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篇:不该被遗忘的三线人,谨以此美篇献给为541及为中信机电制造公司的建设和发展而奋斗的人们。

雪里梅

<p> 前言</p><p> 541总厂始建于1970初,距今已有近50个年头了,是上个世纪70年代在山西部署的重大兵器制造项目。1969年中苏珍宝岛战争爆发,中苏关系异常紧张,前苏联领导人曾多次决定对中国重点军事工业进行毁灭性核打击,从积极备战的角度出发,我国上上下下展开了轰轰烈烈的“三线建设”。</p><p> 今天还有多少人记得三线建设?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关心三线建设?是我认为前人(老军工等)为了集体事业而奉献一生的壮举并非一时脑热,我认为劳动者在市场经济“转轨”中承受“阵痛”也并非理所当然。那些波澜壮阔的三线建设家族故事至今深深的印在541人的脑海里。541这个以数字命名的地方,坐落在一个小镇上,因为是原厂机关所在地,各方面条件稍好些。在我印象中,分厂就是一些年代久远的三层楼群,它们陈旧而沉默,既非农村,也与现代城市毫不搭边。而这些楼群背后竟然隐藏着一个跌宕起伏,令人唏嘘的历史故事—那场轰轰烈烈的三线军工建设。那些被建设改变的成千上万的家庭,那些献了青春献子孙的第一代军工人不为外界所知的激情岁月和伤感。今天…而这一切随着他们的老去可能被遗忘,甚至于兵工二三代,几乎都不了解自己的过去。</p><p> 关于三线建没的战略构想:那时毛主席将全国划为三类,前线、中间地带和后方。分别称为一线、二线和三线。三线的范围是乌鞘岭以东,京广铁路以西,雁门关以南、昭关以北地区。包括桂、粤、湘、鄂、豫、晋、青、甘、陕、滇、黔、川等13个省和自治区。</p><p> 541工程建设规模非常之大,是由解放军第28军援建,建立时直属解放军装甲兵司令部,后归属第五机械工业部。在“靠山、分散、隐蔽”方针指导下,各个分指分布在中条山下的临汾、运城两个地区,星罗棋布绵延于绛县、闻喜、夏县、翼城境内130公里的地域。</p><p> 那个年代,在“好人好马上三线”的时代精神感召下,全国范围内各行各业的精英分子,云集三线的人马达到400万人。541也成为各路英才荟萃之地,全国各大中城市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大中专毕业生,复转军人,留苏工程技术骨干,我国第一代坦克专家,从祖国四面八方汇集在这片沉寂的山沟里。在群山峻岭之中开始了千军万马,炮声轰鸣的三线大会战。其中技术工人主体主要是来自包头的兵工战士和后勤服务人员。</p><p> 当时晋南各县市还都是平房时,各分指都已经是清一色的三层苏式楼房了,而且家家都有县城里直到三十年以后才用的抽水马桶。所有的职工水电不用花钱,享受免费医疗,家属半费。且各个分指都有自己的医院和学校。541工程的三线建设不仅带动了当地的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同时全国各行各业输送来的大批专业人才和技术骨干,更大大促进了晋南一带经济、科技、文化等事业发展进步。仅以541医院为例,由于医院集结了全国各地的优秀医生,都是五十年代医学院正宗的大学生,医术交流,气氛浓。当时医院其人才、没备及珍疗水平在整个运城、临汾两地区十分闻名领先,很多人(地方领导)都不去市医院而慕名到541看病。 541经历了二十多年的辉煌。进入21世纪后,随着大力开拓金融市场,中信(起初也为541民品生产线改造注入了不少的资金)随后对541几乎就没有什么资金投入了,541陷入军不军、民不民,官不官、商不商,“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尴尬境地。且人事与资产的管理职责不清。工程从开工建没,作为大型兵工企业,从资产到人事始终先后处于装甲兵习令部、五机部、兵器工业等严密监管之下。划为中信公司后,中信对541的领导只做备案,任其自我发展,对各分厂的资产与人事监管基本无暇顾及,造成资产分配不公,部分资产流失,大部分老军工生活贫困,以至两极分化,贫富差距明显。</p><p> 541由盛而衰,走到今天,主要原因如下,其一、市场经济拼的就是天时、地利、人和。现在的541三个一样都不占。 541本来就是为战备而建设,现在进入和平年代,军工需求不是当初的大背景了;其二地利、当初军工厂考虑的是靠山、分散、隐蔽,过去的优势现成为劣势。其三人和、541落到这样困境,还有一个错误,就是让职工买断工龄,本来就以人才技术取胜,下岗后使各厂在人员与技术上彻底伤了元气,这是很致命的。由此可见执行政策还要与企业实际需求相联系,即因地制宜,灵活运用。</p><p> “五四一”工程是七十年代我国国防建设的重点工程之一,始建于1970年。体制沿革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1970年至1979年为五四一工程总指挥部;1979年初,兵器工业部撤销五四一工程指挥部,设立华北机械动力联合公司驻晋南办事处;1982年初,兵器工业部撤销晋南办事处,成立国营五四一总厂;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五四一总厂划归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军品生产仍由兵器工业总公司实行归口管理,保留国营五四一总厂番号,1989年底,中信公司对五四一总厂体制进行改革,成立了中信机电制造公司。公司是集三线企业、军工企业、机械行业特点为一身的特大型企业,从先天不足的三线军工母体几经阵痛而脱胎,较早地进入市场求生存。541工程先后经历了始建、缓建、缩小规模再建。几经困难和挫折,使人们深刻体会到机电公司只有走军转民和市场经济道路,才能不断发展。</p><p> 541工程各分指在选址时大多是中条山中的荒山土垣,很多地方沒有地理标志,也沒有地名。1970的冬天,二分指即5419厂开工建设时,一批批戴眼镜的工程师,一群群穿着工人,从五湖四海来到绛县卫庄一个不知名的地方安营扎寨。生活安顿下来后,给家里人写信时却不知这是啥地方。于是出门问在地里干活的老农,老农指着周边的几个村子说,这里离里册二里半,离下村二里半,离卫村二里半,此地正居中,就叫“二里半”吧!作为我国军工行业的一个缩影,它所产生的国际环境是世界强权的封锁,国内环境是百废待兴,一穷二白。那个被激情点燃的岁月,“大山深处军工人”对人民、对祖国、对社会主义事业无限忠诚“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奉献精神,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都将作为宝贵财富传承于世,他们是那个时代最可爱的人。</p><p> 军工一代有很多已经离开了世间,但他们放不下的是兵工二代,他们的身后事也颇让军工二代踌躇不定。最不幸的是在车间的那些军工二代,他们全家都还在541。听说前几年工友聚会,很多人酒后痛哭,抱怨父母在当年为什么从大城市来到这里,把他们的一生都留在这个非亲非故的地方,他们既没有土地,也远离城市,下岗后连摆个地摊都没有市场。如今他们老家的农民都比他们过得好。他们最大的愿望是退休,那样还能享受国家和地区统一的养老保险即退休金。</p><p> 作为国家和地方政府不能说不关心他们。据说国家等主管部门先后为541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山西省主要领导曾专程来这里调研,听说一些工人每月工资很低时,这位领导心情异常沉重说,没想到三晋大地还有这么困难的企业,还有这么低的工资。但是这样一个庞然大物,如此众多的下岗工人,谁又能承担起这样的负担。何况541是条管是中央直属企业它的人权、事权、也非山西地方政府所能管理,也背不动。</p><p> 要想根本解决541困难群体的生活状况,还是要国家相关部门认真调研,广开言路,多渠道加以解决。消除历史遗留问题,不要让为了三线建设的老军工们流汗、流血又流泪。要让他们也能享受到国家改革开放的成果,让他们也能感受到国家和谐社会共同富裕的政策。</p><p> </p><p><br></p><p><br></p><p><br></p><p><br></p><p><br></p> <p>中信机电制造公司办公大楼(位于侯马市新田广场附近)</p> <p>--郑五奎(群主)</p> <p>--贾国栋</p> <p>--董鸿钊</p><p>--贾 平</p> <p>--贾国栋</p><p>--孙建学</p> <p>--贾国栋</p><p>--孙建学</p> <p>--贾国栋</p><p>--董端芳</p> <p>--张国菊</p><p>--贾国栋</p> <p>--孙硕民</p><p>--董端芳</p> <p>--郑五奎</p> <p>--贾国栋</p> <p>--王梅萍</p><p><br></p> <p>--王梅萍</p><p>--张国菊</p> <p>--张国菊</p> <p>孙建学(三线战士)2018年五一节回五四一厂到一分指(5409厂)探望师友,并在厂门前留影。现厂名更名为“红山机械厂”</p> <p>孙建学2018年五一节返厂,并在原来工作的车间前留影。</p> <p>照片上右一张国菊,右二王月梅</p><p>下面右一杨乃梁(原十分指工会主席)</p><p>中间孙建学,右三潘广义(原十分指职工)小女孩是菊娃小妹吧。</p> <p>--董鸿钊</p> <p>--孙建学</p> <p>--贾国栋</p><p>--董鸿钊</p> <p>组织机构及中信机电制造公司办工大楼(位于侯马市新田广场附近)</p> <p>改革与发展</p> <p>中信机电制造公司原总经理:刘万林</p> <p>原总经理刘万林,原党委书记石仲明</p> <p>上图:李鹏委员长乘坐机电公司生产的美猴王电动车。</p><p>下图:原国家副主席中信公司董事长荣毅仁乘坐机电公司生产的华信牌豪华大客车。</p> <p>科研技术开发</p><p>总装备部陆装科订部部长傅国少将(前右二),中信公司董事长王军(前右三)副董事长魏富海(前右四)等在w653坦克抢救车技术鉴定会上。</p> <p>军品开发</p> <p>王军董事长魏富海副董事长视察机电公司科研设计院</p> <p>亲切关怀、巨大鼓舞</p> <p>王军董事长在合资庆典大会上致词祝贺</p> <p>王军董事长,魏富海副董事长视察技工学校</p> <p>荣誉证书</p> <p>获奖证书</p> <p>中信机电报创刊二十周年留念</p> <p>公司总部及直属企业分布图</p> <p>军品坦克系列</p> <p>军品wz621坦克、400系列轧钢机等</p> <p>国内市场销售分布图</p> <p>国际市场销售分布图</p> <p>先进的工艺装备1</p> <p>先进的工艺装备 2</p> <p>先进的检测测量手段</p> <p>系列汽车</p> <p>美猴王牌电动车系列</p> <p>剪草机系列</p> <p>汽车零部件及总成1</p> <p>汽车零部件及总成2</p> <p>锻件系列</p> <p>铸件系列</p> <p>机械产品</p> <p>机械产品</p> <p>重型机械产品</p> <p>五四一电厂: </p><p>没备总数2231台</p> <p>中信公司总经理孔丹视察公司铁运部</p><p>铁运部:五四一内部专线,建有绛县、郇王等七个车站,通往各生产厂自备线路107公里。</p> <p>中信机电制造公司与各界朋友携手共创美好明天!</p> <p>企业文化</p> <p>领导接见</p> <p>文化生活</p> <p>文化生活</p> <p>迎春社火</p> <p>迎春社火</p> <p>花蕾绽放</p> <p>花蕾绽放</p> <p>夕阳如火</p> <p>夕阳如火</p> <p>体育竞技</p> <p>厂区环境</p> <p>焕然一新</p> <p>物业管理</p> <p>表彰模范教师</p> <p>中信机电之歌</p> <p>  闻喜县东镇是位于南蒲铁路上的一个小镇,地方虽然不大,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军事要地。镇上除541总部,五四一总医院,还有解放军后勤2395 医院 ,214地质队,解放军3534、3531军服厂 ,总后2304仓库等。虽说是个镇 ,规模可远比闻喜县城还大。七十年代由于这里军事单位较多且级别高,许多过往的火车都会在这里停。不仅南蒲铁路穿镇而过,541还专门建了个小小的火车站。541工程总部作为分散在大山里各分指(专用名词)的指挥中心,其地位和作用非常显著。五四一在这里“一” 念yao的音,只要是晋南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里不是军队,却有很多军队的影子“半军事化”最明显的就是早晨要吹起床号,上下班大 喇叭 号声同样也会响起 。 有谁说过的,故乡是年轻时想要逃离,年老后想回去却再也回不去的地方。严格地说541东镇不是我的故乡,只是我在这里工作生活了30多年的地方。“这里”不是故乡,却胜似故乡。</p><p> 进入541总厂机关家属生活区,就是被称为“总部大院”的居民区。门里是我们的地盘,门外是当地农民的天下。一墙之隔语言、生活方式完全不一样,也从未来往。</p><p> “这里” 不是某个省,某个县,某个镇,“这里”是乡村里的都市,是过去直接归五机部管的中央直属机关。“这里”就是生产坦克的国防三线兵工厂“五四一”的总部。五四一在鼎盛时期有二十个分厂(在这里叫做二十个分指--分指挥部),地跨五个县域,有两万多名职工。这里的人来自五湖四海,很多还是北京,上海天津人,所以这里的人都说普通话。虽然远离城市,这里的人穿着打扮却很洋气。就连小孩从小都知道自己是城里人,都有很强的优越感和自豪感。</p><p> 二十几年前,这个曾经无比辉煌牛的国营兵工厂历经无数磨难后变得支离破碎,满目疮痍,个别分厂破产的破产,贱卖的贱卖,职工们下岗的下岗,外出打工的打工,自找出路,自顾不暇。</p><p> 現在“这里”已经不再是什么总部,总部早在十年前就从降县搬至侯马去了。如今这里住的大多是退了休因种种原因沒办法到外地居住的老人,很凄凉。</p><p> 在这个已经存在50年的总部大院里,唯一可喜的变化是盖了6幢新楼房,用以安置破产的部分职工(据说闻喜县城也安置了一部分职工)。更可喜的是541技校在此越办越红火,使得541大院又开始有了新的活力和生机。</p><p> “五四一”好亲切而又熟悉的名子,我爱你!我永远不会忘记那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那里有我太多的美好回忆…</p><p> </p><p> </p> <p>原541总厂机关大楼,现在是541技工学校办公大楼所在地。</p> <p>技工学校教学楼</p> <p>原五四一学校(大门)</p> <p>2016年我们全家重返东镇,校门依旧但校名已更名为“东镇集镇中学”地故人新。</p> <p>昔日师生共同欢度“六一”国际儿童节并在厨窗前合影留念。</p> <p>我当时在学校任初一写字课,此厨窗展示的是学生们欢度六一儿童节的写字习作。</p> <p>现在的五四一大院进行了拓宽硬化,原门已封闭,新门宽敞大气。</p> <p>八十年代我的家,当时四口人(城镇户口)分得近80平米的两室一厅福利新房,很高兴,很知足,好感恩!</p> <p>几年前我们全家旧地重游(回家)看望时不料新房东不在家,我们只好在房前合影留念。</p> <p>美篇制作:王梅萍(雪里梅)</p><p> 说明:美篇中的美拍(人像)及图片均来自“中信机电制造公司”图片汇集。 板权归原作者所有,在此一并致谢!</p><p> 谢谢来访!🙏🙏🙏🙏🙏</p> <p> 标题——我的后记</p><p> “五四一”那时最困难当属一厂,即5409厂。军品没任务,民品未开发。设备需要更新,就需要大量的资金输入,还有民品开发需要相应的技术人才等。当时企业陷入困境,自然造成职工下岗分流再就业。在岗的职工工资拖欠半年之久,个别厂甚至是一年不发工资了。这种现象不仅一厂,除了电厂、总医院、学校各厂不同程度普遍存在类似问题。</p><p> 说实话,当时困难归困难,但不像人们传说中的那么严重。实际在541各厂都是一个独立的“小社会”,有生产车间,有生活区,生活区里有俱乐部,健身广场,有医院,有学校幼儿园,各项设施齐全完备。福利待遇也较好,职工生活一直很安稳,大多数人很满足。</p><p> 尽管随着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正,541规模锐减,目前只剩下由一厂五厂和科研设计院组成的”军工集团(研发生产特种军用坦克)和二、三、四厂、541高级技校。(541一医院划归中信医药公司)但效益越来越好,各厂各单位如今欣欣向荣,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p> <p>谢谢分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