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报告文学大森林的歌者之二

美友22713996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作者/魏中国•葛洪飞</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图片/网络</b></h3> <h3><b><br></b></h3><h3><b>题记:王志山(网名思、思诗)。博士,正教授级高工,著名森林、生态诗人,经济学者。民盟中央委员、监察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全委会顾问,黑龙江省生态文学艺术家协会主席(创始人)。</b></h3><h3><b><br></b></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b><br></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b>——大森林的歌者王志山之二<b style="font-size: 17px; text-align: center;"> </b></h3><h1><b><br></b></h1><h1><b> “古树香草满山坡,小溪清河渡碧波”。在祖国东北边陲小兴安岭的脚下,有一条湛蓝色的河水静静地诉说着这片土地的千年沧桑,万年的仓皇。</b></h1><h1><b>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某一个红叶题诗的金秋,毕业于东北林业大学的王志山还没有来得及褪去青春的羞涩,就独自一人背包摞伞地来到了汤旺河畔伊春市交通局报到,从此便开始了他作为大森林歌者无比荣耀的一生。<br></b><b> 王志山刚来伊春那会儿,面对这里松萝倒挂、枫红柳绿与鹿鸣翠谷的大森林景象,他孩子般地手舞足蹈,着实让他高兴了好一阵子,但是他与这块土地的“蜜月期”很快就结束了。原因很简单,那就是伊春的冬天能冻掉人的下巴,尤其,刚入冬那昏天地暗的“大烟炮”能把人当成一片微不足道的落叶吹上天去。当时,他单位的住宿条件也不好,吃的就更不用说了,每天三顿“窝头就白菜土豆汤”,汤里的油星儿也少得出奇,从来就没看到过“今夜星光灿烂”的时候,就像乌拉噶金矿地下泥土里的金沙,让人珍贵得不得了。总之,在那个“天当被,地当炕,野菜也能当干粮”的年代里,王志山这个“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学生娃要克服的困难是可想而知的。</b><b><br></b></h1><h3><b><br></b></h3> <h1><br></h1><h1><b> 但他亲眼目睹了林场父老乡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祖国社会主义新林区的干劲,也充分感受到了他们倒屣迎宾、古道热肠的侠义情怀。于是,大森林的绿色交响便成了他歌颂祖国、赞美人民最初的主旋律。</b></h1><h1><b> 大森林里的鸟叫鹿鸣便成了他最爱听的歌声。<br></b><b> 大森林里的风花雪月便成了他最爱看的字画。<br></b><b> 从此,他便与小兴安岭上这块郁郁葱葱的碧水丹山结下了不解之缘,也与生活在这里的父老乡亲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伊春这块地球村里最大的“祖母绿”也成了他一生起飞梦想、蜗居心灵的栖息之地。<br></b><b> “渡船满板霜如雪,印我春鞋第一痕”。他曾冒着零下30摄氏度的严寒,“跨雪原,穿林海”到山上林场调研林场干部职工刚刚发展起来“半山青翠半山红”的林下经济。</b></h1><h3><b><br></b></h3> <h1><b><br></b></h1><h1><b> 他曾盘腿坐在林区普通家庭的火炕上,与林业工人老大哥进行关于怎么样才能让“林子长起来,产业兴起来,职工富起来”的促膝长谈,完事之后,再与他们一起干豆腐卷大葱“喝二两”,顺便吼上几嗓子“我们工人阶级有力量”。<br></b><b> 他曾为这块方兴未艾土地上的父老乡亲们填词作赋,经常子夜秉烛,奋笔疾书,通宵达旦。而后,再眺望窗外晨曦之中那刚正不阿的浩浩青山与那充满希冀的莽莽林海,热泪潸然,感慨万千。<br></b><b> 宝剑锋芒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也就是在那个期间内,他着意青山,崇尚碧水,先后创作了一系列描绘大森林景致与伊春林区父老乡亲火热生活画面的诗歌作品。他这些“鸟叫风鸣是歌谣,白雪灰狼是童话”的脍炙人口的诗句,在全国广大读者中也引起了共鸣。</b></h1><h3><b><br></b></h3> <h1><b><br></b></h1><h1><b> 北风呼啸/大雪铺地/孩子趴在窗上/挤扁了鼻子/雪化了/朝阳坡飘着白气/妈妈敞开门/几只小燕子飞了出来(辑自于《生活的牧歌》之一《孩子与春天》)<br></b><b> 孩子横着短鞭/像巡逻的士兵/羊儿吻着草坡/山沟里静静/老榆树下/爷爷睡了/小风轻轻/撩着他的甜梦(辑自于《生活的牧歌》之二《牧》)<br></b><b> 山泉叮咚叮咚/唱着清脆的歌声/掬起一盆清水/捧来几颗星星/风儿吹走了夜/我捧着一个黎明(辑自于《生活的牧歌》之三《捧》)<br></b><b> 也许是对原始的记忆/对自然渴望的揭示/在经历了丰美与凋零/生长与消亡的检视之后/人们将森林收藏起来/浓缩成瞬间的永恒/山林因收藏而永生/动物因凝固而存在/空气因浓缩而清新/生态因制约而平衡/就连山路孕育的故事/也只能喧沸溪流的蜿蜒(辑自于《生活的牧歌》之四《浓缩的森林》)</b></h1><h3><b><br></b></h3> <h1><b><br></b></h1><h1><b> 是谁/昂首傲风雪/疾步奔山巅/肩头的枪刺挑开黛色的帷幕/风刀刻下/山核桃的皱纹/吻下松柏清晰的年轮/霜雪染白/稀疏的鬓发/涂白条条崎岖的山路/他长居深山却不孤独/树木是他的伴侣/他是绿色家族的公仆/ 他从未离山却游遍天涯 /木材溢出的馨香/是他的丹心的流露/冬天的山林里/一位护林人/一棵会行走的树(辑自于《生活的牧歌》之五《会行走的树》)<br></b><b> 这些带着松树油子味道的长调短句,在王志山的诗山辞海里,我们可以信手拈来。尤其,一首描述白桦树眼睛的诗作,着实让笔者感动一番,暗暗佩服诗人能把自己敏锐的视角与大森林一花一叶的有榫连接,天衣无缝,手法老道。</b></h1><h3><b><br></b></h3> <h1><b><br></b></h1><h1><b> 与白桦树对视/我的内心/长出无数个瞳孔/在写满深情的/树干上流连/白桦树的眼睛/不规则状的/立体排列开/错落迷惑的/含羞沉思/会意传神的/低眉私语/朦胧钦羡的/秋波荡漾/憧憬妩媚的/热辣情怀/在这白桦树的边缘/凝神/我也站成一棵树/把灵魂至于森林/双手伸向季节/捧起春风的柔情/冬雪的清冷/思索着/素洁与高雅/纯粹与清丽/以及许许多多/森林与空气/环境与人的故事(辑自于《生态的承诺》之一《白桦树的眼睛》)<br></b><b> 王志山就像摄影师一样,一边用他的诗句多维度地涉猎森林的发展史,一边用他的睿智深层次地挖掘人性的真善美。</b></h1><h3><b><br></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