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丧礼俗几何晓 红白喜事一点通

绰绰有范

<p>中国民间婚嫁和民间丧葬习俗</p><p> 红白喜事——指男女结婚乃喜事,高寿人去逝叫丧事,统称红白喜事。有时也说红白事,泛指婚丧嫁娶。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民间对于红白喜事的操办都有一套完整的流程。</p> <p>【A】民间婚礼习俗——</p><p><br></p><p> 婚礼是一个人一生中重要的里程碑,属于生命礼仪的一种,所有的民族和国家都有其传统的婚礼仪式,是其民俗文化的继承途径,也是本民族文化教育的仪式。下面敬请美友分享中国传统婚礼习俗,希望大家能够喜欢。</p> <p>  中国从历史上就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国家,且各民族均有各自的婚礼风俗和特色。结婚风俗就是结婚的礼节。按中国传统的礼法有“三书六礼”之说——</p><p><br></p><p> 三书: 即礼聘过程中来往的文书。</p><p> ★“聘书”——订亲之书,在订婚时双方交换。</p><p> ★“礼书”——礼物清单,当中详列礼物种类及数量,过大礼时交换。</p><p> ★“迎书”——迎娶新娘之书,结婚当日接新娘过门时用。</p><p><br></p><p> 六礼: 即从提亲到迎亲的过程。</p><p> 【一】纳采:这是议婚的第一阶段,男方请媒提亲后,女方同意议婚。</p><p><br></p><p> 【二】问名:是求婚后,托媒人问女方出生年月日和姓名,准备合婚的仪式。</p><p><br></p><p> 【三】纳吉:是把问名后占卜合婚的好消息再通知女方的仪礼,又叫“订盟”。</p><p><br></p><p> 【四】纳征:是订盟后,男家将聘礼送往女家,是成婚阶段的仪礼。</p><p><br></p><p> 【五】请期:送完聘礼,选结婚日期,备礼到女家,征得同意时的仪式。 </p><p><br></p><p> 【六】亲迎:就是新婿亲往女家迎聚的仪式。</p><p> </p><p> </p><p><br></p><p><br></p><p><br></p><p><br></p> <p>  “三书”古时娶妻时候奉行“六礼”必要的文书,也是古代婚姻的一种保证,准确来说相当于现在的结婚证。其中这“三书”具体是指聘书、礼书和迎书。如今“六礼”都被婚庆流程所代替,三书依旧保留着传统,形式和内容相较于古代也有一些变化。现代常见的就是婚书、聘书、订婚书、礼书、送日子喜帖,而且在中国有些地区非常讲究这些仪式,此乃婚前必备。</p> <p>婚书:</p><p> 即为古代的结婚证,俗称一纸婚书,作为夫妻双方的一种契约。</p><p> 结婚使用,需要提供新人姓名和结婚日期,婚期默认写农历或天干地支格式。</p> <p><br></p><p>聘书:</p><p> 以男方家族的口吻,向女方家族呈递的书面聘请,表达对女方的尊重。</p><p> 结婚前使用,需要提供新人姓名和结婚日期。</p> <p><br></p><p>订婚书:</p><p> 订婚,主要是双方父母及新人共同确定结婚事宜,如时间、聘礼、地点等。</p><p> 订婚前使用,需要提供新人姓名、订婚日期。</p> <p>礼书:</p><p><br></p><p> 男方呈递给女方,和聘书、聘礼一起,没有固定模板,写上聘礼清单。</p> <p>送日子喜帖:</p><p><br></p><p> 又叫报日子喜帖,以男方父母的口吻,向女方确定结婚日期,由男方家呈递给女方家。</p><p><br></p><p> 结婚前使用,需要写上新人姓名、结婚日期、女方父母姓名、男方父母姓名。</p> <p>提示: </p><p><br></p><p> 总之按自古以来的习俗,这些都是要手写的,有条件的话最好是自己写,或者找人代笔,不要用印刷品,婚姻大事,仪式感必不可少。</p> <p>妆奁礼单大体框架:</p><p><br></p><p> 陪嫁礼单是用红纸、毛笔所写,首面写上有:“鸾凤和鸣”四字,开头用毛笔写有“荆钗裙布、妆开见喜”八个大字。尾部写有:“麟趾呈祥”四个大字,中间则是陪嫁的物品清单内容所在。</p> <p>妆奁礼单——</p><p><br></p><p>恭请×府令尊尊翁 贤母帐房先惠鉴:</p><p> 盘古至今传统留,世间亲情不断头。</p><p> 男婚女嫁结良缘,自由结婚天地谋。</p><p> 今逢良辰黄道日,欣送小女到君楼。</p><p> 只因平日教育少,还望亲公抬贵手。</p><p> 男耕女织多恩爱,志同道合展鸿猷。</p><p> 尊公敬婆守本分,家和人善传千秋。</p><p> 小女今日送府去,合家老少乐悠悠。</p><p> 随身嫁礼欠丰厚,万望包涵请纳收。</p><p> 此礼 </p><p>X府ⅩXⅩ XXX 亲家呈上!</p><p><br></p><p>计开: 略……</p><p>(嫁妆从大到小按序分类排列)</p><p><br></p><p><br></p> <p>★结婚信物——龙凤呈祥</p><p> 在中式婚礼上,双方交换信物。装饰龙和凤凰的图案,这是因为在中国,龙和凤凰都是吉祥的象征,代表高贵、华丽、祥瑞,以及夫妻和谐美满的关系。</p> <p>★迎亲也叫娶媳妇</p><p><br></p><p> 吉日一到,新郎要亲自率领仪仗前往女方迎娶。途中碰到水井、石碾磨要用红毡盖住,上马、下马、过河也都有礼数。</p> <p>★敬茶敬酒也叫认亲</p><p><br></p><p> 新郎抱着新娘进门喊——爸妈,儿子把新媳妇娶来啦!两位新人要称呼爸妈向双亲跪拜敬茶敬酒。</p> <p>★拜堂也叫拜天地</p><p><br></p><p> 娶亲的花轿及仪仗回到男家门前时,由扶新娘的掺进庭院,要先过火盆,送亲的人和新娘的兄弟,就随着花轿进入庭院休息,男家以酒筵相款待。</p> <p>★进洞房也叫闹洞房</p><p><br></p><p> 拜过天地之后,便引新娘入洞房、揭红盖头、喝交杯酒、闹洞房。据说洞房之夜无大小,毛头小女十二天禁入。还要撒些枣、栗子、花生(谐音为早立子、花生子)。</p> <p>  中国传统的婚礼仪式,是喜悦的典礼,所以称为庆典。结婚典礼全部使用体现吉祥的婚礼物品来装饰。如张贴大红喜字,给新娘遮上红盖头,穿上大红袄,新郎胸前佩戴大红绸等等。这些红色的吉祥物品不但给婚礼带来喜庆的气氛,同时也暗示着新婚夫妇婚后日子会越过越红火。</p> <p>  【B】民间丧葬习俗—— </p><p><br></p><p> 丧葬习俗流传至今,已经有几千年历史。虽然丧葬品准备及丧葬程序不断减化,但是主要内容并没有太大变化,并且流传至今。丧葬文化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文明史中的一部分。</p> <p>(一)着衣停灵</p><p><br></p><p> 着衣即穿寿衣,有些老人在很早曩昔就把寿衣准备好这叫“送老衣”,寿衣是不能用皮毛的怕逝者来生变成兽类,或者断子绝孙;停灵即停尸:遗体被移到正屋明间的板铺上,点起常明灯。</p><p><br></p> <p>(二)报丧入敛</p><p><br></p><p> 报丧即差人发信号把故人逝世的消息告诉亲友和村人;入敛即收尸入棺,汉族民间俗称为"棺敛"。</p><p><br></p><p>讣告范本——</p><p>乡村街邻父老兄弟:</p><p> 家母___老大人因患疾病抢救无效,不幸于____年__月__日上(下)午__时__分与世长辞,享年__岁。家母不幸逝世,不孝儿女叩地呼天,悲痛欲绝,亲视含殓,停柩在堂深切悼念!承慈命定于__月__日早上__时__分举行追悼大会,__时__分发殇,扶桑安晋!</p><p><br></p><p>哀致此讣</p><p> 愚孝长子:___ 媳:___</p><p> 次子:___ 媳:___</p><p> 长女:___ 郎:___</p><p> 次女:___ 郎:___</p><p><br></p><p> ____年__月__日</p> <p>(三)送终哭丧</p><p><br></p><p><br></p><p>送终即子女亲人陪老人走完人生最后的一段路叫送终也叫守丧,子女在场,表示孝顺;哭丧即老人去世由他的后辈如女儿,儿媳妇棂前大哭,表示沉痛的哀悼,这是旧时传下来的风俗。</p><p><br></p> <p>(四)选棺择墓</p><p><br></p><p> 选棺则购买上好的棺材,一般为榆木和柏木,或油漆或花;择墓即挑选墓地,请阴阳看风水,破土挖坟砌墓。</p> <p>(五)移灵吊唁</p><p><br></p><p> 移灵即设置灵堂,为放置灵柩殡葬冥物,以待吊者之所;吊唁即本家亲戚邻居携带钱纸、花圈及祭祀物品棂前悼念。</p> <p>(六)戴孝报庙</p><p><br></p><p> 戴孝即披麻着白,孝男孝女要穿孝衣,扎白布条或者戴白孝帽,腰扎麻绳,孝男手执木杖“哭棍”、孝女白布蒙脸,</p><p>胳膊上佩戴黑纱;报庙即栽路灯,出殡前夜其家眷到村头土地庙烧香拜“报届”。意在鸣土地爷“登记户口”领“通畅征”及终生行善作恶的凭征。否则,阴曹九泉不收无名鬼。</p><p><br></p> <p>(七)出殡下葬</p><p><br></p><p> 出殡即出丧,择日按照迷信的说法,人在刚日死,应选在柔日下葬;柔日死,应选在刚日下葬,刚日、柔日要配合好才行;下葬即入墓,也称回老家,这是死者停留在世间的最后时刻了,一般都非常郑重其事。土葬是我国产生最早、流传时间最长、使用范围最广、涉及民族最多、最为普遍的一种丧葬民俗。</p> <p>(八)圆坟祭七</p><p><br></p><p> 圆坟即伏二,葬后第二天,其全家大小到坟上添土、奠纸、举哀,称“圆坟”,绕新坟三匝后归家;祭七即烧七,人死后7天为“一七”,到49天为“七七”“今人以初丧四十九日,居于柩侧,谓之七七。”民间认为:此俗可超度亡魂,以免入地狱。</p><p><br></p> <p>  总之生老病死是每个人最终的归宿。丧葬丧事礼仪禁忌,好多人都避讳这个话题,但每个人都面要面对这个事,每个人都要接触这个事,特别是上岁数的人父母辈年岁已高。世人谁能躲的过这条路?</p> <p>  中华民俗是炎黄子孙沟通情感的纽带,是彼此认同,是彼此认同的标志,是规范行为的准绳,是维系群体团结的黏合剂,是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文化传统。在民俗中凝聚着民族的性格、民族的精神、民族的文化创造、民族的真善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