。这种过高的期望在给儿童造成巨大心理压力的同时,也影响其正常的社会性发展。社会学者杨雄在论述独生子女早熟与幼稚并存的原因时指出,他们“该懂的不懂,不该懂的太懂”。</p><p><br></p><p> 由于独生子女没有固定的游戏伙伴,主要的社 会经验都是在与父母等长辈的交流中逐渐获得的,因此他们在语言上、心理发展上表现出早熟、成人化的特征。与此同时,父母的娇惯、溺爱又导致他们的心理幼化、社交能力差、行为幼稚、行为与自身发展水平不相称等后果。</p> <p>2)教养方式不统一</p><p><br></p><p> “爸骂,妈妈护,爷爷奶奶打圆场”的多头关系,是现代家庭中较为普遍的现象。学者胡杰容将家庭教育中的这种教养态度、教养内容的不致现象归结为社会化冲突,具体是指不同的甚至相互对立的社会化内容和目标同时作用于受教育者,使其难以取舍,无所适从。例如,有些孩子被妈妈打骂了,就会跑到爸爸那里哭诉,说妈妈的坏话,甚至再也不理妈妈了。为了平息孩子的怨气,爸爸通常会在这个时候扮“红脸”,和妈妈唱反调,这两种态度的差异会妨碍孩子正确认识自己的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p><p><br></p><p> 现代家庭往往是几个长辈围绕一个孩子转, 不少家庭还请了专职保姆,这些教养者由于年龄、职业、文化水平和经验的不同,必然会持有不同的教养态度,往往会为了儿童“上不上兴趣班”“如何交往”“怎样认识自己”等问题争论不休。</p><p><br></p><p> 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必须要按照教育心理学的一些规律来进行,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一些父母不了解也不注意学习家庭教育的知识,认为家庭教育知识不需要学习,而是按照自己的理解或者盲目照搬别人的教子经验,尽管也在家庭教育上花了很多时间,收效却并不理想。</p><p><br></p><p> 一旦家庭中存在多种教养态度,不仅会损害教养者的权威形象,还会造成儿童社会性发展困难,并引发儿童社会化冲突,角色认同危机等。</p> <p>3)教养内容功利化</p><p><br></p><p> 当今社会正处于快速转型期。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人与人先天素质 各异,不同职业间的收人差距悬殊等,这些因素直接导致了儿童教育的“功利性”。不少家长特别注重儿童早期教育中知识的传授和才艺的培训,不顾孩子实际,拔苗助长。儿童的天性就是好奇、好玩的,过多地参加各种兴趣班、才艺班,高强度、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不但束缚了幼儿个性发展,更不利于他们的健康发展。如幼儿小班入学必须提前学会10以内的数字写法:中班升入大班必须学会50个汉字:入小学前必须学会200个汉字,学会10以内的加法,会背50个英文单词的荒诞的违背教育规律的要求,俨然成为一道不可违背的准绳。于是家长便想方设法在家里苦教孩子本领。殊不知,一个连手指头都没有发育完全的孩子,怎么通过机械记忆去完成这么多的“提前作业”。欧阳子把幼儿教育等同于应试式“知识培养”和掠夺型“智力开发”,对儿童全面健康和谐发展中应包含的人格和品德的培养则考虑甚少。这种片面的教育使不少儿童缺乏应有的自理能力和社交常识 他们道德意识薄弱,难以形成对自己的正确评价。</p> <p>4)教养方式极端化</p><p><br></p><p> “棍棒”和“溺爱”是现代家庭教育理念的两个极端。老被父母打的孩子长大成为老打孩子的父母,“室息的爱” 令孩子长不大。事实上在核心家庭中,线子作为家庭关注的焦点,严格的管制除了让孩子成为学习的奴隶,更换来孩子十足的叛逆。这种父母信奉“棍棒之下出孝子”的信条,对孩子的行为控制很严,容易使子女形成自卑、懦弱、冷漠、消极情绪,产生恐惧或焦虑、敌意或残忍的心理,容易发生不能克制的逆反、倔强、攻击和冲动行为,棍棒打没了孩子的欢乐、个性、创造性,棍棒打出来的是一个唯唯诺诺、一 -事无成、 害怕闯荡、厮守父母身边、没有真正快乐与笑容的“孝子”。培养出来的是“奴才”。还有些父母对孩子的行为与学习不感兴趣也不关心,很少去管孩子,“小时候交给保姆或父母,上学了交给老师,长大了交给社会。”这类父母存在着典型的角色问题,他们或性格内向,或缺乏权威意识和责任感,或社交能力差。这种家庭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儿童往往对事情没有责任心,行为放纵,一些不良的个性与态度会影响学业。</p> <p>  据资料分析,行为越轨的大多数儿童与这类父母有关,都是由于父母对孩子管教放松或过严或前后不一致、 父母对孩子缺乏感情、听任自由活动而不予指导和约束、家庭缺乏 亲密性等。实际上亲子间正常接触和交流是缓解青少年恐惧焦虑、不安的精神良药,能给孩子带来安全感、信赖感、温馨感,对子女的心理健康发育、健全性格形成具有极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生活竞争激烈和“宅居生活”的普遍化,父母对孩子的放任会越来越多,而这与科学的儿童教育是相悖的,这样子女容易养成放纵骄横、自私自利的品德和嫉恨的心理,对自己的社会责任模糊不清,不能学会在欲望不能满足时应有的忍耐。结果是不合理的需求、欲望不断增加,无法适应社会生活,以自我为中心,自控力差,道德观念薄弱,缺乏行为准则和规范,事事依赖成人,与人交往产生挫折后,易产生对立、仇视情绪,从而发生受犯行为。据统计,“放任”型学生一般来自于不和谐家庭,单家离异家庭和问题家庭等。这类家庭父母缺乏责任感、义务感和荣誉感,孩子情感上被忽视或对立,父母不和,视儿童为出气筒进行辱骂或者殴打,教养方式防简单粗暴经常体罚、对子女缺乏适当监督和养护,这类孩子从小就缺少温暖和爱,心情处于紧张、焦虑、恐惧的情景中,惶惶不可终日,他们不但可能患有与饮食、睡眠、呼吸、排泄等方面的疾病,还可能对自已失去调节控制的能力,患有精神疾病或人格上的缺陷,他们一般情绪波动大,常有莫名其妙的焦虑和恐惧,容易产生敌意, 缺乏同情心, 嫉妒、残忍等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他们不愿接受伦理道德的约束,富于攻击性。</p> <p>以上家庭教养中存在的问题,你有没有中枪呢?那我们又应该如何的改变不良教养方式,正确的做好科学育儿。</p> 良好的教养方式 <p>1)建立良好教养方式的要有一个先决条件,就是家庭的和谐与稳定。</p><p><br></p><p>这样的家庭氛围是子女成长的催化剂。如果父母感情不合、经常打骂、争吵甚至婚姻破裂。子女在这样的家庭中生活,肯定是得不到良好的教养。会对子女身心发育极为不利。有研究表明破裂的单亲家庭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各方面都有显著的消极影响,同时单亲家庭子女违法犯罪率也很高。</p> <p>2)要形成良好的家庭教养方式</p><p><br></p><p>家长自己必须是心理健康者,要加强自身的教育,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纠正自己的心理缺陷。尤其是母亲,许多研究表明母亲的个性对孩子的影响比父亲更大。母亲具有母性的美德和温柔体贴,情感细腻等优点,母亲的温存、宽容、优雅的风度和文明举止都是培养子女良好心理品质的先决条件。母亲更应该提高文化素质,加强自身的修养。再次父母因更多的了解儿童的心理特点,掌握一些正确教育孩子的知识与方法。当前许多家长有一种错误的观念,以为家庭教育可以无师自通,是自发的、本能的,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只有把现代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一些基本方法、理论掌握好,并灵活具体的。和孩子的教育实践结合起来,形成良好的教养方式,家庭教育才可能成功。</p> <p>3)父母要保证与子女的沟通时间。</p><p><br></p><p>尽管现在许多父母都是工作繁忙,但不应减少于此女的沟通时间,亲情关系毕竟是其他关系所无法取代的。只有营造出和谐的家庭氛围,彼此之间建立起一种一尊亦友的关系,曾沟通就既能让子女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真正的关注与照顾,又能让子女遇到问题时能够及时与父母沟通。这样的话家长就会自然而然的形成良好的教养方式。</p> <p>愿大家都能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p>

教养

孩子

父母

儿童

方式

家庭

子女

行为

家长

权威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