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游太甲山

仁者

<p>驴友老任让我歁查一下太甲山的驴行线路,以便相约同行,于是,便有了一游太甲山。</p><p>去之前先做了一下功课。太甲山因太甲的传说而得名。太甲是商汤的四世嫡孙,在名臣伊尹辅佐下继承了王位,推行德政,颇有建树,只是其儿子十分忤逆,你说向东他偏要向西。太甲生前看太甲山山势奇峻,风水甚好,有意在死后葬于山下,临终前嘱托儿子将自己葬于山上,以为忤逆儿子会反行之将其葬于山下,正好如愿。谁知其儿子在其死后突然良心发现,决定依父所嘱将其葬在了山上,死后谥号康王,于是这座山便被称作太甲山,陵所在山峰叫做康王顶了。传说虽无据可考,但太甲山却因此成为了名山。唐代有高僧来此建南泉寺,现在寺庙早已荡然无存,却依然吸引着一批又一批游人来此访古探幽。</p> <p>有鉴于此,我把初游太甲山的的起点选在南泉寺遗址。依导航到达后看见,这里早已被人改建成了农家乐性质的梨源山庄,铁珊栏大门紧闭,无法通过。不能看遗址,那就上山吧。</p><p>观察了一下地形,整个太甲山山势呈开口朝北的U形。我们便向西越过上下起伏的梯田,辗转来到太甲西山的北端,寻着驴道向山上爬去。</p> <p>太甲西山共有七座山峰,由北向南一字排开,整体走势是北低南高。七座山峰次第相连,形各有异,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我们沿着驴道在峰岭间蜿蜒前行,时而立于峰顶山梁,时而侧于山腰岭涧。劳顿肢体的同时快慰着心灵,感受登山带来的快乐。</p> <p>走过四五个山头,山体上出现若干巨大地缝式裂隙和洞穴。靠近观察,洞口处较湿润,且明显感到有热气溢出,说明洞内有泉水渗出。之前有胆大驴友曾借助绳索向下六七米入洞观看,甚是奇特。</p> <p>走过太甲西山后左转向东行,是太甲山主脉。左侧松柏成林,右侧可以看到锦阳川大小门牙及周边的风光。沿驴道前行不远,有左转向北下行的小道,下行一里许,有分岔口,右行下山通往南泉寺,左行几步,就看到摩崖石刻。上下两排共三尊,呈品字形排列,佛像雕工细腻,仪态端庄,十分精美。鉴于有贼曾试图盗取佛头,有关部门安装了监控。</p><p>拜谒过摩崖佛像,原路返回至山顶,继续东行。不时可见放羊人留下的小石屋和围栏出现在松林或草甸间,听松涛阵阵,看草浪滚滚,极目苍天,大口呼吸,尽情享受户外的快乐。</p> <p>前行约三里许,油篓寨出现在眼前。所谓油篓寨其实是一种崮形地貌,因其上小下大似油篓而得名。我们碾转来到油篓寨山峰跟前,试图攀上顶端。绕山一周皆为直立的崖壁,只有一狭窄且倾斜的裂隙似可攀爬。努力爬至临顶处,头顶一块巨石拦住上行的路,其边沿处有凿痕,据说有驴友由此登顶成功。我努力尝试,但因难度太大,只能知难而退了。</p><p><br></p> <p>离开油篓寨由来路退回到山顶,继续东行探寻透明洞。路遇当地爬山者称前面铁塔处左转下行即可到透明洞,于是依指点来到一处断崖,过于陡峭无法攀登,只好一边向左绕行一边找寻,直到下山也没见到透明洞。</p> <p>过了一周,为了找寻透明洞,第二次来到太甲山下。为了避免重蹈覆辙,我们向山下老乡打听了一下地点和上山路。沿着老乡指点的路上山后,再一次来到上次下山遇到的断崖左侧,又发现了一条新的上山小道。于是,我们沿着这条新道来到崖壁前,看见一个开口很高大但进深不大的洞穴,里面似乎供奉过大仙,洞口左侧刻字告诉我们,此洞名玉皇洞,洞内曾供奉有玉皇大帝像(今已不存,原因你懂的)。玉皇洞向左沿十分陡峭的驴道上行,可见一山崖裂隙,堪称一线天。由一线天可攀爬上崖顶。此崖南北走向,高约20米,东西十分狭窄,宛若一堵石墙屹立于山梁,堪称奇山。</p> <p>由玉皇洞右侧沿驴道南向上行,终于看见透明洞啦!</p><p>透明洞东西贯穿,洞顶呈弧形如拱桥,洞下堆满巨大的石块。我们在石块间欢呼跳跃,为终于找到透明洞而高兴。</p> <p>第三次来到太甲山时,梨源山庄处的栅栏门已打开。我们径直进入参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方形水池,边角处立一木亭,上书太甲亭。碑刻三通,一通定太甲山摩崖造像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通定为济南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有一通是重修太甲亭记,上面介绍了太甲的传说。简单看过这些现代文物,我们便继续找寻古南泉寺遗迹。</p> <p>在梨源山庄大院里,不起眼有一方形石条构建,这便是古南泉寺唯一遗迹钟亭。它造型简洁,结构沉稳,历经千百年风雨沧桑,深褐色表面下精美纹饰依然清晰可见,还镌刻着一副对联:上联声偕六律达三界,下联韵叶五音彻九霄,横批赞和。古韵十足的钟亭向后人昭示着它曾经的辉煌。</p> <p>古寺不复,泉水依然。太甲山以其峻美的山形,神秘的传说,吸引着一批又一批游人来此寻古探幽,跋山驴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