岚河野鸟🐦记实

轻舞飞霞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匆匆整理了一下摄影班老师和同学们在本辖区内拍过的野鸟,或许存在很多不专业的或者错误的地方,请圈内各位老师和摄友们指出纠正!</p> <p class="ql-block">  166:大杜鹃</p><p class="ql-block"> 大杜鹃,是鹃形目杜鹃科杜鹃属的鸟类。俗名布谷鸟、郭公、布谷、喀咕。分布于北极圈以外的欧洲、非洲、亚洲,包括中国大陆的中国等地,多栖息于山地及平原的树上以及居民点附近。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瑞典。中国有“望帝春心托杜鹃”的神话故事。具有巢寄生的繁殖特点。叫声为两个音节“布谷”或“布谷-布谷”。与四声杜鹃区别在于虹膜黄色,尾上无次端斑,与雌中杜鹃区别在腰无横斑。</p> <p class="ql-block">  165:黑头奇鹛~4月拍于王家湾</p><p class="ql-block"> 黑头奇鹛是雀形目噪鹛科奇鹛属的鸟类。中等大小,有点像颜色较深、体型较小的灰喜鹊。发现于中国中部至越南南部的山麓至山地森林。在分布的大部分地区,是原始山林中最常见的鸟类之一,而且经常是混群的主要组成部分。通常在树冠层中移动,但也可能下降到较低的位置,偶尔会在觅食时下降到地面。</p> <p class="ql-block">164:小太平鸟~3月拍于植物园</p><p class="ql-block">小太平鸟,是雀形目太平鸟科太平鸟属的鸟类。别名十二红、绯连雀、朱连雀,体长 15-18 厘米。尾端绯红色显著,与(大)太平鸟的区别在黑色的过眼纹绕过冠羽延伸至头后,臀红色,次级飞羽端部无蜡样附着但羽尖绯红,缺少黄色翼带。一般生活习性与太平鸟相似,以植物果实及种子为主食,秋、冬季所见的食物有卫矛、鼠李,兼食少量昆虫。分布于西伯利亚东部及中国东北部,越冬至日本及琉球群岛。极少数在福建、台湾及华中有记录。是国家三有保护鸟类。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等级:近危物种。</p> <p class="ql-block">163:宝兴歌鸫,3月拍于植物园</p><p class="ql-block">宝兴歌鸫是雀形目鸫科鸫属的鸟类。俗名花穿草鸡、歌鸫,是中国特有鸟类。下体密布圆形黑色斑点,具黑色耳斑。</p> <p class="ql-block">  162:红头潜鸭~2月拍于岚河二桥一桥之间</p><p class="ql-block"> 红头潜鸭,是雁形目鸭科潜鸭属的鸟类。又名红头鸭、矶凫、矶雁,英文直译为普通潜鸭。雄鸟头、颈栗红色;雌鸭头、颈棕褐色;余部与雄鸟相似。体圆,头大,很少鸣叫,为深水鸟类,善于收拢翅膀潜水。杂食性,主要以水生植物和鱼虾贝壳类为食。有很好的潜水技能,食谱也从水草到小鱼小虾分布甚广,爱吃马来眼子菜,少食谷粒;动物性食物有软体动物、鱼、蛙等。在沿海或较大的湖泊越冬。</p> <p class="ql-block">2024年</p> <p class="ql-block">161:黑鸢~10月拍于榨溪羊圈沟口</p><p class="ql-block"> 黑鸢,是鹰形目鹰科鸢属的鸟类。俗称老鹰,是鹰科鸢属的一种中型猛禽。身体暗褐色,尾较长呈浅叉状,飞翔时翼下左右各有一块大的白斑。常利用热流高飞,盘旋飞行,寻找食物,会大群集在一起。喜开阔的乡村、城镇及村庄。优雅盘旋或作缓慢振翅飞行。栖于柱子、电线、建筑物或地面,在垃圾堆找食腐物。是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国鸟,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p> <p class="ql-block">  160:红翅凤头鹃-贺哥7月拍于菜籽沟</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红翅凤头鹃</span>,是鹃形目杜鹃科凤头鹃属的鸟类。体大(45厘米)的黑白色及棕色杜鹃。尾长,具显眼的直立凤头。在中国主要分布于南方。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体大(45厘米)的黑白色及棕色杜鹃。尾长,具显眼的直立凤头。顶冠及凤头黑色,背及尾黑色而带蓝色光泽,翼栗色,喉及胸橙褐色,颈圈白色,腹部近白。亚成鸟:上体具棕色鳞状纹;喉及胸偏白。叫声:响亮而粗哑刺耳的chee?ke?kek声及一种呼啸声。似地鹃,攀行于低矮植被丛中捕食昆虫。振翅与飞行时凤头收拢。</p> <p class="ql-block"> 159:黑尾蜡嘴雀~1月刘武拍于植物园</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黑尾蜡嘴雀</span>,是雀形目燕雀科蜡嘴雀属的鸟类。俗名蜡嘴、小桑嘴、皂儿(雄性)、灰儿(雌性),英文名直译为中华蜡嘴雀。该物种雄雌异形异色。中型鸟类,体长 15-18 厘米。嘴粗大、黄色,但尖端为黑色。雄鸟头辉黑色,雌鸟头灰褐色。黑尾蜡嘴雀利用林地及果园,从不见于密林。</p> <p class="ql-block">2023年</p> <p class="ql-block"> 158:小燕尾-12月拍于黑湾电站水沟</p><p class="ql-block"> 小燕尾,是雀形目鹟科燕尾属的鸟类。俗名小剪尾、点水鸦雀。体小(13厘米)的黑白色燕尾。尾短,与黑背燕尾色彩相似但尾短而叉浅。甚活跃。栖于林中多岩的湍急溪流尤其是瀑布周围。尾有节律地上下摇摆或扇开似红尾水鸲。习性也较其他燕尾更似红尾水鸲。营巢于瀑布后。</p> <p class="ql-block"> 157:鷦鹩-12月拍于黑湾电站水沟</p><p class="ql-block"> 鷦鹩,是雀形目鹪鹩科鹪鹩属的鸟类。体长 9-10 厘米,棕褐色而具黑色条纹,身体短胖。性活泼怕人,终年取食毒蛾、螟蛾、天牛、小蠹、象甲、蝽象等农林害虫,为农林益鸟。</p> <p class="ql-block">   156:怀氏虎斑地鸫-12月拍于黑湾电站水沟</p><p class="ql-block"> 怀氏虎斑地鸫,是雀形目鸫科地鸫属的鸟类。怀氏虎鸫曾经是虎斑地鸫普通亚种,现已提升为独立种。体型较大(30厘米),头及上体具金褐色和黑色的鳞状斑纹,下体白色而具黑色鳞状斑,与虎斑地鸫极其相似,但体型明显为大,且体态显修长。虹膜黑褐色,喙角质褐色而下喙基部肉色,脚肉色。多见单独或成对栖息于针阔混交林和针叶林中,近溪流和池塘,迁徙季节集小群见于海堤、荒地灌丛、防风林和园林,隐蔽色极好,飞行时扇翅响声较大,觅食于植被底层。</p> <p class="ql-block">  155:牛头伯劳-12月拍于民主</p><p class="ql-block">牛头伯劳是雀形目伯劳科伯劳属的鸟类。中等体型(19厘米)的褐色伯劳。头顶褐色,尾端白色。飞行时初级飞羽基部的白色块斑明显。 雄鸟:过眼纹黑色,眉纹白,背灰褐。下体偏白而略具黑色横斑(亚种sicarius横斑较重),两胁沾棕。 雌鸟:褐色较重,与雌红尾伯劳的区别为具棕褐色耳羽,夏季色较淡而较少赤褐色。</p> <p class="ql-block">  154:小田鸡~8月拍于毛蜡烛</p><p class="ql-block"> 小田鸡,是鹤形目秧鸡科小田鸡属的鸟类。为秧鸡科田鸡属的小型水鸟。上体褐色较浓且多白色点斑,两胁多横斑。栖息于林缘溪流、沼泽、农田和水塘附近草丛中,在芦苇丛、水稻田中觅食,快速而轻巧地穿行于芦苇中,极少飞行。</p> <p class="ql-block">  153:纯色山鹪莺~8月拍于毛蜡烛</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纯色山鹪莺是</span>雀形目扇尾莺科山鹪莺属的鸟类。又叫做褐头鹪莺、纯色鹪莺。是体型略大(15厘米)而尾长的偏棕色鹪莺。眉纹色浅,上体暗灰褐,下体淡皮黄色至偏红,背色较浅且较褐山鹪莺色单纯。是田园间常见的一种鸟类,纯以虫为食,是益鸟。</p> <p class="ql-block">  152:红胸田鸡~8月拍于毛蜡烛</p><p class="ql-block"> 红胸田鸡,是鹤形目秧鸡科小田鸡属的鸟类。小型涉禽,体长 21-23 厘米。上体储褐色或暗橄榄褐色,颏、喉白色;胸和上腹红栗色,下腹和两胁灰褐色、具白色横斑,脚红色。野外特征极明显,容易识别。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菲律宾。</p> <p class="ql-block">  151:铜蓝鹟~7月拍于枣树村</p><p class="ql-block"> 铜蓝鹟,是雀形目鹟科铜蓝仙鹟属的鸟类。自成一属。全身铜蓝色,黑眼罩。体型略大(17厘米)、全身绿蓝色的鹟。雄雌两性尾下覆羽均具偏白色鳞状斑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50:黑胸鸦鹃-史哥拍于毛蜡烛</p><p class="ql-block"> 黑胸鸦鹃(英文名:Black Coucal,学名:Centropus grillii),是鹃形目杜鹃科鸦鹃属的鸟类。珍稀鸟类,分布于非洲中南部的国家和地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49:普通䴓-4月拍于民主全胜寨</p><p class="ql-block"> 普通鳾,属䴓科䴓属,又叫茶腹䴓,俗名蓝大胆、穿树皮、松枝儿、贴树皮。体长 12-17 厘米,并有䴓科鸟类常有的大头、短尾及强而有力的喙及足。上半身蓝灰及有黑色眼线。与其他䴓科鸟类一样,它们能够头向下尾朝上往下爬树,啄木鸟等在这个状态下则只能往上爬。每到繁殖季节,此鸟就会展现出其侵略性,并主动驱赶其他鸟种。</p><p class="ql-block"> 虹膜-深褐;嘴-黑色,下颚基部带粉色;脚-深灰。 叫声:发出响而尖的seet, seet 叫声,似责骂声twet-twet, twet及悦耳笛音的鸣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48:黑尾蜡嘴雀~3月拍于西窑一期</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黑尾蜡嘴雀</span>是雀形目燕雀科蜡嘴雀属的鸟类。俗名蜡嘴、小桑嘴、皂儿(雄性)、灰儿(雌性) 中型鸟类,体长 15-18 厘米。嘴粗大、黄色,但尖端为黑色。雄鸟头辉黑色,雌鸟头灰褐色。黑尾蜡嘴雀利用林地及果园,从不见于密林。体型略大(17厘米)而墩实的雀鸟。黄色的嘴硕大而端黑。繁殖期间单独或成对活动,非繁殖期也成群,有时集成数十只的大群。树栖性,频繁地在树冠层枝叶间跳跃或来回飞翔,或从一棵树飞至另一棵树,飞行迅速、两翅鼓动有力,在林内常一闪即逝。性活泼而大胆,不甚怕人。夏候鸟或留鸟。每年4月初从中国南方迁来东北繁殖,10月中下旬开始迁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47:灰头鸫~2月拍于植物园</p><p class="ql-block"> 灰头鸫,是雀形目鸫科鸫属,主要栖息于在西藏栖于海拔3800米左右的云杉林下灌丛和河滩灌丛中、在四川栖于海拔3200-3400米林间灌丛、在贵州见于海拔2400-2850米的杂木林中以及在陕西见于海拔1950-3400米地带。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尼泊尔。</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46:斑鸫~2月拍于植物园</p><p class="ql-block"> 斑鸫,是雀形目鸫科鸫属的鸟类。又名穿草鸡、窜儿鸡、红麦鴓、斑点鸫、傻画眉。具白色眉纹,翅棕色,胸带和两胁具黑斑。斑鸫喜活动于平原田地或开阔山坡的草丛灌木间,在丘陵、林缘等地带觅食,常结成小群活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45:灰头鹀~1月拍于污水处理厂沟里</p><p class="ql-block"> 灰头鹀,是雀形目鹀科鹀属的鸟类。又名青头雀、蓬鹀、黑脸鹀、青头鬼儿、青头愣。主要特征:头、颈背及前胸灰色;或耳羽下具有月牙形斑纹。灰头鹀广泛活动于海拔3000米以下的平原和中高山地区,生活于山区的河谷溪流,平原灌丛和较稀疏的林地、耕地等环境中,常常结成小群活动,但是在繁殖季节回成对活动,生性大胆,不怕人,常能与人非常接近。</p> <p class="ql-block"> 144:红尾鸫~1月拍于污水处理厂旁边沟里</p><p class="ql-block"> 红尾鸫,是雀形目鸫科鸫属的鸟类。它的体背颜色以棕褐为主;下体白色,在胸部有红棕色斑纹围成一圈、两胁具红棕色点斑;眼上有清晰的白色眉纹。一般单独在田野的地面上栖息。</p> <p class="ql-block">  143:棕腹柳莺-1月拍于龙爪子步道</p><p class="ql-block"> 棕腹柳莺,是雀形目柳莺科柳莺属的鸟类。中等体型(10.5厘米)的橄榄绿色柳莺。眉纹暗黄且无翼斑。外侧三枚尾羽的狭窄白色羽端及羽缘在野外难见。甚似黄腹柳莺,但耳羽较暗,嘴略短,下嘴尖端色深。眉纹尤其于眼先不显著,且其上无狭窄的深色条纹。两翼比黄腹柳莺短,比灰柳莺为绿,且眉纹淡而少橘黄色。无棕眉柳莺的喉部细纹。较烟柳莺上体绿色较多而下体绿色较少。</p> <p class="ql-block">  142:蓝头莺雀_12月拍于植物园塔顶</p><p class="ql-block"> 蓝头莺雀,是雀形目莺雀科绿鹃属的鸟类。主要分布在北美地区、中美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41:游隼_刘武老师12月拍于茅坪大桥</p><p class="ql-block">游隼,是隼形目隼科隼属的鸟类。中文俗名♂鸽虎、♀鸭虎、花梨鹰、青燕、那青、鸭鹘、黑背花梨鹞,在美国称为鸭鹰(duckhawk)。体大(45厘米)而强壮的深色隼。成鸟:头顶及脸颊近黑或具黑色条纹;上体深灰具黑色点斑及横纹;下体白,胸具黑色纵纹,腹部、腿及尾下多具黑色横斑。雌鸟比雄鸟体大。</p><p class="ql-block">游隼部分留鸟,部分候鸟。游隼体格强健,飞行速度很快。它们在很高的空中飞行,看到水中的鱼会像闪电般地俯冲下来,以锋利的双爪捕杀动物。这些猎物主要是鸭子和海岸鸟类。</p> <p class="ql-block"> 140:紫翅椋鸟~10月拍于西窑荷塘</p><p class="ql-block"> 紫翅椋鸟,是雀形目椋鸟科椋鸟属的鸟类。英文名意为普通椋鸟,又叫欧洲椋鸟、欧洲八哥、欧椋鸟、星椋鸟。 全长约20厘米,头、喉及前颈部呈辉亮的铜绿色;背、肩、腰及尾上复羽为紫铜色,而且淡黄白色羽端,略似白斑;腹部为沾绿色的铜黑色,翅黑褐色,缀以褐色宽边。</p> <p class="ql-block">  139:灰椋鸟~10月拍于西窑一期旁</p><p class="ql-block"> 灰椋鸟,是雀形目椋鸟科丝光椋鸟属的鸟类。英文名直译为白颊椋鸟,俗名有杜丽雀、高粱头、管莲子、假画眉、竹雀。是适应能力非常强的鸟。因为它除喙与足呈橙红色外,全身都是灰褐色,所以叫它灰椋鸟。体长 22-24 厘米,通体主要为灰褐色,头部上黑而两侧白,尾部亦白色,嘴和脚为橙色。</p><p class="ql-block">性喜成群,除繁殖期成对活动外,其他时候多成群活动。 飞行迅速,整群飞行。鸣声低微而单调。当一只受惊起飞,其他则纷纷响应,整群而起。在中国东北、华北等北部地区主要为夏候鸟,长江流域和长江以南地区为冬候鸟。每年3月末4月初开始迁至北方繁殖地,秋季于8-9月份即开始集群南迁,迁徙时常集成大群。</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38:小鸦鹃~10月拍于毛腊竹</p><p class="ql-block"> 小鸦鹃,是鹃形目杜鹃科鸦鹃属的鸟类。俗称小毛鸡、小黄蜂、小乌鸦雉、小雉喀咕。亚成鸟和成鸟羽色差异很大,注意辨识。在国内分布于中国南方,是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由于不法捕猎,导致数量减少。体略大(42厘米)的棕色和黑色鸦鹃。尾长。上背及两翼的栗色较浅且现黑色。中间色型的体羽常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37:草鹭~10月拍于毛腊竹</p><p class="ql-block"> 草鹭,是鹈形目鹭科鹭属的鸟类。是鹭科鹭属的大型涉禽,俗名花窖马、柴鹭、长脖老及紫鹭等。全身灰色或棕色,颈长。多生活于沼泽、湖泊、稻田等地,常活动于水边。不如苍鹭常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36:纯色山鹪莺~9月拍于龙城步道</p><p class="ql-block"> 纯色山鹪莺,是雀形目扇尾莺科山鹪莺属的鸟类。又叫做褐头鹪莺、纯色鹪莺。是体型略大(15厘米)而尾长的偏棕色鹪莺。眉纹色浅,上体暗灰褐,下体淡皮黄色至偏红,背色较浅且较褐山鹪莺色单纯,是田园间常见的一种鸟类,纯以虫为食,是益鸟。尾长占身长一半以上,全身褐色,体下较淡,有黄白色眉线,眼黄褐色。</p> <p class="ql-block">  135:灰翅噪鹛~9月拍于南宫山桂花村</p><p class="ql-block"> 灰翅噪鹛,是雀形目噪鹛科Ianthocincla的鸟类。羽色图纹丰富,特征显著。中国分布较广,种群数量亦较普遍,留鸟。成对或结小群活动于次生灌丛及竹丛,有时于近村庄处。体型略小(22厘米)而具醒目图纹的噪鹛。头顶、颈背、眼后纹、髭纹及颈侧细纹黑色。主要栖息于海拔600~2600米的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竹林和灌木林等各类森林中。食性:主要以天牛、甲虫、毛虫、蝼蛄、蚂蚁等昆虫为食。此外也吃甲壳动物和多足纲动物。植物性食物主要为植物果实、种子和草子等。</p> <p>  134:橙翅噪鹛~8月拍于神田</p><p> 橙翅噪鹛,是雀形目噪鹛科彩翼噪鹛属的鸟类。是中等体型(26厘米)的噪鹛,是我国特有鸟类,留鸟。 全身大致灰褐色,上背及胸羽具深色及偏白色羽缘而成鳞状斑纹。脸色较深。主要栖息于海拔1500~3400米的山地和高原森林与灌丛中,在西藏地区甚至分布到海拔4200米的山地灌丛间,也栖息于林缘疏林灌丛、竹灌丛、农田和溪边等开阔地区的柳灌丛、忍冬灌丛、杜鹃灌丛和方枝柏,主要以昆虫和植物果实与种子为食,属杂食性。</p> <p>  133:灰头鸫~德红8月拍于神田</p><p> 灰头鸫,是雀形目鸫科鸫属的鸟类。常单独活动,冬季也成群。多栖于乔木上,性胆怯而机警,遇人或有干扰立刻发出警叫声,甚惧生。常在林下灌木或乔木树上活动和觅食,但更多是下到地面觅食。 主要以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也吃植物果实和种子。</p> <p>  132:白喉噪鹛~8月拍于神田</p><p> 白喉噪鹛,是雀形目噪鹛科Pterorhinus的鸟类。是噪鹛科噪鹛属的一种鸟。该鸟中等体型(28厘米)的暗褐色噪鹛。特征为喉及上胸白色。栖息于900~1500米的高地,性吵嚷,结小至大群栖于森林树冠层或于浓密的棘丛。</p> <p>  131:星鸦~8月拍于南宫山</p><p> 星鸦,是雀形目鸦科星鸦属的鸟类。长32公分,体羽大都咖啡褐色,具白色斑;飞翔时黑翅,白色的尾下覆羽和尾羽白端很醒目。多栖息于针叶林带。单独或成对活动,偶成小群。栖于松林,以松子为食。也埋藏其他坚果以备冬季食用。动作斯文,飞行起伏而有节律。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瑞典。</p> <p class="ql-block">  130:大拟啄木鸟~8月拍于蔺河</p><p class="ql-block"> 大拟啄木鸟,为鴷形目拟鴷科拟鴷属的一种拟啄木鸟。嘴大而粗厚,象牙色或淡黄色,头部暗蓝色,肩背暗绿褐色,其余上体草绿色,尾下覆羽红色。数量稀少,应注意保护。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中国。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在食物丰富的地方有时也成小群。常栖于高树顶部,能站在树枝上像鹦鹉一样左右移动。叫声单调而宏亮,为不断重复地’go-o, go-o’鸣叫。食物主要为马桑、五加科植物以及其他植物的花、果实和种子,此外也吃各种昆虫,特别是在繁殖期间。</p> <p class="ql-block">  129:酒红朱雀~德红7月拍于神河源</p><p class="ql-block"> 酒红朱雀,是雀形目燕雀科朱雀属的鸟类。雄鸟全身深绯红色。栖息于山区的针阔混交林、阔叶林和白桦、山杨林中,也在山地阔叶林的栎树、杨树、榆树上活动。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很少成大群。飞翔呈波浪形。平时鸣叫声单调,但繁殖期鸣声婉转动听。食物春季为白桦嫩叶、杨树叶芽、榆树花序;夏季以鞘翅目昆虫为主;秋季则以浆果和各种种子及昆虫为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28:灰胸竹鸡~6月拍于中坝</p><p class="ql-block"> 灰胸竹鸡,是鸡形目雉科竹鸡属的鸟类。俗名华南竹鹧鸪、泥滑滑、山菌子、竹鹧鸪、普通竹鸡、中华竹鸡、竹鸡。竹鸡不是十分畏人,如果不受到侵扰,可在与人体相隔3~5米的可视距离内觅食或打斗。竹鸡常在山地、灌丛、草丛、竹林等地方结群活动,3~5只或10多只不等,时常排成单行队形行进。夏季多在山腰和山顶活动,冬季移至山脚、溪边和丛林中觅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27:火斑鸠~拍于5月</p><p class="ql-block"> 火斑鸠,是鸽形目鸠鸽科斑鸠属的鸟类。又称红鸠、红斑鸠、斑甲。成年雄鸟颈部为青灰色,颈后有黑色颈环,翅膀、胸腹和肩背为红褐色,胸腹部羽毛颜色浅于肩背部。成年雌鸟全身灰褐色,与灰斑鸠类似,且体形比雄鸟略小,腿部为深褐色。常成对或成群活动,有时亦与山斑鸠和珠颈斑鸠混群活动。喜欢栖息于电线上或高大的枯枝上。食性:主要以植物浆果、种子和果实为食,也吃稻谷、玉米、荞麦、小麦、高粱、油菜子等农作物种子,有时也吃白蚁、蛹和昆虫等动物性食物。</p> <p class="ql-block">  126:白喉石即鸟-4月拍于水上乐园</p><p class="ql-block"> 白喉石䳭,是雀形目鹟科石䳭属的鸟类。因拼写困难,常拆写为白喉石即鸟。是体型略大(14.5厘米)的石䳭,胸红色,臀近白,上体黑白色。似黑喉石䳭,但翼有白斑,且雄鸟喉部白色。白喉石䳭是珍稀鸟类,是IUCN认定的易危物种。从地域分布上来看,白喉石䳭在中国非常罕见。白喉石䳭雄鸟与黑喉石䳭雄鸟的区别:白喉石䳭雄鸟似黑喉石䳭,但颏、喉及颈侧的白色形成不完整颈圈,飞羽基部色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25:噪鹃-4月拍于污水处理厂</p><p class="ql-block"> 噪鹃,是鹃形目杜鹃科噪鹃属的鸟类。俗名嫂鸟、鬼郭公、哥好雀、婆好。和其他杜鹃科的鸟类一样,营巢寄生,借乌鸦、卷尾及黄鹂的巢产卵。活动于居民点附近树木茂盛的地方、从山地的大森林至丘陵以及村边的疏林都有踪迹,但习性隐蔽,难得一见。叫声独特。</p><p class="ql-block">雄鸟:全身纯色(蓝黑色)。</p><p class="ql-block">雌鸟:全身布满白色斑点且尾羽具有规则显著的白色横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24:鹮嘴鹬~四月拍于柑州坝</p><p class="ql-block"> 鹮嘴鹬,是鸻形目鹮嘴鹬科鹮嘴鹬属的鸟类。嘴长色红,向下弯曲,与鹮嘴相似,因而得名。鹮嘴鹬栖息于山地、高原和丘陵地区的溪流和多砾石的河流沿岸。性机警,稍有声响,即蹲下不动,直到危险临近时,才沿砾石间曲折小径急速走开或起飞逃走。</p> <p class="ql-block">  123:黑翅长脚鹬-四月拍于二桥河边</p><p class="ql-block"> 黑翅长脚鹬是鸻形目反嘴鹬科长脚鹬属的鸟类。又名红腿娘子、高跷鸻。高挑、修长(37厘米)的黑白色涉禽。特征为细长的嘴黑色,两翼黑,长长的腿红色,体羽白。颈背具黑色斑块。常在水边浅水处、小水塘和沼泽地带,以及水边泥地上觅食。</p> <p class="ql-block">  122:赤腹鹰~拍于五月</p><p class="ql-block"> 赤腹鹰,是鹰形目鹰科鹰属的鸟类。俗名鸽子鹰、鹅鹰、红鼻士排鲁鹞、鹰芒子(北京地区)。是小型猛禽,翅膀尖而长,因外形象鸽子,所以也叫鸽子鹰。赤腹鹰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成鸟:上体淡蓝灰,背部羽尖略具白色,外侧尾羽具不明显黑色横斑;下体白,胸及两胁略沾粉色,两胁具浅灰色横纹,腿上也略具横纹。成鸟翼下特征为除初级飞羽羽端黑色外,几乎全白。雄鸟体型略小于雌鸟。雄鸟上体灰色,下腹较白,眼睛红褐色;雌鸟胸部深棕色,眼睛黄色。</p><p class="ql-block">赤腹鹰栖息于山地森林和林缘地带,也见于低山丘陵和山麓平原地带的小块丛林,有时也见于开阔地带。农田地缘和村庄附近。常单独或成小群活动,休息时多停息在树木顶端或电线杆上。主要以蛙、蜥蜴等动物性食物为食,也吃小型鸟类,鼠类和昆虫。主要在地面上捕食,常站在树顶等高处,见到猎物则突然冲下捕食。喜以枝桠等在小型树木上筑巢,有时也占用喜鹊的旧巢。</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21:小鹀-3月拍于西坡</p><p class="ql-block"> 小<span style="font-size: 18px;">鹀</span>是雀形目鹀科鹀属的鸟类。俗名麦寂寂、花椒子儿、高粱头、铁脸儿、虎头儿。全长约13cm,雌雄同色,头部具黑色和栗色条纹,眼圈色浅。雌鸟及雄鸟冬羽羽色较淡,无黑色头侧线。一般主食植物种子。</p> <p class="ql-block">  120:红尾鸫-2月拍于龙爪子毛蜡烛</p><p class="ql-block"> 红尾鸫,是雀形目鸫科鸫属的鸟类。它的体背颜色以棕褐为主;下体白色,在胸部有红棕色斑纹围成一圈、两胁具红棕色点斑;眼上有清晰的白色眉纹。一般单独在田野的地面上栖息。食物以昆虫为主,包括蝗虫、金针虫、地老虎、玉米螟幼虫等农林害虫。</p> <p class="ql-block">  119:斑背潜鸭_2月拍于水围城</p><p class="ql-block"> 斑背潜鸭,是雁形目鸭科潜鸭属的鸟类。俗名铃凫、东方蚬鸭。常在富有植物生长的淡水湖泊、河流、水塘和沼泽地带活动.冬季主要栖息和活动在近海岸浅水处,河口、海湾、内陆湖泊、水库和沼泽地带。斑背潜鸭系杂食性,主要捕食甲壳类、软体动物、水生昆虫、小型鱼类等水生动物为食。也吃水藻、水生植物叶、茎、种子等。</p> <p class="ql-block">  118:灰喉山椒鸟_2月拍于茅坪大桥上面</p><p class="ql-block"> 灰喉山椒鸟,是雀形目鹃鵙科山椒鸟属的鸟类。俗名十字鸟。主要栖息于平原和山区杂木林、阔叶林、针叶林以至茶园间。<b>外形特征:</b>体小(17厘米)的红或黄色山椒鸟。红色雄鸟与其他山椒鸟的区别在喉及耳羽暗深灰色。黄色雌鸟与其他山椒鸟的区别在额、耳羽及喉少黄色。亚种montpelieri的雄鸟上背暗橄榄色,腰橄榄黄色,尾覆羽红色。 以昆虫为食,仅偶尔吃少量植物果实与种子。所吃昆虫主要为鳞翅目、鞘翅目、双翅目、膜翅目、半翅目等昆虫和昆虫幼虫。</p> <p class="ql-block">  116:黑颏凤鹛_1月拍于植物园</p><p class="ql-block"> 黑颏凤鹛,是雀形目绣眼鸟科凤鹛属的鸟类。属雀形目绣眼鸟科凤鹛属。在中国分布于西南以及东南。体小(11厘米)的偏灰色凤鹛。羽冠形短,头灰,上体橄榄灰,下体偏白。特征为额、眼先及颏上部黑色。性活泼而喜结群,夏季多见于海拔 530~2300米的山区森林、过伐林及次生灌丛的树冠层中,但冬季下至海拔300米。有时与其他种类结成大群。</p> <p class="ql-block">  115:栗耳凤鹛_袁德红1月拍于植物园</p><p class="ql-block"> 栗耳凤鹛,是雀形目绣眼鸟科Staphida的鸟类。中等体型(13厘米)的凤鹛。上体偏灰,下体近白,特征为栗色的脸颊延伸成后颈圈。具短羽冠,上体白色羽轴形成细小纵纹。尾深褐灰,羽缘白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14:纯色山鹪莺-1月拍于龙爪子大桥下</p><p class="ql-block"> 纯色山鹪莺,是雀形目扇尾莺科山鹪莺属的鸟类。又叫做褐头鹪莺、纯色鹪莺。是体型略大(15厘米)而尾长的偏棕色鹪莺。眉纹色浅,上体暗灰褐,下体淡皮黄色至偏红,背色较浅且较褐。是田园间常见的一种鸟类,纯以虫为食,是益鸟。尾长占身长一半以上,全身褐色,体下较淡,有黄白色眉线,眼黄褐色。栖高草丛、芦苇地、沼泽、玉米地及稻田。有几分傲气而活泼的鸟,结小群活动,常于树上、草茎间或在飞行时鸣叫。在香港不如黄腹鹪莺普遍。平时在地面附近觅食,觅食环境较灰头鹪莺开阔。</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13:白头鹎_1月拍于植物园</p><p class="ql-block"> 白头鹎,是雀形目鹎科鹎属的鸟类。俗名白头翁、白头鹎。是中国南方非常常见的雀鸟,体长约19厘米,头顶黑色,眉和枕羽呈白色,双翼橄榄绿色。老鸟的枕羽更洁白,所以又叫“白头翁”,幼鸟头橄榄色。数量丰富。性活泼、不甚畏人。 杂食性,既食动物性食物,也吃植物性食物,以果树的浆果和种子为主食。注意白头鹎的亚成鸟整体灰色,仅头部橄榄色,且没有成鸟标志性的白头。性活泼,不甚畏人,结群于果树上活动。有时从栖处飞行捕食。白头鹎吃大量的农林业害虫,是农林益鸟之一,为保护鸟类。</p> <p class="ql-block">  112:花脸鸭-1月拍于污水处理厂</p><p class="ql-block"> 花脸鸭,是雁形目鸭科Sibirionetta的鸟类。俗名黄尖鸭、黑眶鸭、元鸭、晃鸭、王鸭、巴鸭、眼镜鸭。雄鸟:中等体型(42厘米),头顶色深,纹理分明的亮绿色脸部具特征性黄色月牙形斑块。多斑点的胸部染棕色,两胁具鳞状纹似绿翅鸭。肩羽形长,中心黑而上缘白。翼镜铜绿色,臀部黑色。雌鸟:似白眉鸭及绿翅鸭,但体略大且嘴基有白点;脸侧有白色月牙形斑块。花脸鸭主要以轮叶藻、柳叶藻、菱角、水草等各类水生植物的芽、嫩叶、果实和种子为食,也常到收获后的农田觅食散落的稻谷和草籽。此外也吃螺、软体动物、水生昆虫等小型无脊椎动物。觅食主要在黄昏和晚上。觅食地多在水边和附近原野和农田。</p> <p class="ql-block">  111: 赤颈鸫-1月拍于植物园</p><p class="ql-block"> 赤颈鸫,是雀形目鸫科鸫属的鸟类。因其雄鸟颈部胸部为赤红色而得名,是一种栖息于山坡草地或丘陵疏林、平原灌丛中的候鸟,有夏候鸟和冬候鸟之分。成松散群体生活。喉部及胸部红棕色,腹部及臀部白色。食性:取食昆虫、小动物及草籽和浆果。</p> <p class="ql-block">  110: 棕脸鹟莺_1月拍于植物园</p><p class="ql-block"> 棕脸鹟莺,是雀形目树莺科拟鹟莺属的鸟类。体型略小(10厘米)、色彩亮丽而有特色的莺。<b>外形特征:</b>头部棕色,顶冠橄榄绿色,侧冠纹黑色,喉部白色具有细密的黑色纵纹。上体和尾橄榄绿色,下体白。腰黄色,胸部有一圈黄带,有时很细。<b>生活习性:</b>栖于常绿林及竹林密丛,活泼好动。常结小群,或跟随其它种类的小鸟群,一面“叮铃铃铃”地鸣叫,一面从一棵树转移到另一棵。飞近枝叶附近的食物时,能在空中悬停啄取。</p> <p class="ql-block">2021年</p> <p class="ql-block">  109:红头穗鹛-12月拍于植物园</p><p class="ql-block"> 红头穗鹛,是雀形目鹛科Cyanoderma的鸟类。俗名红顶嘈鹛、红顶穗鹛、红头小鹛、山红鼻头,是体小(12.5厘米)的褐色穗鹛。顶冠棕色,上体暗灰橄榄色,喉、胸及头侧沾黄,下体黄橄榄;喉具黑色。生境:栖于森林、灌丛及竹丛。食性:主要以昆虫为食,偶尔也吃少量植物果实与种子。食物亦主要为鞘翅目、鳞翅目、直翅目、膜翅目、双翅目、半翅目等昆虫和昆虫幼虫,偶尔吃少量植物果实与种子。习性:常单独或成对活动,有时也见成小群或与棕颈钩嘴鹛或其他鸟类混群活动,在林下或林缘灌林丛枝叶间飞来飞去或跳上跳下。</p> <p class="ql-block">  108:大麻鳽_12月拍于污水处理厂</p><p class="ql-block"> 大麻鳽,是鹈形目鹭科麻鳽属的鸟类。俗名大麻鹭、蒲鸡、大水骆驼。大麻鳽是大型鹭类,体长59-77cm, 全身麻褐色,头黑褐色,身体黑色纵纹,翅膀展开为黑色横纹。多见于河流、湖泊、池塘的芦苇丛及沼泽地。大麻鳽栖息于山地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的河流、湖泊、池塘边的芦苇丛、草丛和灌丛中,以及水域附近的沼泽和湿草地上。夜行性,多在黄昏和晚上活动、白天多隐蔽在水边芦苇丛和草丛中。有时也见白天在沼泽草地上活动。受惊时常在草丛或芦苇丛站立不动,头、颈向上垂直伸直、嘴尖朝向天空,和四周枯草、芦苇融为一体,不注意很难辨别。受惊后,不得已时才起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07: 斑鸫-12月拍于植物园</p><p class="ql-block"> 斑鸫,是雀形目鸫科鸫属的鸟类。又名穿草鸡、窜儿鸡、红麦鴓、斑点鸫、傻画眉。具白色眉纹,翅棕色,胸带和两胁具黑斑。斑鸫喜活动于平原田地或开阔山坡的草丛灌木间,在丘陵、林缘等地带觅食,常结成小群活动。</p><p class="ql-block"><br></p> <p> 106:绿翅鸭_12月拍于岚河</p><p> 绿翅鸭,是雁形目鸭科鸭属的鸟类。又名小凫、小水鸭、小麻鸭、巴鸭、小蚬鸭。翼镜亮绿色,雄鸟头部具粗大的绿色贯眼纹。体小(37厘米)、飞行快速的鸭类。绿色翼镜在飞行时显而易见。飞行时头向前伸直,常成直线或“V”字队形飞行。在水面起飞甚为灵巧.有时冲天直上,有时煽动两翅在水而掠过一段距离后才从水中升起。游泳也很好,但在陆地上行走时显得有些笨拙。绿翅鸭在冬季主要以植物性食物为主,觅食主要在水边浅水处。多在清晨和黄昏觅食,有时晚上和白天也觅食。每日觅食时间较长。休息多在水边地上或沙洲和湖中小岛上。</p><p><br></p> <p> 105:白秋沙鸭_12月拍于廊桥河边</p><p> 白秋沙鸭,是雁形目鸭科斑头秋沙鸭属的鸟类。斑头秋沙鸭,为雁形目鸭科斑头秋沙鸭属,单独成一属。又名白秋沙鸭,俗名花头锯嘴鸭、鱼鸭、狗头钻、小秋沙鸭、斑头秋沙鸭、熊猫鸟,或简称白秋沙,是一种细小的鸭,介乎秋沙鸭属及鹊鸭属之间,它们会与鹊鸭混种。是比较罕见的鸭类。在湖泊、河流、池塘、湿地活动。它们较为害羞,当受干扰后很易会发红。栖于小池塘及河流,在树洞中繁殖。通常是5—7只小群活动,到了冬天集成大群,秋季与红头潜鸭混群。善于游泳,一般在水面上活动。鸟喙呈钩状及有锯齿,可以帮助捕捉鱼类。觅取甲壳类、水生半翅目、鞘翅目昆虫,小鱼,蛙等食物。</p><p><br></p> <p>  104:黄喉鹀_12月拍于梨树桠</p><p> 黄喉鹀,是雀形目鹀科鹀属的鸟类。是小型鸣禽,体长约15cm。又称黄蓬头、黄眉子、虎头凤。黄喉鹀无论雄雌,头顶均有一束羽毛高高翘起形成凤头,这是其他许多鹀属鸟类所不具有的,也是本物种的一个鉴别特征。雄鸟具黑色羽冠,眉纹黄白,胸有一半月形黑斑,其余下体白色或灰白色。雌鸟和雄鸟大致相似,但羽色较淡,头部黑色转为褐色,前胸黑色半月形斑不明显或消失。一般主食植物种子。</p> <p>  103:褐灰雀_12月拍于梨树桠</p><p> 褐灰雀,是雀形目燕雀科灰雀属的鸟类。</p><p>中等体型(16.5厘米)的灰色雀。尾长而凹,嘴强有力,尾及两翼闪辉深绿紫色,翼上具浅色块斑,腰白。食性:主要以树木、灌木的果实和种子为食,也吃草子、植物芽苞、嫩叶、花蕾等植物性食物,间或亦吃部分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习性:常单独或成对活动,非繁殖期则多成小群在林下灌丛中或树上,有时也到地上活动和觅食。性大胆,不甚怕人,活动时频繁地发出彼此联络的叫声,有时边飞边鸣叫,叫声柔和悦耳。</p> <p> 102:斑头雁_12月拍于污水处理厂</p><p> 斑头雁,是雁形目鸭科雁属的鸟类。又名白头雁、黑纹头雁。因其白色的头部具有黑色横斑而得名,体型略小(70厘米)的雁。顶白而头后有两道黑色条纹为本种特征。喉部白色延伸至颈侧。头部黑色图案在幼鸟时为浅灰色。飞行中上体均为浅色,仅翼部狭窄的后缘色暗。下体多为白色。斑头雁是高原鸟类,生活在高原湿地湖泊亦见于耕地,迁徙和繁殖时结成小群,可见与棕头鸥混群繁殖,亦见与黑颈鹤、赤麻鸭等鸟类混群,常与人保持一定的距离。</p> <p> 101:凤头麦鸡_12月拍于污水处理厂</p><p> 凤头麦鸡,是鸻形目鸻科麦鸡属的鸟类。英文名直译为北方麦鸡。头顶有黑色反曲的长形羽冠,胸以及上体黑紫色,下体白。喜耕地、稻田或矮草地。体型略大(30厘米)的黑白色麦鸡。具长窄的黑色反翻型凤头。上体具绿黑色金属光泽;尾白而具宽的黑色次端带;头顶色深,耳羽黑色,头侧及喉部污白;胸近黑;腹白。</p><p>雌鸟:和雄鸟基本相似,但头部羽冠稍短,喉部常有白斑。幼鸟:和成鸟冬羽相似,但冠羽较短,上体具皮黄色羽缘。凤头麦鸡栖息于低山丘陵、山脚平原和草原地带的湖泊、水塘、沼泽、溪流和农田地带。常成群活动,特别是冬季,常集成数十至数百只的大群。善飞行,常在空中上下翻飞,有时也栖息于水边或草地上,当人接近时,常伸颈注视,发现有危险,则立即起飞。飞行速度较慢,两翅迟缓的煽动,飞行高度也不高。凤头麦鸡主要吃甲虫、鞘翅目、鳞翅目昆虫、金花虫、天牛幼虫、蚂蚁、石蛾、蝼蛄等昆虫和幼虫,也吃虾、蜗牛、螺、蚯蚓等小型无脊椎动物,此外也吃大量杂草种子和植物嫩叶。</p> <p> 100:红胁蓝尾鸲_11月拍于植物园</p><p> 红胁蓝尾鸲,是雀形目鹟科鸲属的鸟类。俗名:蓝点冈子、蓝尾巴根子、蓝尾杰、蓝尾欧鸲。体型略小(15厘米)而喉白的鸲。特征为橘黄色两胁与白色腹部及臀成对比。雄鸟上体蓝色,眉纹白;亚成鸟及雌鸟褐色,尾蓝。长期栖于湿润山地森林及次生林的林下低处。红胁蓝尾鸲西南亚种独立为蓝眉林鸲。</p> <p> 99: 小天鹅_11月拍于岚河二桥</p><p> 小天鹅,是雁形目鸭科天鹅属的鸟类。全长约110cm,全身白色,美丽优雅。虽罕见但数量比大天鹅为多,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主要以水生植物的根茎和种子等为食,也兼食少量水生昆虫、蠕虫、螺类和小鱼。较高大(142厘米)的白色天鹅。嘴黑但基部黄色区域较大天鹅小。上嘴侧的黄色不成前尖且嘴上中线黑色。小天鹅与大天鹅的区别:小天鹅颈部和嘴均比大天鹅稍短。它与大天鹅在体形上非常相似,同样是长长的脖颈,纯白的羽毛,黑色的脚和蹼,身体也只是稍稍小一些,颈部和嘴比大天鹅略短,但很难分辩。最容易区分它们的方法是比较嘴基部的黄颜色的大小,大天鹅嘴基的黄色延伸到鼻孔以下,而小天鹅黄色仅限于嘴基的两侧,沿嘴缘不延伸到鼻孔以下。它的鸣声清脆,有似“叩,叩”的哨声,而不像大天鹅的像喇叭一样的叫声。</p><p><br></p><p><br></p> <p>  98:蓝额红尾鸲_史建平11月拍于植物园</p><p> 蓝额红尾鸲,是雀形目鹟科红尾鸲属的鸟类。中等体型(16厘米)而色彩艳丽的红尾鸲。雄鸟头、颈背蓝色,雄雌两性的尾部均具特殊的"T"形黑色图纹(雌鸟褐色)。</p><p>食性:主要以甲虫、蝗虫、毛虫、蚂蚁、鳞翅目幼虫等昆虫为食,也吃少量植物果实与种子。</p> <p class="ql-block"> 97:白领凤媚_12月拍于植物园</p><p class="ql-block"> 白领凤鹛,是雀形目绣眼鸟科Parayuhina的鸟类。 体大(17.5厘米)的烟褐色凤鹛。具蓬松的羽冠,颈后白色大斑块与白色宽眼圈及后眉线相接。常在树冠层枝叶间、也下到林下幼树或高的灌木与竹丛上或林下草丛中活动和觅食。食性:主要以昆虫和植物果实与种子为食。习性:除繁殖期间多成对或单独活动外,其他时候多成3-5只至10余只的小群。常在树冠层枝叶间、也下到林下幼树或高的灌木与竹丛上或林下草丛中活动和觅食。</p><p class="ql-block"><br></p> <p><br></p><p> 96:栗腹矶鸫_11月史建平拍于植物园,是雀形目鹟科矶鸫属的鸟类。俗名栗色胸石鸫、栗胸矶鸫。体大而雄雌异色的矶鸫。常见于小乔木树冠上。</p><p><br></p> <p>  95:燕雀_11月拍于植物园</p><p> 燕雀,是雀形目燕雀科燕雀属的鸟类。又叫虎皮燕雀、虎皮雀、花鸡、花雀。是中等体型(16厘米)而斑纹分明的壮实型雀鸟。胸棕而腰白。除繁殖期间成对活动外,其他季节多成群,尤其是迁徙期间常集成大群,有时甚至集群多达数百、上千只,晚上多在树上过夜。燕雀由于啄食农作物,对农业有一定害处。食性主要以草子、果食、种子等植物性食物为食,尤以杂草种子最喜吃,也吃树木种子、果实、植物嫩叶、小米、稻谷、高粱、玉米、向日葵等农作物种子,繁殖期间则主要以昆虫为食。</p> <p>  94:远东树莺_11月拍于植物园</p><p> 远东树莺,是雀形目树莺科暗色树莺属的鸟类。体长约17厘米的通体棕色树莺,具显著皮黄色眉纹,深褐眼纹。皮黄色的眉纹显著,眼纹深褐,无翼斑或顶纹。</p><p>习性:通常尾略上翘。栖于高可至海拔1500米的次生灌丛。</p> <p>  93:灰眶雀鹛_11月拍于植物园</p><p> 灰眶雀鹛,是雀形目雀鹛科雀鹛属的鸟类。俗名:绣眼画眉、白眼环眉、山白目眶,是体型略大(14厘米)的喧闹而好奇的群栖型雀鹛。上体褐色,头灰,下体灰皮黄色。具明显的白色眼圈。深色侧冠纹从显著至几乎缺乏。与褐脸雀鹛的区别在下体偏白,脸颊多灰色且眼圈白色。</p><p>灰眶雀鹛主要以昆虫及其幼虫为食,也吃植物果实、种子、苔藓、植物叶、芽等植物性食物。</p> <p>  92: 棕颈钩嘴鹛_11月拍于污水处理厂公路沟边</p><p> 棕颈钩嘴鹛(英文名:Streak-breasted Scimitar Babbler,学名:Pomatorhinus ruficollis),是雀形目鹛科钩嘴鹛属的鸟类。体型略小(19厘米),俗名小钩嘴嘈鹛、小钩嘴嘈杂鸟、小钩嘴鹛、小眉、小偃月嘴嘈杂鸟。具栗色的颈圈,白色的长眉纹,眼先黑色,喉白,胸具纵纹,特征十分显著。</p><p><br></p> <p>  91: 红嘴鸥_11月拍于南宫湖</p><p> 红嘴鸥是鸻形目鸥科彩头鸥属的鸟类。又叫黑头鸥,俗称“水鸽子”,体形和毛色都与鸽子相似,嘴和脚皆呈红色,身体大部分的羽毛是白色,尾羽黑色。红嘴鸥数量大,喜集群,在世界的许多沿海港口、湖泊都可看到。一般生活在江河、湖泊、水库、海湾、主食是鱼、虾、昆虫、水生植物和人类丢弃的食物残渣。</p> <p class="ql-block"> 90:罗纹鸭_10月拍于烂尾楼</p><p class="ql-block"> 罗纹鸭,是雁形目鸭科Mareca的鸟类。又名葭凫、罗文鸭、镰刀毛小鸭、镰刀鸭、扁头鸭、早鸭、三鸭。系中等体形的河鸭类,雄雌异形异色。喜栖息于内陆湖泊、沼泽、河流等处的平静水面,较少见于沿海地区。白天该物种喜在近水的灌丛中休息,晨昏飞向农田湖泊的浅水处觅食。罗纹鸭主要以水藻、水生植物嫩叶、种子、草籽、草叶等植物性食物为食;也到农田觅食稻谷和幼苗,偶尔也吃软体动物、甲壳类和水生昆虫等小型无脊椎动物。觅食时间多在黄昏和清晨。</p> <p class="ql-block">  89: 普通鸬鹚_11月拍于南宫湖</p><p class="ql-block"> 普通鸬鹚,是鲣鸟目鸬鹚科鸬鹚属的鸟类。体大(90厘米)的鸬鹚。有偏黑色闪光,嘴厚重,脸颊及喉白色。繁殖期颈及头饰以白色丝状羽,脸部有红色斑,两胁具白色斑块。亚成鸟:深褐色,下体污白。繁殖于湖泊中砾石小岛或沿海岛屿。在水里追逐鱼类。游泳时似其他鸬鹚,半个身子在水下,常停栖在岩石或树枝上晾翼。飞行呈"V"字形或直线。中国有些渔民捕捉此鸟并训练它们捕鱼。它们以各种鱼类为食。主要通过潜水捕食。潜水不深,一般不超过4米,但能在水下追捕鱼类达40秒钟,捕到鱼后上到水面吞食。有时亦长时间的站立在水边岩石上或树上静静的窥视,发现猎物后再潜入水中追捕。鸬鹚很少鸣叫,繁殖期发出带喉音的咕哝声,其他时候无声。但群栖时彼此间为争夺有利位置发生纠纷时会发出低沉的"咕、咕咕"的叫声。鸬鹚平时栖息于河川和湖沼中,也常低飞,掠过水面。飞时颈和脚均伸直。飞行姿态与雁类相似,常成群排成人字形飞行。性不甚畏人。</p><p class="ql-block"><br></p> <p>  88:山鹡鸰_7月何正奎拍于陈家沟</p><p> 山鹡鸰,是雀形目鹡鸰科山鹡鸰属的鸟类。俗名刮刮油、林鹡鸰、树鹡鸰。中等体型(17厘米)的褐色及黑白色林鹡鸰。活动于林间,不似其他鹡鸰喜水边活动。单独或成对在开阔森林地面穿行。山鹡鸰在林间捕食,以昆虫为主,有直翅目的蝗虫、鳞翅目的蝶类、蛾类和幼虫、双翅目的虻类、膜翅目的蚁类、鞘翅目的昆虫,也吃小蜗牛等。</p> <p> 87: 鸳鸯:何正奎10月拍于污水处理厂河边</p><p> 鸳鸯,是雁形目鸭科鸳鸯属的鸟类。鸳指雄鸟,鸯指雌鸟。鸳鸯雄鸟外表极为艳丽,最具有特色的是最后一枚三级飞羽特化,形成面积很大树立于背部的帆状结构,为耀眼的桔红色,这是鸳鸯的一个显著特征。雄鸟:外表极为艳丽,有醒目的白色眉纹、金色颈、背部长羽以及拢翼后可直立的独特的棕黄色炫耀性"帆状饰羽"。雌鸟:不甚艳丽--亮灰色体羽及雅致的白色眼圈及眼后线。</p><p> 鸳鸯一般生活在针叶和阔叶混交林及附近的溪流、沼泽、芦苇塘和湖泊等处,喜欢成群活动,一般有二十多只,有时也同其它野鸭混在一起。每天在晨雾尚未散尽的时候,就从夜晚栖息的丛林中飞出来,聚集在水塘边,在有树荫或芦苇丛的水面上漂浮、取食,然后再飞到树林中去觅食,大约一、二个小时后,又先后回到河滩或水塘附近的树枝或岩石上休息。它们戏水时伸头曲颈,在水上随波逐流,有时也用两翼击水,上下翻腾,拍出亮晶晶的水花。傍晚时飞回到离水域不远的河边树丛中或土坑、岩洞里去睡觉。睡觉时将头插在翅膀下边,用一只脚站立,有时它们还会在水面上漂浮时打盹。鸳鸯生性机警,极善隐蔽,飞行的本领也很强。在饱餐之后,返回栖居之处时,常常先有一对鸳鸯在栖居地的上空盘旋侦察,确认没有危险后才招呼大群一起落下歇息。如果发现情况,就发出“哦儿,哦儿”的报警声,与同伴们一起迅速逃离。</p> <p>  86:白琵鹭_10月拍于污水处理厂河边</p><p> 白琵鹭,是鹈形目鹮科琵鹭属的鸟类。是鹮科琵鹭属的大型涉禽。体长为70~95厘米,体重2千克左右。黑色的嘴长直而上下扁平,前端为黄色,并且扩大形成铲状或匙状,很像一把琵琶,十分有趣。虹膜为暗黄色。黑色的脚也比较长。白琵鹭和黑脸琵鹭都是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但白琵鹭体型更大,脸部黑色更少。白琵鹭是荷兰的国鸟。</p><p>白琵鹭栖息于开阔平原和山地丘陵地区的河流、湖泊、水库岸边及其浅水处;也栖息于水淹平原、芦苇沼泽湿地、沿海沼泽、海岸红树林、河谷冲积地和河口三角洲等各类生境,很少出现在河底多石头的水域和植物茂密的湿地。常成群活动。偶尔亦见有单只活动的。休息时常在水边成一字形散开。长时间站立不动,受惊后则飞往他处。</p><p><br></p> <p>  85: 矶鹬 _10月拍于污水处理厂河边</p><p> 矶鹬,是鸻形目丘鹬科矶鹬属的鸟类。喜欢吃昆虫、螺类、蠕虫。繁殖5~7月,营巢于河边沙滩草丛中地上,每窝产卵4~5枚。</p><p>体型略小(20厘米)的褐色及白色鹬。嘴短,性活跃,翼不及尾。上体褐色,飞羽近黑;下体白,胸侧具褐灰色斑块。特征为飞行时翼上具白色横纹,腰无白色。外侧尾羽具白色端斑和白色与黑褐色横斑。翼下具黑色及白色横纹。矶鹬栖息于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一带的江河沿岸,湖泊、水库、水塘岸边,也出现于海岸、河口和附近沼泽湿地。特别是迁徙季节和冬季。夏季也常沿林中溪流进到高山森林地带。常单独或成对活动。非繁殖期也成小群。常活动在多沙石的浅水河滩和水中沙滩或江心小岛上。停息时多栖于水边岩石、河中石头和其他突出物上。有时也栖于水边树上。</p><p><br></p> <p class="ql-block">  84:雉鸡_10月拍于龙爪子</p><p class="ql-block"> 雉鸡,是鸡形目雉科雉属的鸟类。俗名雉鸡、野鸡、山鸡、项圈野鸡、野山鸡、七彩山鸡,英文名直译为普通雉。眉纹白色,颈部下方有一圈显著白色环纹,因而得名。足后具有革质距,可用作攻击敌人的武器。为我国雉科中分布最广的鸟。栖息于中、低山丘陵的灌丛、竹丛或草丛中。善于奔跑,飞行快速而有力。目前环颈雉已实现人工饲养和繁殖,请不要捕捉野生环颈雉,以保护野生种群。喜食谷类,浆果、种子和昆虫。繁殖时在灌木丛或草丛中的地面凹陷处营简单的巢,内铺落叶、枯草。每窝产卵6~15个,早成雏。雄鸟的叫声为爆发性的噼啪两声,紧接着便用力鼓翼。</p><p class="ql-block"><br></p> <p>  83:夜鹭_10月拍于污水处理厂河边</p><p> 夜鹭,是鹈形目鹭科夜鹭属的鸟类。水鸟,又名水洼子、灰洼子、星鸦、灰洼子、苍鳽、星鳽、夜鹰(浙江)、夜鹤、夜游鹤(海南)。数量丰富,是很常见的水鸟。头顶、后颈、枕、羽冠及背部黑色,枕部具2-3根狭白色冠羽;下体白色;翅及尾羽灰色。注意夜鹭亚成鸟全身棕色,具有纵纹和点斑,和成鸟羽色差异非常大,模样相近绿鹭。</p><p>中等体型(61厘米)、头大而体壮的黑白色鹭。成鸟:顶冠黑色,颈及胸白,颈背具两条白色丝状羽,背黑,两翼及尾灰色。雌鸟体型较雄鸟小。繁殖期腿及眼先成红色。亚成鸟具褐色纵纹及点斑。</p><p>虹膜:亚成鸟黄色,成鸟鲜红;</p><p> 嘴:黑色;</p><p> 脚:污黄。</p><p>白天群栖树上休息。黄昏时鸟群分散进食,发出深沉的呱呱叫声。取食于稻田、草地及水渠两旁。结群营巢于水上悬枝,甚喧哗</p> <p>  82:黄苇鳽 -10月拍于龙爪子</p><p> 黄苇鳽,是鹈形目鹭科苇鳽属的鸟类。黄苇鳽,水鸟,又叫黄斑苇鳽,俗名水骆驼、小老等、黄小鹭。是一种中型涉禽,两翼及尾黑色。栖息于平原,和低山丘陵地带富有水边植物的开阔水域中。尤其喜欢栖息在既有开阔明水面又有大片芦苇和蒲草等挺水植物的中小型湖泊、水库、水塘和沼泽中。主要以小鱼、虾、蛙、水生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p><p>体小(32厘米)的皮黄色及黑色苇鳽。成鸟:顶冠黑色,上体淡黄褐色,下体皮黄,黑色的飞羽与皮黄色的覆羽成强烈对比。亚成鸟似成鸟但褐色较浓,全身满布纵纹,两翼及尾黑色。黄苇鳽栖息于平原,和低山丘陵地带富有水边植物的开阔水域中。尤其喜欢栖息在既有开阔明水面又有大片芦苇和蒲草等挺水植物的中小型湖泊、水库、水塘和沼泽中。有时也栖息和活动在灌木丛或小树丛边的水田、沼泽及其附近的草丛与灌木丛中。常单独或成对活动。活动多在清晨和傍晚,也在晚间和白天活动。常沿沼泽地芦苇塘飞翔或在水边浅水处慢步涉水觅食。性甚机警,遇有干扰,立刻伫立不动。主要以小鱼、虾、蛙、水生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p> <p>  81:黑喉石鵖-10月拍于二桥河边</p><p> 黑喉石鵖,为鹟科、石鵖属的鸟类。黑喉石鵖中等体型的黑、白及赤褐色石鵖。雄鸟头部、喉部及飞羽黑色,颈及翼上具粗大的白斑,腰白,胸棕色。雌鸟色较暗而无黑色,喉部浅白色。</p><p>黑喉石鵖常单独或成对活动,一般巢营于林缘草甸中的小树或灌木下的塔头苔草丛中或倒木树洞中,主要以昆虫为食,也食少量植物果实和种子,繁殖期为4-7月,1年繁殖1-2窝,每窝产卵5-8枚,栖息于低山、丘陵、平原、草地、沼泽、田间灌丛、旷野以及湖泊与河流沿岸附近灌丛草地,遍布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等地。</p> <p> 80: 珠颈斑鸠_7月拍于东坡</p><p> 珠颈斑鸠,是鸽形目鸠鸽科珠颈斑鸠属的鸟类。又名鸪雕、鸪鸟、中斑、花斑鸠、花脖斑鸠、珍珠鸠、斑颈鸠、珠颈鸽、斑甲。比鸽子略小,颈部有黑白色的珠花图案,脚红色,体长约30cm。单独或成对出现,它们是温驯的鸟类。斑鸠是常见留鸟,叫声为轻柔悦耳的“咕咕咕”,清晨、黄昏、白天都可以听到珠颈斑鸠的反复鸣叫。是分布在南亚、东南亚地区以及中国南方广大地区的一种常见的斑鸠。</p><p>人们所熟悉的中等体型(30厘米)的粉褐色斑鸠。尾略显长,外侧尾羽前端的白色甚宽,飞羽较体羽色深。明显特征为颈侧满是白点的黑色块斑。主要在地面上觅食,离开栖息地前常鸣叫一阵。觅食活动多以清晨和近黄昏较为活跃。有水时也会喝水,他们喝水的方式是俯身吸水,与其他鸟类不同。如果地点许可,它们也会用水清洗身体。它们是典型的陆生鸟类,一般在草地和农田中觅食。</p> <p> 79: 鹊鹞_何正奎10月拍于龙爪子 </p><p> 鹊鹞,是鹰形目鹰科鹞属的鸟类。猛禽,又叫喜鹊鹞、喜鹊鹰等。它的体色比较独特,站立时外形很像喜鹊,所以得名。飞翔时,翼尖、头部至背部为黑色,甚为醒目。习性在开阔原野、沼泽地带、芦苇地及稻田的上空低空滑翔。主要以小鸟、鼠类、林蛙、蜥蜴、蛇、昆虫等小型动物为食。常在林缘和疏林中的灌丛、草地上捕食。寻食方式主要是低空飞翔或长时间地飘浮在草地上面缓慢地移动,注视和搜寻地面的猎物,发现后则突然降下捕食。</p> <p> 78:白腰草鹬_10月拍于二桥河边</p><p> 白腰草鹬,是鸻形目丘鹬科鹬属的鸟类。腹部白。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白腰草鹬繁殖季节主要栖息于山地或平原森林中的湖泊、河流、沼泽和水塘附近。栖息海拔高度可达海拔3000米左右。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多活动在水边浅水处、砾石河岸、泥地、沙滩、水田和沼泽地上。迁徙期间也常集成小群在放水翻耕的雌性地上觅食。尤其喜欢肥沃多草的浅水田。常上下晃动尾,边走边觅食。遇有干扰也少起飞,而是首先急走,远离干扰者,然后到有草或乱石处隐蔽。若干扰者继续靠近,则突然冲起,并伴随着“啾哩一啾哩”的鸣叫而飞。飞翔疾速,两翅煽动甚快,常发出“呼呼”声响。白腰草鹬主要啄食蠕虫、虾、蜘蛛、小蚌、田螺、昆虫、昆虫幼虫等小型无脊椎动物,偶尔也吃小鱼和稻谷。</p><p><br></p> <p class="ql-block"> 77: 姬鹬_传萍2020年9月拍于岚河三岔口河边</p><p class="ql-block"> 扇尾沙锥,是鸻形目丘鹬科沙锥属的鸟类。背部具黄褐色纵纹。中等体型(26厘米)而色彩明快的沙锥。两翼细而尖,嘴长;脸皮黄色,眼部上下条纹及贯眼纹色深;上体深褐,具白及黑色的细纹及蠹斑;下体淡皮黄色具褐色纵纹。飞行较迅速、较高、较不稳健,并常作急叫声。皮黄色眉线与浅色脸颊成对比。肩羽边缘浅色,比内缘宽。肩部线条较居中线条为浅。多在晚上和黎明与黄昏时候活动,白天多隐藏在植物丛中。在干扰小而又有隐蔽的地方,有时白天也活动。当有干扰时,常就地蹲下不动,或疾速跑至附近草丛中隐蔽,头颈紧缩,长嘴紧贴胸前,直到危险临近时才突然冲出,并伴随“嘎一”的一声鸣叫而飞逃,被赶时跳出并作"锯齿形"飞行,边发出警叫声。空中炫耀为向上攀升并俯冲,外侧尾羽伸出,颤动有声。食性</p><p class="ql-block">扇尾沙锥主要以蚂蚁、金针虫、小甲虫、鞘翅目等昆虫、昆虫幼虫、蠕虫、蜘蛛、蚯蚓和软体动物为食,偶尔也吃小鱼和杂草种子。多在夜间和黄昏觅食。觅食时常将嘴垂直地插入泥中,有节律地探觅食物。</p> <p>  76:绶带雌鸟_6月拍于西窑</p><p> 寿带鸟,共有14个品种,又名绶带鸟、练鹊﹑长尾鹟﹑一枝花等名。雄鸟有两种色形,体长连尾羽约30厘米,头﹑颈和羽冠均具深蓝辉光,身体其馀部分白色而具黑色羽干纹。中央两根尾羽长达身体的四﹑五倍,形似绶带,故名。雌鸟较雄鸟短小。它的体态美丽,体型似麻雀大小,最主要特征是雄性有着非常长的两条中央尾羽,像绶带一样。它体色带有金属闪光的蓝黑色,头顶伸出一簇冠羽;鸣叫时可耸起,体羽为背栗腹白,翅亦为栗色。到了老年,鸟的全身羽毛成为白色,拖着白色的长尾,飞翔于林间,因而又称之为一枝花。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偶尔也见3-5只成群。性羞怯,常活动在森林中下层茂密的树枝间,时而在树枝上跳来跳去,时而在枝间飞翔,或从一棵树飞向另一棵树。飞行缓慢,长尾摇曳,如风筝飘带,异常优雅悦目,一般不做长距离飞行。常从栖息的树枝上飞到空中捕食昆虫,偶尔亦降落到地上,落地时长尾高举。鸣声高吭、洪亮,鸣叫时羽冠耸立。繁殖期间领域性甚强,一旦有别的鸟侵入,立刻加以驱赶,直到赶走为止。</p> <p>  75:绶带雄鸟</p> <p> 74:绿鹭_5月拍于污水厂步道</p><p> 绿鹭,是鹈形目鹭科绿鹭属的鸟类。俗名绿蓑鹭、鹭鸶、打鱼郎。成鸟头部黑色,翼缘具特征性斑纹;幼鸟具褐色纵纹。分布于亚洲东部(包括台湾及中国大陆的东部、东南部、海南等地)、欧洲及非洲中部,常见于山间溪流、湖泊、滩涂及红树林中。性孤僻羞怯。结小群营巢。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苏里南。</p><p>体小(43厘米)的深灰色鹭。成鸟:顶冠及松软的长冠羽闪绿黑色光泽,一道黑色线从嘴基部过眼下及脸颊延至枕后。两翼及尾青蓝色并具绿色光泽,羽缘皮黄色。腹部粉灰,颏白。雌鸟体型比雄鸟略小。幼鸟具褐色纵纹。 </p> <p> 73:黑鳽_9月拍于黑湾</p><p> 黑鳽,是鹈形目鹭科黑鳽属的鸟类。俗名黑鳽、乌鹭、黑长脚鹭鸶、黄颈黑鹭。中等体型(54厘米)的近黑色鳽。成年雄鸟:通体青灰色(野外看似黑色),颈侧黄色,喉具黑色及黄色纵纹。雌鸟:褐色较浓,下体白色较多。亚成鸟:顶冠黑色,背及两翼羽尖黄褐色或褐色鳞状纹。嘴长而形如匕首,使其有别于色彩相似的其他鳽。以小鱼、泥鳅、虾和水生昆虫为食。常单独在黄昏和夜间在溪边、水田、湖岸和芦苇沼泽地上觅食。有时白天也在芦苇丛或水边低矮灌丛和小树林内觅食。</p><p><br></p> <p>  72:大斑啄木鸟_6月拍于刘家梁</p><p> 大斑啄木鸟,䴕形目啄木鸟科啄木鸟属,又名赤䴕、花啄木、白花啄木鸟。雌雄臀部均为红色,雄鸟枕部具狭窄红色。留鸟,主要栖息于山地和平原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阔叶林中,尤以混交林和阔叶林较多,也出现于农田地边疏林及灌丛地带。主要以甲虫、小蠹虫、蝗虫、吉丁虫、天牛幼虫等各种昆虫为食,也吃蜗牛、蜘蛛等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偶尔也吃橡实、松子、稠李和草子等植物性食物。</p> <p>  71:灰头绿啄木鸟雄鸟5月拍于遇子坪</p><p> 灰头绿啄木鸟,是䴕形目啄木鸟科绿啄木鸟属的鸟类。又名山啄木、火老鸦、绿奔得儿木、香奔得儿木、黄啄木、绿啄木、黑枕绿啄木鸟。全长27cm。雄鸟上体背部绿色,额部和顶部红色,枕部灰色并有黑纹,下体灰绿色。雌雄相似,但雌鸟头顶和额部非红色。栖息于山林间,性胆怯。夏季取食昆虫,冬季兼食一些植物种子。</p><p>主要栖息于低山阔叶林和混交林,也出现于次生林和林缘地带,很少到原始针叶林中。秋冬季常出现于路旁、农田地边疏林,也常到村庄附近小林内活动。主要以蚂蚁、小蠹虫、天牛幼虫、鳞翅目、鞘翅目、膜翅目等昆虫为食。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很少成群。飞行迅速,成波浪式前进。常在树干的中下部取食,也常在地面取食,尤其是地上倒木和蚁琢上活动较多。平时很少鸣叫,叫声单纯,仅发出单音节,“ga-ga-”声。但繁殖期间鸣叫却甚频繁而洪亮,声调亦较长而多变,其声似“gao-gao-gao-”。</p><p>繁殖期4-6月。</p><p>4月初即见成对活动,鸣声增多,彼此相互追逐,并发出“嘎嘎”的鸣叫声。营巢于树洞中,巢洞由雌雄亲鸟共同啄凿完成,每年都新啄巢洞,一般不利用旧巢。巢洞多选择在混交林、阔叶林、次生林或林缘的水曲柳、山杨、稠李、柞树、榆树等木材腐朽的阔叶树上。</p> <p>  70:星头啄木鸟5月拍于民主</p><p> 星头啄木鸟,是䴕形目啄木鸟科Yungipicus的鸟类。体小的啄木鸟,腹部具黑色纵纹,雄鸟眼后上方具红色条纹。体小(15厘米)具黑白色条纹的啄木鸟。下体无红色,头顶灰色;雄鸟眼后上方具红色条纹,近黑色条纹的腹部棕黄色。</p> <p> 69:斑姬啄木鸟_5月拍于石门遇子坪</p><p> 斑姬啄木鸟,是䴕形目啄木鸟科姬啄木鸟属的鸟类。小型啄木鸟,上体橄榄色,下体多黑点,脸及尾部具黑白色纹。分布于亚洲东部和东南部。不常见。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锡金。纤小(10厘米)、橄榄色背的似山雀型啄木鸟。特征为下体多具黑点,脸及尾部具黑白色纹。雄鸟前额橘黄色。 </p> <p>   68:方尾鹟_8月拍于植物园下路口</p><p> 方尾鹟,是雀形目仙莺科方尾鹟属的鸟类。英文名直译为灰头仙鹟。体小(13厘米)而独具特色的鹟。头偏灰,略具冠羽,上体橄榄色,下体黄色。喧闹活跃,在树枝间跳跃,不停捕食及追逐过往昆虫。常将尾扇开。多栖于森林的底层或中层。常与其他鸟混群。</p><p><br></p> <p>  67:长嘴剑鸻_8月拍于黑湾</p><p> 长嘴剑鸻,是鸻形目鸻科鸻属的鸟类。体型略大(22厘米)而健壮的黑、褐及白色鸻。略长的嘴全黑,尾较剑鸻及金眶鸻长,白色的翼上横纹不及剑鸻粗而明显。繁殖期体羽特征为具黑色的前顶横纹和全胸带,但贯眼纹灰褐而非黑。亚成鸟同剑鸻及金眶鸻。</p><p> 长嘴剑鸻栖息于河流、湖泊、海岸、河口、水塘、水库岸边和沙滩上。也出现于水稻田和沼泽地带。</p><p> 主要以龙虱、步行甲、象甲、金龟甲、蚂蚁、蝇等鞘翅目、鳞翅目、膜翅目、直翅目、半翅目等昆虫和幼虫为食。也吃蚯蚓、螺、蜘蛛等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和植物嫩芽和种子。</p><p><br></p> <p>  66: 冠鱼狗-10拍于污水处理厂步道</p><p> 冠鱼狗,是佛法僧目翠鸟科大鱼狗属的鸟类。又名花斑钓鱼郎。是一种中等体型的翠鸟。栖息于灌丛或疏林、水清澈而缓流的小河、溪涧、湖泊以及灌溉渠等水域。常在江河、小溪、池塘以及沼泽地上空飞翔俯视觅食。</p><p>冠鱼狗栖息于山麓、小山丘或平原森林河溪间。常光顾流速快、多砾石的清澈河流及溪流。飞行慢而有力且不盘飞。栖息于水边矮树近水面的低枝或大块岩石上,或跃飞空中,静观水中游鱼,一旦发现,立刻俯冲水中捕取,然后飞至树枝上吞食。</p><p>冠鱼狗常在江河、小溪、池塘以及沼泽地上空飞翔俯视觅食。一旦发现食物迅速俯冲,动作利落。有时站在电线杆顶或树枝顶,全神贯注,伺机猎捕。它把捕获物放到栖木上,并不断摆弄,甚至把鱼抛起来,以便先从头把鱼吞下去。</p> <p>  65:丝光椋鸟_6月拍于西坡</p><p> 丝光椋鸟,是雀形目椋鸟科丝光椋鸟属的鸟类。英文名直译为红嘴椋鸟。雄鸟白头红嘴(头部羽毛呈披散的矛状)的特征非常容易辨识,雌鸟和亚成鸟的头部灰色。翅膀黑色。丝光椋鸟常在农田和村落等人类居住的区域活动和觅食。喜结群,丝光椋鸟喜结群于地面觅食,取食植物果实、种子和昆虫,爱栖息于电线、丛林、果园及农耕区,筑巢于洞穴中。除繁殖期成对活动外,常成3-5只的小群活动,偶尔亦见10多只的大群。常在地上觅食,有时亦见和其他鸟类一起在农田和草地上觅食。性较胆怯,见人即飞,鸣声清甜、响亮。冬季聚大群活动,夏季数量少,迁徙时成大群。主要以昆虫为食,尤其喜食地老虎、甲虫、蝗虫等农林业害虫, 也吃桑葚、榕果等植物果实与种子。繁殖期5-7月,营巢于树洞和屋顶洞穴中。</p> <p>  64:北方中杜鹃_5月马兰拍于污水处理厂步道</p><p> 北方中杜鹃,是鹃形目杜鹃科杜鹃属的鸟类。由中杜鹃Cuculus saturatus 亚种提升为种。体型略小(26厘米)的灰色杜鹃。腹部及两肋多具宽的横斑。</p><p>雄鸟及灰色雌鸟:胸及上体灰色,尾纯黑灰色而无斑,下体皮黄色具黑色横斑。亚成鸟及"hepatic"雌鸟:上体棕褐色且密布黑色横斑,近白的下体具黑色横斑直至颏部。虹膜-红褐色;眼圈-黄色;嘴-角质色;脚-橘黄色。叫声:音为四声而无调。似戴胜叫声但常有带喉音过门的kkukh,有时后面还接着一连串平静的bu bu声。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与大杜鹃及四声杜鹃区别在于胸部横斑较粗较宽,鸣声也有异。棕红色型雌鸟与大杜鹃雌鸟区别在腰部具横斑。</p> <p>  63:红翅旋壁雀_2019年10月拍于龙爪子</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红翅旋壁雀,是旋壁雀属的鸟类,俗名爬树鸟、石花儿、爬岩树。原分类为鳾科鸟类,现独立为旋壁雀科。常在岩崖峭壁上攀爬,两翼轻展显露红色翼斑。多生活于非树栖高山型、栖息在悬崖和陡坡壁上以及或栖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带中的山坡壁上。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欧洲南部。</p> <p>  62:蓝喉太阳鸟_5月拍于苍水</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蓝喉太阳鸟: 小型鸟类,雄鸟体长13-16cm,雌鸟体长9-11cm。嘴细长而向下弯曲,雄鸟前额至头顶、颏和喉辉紫蓝色,背、胸、头侧、颈侧朱红色,耳后和胸侧各有一紫蓝色斑,在四周朱红色衬托下甚醒目,腰、腹黄色,中央尾羽延长,紫蓝色。雌鸟上体橄榄绿色,腰黄色,喉至胸灰绿色,其余下体绿黄色。</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蓝喉太阳鸟栖息于海拔1000-3500m的常绿阔叶林、沟谷季雨林和常绿、落叶混交林中。常单独或成对活动,也见3-5只或10多只成群,彼此保持一定距离,活动在盛开花朵的树丛间或树冠层寄生植物花丛中,很少到近地面的花朵间觅食。主要以花蜜为食,也吃昆虫等动物性食物。</p> <p>  61:池鹭_9月拍于岚河边</p><p> 池鹭,是鹈形目鹭科池鹭属的鸟类。中文俗名:红毛鹭、中国池鹭、红头鹭鸶、沙鹭、花窖子、沼鹭(台湾)、田螺鹭、穿背心、田牛汉(海南)、花鹭鸶(云南)、花洼子(东北)、交胪、紫邬头、茭鸡。系典型涉禽类,体羽在胸、喉部白色,繁殖期间头和颈栗红色,背羽紫黑色。池鹭喜活动于沼泽、稻田、鱼塘、湖泊河流的浅水处,在水中趟水行走觅食,栖息于竹林、树林的枝干中,有时三五只小群活动。</p> <p>  60:黑枕黄鹂_中坝(5月)</p><p> 黑枕黄鹂,是雀形目黄鹂科黄鹂属的鸟类。俗称黄鹂、黄莺、黄鸟、金衣公子等,黑枕黄鹂的体羽大部分呈金黄色,两翅及尾呈黑色,在头部通过眼有一条宽阔的黑纹,嘴呈粉红色,脚呈铅色,是一种非常美丽的鸟,为夏候鸟。习性: 常单独或成对活动,有时也见呈3-5只的松散群。主要在高大乔木的树冠层活动,很少下到地面。繁殖期间喜欢隐藏在树冠层枝叶丛中鸣叫,鸣声清脆婉转,富有弹音,并且能变换腔调和模仿其他鸟的鸣叫,清晨鸣叫最为频繁,有时边飞边鸣,飞行呈波浪式。栖于开阔林、人工林、园林、村庄及红树林。成对或以家族为群活动。常留在树上但有时下至低处捕食昆虫。飞行呈波状,振翼幅度大,缓慢而有力。</p> <p>  59:小灰山椒鸟_史建平6月拍于茅坡</p><p> 小灰山椒鸟,是雀形目鹃鵙科山椒鸟属的鸟类。体小(18厘米)的黑、灰及白色山椒鸟。前额明显白色,与灰山椒鸟的区别在腰及尾上覆羽浅皮黄色,颈背灰色较浓,通常具醒目的白色翼斑。雌鸟似雄鸟,但褐色较浓,有时无白色翼斑。</p> <p>  58:苍背山雀_5月拍于植物园</p><p> 苍背山雀,是雀形目山雀科山雀属的鸟类。是从大山雀的亚种分化出来的。苍背山雀肩、背部及背覆羽中灰色 下体呈单调的中灰色,腋部深灰色。苍背山雀与大山雀、远东山雀的详细区别请参考词条大山雀。</p> <p>  57:点胸鸦雀_5月拍于西窑</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点胸鸦雀,是莺科鸦雀属类生物。分布于印度、孟加拉以及中国南部(北抵甘肃和陕西等省、向南包括中南半岛北部与中国相邻的山地)等地。体大(18厘米)而有特色的鸦雀。特征为胸上具深色的倒"V"字形细纹。头顶及颈背赤褐,耳羽后端有显眼的黑色块斑。上体余部暗红褐色,下体皮黄色。虹膜-褐色;嘴-橘黄;脚-蓝灰。叫声:8~10声快而响的圆润哨音whit,音调不变;也有群鸟唧啾声及嘶嘶叫声chut-chut-chut。栖于灌丛、次生植被及高草丛。</p><p><br></p> <p>  56:白眉姬鹟_5月拍于植物园</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白眉姬鹟,是雀形目鹟科姬鹟属的鸟类。不仅羽色艳丽,鸣声婉转悠扬,而且全以昆虫为食,是重要的森林益鸟,在森林保护中具有重要意义。雄鸟:体小(13厘米)的黄、白及黑色的鹟。腰、喉、胸及上腹黄色,下腹、尾下覆羽白色,其余黑色,仅眉线及翼斑白色。雌鸟:上体暗褐,下体色较淡,腰暗黄。</p> <p>  55:黑短脚鹎_5月拍于西窑 </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俗名别名:黑翅山椒鸟、平尾龙眼,体态特征:体大而有特色的鸦雀。特征为胸上具深色的倒"V"字形细纹。头顶及颈背赤褐,耳羽后端有显眼的黑色块斑。上体余部暗红褐色,下体皮黄色。虹膜-褐色;嘴-橘黄;脚-蓝灰。习性:栖于灌丛、次生植被及高草丛。</p><p><br></p><p><br></p> <p>  54:松雀鹰_5月史建平拍于植物园</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松雀鹰东南亚种,中等体型(33厘米)的深色鹰。似凤头鹰但体型较小并缺少冠羽。成年雄鸟:上体深灰色,尾具粗横斑,下体白,两胁棕色且具褐色横斑,喉白而具黑色喉中线,有黑色髭纹。雌鸟及亚成鸟:两胁棕色少,下体多具红褐色横斑,背褐,尾褐而具深色横纹。亚成鸟胸部具纵纹。生活习性:在林间静立伺机找寻爬行类或鸟类猎物。</p> <p>  53:荒漠伯劳_5月拍于中坝</p><p> 荒漠伯劳,是雀形目伯劳科伯劳属的鸟类。又叫做棕尾伯劳。此鸟种之前被认为和红尾伯劳、红背伯劳同种。因羽色灰黄色而得名。体型较小(19厘米)的偏灰色伯劳。雄鸟:整个上体浅沙灰色;过眼纹黑色(但无眼先带);眉纹白;尾棕色,尾上覆羽棕黄;翼镜白色。雌鸟:较雄鸟色暗,下体具黑色细小的鳞状斑纹。 </p> <p>  52:栗背伯劳_5月拍于中坝</p><p> 栗背伯劳,是雀形目伯劳科伯劳属的鸟类。英文名直译为缅甸伯劳。不常见,不怯生。栖息于山地乔木及灌丛地带,也常停立在枝头、村寨附近的篱笆或电线上,注视地面昆虫并捕食,主要栖息于栖息在山地乔木及灌丛地带。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缅甸。</p> <p> 51:虎纹伯劳_秦传萍5月拍于植物园</p><p> 虎纹伯劳,是雀形目伯劳科伯劳属的鸟类。俗名花伯劳、虎伯劳、虎鹎、粗嘴伯劳、厚嘴伯劳、虎花伯劳、三色虎伯劳。成鸟头灰色,上体和两胁具横斑。一般栖息于树林、分布自平原至丘陵、山地,喜栖于疏林边缘以及巢址选在带荆棘的灌木及洋槐等阔叶树。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尼西亚爪哇。中等体型(19厘米)、背部棕色的伯劳。较红尾伯劳明显嘴厚、尾短而眼大。雄鸟:顶冠及颈背灰色;背、两翼及尾浓栗色而多具黑色横斑;过眼线宽且黑;下体白,两胁具褐色横斑。雌鸟似雄鸟但眼先及眉纹色浅。亚成鸟为较暗的褐色,眼纹黑色具模糊的横斑;眉纹色浅;下体皮黄,腹部及两胁的横斑较红尾伯劳为粗。 </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性凶猛,不仅捕虫为食,还会袭击小鸟和鼠类。</p> <p>  50:综背伯劳_史建平7月拍于西窑</p><p> 棕背伯劳,是雀形目伯劳科伯劳属的鸟类。俗称桂来姆、黄伯劳,英文名直译为长尾伯劳。棕背伯劳特征是粗黑的贯眼纹或顶冠、黑翅、尾长尾黑,上体偏灰,下体偏棕。</p><p><b>生活习性</b></p><p>除繁殖期成对活动外,多单独活动。常见在林旁、农田、果园、河谷、路旁和林缘地带的乔木树上与灌丛中活动,有时棕背伯劳也在田间和路边的电线上东张西望,一旦发现猎物,立刻飞去追捕,然后返回原处吞吃。</p><p>性凶猛,嘴爪均强健有力,善于捕食昆虫、鸟类及其他动物,甚至能击杀比它自己还大的鸟,如鹧鸪之类。平时常栖止于芦苇梢处,东瞻西望,一见地上有食物,就直下捕杀。亦能在空中捕食飞行的昆虫和小鸟。</p><p><br></p> <p>  49:灰背伯劳-7月拍于污水处理厂</p><p> 灰背伯劳,是雀形目伯劳科伯劳科,主要栖息于自平原至海拔4000m 的山地疏林地区、在农田及农舍附近较多、常栖息在树梢的干枝或电线上以及在榆、槐等阔叶树或灌木上筑巢。以昆虫为主食。</p><p>体型略大(25厘米)而尾长的伯劳。似棕背伯劳但区别在上体深灰色,仅腰及尾上覆羽具狭窄的棕色带。</p><p>习性及叫声均似棕背伯劳。甚不惧人。</p><p>栖息于自平原至海拔4000m的山地疏林地区,在农田及农舍附近较多。常栖息在树梢的干枝或电线上,俯视四周以抓捕猎物。以昆虫为主食,以蝗虫、蝼蛄、虾蜢、金龟(虫甲)、鳞翅目幼虫及蚂蚁等最多,也吃鼠类和小鱼及杂草。</p> <p>  48:金腰燕_5月拍于柑州坝&nbsp;&nbsp;&nbsp;</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金腰燕,为燕科燕属的鸟类,体长约17厘米,体重18克,寿命15年。喙短而宽扁,基部宽大,呈倒三角形,上喙近先端有一缺刻;口裂极深,嘴须不发达。翅狭长而尖,尾呈叉状,形成“燕尾”,脚短而细弱,趾三前一后。多见于山间村镇附近的树枝或电线上。最显著的标志是有一条栗黄色的腰带,因此又名赤腰燕。生活习性与家燕相似,不同的是它常停栖在山区海拔较高的地方。有时和家燕混飞在一起,飞行却不如家燕迅速,常常停翔在高空,鸣声较家燕稍响亮。</p> <p>  47:暗绿绣眼鸟_5月拍于西窑</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暗绿绣眼鸟:共有9个亚种,小型鸟类,体长9-11cm。上体绿色,眼周有一白色眼圈极为醒目。下体白色,颏、喉和尾下覆羽淡黄色。 此鸟性活泼,在林间的树枝间敏捷地穿飞跳跃。鸣叫声似“滑儿,滑-儿,滑-儿”,婉转动听。非繁殖季节亦有集群之习性,冬季能达50-60只。多在南方,主要在阔叶林营巢,巢小而精致,为吊篮式,隐藏在浓密的枝叶间,不易发现。主要以昆虫和一些植物为食物。 </p> <p>  46:绿背山雀_刘武老师5月拍于柑州坝</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绿背山雀,也叫青背山雀,是一种栖息于中低海拔山区的雀鸟。绿背山雀是一种体型略大(约13厘米)的山雀。在中国其分布仅与白腹的大山雀亚种有重叠。绿背山雀雄雌同形同色,最为显眼的是肩部绿色区域与颈部黑色区域交界处有一条细的亮黄色环带。与大山雀一样,绿背山雀亦受到非法鸟类贸易的威胁,绿背山雀属于稀有鸟种。</p> <p>  45:蓝翡翠_7月拍于污水处理厂</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蓝翡翠,是翠鸟科翡翠属的鸟类。体长雄性278-310毫米,雌性250-310毫米;寿命10年。是一种以蓝色、白色及黑色为主的翡翠鸟。以头黑为特征,翼上覆羽黑色,上体其余为亮丽华贵的蓝紫色。两胁及臀沾棕色。飞行时白色翼斑显见。主要是留鸟,部分为夏候鸟,嘴粗长似凿,基部较宽,嘴峰直,峰脊圆,两侧无鼻沟;翼圆,第1片初级飞羽与第7片初级飞羽等长或稍短,第2、3、4片几近等长;初级飞羽基部具白色斑;尾圆形。以鱼为食,也吃虾、螃蟹、蟛蜞和各种昆虫。常单独站立于水域附近的电线杆顶端,或较为稀疏的枝丫上,伺机猎取食物。晚间到树林或竹林中栖息。</p> <p>  44:发冠卷尾_5月拍于中坝</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发冠卷尾,是中型鸟类,体长28-35厘米。通体绒黑色缀蓝绿色金属光泽,额部具发丝状羽冠,外侧尾羽末端向上卷曲。栖息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脚沟谷地带,多在常绿阔叶林、次生林或人工松林中活动。单独或成对活动,很少成群。主要在树冠层活动和觅食,树栖性。主要以金龟甲、金花虫、蝗虫、蚱蜢、竹节虫、椿象、瓢虫、蚂蚁、蜂、蛇、蜻蜓、蝉等各种昆虫为食。</p><p><br></p><p><br></p> <p>  43:白冠燕尾_史建平7月拍于蒋家关</p><p> 白冠燕尾,是雀形目鹟科燕尾属的鸟类。黑白色鸟类,体长25-27cm。腰和腹白色,两翅黑褐色具白色翅斑。尾黑色具白色端斑,尾羽长短不一,整个尾部呈黑白相间状,极为醒目。栖息于山涧溪流与河谷沿岸,常单独或成对活动。性胆怯,平时多停息在水边或水中石头上,或在浅水中觅食,主要以水生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p> <p> 42:黄鹡鸰_5月拍于苍水</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黄鹡鸰, 体型大小和山鹡鸰差不多,体长15~18厘米。头顶蓝灰色或暗色。上体橄榄绿色或灰色、具白色、黄色或黄白色眉纹。飞羽黑褐色具两道白色或黄白色横斑。尾黑褐色,最外侧两对尾羽大都白色。下体黄色。 喜稻田、沼泽边缘及草地。常结成甚大群,在牲口及水牛周围取食。群鸟飞行时发出尖细悦耳的tsweep声,结尾时略上扬。鸣声为重复的叫声间杂颤鸣声。</p><p><br></p> <p> 41:山斑鸠_4月拍于植物园</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山斑鸠,是鸽形目鸠鸽科斑鸠属的鸟类。也叫山鸠、金背鸠、金背斑鸠、麒麟斑、麒麟鸠、雉鸠、棕背斑鸠、东方斑鸠、绿斑鸠、山鸽子、花翼、大花鸽、大花斑。上体具深色扇贝状羽缘,颈侧具黑白色条纹形成的图案,亚成鸟无此图案。包括两个亚种。山斑鸠分别分布在西伯利亚中部和中亚地区,冬天大部分种群会迁徙;成对或单独活动,与珠颈斑鸠在食性、活动区域、夜间栖息环境等方面基本相似。</p><p>分布状况:常见且分布广泛。亚种meena在中国西部及西北部为留鸟;指名亚种为西藏南部至中国东北部大多数地区的留鸟或夏季繁殖鸟;成对或单独活动,多在开阔农耕区、村庄及房前屋后、寺院周围,或小沟渠附近,取食于地面。</p><p><br></p> <p>  40:戴胜_4月拍于龙爪子</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戴胜,共有9个亚种。头顶具凤冠状羽冠;嘴形细长,栖息于山地、平原、森林、林缘、路边、河谷、农田、草地、村屯和果园等开阔地方,尤其以林缘耕地生境较为常见。以虫类为食,在树上的洞内做窝。性活泼,喜开阔潮湿地面,长长的嘴在地面翻动寻找食物。有警情时冠羽立起,起飞后松懈下来。每年5、6月份繁殖,选择天然树洞和啄木鸟凿空的蛀树孔里营巢产卵,有时也建窝在岩石缝隙、堤岸洼坑、断墙残垣的窟窿中。每窝产卵7-9枚。主要分布在欧洲、亚洲和北非地区,在中国有广泛分布。是以色列国鸟。</p> <p>  39:松鸦_4月拍于塔园村</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松鸦:是中型鸟类,共有34个亚种。体长28-35厘米。翅短,尾长,羽毛蓬松呈绒毛状。头顶有羽冠,遇刺激时能够竖直起来。羽色随亚种而不同,云南亚种额白,头顶黑色。其余亚种额和头顶红褐色,口角至喉侧有一粗著的黑色颊纹。上体葡萄棕色,尾上覆羽白色,尾和翅黑色,翅上有辉亮的黑、白、蓝三色相间的横斑,极为醒目。松鸦是山林鸟,一年中大多数时间都在山上,很少见于平地。针叶林和阔叶林或针阔叶混交林中均可遇见。一般都远离人居。秋天到后,开始过着游荡生活,偶然会于城郊住宅附近见到。平常多见一对活动,秋后有结群现象,栖息在树顶上,在山上却较活跃,特别是繁殖前期。春末及夏天以昆虫为主,也吃蜘蛛、鸟雏、鸟卵等。</p> <p>  38:白鹭_7月拍于廊桥边</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白鹭,别名小白鹭、白鹭鸶、白翎鸶,中型涉禽,属于鹭科白鹭属。白鹭属共有13种鸟类,其中有大白鹭、中白鹭、白鹭(小白鹭)、黄嘴白鹭和雪鹭体羽皆是全白,世通称白鹭。大白鹭体型大,既无羽冠,也无胸饰羽,中白鹭体型中等,无羽冠但有胸饰羽;白鹭和雪鹭体型小,羽冠及胸饰羽全有。习性:喜稻田、河岸、沙滩、泥滩及沿海小溪流。成散群进食,常与其他种类混群。有时飞越沿海浅水追捕猎物。夜晚飞回栖处时呈"V"字队形。与其他水鸟一道集群营巢。</p> <p>  37:苍鹭_9月拍于龙爪子</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苍鹭,又称灰鹭,为鹭科鹭属的一种涉禽,也是鹭属的模式种。是欧亚大陆与非洲大陆的湿地中极为常见的水鸟。大型水边鸟类,头、颈、脚和嘴均甚长,因而身体显得细瘦。上体自背至尾上覆羽苍灰色;尾羽暗灰色;两肩有长尖而下垂的苍灰色羽毛,羽端分散,呈白色或近白色;初级飞羽、初级覆羽、外侧次级飞羽黑灰色,内侧次级飞羽灰色;大覆羽外翈浅灰色,内翈灰色;中覆羽、小覆羽浅灰色;三级飞羽暗灰色,亦具长尖而下垂的羽毛。栖息于江河、溪流、湖泊、水塘、海岸等水域岸边及其浅水处,也见于沼泽、稻田、山地、森林和平原荒漠上的水边浅水处和沼泽地上。常单独的涉水于水边浅水处,或长时间的在水边站立不动,颈常曲缩于两肩之间,并常以一脚站立,另一脚缩于腹下,站立可达数小时之久而不动。飞行时两翼鼓动缓慢,颈缩成'Z'字形,两脚向后伸直,远远的拖于尾后。晚上多成群栖息于高大的树上休息。</p><p><br></p> <p>  36:红嘴相思鸟_4月拍于植物园</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红嘴相思鸟,小型鸟类,体长13-16cm。嘴赤红色,上体暗灰绿色、眼先、眼周淡黄色,耳羽浅灰色或橄榄灰色。两翅具黄色和红色翅斑,尾叉状、黑色,颏、喉黄色,胸橙黄色。 栖息于海拔1200-2800m的山地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混交林、竹林和林缘疏林灌丛地带。除繁殖期间成对或单独活动外,其他季节多成3-5只或10余只的小群,有时亦与其他小鸟混群活动。主要以毛虫、甲虫、蚂蚁等昆虫为食,也吃植物果实、种子等植物性食物,偶尔也吃少量玉米等农作物。</p> <p>  35:翠鸟_8月拍于廊桥河边</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翠鸟属中型水鸟。自额至枕蓝黑色,密杂以翠蓝横斑,背部辉翠蓝色,腹部栗棕色;头顶有浅色横斑;嘴和脚均赤红色。从远处看很象啄木鸟。因背和面部的羽毛翠蓝发亮,因而通称翠鸟。食物以鱼类为主,兼吃甲壳类和多种水生昆虫。共15种,48个亚种。中国有3种:斑头翠鸟、蓝耳翠鸟和普通翠鸟。最后一种常见,分布也广。</p> <p>  34:红嘴蓝鹊_10月拍于植物园</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红嘴蓝鹊,是大型鸦类,体长54-65厘米。嘴、脚红色,头、颈、喉和胸黑色,头顶至后颈有一块白色至淡蓝白色或紫灰色块斑,其余上体紫蓝灰色或淡蓝灰褐色。尾长呈凸状具黑色亚端斑和白色端斑。下体白色。 黄嘴蓝鹊外形和羽色和该种非常相似,但黄嘴蓝鹊嘴为黄色,头部仅枕有白色块斑。区别仍很明显,野外不难识别。</p> <p>  33:黄臀鹎(bei)_4月拍于碗场坝</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黄臀鹎,外形大小与红耳鹎相似,体长17-21cm。额至头顶黑色,无羽冠或微具短而不明的羽冠。下嘴基部两侧各有一小红斑,耳羽灰褐或棕褐色,上体土褐色或褐色。颏、喉白色,其余下体近白色,胸具灰褐色横带,尾下覆羽鲜黄色。栖息于中低山和山脚平坝与丘陵地区的次生阔叶林、栎林、混交林和林缘地区。常作季节性的垂直迁移,夏季多沿河谷上到山中部地区,海拔高度随地区而不同。通常3-5只一群,亦见有10多只至20只的大群,有时亦见与红臀鹎、红耳鹎混群。善鸣叫,鸣声清脆洪亮。主要以植物果实与种子为食,也吃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但幼鸟几全以昆虫为食。</p> <p>  32:灰鹡鸰_4月拍于柑州坝</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灰鹡鸰,是雀形目鹡鸰科的鸟类,属中小型鸣禽,体长约19厘米。与黄鹡鸰的区别在上背灰色,飞行时白色翼斑和黄色的腰显现,且尾较长。体型较纤细。喙较细长,先端具缺刻;翅尖长,内侧飞羽(三级飞羽)极长,几与翅尖平齐;尾细长,外侧尾羽具白,常做有规律的上、下摆动;腿细长后趾具长爪,适于在地面行走。经常成对活动或结小群活动。以昆虫为食。觅食时地上行走,或在空中捕食昆虫。</p> <p>  31:喜鹊_4月拍于苦桃湾</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喜鹊,是鸟纲鸦科的一种鸟类。共有10个亚种。体长40~50厘米,雌雄羽色相似,头、颈、背至尾均为黑色,并自前往后分别呈现紫色、绿蓝色、绿色等光泽,双翅黑色而在翼肩有一大形白斑,尾远较翅长,呈楔形,嘴、腿、脚纯黑色,腹面以胸为界,前黑后白。留鸟。</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栖息地多样,常出没于人类活动地区,喜欢将巢筑在民宅旁的大树上。全年大多成对生活,杂食性,在旷野和田间觅食,繁殖期捕食昆虫、蛙类等小型动物,也盗食其他鸟类的卵和雏鸟,兼食瓜果、谷物、植物种子等。每窝产卵5~8枚。卵淡褐色,布褐色、灰褐色斑点。雌鸟孵卵,孵化期18天左右,1个月左右离巢。</p> <p>  30:白鹡鸰_7月拍于污水处理厂</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白鹡鸰&nbsp;:是雀形目鹡鸰科的鸟类,属小型鸣禽,全长约18厘米,翼展31厘米,体重23克,寿命10年。体羽为黑白二色。栖息于村落、河流、小溪、水塘等附近,在离水较近的耕地、草场等均可见到。经常成对活动或结小群活动。以昆虫为食。觅食时地上行走,或在空中捕食昆虫。飞行时呈波浪式前进,停息时尾部不停上下摆动。繁殖期在3-7月,筑巢于屋顶、洞穴、石缝等处,巢由草茎、细根、树皮和枯叶构成,巢呈杯状。每窝产卵4-5枚。</p> <p>  白鹡鸰雌鸟</p> <p>  29:灰头麦鸡_9月拍于龙城步道</p><p> 灰头麦鸡,是鸻形目鸻科麦鸡属的鸟类。在中国大陆,分布于华北、华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体大的亮丽黑、白及灰色麦鸡。常成对或成小群活动。</p> <p>  28:灰雁_2019年10月拍于龙爪子</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灰雁:体长70-90厘米,翼展147-182厘米,体重2.5-4千克,寿命17年。体大而肥胖。嘴、脚肉色,上体灰褐色,下体污白色,飞行时双翼拍打用力,振翅频率高。脖子较长。腿位于身体的中心支点,行走自如。有扁平的喙,边缘锯齿状,有助于过滤食物。 </p><p>有迁徙的习性,迁飞距离也较远。喜群居,飞行时成有序的队列,有一字形、人字形等。主要栖息在不同生境的淡水水域中,常见出入于富有芦苇和水草的湖泊、水库、河口、水淹平原、湿草原、沼泽和草地。食物为各种水生和陆生植物的叶、根、茎、嫩芽、果实和种子等植物性食物,有时也吃螺、虾、昆虫等动物食物。为一夫一妻制,雌雄共同参与雏鸟的的养育。 &nbsp;&nbsp;</p> <p>  27:小鸊鹈_9月拍于岚河二桥</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小鸊鹈(piti),属小型游禽,体长25-32厘米,体重不足0.3千克。身体短胖,嘴裂和眼乳黄色,极为醒目。夏羽头和上体黑褐色;颊、颈侧和前颈红栗色;尾短小,极不明显,呈绒毛状,看似无尾羽;臀部呈灰白色;上胸灰褐色,其余下体白色;两胁灰褐色,后侧沾有红棕色。冬羽上体灰褐色,下体白色,颊、耳羽和颈侧淡棕褐色,前颈淡黄色,前胸和两胁淡黄褐色。游泳时频频潜水,身体浮出水面较多。栖息于湖泊、水塘、水渠、池塘和沼泽地带,也见于水流缓慢的江河和沿海芦苇沼泽中。食物主要为各种小型鱼类,也吃虾、蜻蜓幼虫、蝌蚪、甲壳类、软体动物和蛙等小型水生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p> <p>  26:北红尾鸲雄鸟_4月拍于民主</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北红尾鸲,是小型鸟类,体长13-15厘米。雄鸟头顶至直背石板灰色,下背和两翅黑色具明显的白色翅斑,腰、尾上覆羽和尾橙棕色,中央一对尾羽和最外侧一对尾羽外翈黑色。前额基部、头侧、颈侧、颏喉和上胸概为黑色,其余下体橙棕色。雌鸟上体橄榄褐色,两翅黑褐色具白斑,眼圈微白,下体暗黄褐色。 相似种红腹红尾鸲头顶至枕羽色较淡,多为灰白色,尾全为橙棕色,中央尾羽和外侧一对尾羽外翈不为黑色。主要栖息于山地、森林、河谷、林缘和居民点附近的灌丛与低矮树丛中。主要以昆虫为食,多以鞘翅目、鳞翅目、直翅目、半翅目、双翅目、膜翅目等昆虫成虫和幼虫为食,种数达50多种,其中约80%为农作物和树木害虫。</p> <p>  25:北红尾鸲雌鸟_7月拍于民主</p> <p>  24:红头长尾山雀_4月拍于植物园</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红头长尾山雀,属小型鸟类,体长9.5-11cm。头顶栗红色,背蓝灰色,尾长呈凸状,外侧尾羽具楔形白斑。颏、喉白色、喉中部具黑色块斑,胸、腹白色或淡棕黄色,胸腹白色者具栗色胸带和两胁栗色。是一种山林留鸟,主要栖息于山地森林和灌木林间,也见于果园、茶园等人类居住地附近的小林内。种群数量较丰富,又主要以昆虫为食,在植物保护中很有意义。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p> <p>  23:麻雀_5月拍于黄家河坝</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麻雀,是雀科雀属的鸟类,俗名霍雀、瓦雀、琉雀、家雀、老家贼、只只、嘉宾、照夜、麻谷、南麻雀、禾雀、宾雀,亦叫北国鸟(个别地方方言又称呼为:家雀、户巴拉)。雌雄同色,显著特征为黑色喉部、白色脸颊上具黑斑、栗色头部。喜群居。其中树麻雀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麻雀,其他种类如山麻雀、家麻雀比树麻雀少见,生活环境也有所区别。</p> <p>  22:白顶溪鸲_4月拍于碗场坝</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白顶溪鸲,是雀形目鸫科的鸟类,体长约19厘米,是黑色及栗色溪鸲。头顶及颈背白色,腰、尾基部及腹部栗色。雄雌同色。亚成鸟色暗而近褐,头顶具黑色鳞状斑纹。叫声为甚哀怨的尖亮上升音“tseeit tseeit”。鸣声为细弱的高低起伏哨音。</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特征为常立于水中或于近水的突出岩石上,降落时不停地点头且具黑色羽梢的尾不停抽动。求偶时作奇特的摆晃头部的炫耀。</p> <p>  21:黄腹山雀_3月拍于龙城步道</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黄腹山雀,小型鸟类,体长9~11厘米。雄鸟头和上背黑色,脸颊和后颈各具一白色块斑,在暗色的头部极为醒目。下背、腰亮蓝灰色,翅上覆羽黑褐色,中覆羽和大覆羽具黄白色端斑,在翅上形成两道翅斑,飞羽暗褐色,羽缘灰绿色;尾黑色,外侧一对尾羽大部白色;颏至上胸黑色,下胸至尾下覆羽黄色。雌鸟上体灰绿色,颏、喉、颊和耳羽灰白色,其余下体淡黄色绿色。相似种绿背山雀体型较大,腹有宽的黑色纵带,野外容易识别。 单独、成对或成小群,有时与其他种类混群。叫声似灰蓝山雀。高音的嘁嘁喳喳声及似责骂声。复杂鸣声包括高调颤音。</p> <p>  20:白颈鸦_9月拍于黑湾</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白颈鸦,是雀形目、鸦科的鸟类,全长约48厘米。除颈后、上背、颈侧及前胸为白色并形成颈圈外,其余部分均为黑色。栖息于平原、耕地、河滩、城镇及村庄。有时与大嘴乌鸦混群。以种子、昆虫、垃圾、腐肉等为食。常单独或成队活动,很少集群。</p> <p>  19:乌鸫_6月拍于西坡</p><p> 乌鸫,是雀形目鸫科鸫属的鸟类。俗名百舌、反舌、黑鸫、黑鸟、黑山雀、牛屎、八日雀、中国黑鸫、乌(春鸟)。全身黑色,但嘴黄色,鸣声嘹亮,春日尤善啭鸣,其声多变化,故又称"百舌"。常在田圃或疏林间地上觅食,以甲虫、蝗、蚊、蝇等多种昆虫为食,为农林益鸟,也掘食蚯蚓。受惊则飞上枝头,营巢于乔木上,雌性和初生的乌鸫嘴巴黑色,没有黄色的眼圏,但有一身褐色的羽毛和喙。</p> <p>  18:棕头鸦雀_4月拍于植物园</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棕头鸦雀,一种全长约12厘米。头顶至上背棕红色,上体余部橄榄褐色,翅红棕色,尾暗褐色。喉、胸粉红色,下体余部淡黄褐色的鸟类。常栖息于中海拔的灌丛及林缘地带,分布于自东北至西南一线向东的广大地区,为较常见的留鸟。 </p> <p>  17:领雀嘴鹎_4月拍于植物园</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领雀嘴鹎,为鹎科雀嘴鹎属的鸟类,俗名羊头公、中国圆嘴布鲁布鲁、绿鹦嘴鹎、青冠雀。小型鸟类,体长17-21cm。嘴短而粗厚、黄色,额和头顶前部黑色(台湾亚种为灰色)。上体暗橄榄绿色,下体橄榄黄色,尾黄绿色具暗褐色或黑褐色端斑。额基近鼻孔处有一白斑,喉黑色,前颈有一白色颈环。领雀嘴鹎是中国特有鸟类,种群数量较丰富,是山区常见鸟类之一。由于该鸟羽色艳丽,可供笼养观赏,应控制猎取。</p> <p>  16:红尾水鸲_10月拍于碗厂坝</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红尾水鸲(雄),是鸫科水鸲属的小型鸟类,雄鸟通体大都暗灰蓝色;翅黑褐色;尾羽和尾的上、下覆羽均栗红色。雌鸟上体灰褐色;翅褐色,具两道白色点状斑;尾羽白色、端部及羽缘褐色;尾的上、下覆羽纯白;下体灰色,杂以不规则的白色细斑。</p><p>活动于山泉溪涧中或山区溪流、河谷、平原河川岸边的岩石间、溪流附近的建筑物四周或池塘堤岸间。主要以昆虫为食,也吃少量植物果实和种子。</p> <p>  14:褐河乌_5月拍于孟石岭</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褐河乌,是雀形目河乌科的鸟类,全长约21cm。全身体羽深褐色;尾较短。嘴黑色,脚铅灰色。雌雄形态相似;幼鸟似成鸟,但体羽具斑纹。体羽较短而稠密。嘴较窄而直,嘴长与头几等长;上嘴端部微下曲或具缺刻;无嘴须,但口角处有短的绒绢状羽。鼻孔被膜遮盖。翅短而圆,初级飞羽10枚。尾较短,尾羽12枚。跗跖长而强,前缘具靴状鳞;趾、爪均较强。&nbsp;&nbsp;栖息于山涧河谷溪流露出的岩石上,飞行时常沿溪流,贴近水面飞行。以动物性食物为食,也吃一些植物叶子和种子。</p> <p>  13:普通鵟_4月拍于龙城步道</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普通鵟,属中型猛禽,体长50-59厘米。体色变化较大,上体主要为暗褐色,下体主要为暗褐色或淡褐色,具深棕色横斑或纵纹,尾淡灰褐色,具多道暗色横斑。飞翔时两翼宽阔,初级飞羽基部有明显的白斑,翼下白色,仅翼尖、翼角和飞羽外缘黑色 (淡色型)或全为黑褐色 (暗色型),尾散开呈扇形。翱翔时两翅微向上举成浅‘V’字形。主要栖息于山地森林和林缘地带,从海拔400米的山脚阔叶林到2000米的混交林和针叶林地带均有分布,常见在开阔平原、荒漠、旷野、开垦的耕作区、林缘草地和村庄上空盘旋翱翔。以森林鼠类为食。</p> <p>  12:斑头鸺鹠_4月拍于植物园 </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斑头鸺鹠,是鸱鸮科、鸺鹠属的鸟类。斑头鸺鹠为小型鸮类,体长20-26cm,是鸺鹠中个体最大者,面盘不明显,无耳羽簇。体羽褐色,头和上下体羽均具细的白色横斑;腹白色,下腹和肛周具宽阔的褐色纵纹,喉具一显著的白色斑。 斑头鸺鹠主要栖息于从平原、低山丘陵到海拔2000m左右的中山地带的阔叶林、混交林、次生林和林缘灌丛,大多在白天活动和觅食,能像鹰一样在空中捕捉小鸟和大型昆虫,主要以各种昆虫和幼虫为食,也吃鼠类、小鸟、蚯蚓、蛙和蜥蜴等动物。</p> <p>  11:大山雀_4月拍于植物园</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大山雀,中小型鸟类,体长13-15厘米。整个头黑色,头两侧各具一大型白斑。上体蓝灰色,背沾绿色。下体白色,胸、腹有一条宽阔的中央纵纹与颏、喉黑色相连。栖息于低山和山麓地带的次生阔叶林、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中,也出入于人工林和针叶林。性较活泼而大胆,不甚畏人。行动敏捷,常在树枝间穿梭跳跃,或从一棵树飞到另一棵树上,边飞边叫,略呈波浪状飞行,波峰不高。主要以金花虫、金龟子、毒蛾幼虫、蚂蚁、蜂、松毛虫、螽斯等昆虫为食。</p> <p>  10:白颊噪鹛_7月拍于民主</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白颊噪鹛,中型鸟类,体长21-25cm。雌雄羽色相似。前额至枕深栗褐色,眉纹白色或棕白色、细长,往后延伸至颈侧。背、肩、腰和尾上覆羽等其余上体包括两翅表面棕褐或橄榄褐色,尾栗褐或红褐色,飞羽暗褐色,外翈羽缘沾棕。颊、喉和上胸淡栗褐色或棕褐色,下胸和腹多呈淡棕黄色或淡棕色,两胁暗棕色。特征明显,野外容易识别。相似种画眉眼周白色,颊不为白色,明显可与之区别。 隐匿于次生灌丛、竹丛及林缘空,一般生活于平原至海拔2000米的高山地区以及活动于山丘、山脚及田野灌丛和矮树丛间。</p> <p>  9:白腰文鸟_7月拍于民主</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白腰文鸟,是小型鸟类,体长10-12厘米。上体红褐色或暗沙褐色、具白色羽干纹,腰白色,尾上覆羽栗褐色,额、嘴基、眼先、颏、喉黑褐色,颈侧和上胸栗色具浅黄色羽干纹和羽缘,下胸和腹近白色,各羽具“U”形纹。相似种斑文鸟腰不为白色,羽色亦不同。栖息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性好结群,除繁殖期间多成对活动外,其他季节多成群,常成数只或10多只在一起,秋冬季节亦见数十只甚至上百只的大群,群的结合较为紧密,无论是飞翔或是停息时,常常挤成一团。主要以稻谷、谷粒、草子、种子、果实、叶、芽等植物性食物为食,也吃少量昆虫等动物性食物。</p> <p>  8:绿翅短脚鹎_7月拍于民主</p><p>&nbsp;&nbsp;&nbsp; 绿翅短脚鹎,共有9个亚种。中型鸟类,体长20-26cm。头顶羽毛形尖、栗褐色具白色羽轴纹,在暗色的头部极为醒目。上体灰褐缀橄榄绿色,两翅和尾亮橄榄绿色。耳和颈侧红棕色,颏、喉灰色,胸灰棕褐色具白色纵纹,尾下覆羽浅黄色。栖息在海拔1000-3000m的山地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次生林、林缘疏林、竹林、稀树灌丛和灌丛草地等各类生境中。常呈3-5只或10多只的小群活动。多在乔木树冠层或林下灌木上跳跃、飞翔。主要以野生植物果实与种子为食,也吃部分昆虫,食性较杂。</p> <p>  7:红嘴鸦雀_4月拍于龙城步道</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红嘴鸦雀,为鹟科红嘴鸦雀属的鸟类。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尼泊尔北部。栖于亚高山森林、竹林及杜鹃灌丛。一般生活于夏季栖息于2700-3660米间茂红嘴鸦雀 密山林中的矮竹丛、杜鹃下层以及冬季下降到海拔1220米左右一带活动。</p> <p>  6:黄头鹡鸰_5月吴小琴拍于柑州坝</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黄头鹡鸰,是雀形目鹡鸰科的鸟类。体长约18厘米,体型较纤细,喙较细长,先端具缺刻;翅尖长,内侧飞羽(三级飞羽)极长,几与翅尖平齐;尾细长呈圆尾状,中央尾羽较外侧尾羽为长。多活动于水边,停息时尾上下摆动,单个或成对地寻食昆虫,飞行时呈波浪状起伏。在农田土块、树洞、岩缝中筑巢。巢呈杯状。以细草根、枯枝叶、草茎、树皮等构成,内铺兽毛,鸟羽等。每窝产卵4~6枚。夏季食物主要是昆虫,秋季兼食些草籽;为地栖鸟类,喜沼泽草甸、苔原带及柳树丛。</p> <p>  5:白胸苦恶鸟_9月拍于龙爪子</p><p> 白胸苦恶鸟,是鹤形目秧鸡科苦恶鸟属的鸟类。水鸟,又名白腹秧鸡。栖息于长有芦苇或杂草的沼泽地和有灌木的高草丛、竹丛、湿灌木、水稻田、甘蔗田中,以及河流、湖泊、灌渠和池塘边,也生活在人类住地附近,如林边、池塘或公园,在湖泊周围村落附近水域的水草中,普遍有白胸苦恶鸟活动,也见于近水的水稻田、麦田、紫穗槐和野蔷薇丛中。</p> <p>  4:黑水鸡_7月史建平拍于龙爪子</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黑水鸡,是鹤形目秧鸡科的鸟类,共有12个亚种。中型涉禽,体长24-35厘米。嘴长度适中,鼻孔狭长;头具额甲,后缘圆钝;嘴和额甲色彩鲜艳。翅圆形,第2枚初级飞羽最长,或第2枚和第3枚初级飞羽等长,第1枚约与第5枚或第6枚等长。尾下覆羽白色。趾很长,中趾不连爪约与跗蹠等长。趾具狭窄的直缘膜或蹼。通体黑褐色,嘴黄色,嘴基与额甲红色,两胁具宽阔的白色纵纹,尾下覆羽两侧亦为白色,中间黑色,黑白分明,甚为醒目。脚黄绿色,脚上部有一鲜红色环带,亦甚醒目。游泳时身体露出水面较高,尾向上翘,露出尾后两团白斑很远即能看见。栖息于灌木丛,蒲草,苇丛,善潜水,多成对活动,以水草,小鱼虾,水生昆虫等为食。</p> <p>  3:金翅雀_9月拍于污水处理厂</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金翅雀,又名金翅、绿雀。小型鸟类,体长12-14厘米。嘴细直而尖,基部粗厚,头顶暗灰色。背栗褐色具暗色羽干纹,腰金黄色,尾下覆羽和尾基金黄色,翅上翅下都有一块大的金黄色块斑,无论站立还是飞翔时都醒目。栖息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山脚和平原等开阔地带的疏林中。常单独或成对活动,秋冬季节也成群,有时集群多达数十只甚至上百只。主要以植物果实、种子、草子和谷粒等农作物为食。</p> <p>  2:灰山椒鸟_7月史建平拍于中坝</p><p> 灰山椒鸟,是雀形目鹃鵙科山椒鸟属的鸟类。俗名宾灰燕儿、十字鸟、呆鸟。罕见于高至海拔900米的落叶林地及林缘。在树层中捕食昆虫。飞行时不如其他色彩艳丽的山椒鸟易见。可形成多至15只鸟的小群。</p> <p>  1:灰卷尾_7月拍于西窑</p><p> 灰卷尾,是雀形目卷尾科卷尾属的鸟类。俗称灰龙眼燕、白颊卷尾。全身暗灰色,眼先及头之两侧为纯白色,故又有白颊卷尾之称,不同亚种颜色深浅不一。主要栖息于平原丘陵地带、村庄附近、河谷或山区以及停留在高大乔木树冠顶端或山区岩石顶上。主要以昆虫为食,如蝽象、白蚁和松毛虫,也吃植物种子。</p> <p class="ql-block">  放松心情、快乐摄影。眼里,是幽幽的山林绿意;耳边,是自然的鸟语花香;心中,是世事通透的安然,携一缕灿烂阳光,听一路惠风和畅,守望内心的风景,体味生命的本真,任岁月温良如玉,只愿年华静好,余生无恙!</p>

拍于

鸟类

雀形目

黑色

白色

厘米

形目

雄鸟

俗名

椋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