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影集一一我和我的家

白雪

<p> 前言</p><p> 六十多年来,我保存了使用胶卷年代拍的大量老照片,这些照片是我生活的缩影。存放这些老照片的一本本老相册,记录了我人生岁月的点点滴滴,是反映我家庭生活、人生经历的写真集,一直伴随着我走南闯北,留存至今。</p><p> 去年年底,开始装修小居,当疫情暴发时,刚完工搬好家,还没来得及整理完,就被宅在新装修完的蜗居里了。因祸得福,让我有了慢慢整理东西的足够时间,归置完东西,一整理箱的老相册无合适处可放,弃之又不舍,让我犯了愁。突发奇想,何不乘宅家机会,将其翻拍整理归类,制作成美篇电子相册收藏,既不占地方,又便于怀旧时随时翻看,岂不是件好事。于是,我每天化大部分时间干这件事,共整理翻拍了一千多张照片,将其按时间先后分类备用。制作一篇美篇限存相片100张,要保存我这些照片,按常规至少需要编制美篇十篇以上,怎样在一篇美篇里,保存尽可能多的照片呢?我采用了合成的方法,将数张照片合成为一张,做成浓缩版的美篇。于是,我将翻拍好的照片,挑选后传到电脑进行合成,合成后再传手机做美篇备用,经手机、电脑无数次的来回操作,最终將挑选出的八百来张照片,合成为100张,终于在特殊的日子里,编制完成了这本《我和我的家》浓缩版的特殊影集。(注:点击图片可放大看,返回后恢复正常。)</p> <p>&nbsp;第一篇&nbsp;&nbsp;我的家</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我的家是一个普通平民家庭,父母生有六个子女,老大是男孩,下面是五朵金花,我在家排行老三。上有一哥一姐,下有三个妹妹,独缺弟弟,后姐弟恋,嫁了个小我二岁的老公,也算是拾遗补缺,弥补了无弟的缺憾。</p> <p>家庭成员</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父親生前少有照片,这是唯一留存的二张在老宅门口的照片,我家老宅原在浦东老白渡陈家宅,早已拆迁,搬至东建二邨,后又迁至潍坊九村。</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父母一起与子女唯一的一张合影,前排是我三个妹妹,后排左起是我父、母、近邻、舅妈、嫂子。</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父親慈祥可亲,一生为家和子女操劳成疾,未满六十岁,尚未退休,就离我们而去,在父親病危时,我接到家中电报,立即请假从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赶回,在父親最后的日子里,陪伴在他身边,送他最后一程,这是我对父親唯一的尽孝。</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母親豁达、乐观,性格开朗,承受力强,父親和小妹的早逝,她均比我们坚强,反劝慰悲伤中的我们。她会享受生活,不过多干涉和操心子女的事,家庭气氛很民主,造就了子女们都很独立,大家相处很融洽。母親的性格让她在经受丧偶丧女的双重打击后,仍活到九十岁高龄,在睡眠中安祥离世。都说我母親是个有福之人。</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我们姐妹关系很好,家中要事共同商量分担,有力出力,有钱出钱,父母去世后,仍保持密切联系,相互关爱,相互帮助,亲密无间,现因照顾小辈,不能常来常往,又建群"薛府",在群中视频聊天,联系不断,别人很羡慕我们的姐妹之情。</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薛府的五位姑爷,为我们薛府注入了阳刚之气,增添了我们薛府的活力,谁家有事一呼百应,有困难都能挺力相助,我们相处情同手足。</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每年春节我们都会以不同形式团聚,近几年为省心,我们相约外出过年,欢聚在一起,其乐融融。</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今年,姐妹们因家事和身体缘故,我和先生单独与同学去盐城过年,出发时疫情巳暴发,姐妹们劝我别去了,我仍执意前往,外甥女还特意为我们准备了口罩,出发当天正遇疫情趋重,武汉封城,各地管控升级,我们到盐城后活动受阻,在酒店吃了年夜饭后,就关在酒店哪儿也去不了了,住了二夜,初二回沪,姐妹们关心备至,千叮万嘱让别外出,回沪当天我们采购了生活必需品后,小区也加严了管控,即日起开始自我隔离,宅家至今,这是我终身难忘的春节和一段经历。</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退休后,薛府家人还经常相约同出游,丰富我们的晚年生活。</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薛府全家留影仅二张,这张在小妹新居拍的,当时我尚未成家,故照片中没有我先生,六个子女、嫂子、四位姑爷加上我妈共十二人。</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薛府全家福一一薛府人员最全的一张留影,共计十三人。如父親当时健在,就能拍张真正名副其实的"全家福“了。这是个不能弥补的遗憾。</p> <p>薛府第三代</p> <p>第二篇&nbsp;&nbsp;我的成长轨迹</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因保存最早的照片是从小学开始的,故我的轨迹便从小学开始记载,我是在鸿丰纱厂职工子弟小学念完六年书,初高中均考入区重点洋泾中学,在刚上完高一时就经历了十年动乱,68年9月抱着屯垦戍边的单纯理念,奔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在兵团一呆就是十一年,十一年中,我种过地、养过猪,在连队当过排长、副指导员、入了党,后调到团部妇联工作,79年二月顶替父親返城(父親去世日期,正符合子女可顶替的政策允许范围内),进了上海气枪厂,当时年龄三十,在四十六岁时调离气枪厂至上级制笔公司,后改制为上海海文集团有限公司,刚进企业时,当工人,在车间干了几个月,就调至科室,后一直担任政工工作至退休,经历不复杂,自我评定:学生时品学优良;下乡时吃苦耐劳;工作时踏实认真;为人正直善良,结论:好人。</p><p><br></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第一张照片拍于小学毕业,最后一张照片拍于七十岁生日,这些照片反映了我期间六十多年的变化:岁月不饶人,正慢慢变老!</p> <p>从照片透视我的成长经历。</p> <p>我的黑白照。</p> <p>  79年2月顶替返城,进上海气枪厂工作。期间从工人一一人事科长一一党委副书记,离不开组织培养和自己的勤奋努力,工作之余,我还补修了高中和电大文化课,均获得了毕业证书,尽力弥补十年动乱给我们这代人造成的先天的不足,去适应工作的需要。</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95年2月调至制笔公司暨上海海文集团有限公司工作,历任宣传科长和党建办主任,在集团公司工作期间,除工作外,我积极、认真参加学习、培训,被公司聘为高级政工师,直至2000年退休。因属企业退休,虽工资不高,本人消费水平也不高,固吃用有余。退休后,有高级职称证书的,还意外加了二次工资,自认为: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故知足常乐!</p> <p>返城后我的黑白照。</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我是退休前才成家的,与同龄人相比晚了“勿是一眼眼",新潮的是,我奢侈地化了一千多元,在名店王开照相馆拍了一组婚纱照,纪念我们晚到的姻缘,结婚时不想张杨,单位同事均未告知,事后发了喜糖。在浦东杨州饭店,家人、战友、同学、闺蜜欢聚一堂,由先生的姐姐主持致新婚词,既隆重又不铺张,完成了我们的终身大事。二人世界虽也偶有磕磕碰碰,最后还都能谦让,相互磨合,二十年了,生活倒也安然、滿足。</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据说:喜欢生活的人,喜欢照相。我大概就是这样的人吧!总想留下生活的记忆。</p> <p>第三篇&nbsp;&nbsp;我的退休生活</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退休后,健身锻炼;学画、学摄影;参加知青组织的活动;广交朋友、微信聊天、结伴旅游,是我生活的主旋律,自我感觉晚年生活很充实和快乐。期盼趁现在头脑清醒,四肢还算方便时,继续量力而行延续和享受这样的生活。</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我是个业余爱好广泛的人,什么都想学什么都不精。健身爱好也很广泛,坚持最久的是打乒乓,正常时每天都坚持一小时左右。我还学过打木兰拳、木兰扇,太极拳,学过跳健身舞。年青时爱好游泳,退休后,有机会也会下水划拉几下,平时喜欢散步、旅游、登山锻炼自己。虽然,身体不算太好,现患有多种老年疾病,我除坚持吃药外,能乐观待之,故虽过七旬,无何大羌,这均得益于常年的健身和良好的心态。</p> <p>  退休后还跟小区的陈老师学过一阵水彩画,后因眼疾没有坚持。保留了几张作业画,也算是我学画的成果和一段学画的经历。</p> <p>  退休后,有机会经常外出旅游了,爱旅游因此还爱上了摄影。多年来,我自学了一些摄影的入门知识,虚心求教,能者为师,勤动手,多逐磨,摄影技术尚有进步。挑选几张习作,就算是本人自学摄影的成果吧!</p> <p>我参加过的大型知青活动。</p> <p>  2018年6月随三团上海知青代表团,参加哈市战友赴边疆五十周年纪念活动。接着,又重返第二故乡蓝旗沟,圆了重返故土梦。</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尽地主之谊,接待各地来沪的连队战友。</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积极组织和参与连队上海战友欢聚。</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我的闺蜜都是我的校友和同学,可惜其中一人在照顾九十多岁的老妈期间,自己却患病耽误了治疗先走了。其余的几位闺蜜随着年龄的增长,现在我们虽相聚不多,但常常彼此掛念,我很想念我们在一起时的时光,愿我的闺蜜们一切安康,生活幸福!</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退休后,联系最密切,相聚最多的是校友、战友组成的"上海一家人"群。真如群名,我们亲密无间如真正的"一家人"。</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由公司工作时,各基层单位的党建干部组成的"兄弟姐妹"群,大家志趣相投,心心相印,群主一呼百应,大家群策群力,彼此相处胜似真正的"兄弟姐妹"。</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情缘一家人"群,是筹备大型三团上海知青下乡五十年联谊活动后,由筹备组成员为主成立的群,群内人才济济,我虽参加过次数不多的几次话动,却都给我留下深刻而难忘的印象,共同的经历和缘份,让我们有机会结成"一家人",我很珍惜这"一家人"的这份情和缘。</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九村乒友"群,是我们小区乒乓爱好者建立的群,我们一起锻炼,一起聚餐,一起出游,此群就象我日常生活的调料品,让我平凡的日常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回味无穷。</p> <p>  初中和高中同班同学建的群,建群相对较晚,特别是初中同学的群,是失联五十四年后相聚而建的,共同的学校生活回忆,是我们重逢相聚聊不完的话题,我们在网上聊天,相约出游,共享晚年的快乐,延续着学生时代结下的友谊。</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我虽性格偏属内向,结交的朋友倒也不少,除了上面的群外,我还与昔日连队战友、初、高中同学、气枪厂同事、公司同事、街坊邻居等亲朋好友都建有联系的群和个人微信,我们彼此牵掛,友情永存。因留影和照片收集的局限性,不能一一展现全部编入,但你们都是我人生经历中不能忘怀的和不可缺少的良师益友。</p><p> 因美篇的篇幅限制,影集《我和我的家》不得不就此收尾了,所用老照片,都是手机翻拍,设备、技能有限,不尽人意处诸多,但能达到我方便保存和翻看的初衷,我心滿意足了。这是我防疫期间宅家的一大意外收获。这是我家和我生活的缩影,家还在,生活还在继续,我的美篇也会继续。打算休整一下,接下来编制我的旅游篇。把去过地方的留影,精选编制成美篇,留作纪念,便于老了走不动时能回看,希望能如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