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pan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冥冥重泉哭不闻,心花一束祭故人。</span> </h3><h3><span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2020年3月26日,父亲离开我们一周年了。</span><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清明时节,谨以此篇追忆父亲的一生,寄托对父母的思念之情……</span><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span></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父亲1928年生于天津,1946年在天津《益世报》工作,1948年参加了党的地下组织,从事迎接天津解放的秘密工作。天津解放后被军管会介绍到华北人民革命大学分校学习,后被派到《天津新生晚报》(以私营面目出现,实际上是由我党的地下党员领导、管理的报纸),开始了记者生涯。 </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天津解放后自1949年至1958年,父亲在《新生晚报》、《新晚报》工作9年,当过记者、记者组长。采访过市场、经济、政教新闻。采写过大量新闻(消息)专访、通讯、特写、评论。主持若干专栏,指挥了一系列大型采访,组织过重大活动的“战役性”报道。</h3> <h3> </h3> <h3> 少年时的父亲。(左起第二人)</h3> <h3> 青年时代的父亲。</h3> <h3> 天津解放前夜的1948年,父亲在天津《新生晚报》社参加了党的地下工作。这是1949年父亲21岁時留影。</h3> <h3> 1949年11月17日《新生晚报》青年团团员入团仪式——“在毛泽东旗帜下前进”,“永远跟着共产党走”。(后排右起第一人是父亲)</h3> <h3> 1950年9月,在《进步日报》社楼顶。罕见父亲这样开怀大笑。喜迎新中国、新社会、新时代,追求光明和进步的22岁的父亲,充满了青年人的热情、激情和喜悦。</h3> <h3> 1955年在《新晚报》社,一张经典的报人工作照。感觉父亲似乎总是坐在那里,不停地写着写着⋯⋯</h3> <h3> </h3> <h3> 1959年8月在天津南郊区邓岑子村下放农村劳动时的留影。</h3><h3> </h3><h3> 1957年父亲被打成“右派”,被迫离开新闻单位,先后在农村、农场、工厂、企业和建筑工地辗转22年。从30岁到50来岁,正是一个人才思敏捷、年富力强的大好时光,却不能从事自己钟爱的新闻职业。解放后,刚过20岁的父亲,经过了“反右派”、“反右倾”,直到“文革”十年,历尽世事坎坷,饱受人生磨难。 <br> </h3> <h3> 1972年3月,“文革”刚过,父亲母亲在老宅留影。</h3> <h3> 1977年春节次日,和老友许行叙谈。“四人帮”倒台后的第一个春节,春天来了,政治形势的氛围也是春意荡漾。父亲和老朋友脸上都流露着多年难得一见的轻松和笑容。</h3> <h3>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1979年3月,父亲得到落实政策,平反冤案,重回新闻单位,到《天津日报》工作。他说:宣布“改正”,对我无疑是一个出战的动员令:必须努力奋斗,重新征战。曾赋诗一首《闻令书怀》: </h3><h3> 人生难得几暑寒 </h3><h3> 弃笔尘封二十年 </h3><h3> 于今又闻出征令 </h3><h3> 重上战场我当前 </h3> <h3> </h3> <h3> 1979年9月15日,父亲作为天津市文教卫生系统的先进工作者,毕生第一次享受暑期修养的待遇。这是在北戴河修养合影留念。</h3> <h3> 1979年9月15日于北戴河疗养期间。</h3> <h3> 1982年9月,父亲参加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组织的“长江行”采访活动。这是时任湖北省委书记的陈丕显同志亲切会见来自全国三十家新闻单位的采访团全体成员。</h3> <h3> </h3> <h3> 1982年10月3日,“长江行”采访团在长江三峡“东方红”49号轮上。</h3> <h3> 1982年10月4日,“长江行”采访团在长江三峡“东方红”49号轮上。</h3> <h3> 1982年10月12日,“长江行”采访团在四川成都杜甫草堂留影。</h3> <h3> 1983年9月2日参加在新疆乌鲁木齐召开的“西北五省(区)报纸工作协作会议”,于乌鲁木齐南山白杨沟留影。</h3> <h3> 1983年9月9日在新疆博格达峰下的天池留影。</h3> <h3> 1983年9月9日在新疆吐鲁番火焰山下留影。</h3> <h3> 1984年3月11日,观赏昆曲演出后合影。(前排右起第一人为父亲)</h3> <h3> 1984年10月6日在《天津日报》社接待外国客人来访。</h3> <h3> 1984年12月,访天津美协主席、著名油画家秦征。秦征的作品——天津火车站著名的穹顶油画《精卫填海》为人们所熟知。(右起第二人为秦征)</h3> <h3> 1985年1月,与《天津日报》社总编鲁思(左二)、副主编朱其华(左一)在“咸亨酒店”接待著名作家、记者黄裳(右二)。</h3> <h3> 1985年5月接待日本神户新闻社来访。</h3> <h3> 1985年父亲陪同徐中玉教授拜访文化名人吴云心。(中间为吴云心,右为徐中玉) <br> 父亲在编《天津日报》《星期专页》副刊時,为著名学者徐中玉教授搭上旧谊之桥,接通了徐中玉先生与著名学者、画家、老报人吴云心先生中断了51年的联系。<br></h3> <h3> 1986年3月与天津的文化名人吴云心合影。(中间持杖者为吴云心) <br> 集作家、诗人、戏剧家、画家于一身的吴云老,1947年在天津《益世报》任副刋主编时,19岁的父亲刚到《益世报》就职,此后吴云心先生与父亲神交长达40多年。</h3> <h3> 1986年3月10日,与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张君秋合影。(中为张君秋,右为《天津日报》社副总编朱其华)</h3> <h3> 《天津日报》社原总编石坚同志主持会议研究编报工作。 <br> 石坚同志惜才爱才。父亲的错案纠正后,石坚同志广集人才,力主父亲到《天津日报》工作,根据父亲的特长,安排主持副刊。父亲以“拼命三郎”的精神,努力夺回他失去的二十多年时间,新闻生涯再次进入华彩阶段。</h3> <h3> 在《天津日报》社。</h3> <h3> 从1983年起,父亲在《天津日报》社主持办了多起新闻改革研究班。采取“单兵教练“的方式,对报社中青年记者进行培训。使很多记者提高了业务水平,成为业务骨干。</h3> <h3> 1985年8月,访问天津市原市委常委、副市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华生同志。</h3> <h3> 1986年8月5日,会见中国第一个徒步沿长江采访的记者罗开富。(左为罗开富,中间为《天津日报》社总编鲁思)</h3> <h3> 1986年9月12日,参加“东西南北中报纸工作协作会议”,在嘉峪关城外的长城第一墩留影。</h3> <h3> 1986年9月15日,在敦煌莫高窟与原《河北日报》总编林放同志合影。(右为林放)</h3> <h3> 1986年9月20日,在新疆兵团五师孟兆宪副政委家中做客合影。</h3> <h3> 1986年9月21日,与兵团五师孟兆宪副政委在新疆博尔塔拉州哈拉吐鲁克合影。</h3> <h3> 1986年9月24日,与父亲在新疆兵团五师办公大楼前留影。</h3> <h3> 1986年10月15日,天津市新闻代表团出访法国,在北加莱海峡大区议会前留影。</h3> <h3> 1986年10月16日在法国阿斯纳拉市体育中心,与《今晚报》总编李夫同志。</h3> <h3> 1986年10月,法国里尔市副市长贝尔汤接见天津新闻代表团。</h3> <h3> 在法国考察。</h3> <h3> 在法国访问。</h3> <h3> 1986年10月18日在法国里尔市斯特拉斯堡旅馆。</h3> <h3> 在里尔市斯特拉斯堡旅馆。</h3> <h3> 1986年10月19日,塞纳河的桥上,背后是巴黎圣母院。</h3> <h3> 1986年10月19日在法国蒙玛特高地,面对着圣心教堂。</h3> <h3> 1986年10月21日,在法国巴黎,细雨中的凯旋门。</h3> <h3> 1986年10月21日,法国巴黎,毛毛细雨中在埃菲尔铁塔前。</h3> <h3> 1987年4月27日,天津市政协会议临时报道小组,与《天津日报》侯军、邬旦生、徐锦标等记者合影。</h3> <h3> 1987年11月25日留影。</h3> <h3> 1979年父亲恢复工作后,一心一意、心无旁骛,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报社工作当中。在《天津日报》倡建和主持编辑了《满庭芳》、《风物》、《市场内外》、《星期专页》等多个专栏、专版。《星期专页》专版一度成为最受读者欢迎的版面,《人民日报》、香港《大公报》都多次转载《星期专页》的文章。父亲除了大部分工作时间用于编发、修改和组织稿件以及指挥采访工作外,约略统计,还在《天津日报》发表了特稿、专访、通讯、消息、杂文、评论、散文、影剧评等数百篇,近四、五十万字。仅《星期专页》一个栏目,就用了三十多个笔名,写杂文五十多篇。</h3> <h3> 1988年2月16日,农历丁卯年除夕,父母亲合影。</h3> <h3> 1988年2月20日,农历正月初四,父亲的好友著名电影、话剧演员、导演周楚,著名电影、话剧演员林默予夫妇来家做客。(左一为周楚,左二为林默予)</h3> <h3> 1992年1月10日,周楚莅临做客。</h3> <h3> 1995年父母亲与周楚、林默予夫妇合影。</h3> <h3> 1988年7月7日留影。</h3> <h3> 1988年7月7日,在利顺德饭店会见杰出的国际主义战士,国际著名记者、作家爱泼斯坦先生。</h3> <h3> 1988年7月7日,与爱泼斯坦先生(左三)及夫人(左二)合影。</h3> <h3> 摄于1988年,时年60岁。</h3> <h3> 1990年2月13日,庚午灯节后拜访木刻家杨元。</h3> <h3> 1990年8月4日,影片《红楼梦》公映(电影周)开幕式前,与影片《红楼梦》中贾母的扮演者著名电影演员林默予交谈。</h3> <h3> 1948年成立的中共天津地下党组织领导的天津记者协会,部分成员43年后重新聚首。时在1991年1月15日,天津解放42周年纪念日。</h3> <h3> 1991年1月15日,地下记协部分成员聚会合影。</h3> <h3> 1992年1月8日,父亲参加的《天津日报》社最后一届编委会工作结束,全体编委会成员合影。从1979年3月开始,父亲先后在天津日报社政教部、财贸部、出版部、记者部、文艺部工作,任记者、副主任、主任、编委,直至1992年离休。父亲是天津市确定的首批高级记者之一。</h3> <h3> 1993年6月30日,父母亲金婚纪念。</h3> <h3> 1995年9月25日,地下记协同志聚会。</h3> <h3> 1998年3月28日地下记协成立五十周年聚会。(1948年3月——1998年3月)</h3> <h3> 1998年3月28日地下记协成立五十周年聚会。(1948年3月——1998年3月)</h3> <h3> 1998年3月28日,与地下记者协会负责人,父亲的老领导,原天津市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段镇坤同志合影。</h3> <h3> 1999年9月25日,地下记协同志聚会。</h3> <h3> 1995年12月22日留影。</h3> <h3> 1991年父亲离休后,参加了《蓝盾》杂志的编辑工作。《蓝盾》杂志是法制文学月刊,由《天津日报》文艺部创建主办。那时父亲任《天津日报》编委兼文艺部主任。 1992年至1999年6月父亲担任《蓝盾》杂志副主编,在7年多的时间里,按时到杂志社上班,终日伏案审稿改稿,直至年届七旬始退。《蓝盾》杂志曾刊载父亲撰写的《陈希同案的来龙去脉》、《澳门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等多篇影响较大的作品。</h3> <h3> 1995年10月19日,与陕西咸阳作者赵新贵在《蓝盾》杂志社合影。</h3> <h3> 1998年11月29日,《新生晚报》、《新晚报》、《天津日报》老同事聚会留影。</h3> <h3> 1997年2月18日,父亲母亲与《新生晚报》、《新晚报》老同事贺照、王玉林、徐玫合影。</h3> <h3> 2000年1月8日《新晚报》老同事42年后在戚永馨新居再聚。</h3> <h3> 2000年1月8日在戚永馨新居与原《新生晚报》总编贺照叙谈。</h3> <h3> 2000年1月8日,父亲母亲与戚永馨夫妇(左一、左二)合影。</h3> <h3> 2000年1月8日,在戚永馨新居父亲母亲与徐玫(左一)合影。</h3> <h3> 1998年12月3日在沈阳道古玩市场。</h3> <h3> 1999年5月6日原“地下记协”成员参观《老年时报》社合影。</h3> <h3> 1995年5月6日参观《今晚报》、《老年时报》。</h3> <h3> 1995年5月6日在《老年时报》座谈。</h3> <h3> 1995年5月6日在《老年时报》座谈。</h3> <h3> 1999年6月18日,在江西共青城胡耀邦陵园凭吊胡耀邦同志。胡耀邦同志以非凡的胆略和勇气平反冤假错案,落实干部政策,使包括父亲在内的千百万人摆脱了含冤蒙垢的历史重负。</h3> <h3> 1999年12月22日与《天津日报》原总编张建星同志合影。</h3> <h3> 2001年父母亲73岁寿辰。</h3> <h3> 2005年2月11日(正月初三)与老同事徐玫(左一)、马志林(右一)合影。</h3> <h3> 与原《新生晚报》老同事王慰曾(右一)、王玉林(左一)合影。</h3> <h3> 2005年2月11日(正月初三)与《新生晚报》老同事王玉林合影。</h3> <h3> 2005年4月22日与原天津育才高级商科学校校友合影。左四为原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育才学校54班校友鲁学政同志。</h3> <h3> 2008年10月7日,天津市老新闻工作者“九九重阳节”联谊会。(左二为《中老年时报》总编马志林,左三为《今晚报》总编贾长华,右二为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记协主席刘凤银)</h3> <h3> 2005年2月25日,在家中留影。 </h3><h3> 天津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天津日报》原主编石坚同志这样评价父亲: </h3><h3> “一向说真话,敢于仗义执言。” <br> “书申不仅在业务上是能手,在思想修养方面也是楷模。他对己严,待人宽,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全心全意为报纸、为读者服务。他与周围同志和谐相处,是团结的模范,大家公认的‘老黄牛’式的干部。他生活上保留着艰苦奋斗的本色,处处表现了他是一位模范的共产党员。今天时代已经发展了,但我们仍然需要这样德才兼备的人才。” <br> </h3><h3> </h3><h3> 恬淡寡欲,刚直不阿。</h3><h3> 勤奋好读,笔耕不辍。 </h3><h3> 儒雅博学,从容率真。<br> 半世坎坷,一生清白。</h3><h3> </h3><h3> 这就是我们的父亲——一位终生热爱文字工作的老新闻人。</h3> <h3> <span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70周年前夕,父亲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对建国有贡献的纪念章。</span></h3> <h3> 父亲恢复新闻工作岗位后,一心一意投入到报社工作中,无暇,也不愿结集出书。在他重病期间,我们兄弟姐妹从他留下的大量文稿中,整理出一部分,为他编撰了50万字的文集《报人跬踪》,给后辈留作纪念</h3> <h3> 父亲的手稿<br><br></h3> <h3> 父亲曾用笔名一览</h3><h3><br></h3> <h3> 2005年2月25日父母合影。</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