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在当下,想在未来

凌云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株洲市幼师线上研讨第一阶段</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教研心得分享(五)</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株洲市幼儿园专栏</b></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57, 181, 74);">写在前面的话</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人是会思考的芦苇”,这个超长的假期你思考了吗?心中有未来场景的人,当下才会好好干或者干得更好。思想的形成不仅需要头脑,同样也是需要时间,这次的疫情终于让我们停下了疾驰的脚步,慢慢思考、梳理生活与工作中的一些问题与困惑……</p><p> 湖南、株洲,有这样一队可爱的志愿者 ,在队长株洲市教科院学前教育教研员邓艳老师的带领下,致力于全市学前教育的均衡发展,开展了多次交流、示范、帮扶和指导工作,每一位志愿者都在团队中学习与成长,并深深地以自己是团队的一份子而由衷自豪。有这样一群勤学的幼教人 ,在这个特殊的假期,虽然宅在家,但能一呼百应,迅速加入线上教研的学习共同体,这就是株洲幼教人爱学习、乐学习的积极状态。她们成为一束光,温暖自己也给人力量;她们向着光,去照亮自己,也影响更多的人。</p><p> 从2月17日到3月20日,15期的株洲市幼师线上研讨活动第一阶段虽已告一段落,第二阶段又即将在大家期盼中开始。在这期间,不管是组织者、执教者、参与者、还是学习者都有很多话要说,今天,我们将他们的话与大家共享,我们想传递给大家是:无论世界如何变化,无论我们面临的黑夜是长是短,心里的光,都能成为我们永远向前的动力。愿你被温暖的光包围,愿你,也能成为一束光。</p><p> 株洲市教科院学前教育志愿者团队</p><p> 2020年3月</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20px;"><u><span class="ql-cursor"></span>教研心得分享(8)</u></b></p><p><br></p> <p><b>  新的一年 愿我活成自己预期的样子 </b> </p><p> 感谢教科院邓艳老师在这个特殊的寒假,发起了全市幼儿园教师线上教研活动。作为志愿者团队的成员,在队长的引领下,与优秀的伙伴们一起前行;15期线上教研活动,和全市各级各类幼儿园园长、老师共同进步,这些都让我深觉幸运与感恩。如果用两个字来形容,一个是“光”,是一种让我内心渴望并由此生发出幸福的东西,在周五的主持中大家一定也能体会到;还有一个,就是“新”。</p><p> 新技能---热爱生活保持好奇</p><p> 第一阶段的学习,我get不少新技能,比如:学会使用录屏软件;利用CCTALK参与线上直播…… 这些都让我兴奋。尤其是当我从最开始的好奇,进入学习、探索与尝试,并成功掌握这些新技能时,有一种说不出的满足。</p><p> 这个世界充满乐趣,我想做个永远保持热爱和好奇的人。</p><p> 新声音---独立自信善于学习</p><p> 通过微课视频、现场教研、签到反馈,我看到和听到了很多志愿者、园长、老师们专业、真诚、智慧、个性的发声。大家都在努力地吸收,不断把学到的东西分析、消化,并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形成个性化的观点,最后分享和表达出来。</p><p> 从书本上的知识到每个人对教育的所思所感,这些都带给我新的认知。也让我对“学会学习”有更多的认识和理解。很多次,我都反复去听、去看、去想那些视频、课件和留言,也会和一些老师讨论其中的问题。《疫情背景下相关主题教育活动》微课分享后,我将设计思路形成文字说明,回应老师们的提问;《班级大型主题建构游戏组织》和《疫情背景下的家庭沟通》教研后,我回顾自己的经历,写下4000余字的心得和建议。在学习过程中,我常常问自己:是什么?为什么?如果是我,可以怎样做?我还有什么方法能做得更好吗?</p><p> 不只做知识的容器,我想做个独立自信、擅于学习的人。</p><p> 新思考---像孩子一样生活</p><p> 学习之后,的确有很多思考,关于“游戏”的系列教研;案例撰写;主题活动设计;家长工作指导;教研活动策划与组织…… 这些学到的东西,必定会对接下来的工作产生积极影响。除了这些,我个人还得到一种“视角”的再启发。</p><p> 儿童视角。不管是游戏也好,主题活动也罢,一个没有儿童视角的幼儿园教师不会是好老师,也很难持续感受职业的幸福。“儿童视角”虽然是个大家熟悉的话题,但教师如何追随幼儿的当下兴趣、现有需求,并着眼他们的未来发展,用儿童能够理解的方式帮助他们完成对世界的认知,构建属于他们自己的经验体系,值得我们不断去思考和研究。</p><p> 教师视角。关于这个视角我有两个层面思考,第一是作为教师。有的老师在讨论中曾经问我:“追随幼儿,教师还要预设吗?”当然是需要的。幼儿为本大家都知道,但绝对不是盲目追随或者一味强调幼儿中心主义。作为教师,我们的教育使命、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过程、教育智慧等,都是支持儿童学习与发展的积极因素。第二个层面是基于我的教研主任岗位,我希望自己更加具有教师视角。线上教研启动前,志愿者团队首先向全市幼儿园教师发起问卷,了解大家需要什么?有哪些现实困难或疑惑。接下来在每一场教研中,所有志愿者们首先考虑的也是“我要怎么讲,老师才更好理解”。每一次的呈现都是背后N次修改、反复打磨的结果。我希望今后的自己能像老师热爱幼儿一样去热爱他们,去观察、聆听、鼓励、支持我的伙伴,与他们共同成长。</p><p> 跨界视角。非常时期的学习,有人表现得更积极淡定;也有的人表现出消极不安。作为家有“小学神兽”的一枚主妇,我一边跟着教科院的整体安排,一边按照自己的节奏,在非常时期找到生活与学习的平衡。心理学、哲学、文学、历史、包括美学…… 这些年读了一些看似对工作无用的书,悄悄改变着我的意识和思维,让我不像从前那么焦虑。第一阶段教研中,不少园长、老师的言语和文字,也让我感受到了大家的跨界学习。</p><p> 简单、纯粹、善良,我希望自己像大人一样生存,像孩子一样生活。</p><p> 再次感谢学习共同体中的幼教伙伴们,充满正能量的团队激励着我用力向前奔跑。</p><p> 刘奕君</p><p> 2020年3月22日</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20px;"><u><span class="ql-cursor"></span>教研心得分享(9)</u></b></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餐餐精神食粮,焕发我的容颜</b></p><p> 有人说:人生就像储蓄罐,你投入的每一份努力、每一份用心都会在未来的某一天回馈给你,当这份惊喜悄然来临的时候,我们会管它叫运气,但其实它只是你久积努力,时光对你的返利……如果,我想拥有这样的返利,势必要投入努力、用心、坚持……&nbsp;&nbsp;&nbsp;&nbsp;&nbsp;&nbsp;</p><p> 2月17日起,以邓艳老师为首的一群可爱的学前志愿者开始了为期33天的第一阶段线上教研系列活动,每周3次,分别是周一周三周五,周一周五主要以微课的形式呈现,周三下午3点以线上教研的方式进行,一共15场的活动开展,每一期的活动我都会按时守候,每一期的学习我都会写下详细笔记,在这温故知新周,将思绪再次带回活动“现场”,嘴角不禁往上扬,脑海中反复蹦出来的词:欢喜 、甜蜜 、有味储蓄能量皆欢喜。  </p><p> 我特别喜欢“能量”这个词,能量它可以丰富自己,也可以推动他人; 能量它可以是动态的,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也可以是静态的,静静地被人欣赏; 能量它可以是一个人的能力,也可以是一种光芒……在这次的学习中,既有志愿者团队的“能量”赋予,也有参与学习者的“能量”释放,彼此在“能量”储蓄、转化的动态中获得一份欢喜,一份感动。&nbsp;&nbsp;&nbsp;&nbsp;&nbsp;</p><p> &nbsp;在志愿者团队里的“能量”赋予者,或许在这准备的过程中,她经历了焦头烂额—稍有眉目—理清思路—斟酌细节—整体呈现的过程; 或许在她的书桌上堆满了相关的书籍,一本一本地翻阅,一页一页地甄读; 或许她会线上学习专家的理论,电话请教专业人员的经验,结合实际融入自己的思考; 或许她在反复思考后完全推翻自己之前的思考还拍手; 或许她会时不时地打电话向导师抛出自己的疑惑,征得指导意见; 或许她们会在电脑前面对镜头,力求完美地不断重复录播到深夜,最后自己到了“作呕”的境地……或许每一个赋能者的心中都藏有一个“故事”,当她“拨开云雾见天日”的时候,内心的那份欢喜完全替代了那份煎熬,在汲取能量、释放能量中久久不能平静。&nbsp;&nbsp;&nbsp;&nbsp;&nbsp;&nbsp;</p><p> &nbsp;我们常说:人之惰性是天生的。那么,用输出倒逼自己输入,这种“逼一逼”自己的方法不也是成长的一种途径吗?</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回馈分享亦甜蜜</p><p> 在前不久,在一篇名为“认真回复信息的人,真温柔啊”的文章里读到:认真地回复一条信息,也是在认真地对待一件事、一个人,在这份温柔与善意中,人与人之间也就有了更多守望相助的美好。这么美好的一段文字,不禁让我联想到“小小签到小程序”了,每一次的活动结束,有很多老师都会用文字、照片留下自己的“身影”,有时是整洁而详实的学习笔记,有时是对学习内容的再次解读与思考,有时是互动话题的反馈,有时是自己工作中面临的难题与挑战,有时是充满温情的感谢……在每一次的守望中看到一些小美好,心中不免有一丝丝的甜蜜!&nbsp;&nbsp;&nbsp;&nbsp;&nbsp;&nbsp;</p><p> 还记得在第一阶段的总结会上,邓老师说到:成长没有界限,我们所要做的是跟今天的自己比,每天进步一点点。一句话的回馈,一段文的分享,这不也是成长进步的一种方式吗?</p><p> 慢慢品读更有味  </p><p> 对于生活而言,需要用心经营,对于学习而言,需要静心慢慢品,品其精神,品其思想,品其方法,品其信念……&nbsp;&nbsp;&nbsp;&nbsp;&nbsp;&nbsp;</p><p> 连续15场的学习活动:学习儿童游戏理论、学习儿童游戏案例分析与教育活动案例撰写、学习疫情相关主题活动设计、学习幼儿园班级大型主题建构游戏组织、学习生活活动指导、学习幼儿园游戏活动的分类、学习建构技能及关键经验、学习建构游戏的规则、学习建构游戏的材料介绍、学习非常时期的家园工作、学习创造性游戏中教师的指导策略、学习怎么进行游戏评价,既有理论知识的学习,也有实际操作层面的指导; 既有面的学习,也有点的学习; 既有横向的学习,也有纵向的学习; 既有立足当下的学习,又有着眼于实际工作中的学习……它们的相互连接、相互渗透的支架是什么呢?它们的每一点发散、每一点的深入构建标准是什么呢?它们的分析、它们的细节依据是什么呢?&nbsp;&nbsp;&nbsp;&nbsp;</p><p> &nbsp;学习的同时反观自己的工作,进行自我分析,自我教育,自我进修,注入自己的思想,将学来的东西内化后创造性地运用到工作实践中,或许这也是成长的一种阶梯吧!  </p><p> 包祥老师说:教育需要“清咖”,保持原味、本色、单纯,我们作为教育人,在学习与成长的路上,也需要“清咖”,学会选择,在应有的诗情画意中,注入一些营养的精神食粮,让教育人拥有一种教育浪漫,焕发迷人的容颜!</p><p> 肖霞</p><p> 2020年3月24日</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u>教研心得分享(10)</u></b></p><p><br></p> <p><b> </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云教研的研学之旅 </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b> </p><p> 习近平总书记说:疫情是危机,也是一场大考。它是对每一位中国公民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终极试炼。幼儿园本该在二月份就开学,因为疫情到来而放缓了脚步,但幼教人的学习思考、行动实践从未止步。在超长的假期中各种各样的网上学习扑面而来,应接不暇。爱学习的幼教人该如何决择自己适合的最好的,二月一场及时雨:株洲市教科院的邓艳老师及学前志愿团队线上教研活动开始了。从貌似“枯涩难懂”的《儿童游戏通论》开始了一次又一次地云端研学之旅。</p><p> 一、游戏,释放天性的精神之旅。</p><p> 邓艳老师对专业书籍的分析与解读从多角度、深层次的去探讨游戏对于儿童成长的意义、价值和作用;谭老师对具体案例的深入剖析了解游戏的独特价值;还有每周一期志愿者团队老师们对建构游戏的深入浅出层层讲解,感受到你们的专业和智慧。生动接地气的学习让我回顾到自己的童年,例如爬树、荡秋千、捉迷藏、玩沙、玩泥石、扔石子.....当年我们就是在这些游戏中快乐度过和成长,回忆童年至今都让我记忆犹深,乐趣满满。春天来我和妹妹、同学们养蚕摘桑叶,夏天到玩水戏水,捉虫,特别深刻的是把家里的小卧室装满水,和妹妹一起游泳。秋天至收集满满的树叶玩叶子雨的游戏,一起来到户外野餐摘桔子。冬天来打雪仗堆雪人.....我们在四季变化中享受着自然的本真,游戏的本真,无束缚无拘束的我们创造各种玩法。记得多年前,在幼儿园我也“导演”过游戏,非常辛苦的在教,在小医院里为了让孩子掌握挂号—就诊—收费—打针—配药—看病流程,于是想方设法的让幼儿获得相关的经验。诸如创设相应的环境、张贴图示、投放材料等等,并在过程中时刻提示,在分享交流中反复提醒,让孩子理解“先去哪里,再去哪里,还去哪里”。当孩子对挂号收费配药缺乏感性经验时,我又是一场不折不扣的“教”。问题是这样的“教”是否有意义和价值?生活中,幼儿一旦生病被父母领进医院的那一瞬间,他们就被严实的保护着,哪还有时间去感受挂号收费配药的相关经验。当孩子被要求玩这些“教师的游戏”时,孩子们并不快乐,教师也并不轻松。记得有几次。我告诉孩子们,今天你们自己玩哦,结果不到十分钟孩子此起彼伏的叫喊声“老师,快来看”你来呀快来呀”,从他们兴奋的喊声中、笑容满满的脸上我意识到:教出的游戏,一定有问题。不教不等于不会,小时候没有成人教授,我们在楼下院子里玩得不亦乐乎,如今在家庭里没有成人的教授,孩子们同样会自发地和家人玩游戏,时而扮演老师,时而自称医生,时而当上警察,玩得有模有样......(经常会在班级群看到家长们上传孩子们玩游戏的视频,那种快乐投入满足从屏幕外都可以感受得到)。让我们相信孩子,给他们足够的时间空间,让幼儿自由且自主的开展活动,说不定还能收获更多的“哇”时刻!</p><p> 二、家园共育,构建桥梁的成长之旅。 超长疫情期间,看不到孩子和家长,如何更专业更科学地开展家园工作也成为我们工作的重点。虽然教育部下发了“停课不停学”的通知,但幼儿园教育和学校教育还是有很大的区别。毕竟我们是第一次面对这样的特殊假期,每个人都在用积极思考如何能让孩子在家也能快乐中获得发展,如何有效地支持家庭,于是老师们忙得不亦乐乎,加班加点地制作各种视频和亲子游戏,上传各种亲子共育文章......这真的是孩子们需要的吗?真的能为家长提供实效吗?这给老师们带来了新的挑战。非常荣幸地我们班在周三的教研直播中分享家园活动的“云做客”,活动从孩子的需要、孩子的视角来开展,活动有滋有味,有声有色。家长们无负担无压力,同时营造了一种积极向上、温暖有爱的家庭和班级氛围。在教研直播分享还看到了很多老师的家园工作金点子,特别是刘园长介绍的家园工作策略,一个又一个的小实例让我很受启发,更需要我们老师去内化思考并最终付诸行动。世界的变化速度已经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如果还在用昨天的知识方法去面对孩子、未来的主人,势必会跟不上世界的脚印。作为教师要利用自己现有的资源帮助幼儿开展丰富的活课程,挖掘生活中的教育价值,带领幼儿丰富自己的假期生活。教育从不是单边的,家长的认知决定了儿童学习的高度和深度,在疫情这种特殊情况下,我们见不到孩子,所以此时更应该关注和观察家长的状态,从他们在落实过程中的表现里,寻找并发现家长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鼓励家长与我们积极沟通、认真互动、共同研究教育策略,用我们的文字、思想和专业影响家长,如此我们才能更好地与家长一起给予孩子智慧的支持,促进幼儿发展。 </p><p> 从二月到三月近一个月的深度持续学习,从十五场理论与实践的微讲座及思考话题,从小签到中老师们睿智的分享,这既是一场智慧的碰撞,思维的交流的盛宴,也是一场研学的曼妙美好之旅!每一天的安排逐渐决定一生的精彩,良好的微习惯逐渐成就美好的自己,越努力越幸运!让我们成为最好的自己! </p><p> 柏冰</p><p> 2020年3月24日</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57, 181, 74);"><u>教研心得分享(10)</u></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继续做个有心人</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转眼间,志愿者团队的15场教研活动就告一段落了,我相信咱们株洲幼教人,或多或少都在被这份前行力量感染着。疫情当前,虽然我们不能在一线抗战,可是为疫情结束后能成为更有“专业力”的自己充电,也是一种守卫。</p><p> 在这一系列的教研活动中,我既是每次教研活动聆听的吸收者,又是一次教研活动的讲述者。我想就自己在准备《游戏评价:做个有心人》的微课过程来说说自己最大的感触。</p><p> 我是一名新手班长,半年的时间过去了,我一路忙着向前走,一路也在提醒自己,要慢一点,要去体味孩子行为背后的世界。孩子的成长是个试错的过程,我的成长何尝不是呢?所幸,家长配合、搭档支持、孩子可爱。跌跌撞撞中,我觉得自己像一个刚学会走路的孩子,时而兴奋、时而害怕,往前走的时候就忘记了看看脚下的路。而这次教研微课的准备,帮我重新回归从前的理论学习,我再次翻开大学时期的《学前教育学》,仔细阅读幼儿园游戏部分时,竟然读得津津有味。我在想,是什么原因让曾经的枯燥变得有“味道”了呢?应该是一个“通”字。</p><p> 任何一种理论都有前世今生,前世是为了让我们追源,今生是为了让我们思虑。虽然游戏评价只是游戏教育中的一个部分,但又怎么能割裂起来看?我开始去思考评价“标准”的来源及运用,实践中的教育行为为什么会迷失,是因为心中没有一个方向支撑着我们的信仰。在搜集游戏评价的方式方法时,总会很兴奋,因为回想自己和班级老师们坚持的日常教育方法,还好,我们在重过程,在注重孩子的年龄特点,我们在放慢脚步,不那么追求短期的“效果”,而注重看见孩子。这些细微的发现和驻足,为我再次理解理论打通了一条小路。我想,在开始实践之前,我是属于理念先行的类型,在实践过程中,我会有迷失,但我开始学会包容自己真实状态,前提是保持着自己的初心,心中儿童的本真模样一直在我心中笑。我也相信,只要坚持下去,等待一个时机,比如这次机会,让我重新回过头来再去审视和学习理论,那些潜伏在教育日常方法中的理念开始让我欣喜。而这个时候,也就是获得职业效能感的“哇时刻”!</p><p> 感谢教科院志愿者团队凝聚着我们,发掘每个人的潜能,用一点光点亮更多的光。审视和回顾自己的过程会很艰难,也会很漫长,但,我们并没有孤军奋战呀。所以,继续做个有心人吧,所有的美好,都会如期而至!</p><p> 艾春林</p><p> 2020年3月23日</p>

教研

学习

游戏

老师

自己

孩子

教育

活动

我们

志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