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稚纯的美篇

王稚纯

<p>乀</p> <p> 故乡二题 </p><p> 王稚纯 </p><p> 一、村名溯源 </p><p>凡是在我国的行政区划图上标有古城、故城名称的小圆点,一定是说明此地在从前或说古时候这里曾经是一座古老的城池所在。我的故乡,山西省武乡县故城镇故城村,就是一座非常古老的城池,它坐落在我们居住星球的东经112度、北纬36度交叉点上。 </p><p> 故城村,这一带方圆八里的土地,据上世纪六十年代考古发现,其周边曾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遗物,证明此地约在四千年前就有人类居住了。而相传在我国的西周时期,这里已经形成了皋狼和甲氏国的城邑,战国时为涅氏城邑,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设立涅氏县,故城村,就是涅氏县的县城所在地。之后,又经历史上的两汉三国西东晋,南朝北朝到隋朝,历时八百余年,故城村一直是历朝历代所置涅县的县城治所。 </p><p> 那么,故城这个地名称谓,究竟起源于何年何月呢? 让我们还是采用清朝时信义村的拔贡程林宗乡贤在《新修大云寺记》中说的:“武乡故城镇,本汉涅氏县,自迁县于南亭川镇,遂以故城名”的说法吧。也即是说,在公元491年,武乡县县城迁到南亭川镇(今武乡故县镇)后,故城这个地名称谓才得以应用,并沿袭至今。 若依此说法计,故城这个地名称谓至今已有1500余年的悠久历史了。</p><p>二、城墙与寨堡 </p><p> 故城的历史悠久,但留给后人的地面上的文物古迹似乎不是很多,现只知有一座国宝级的大云寺。当初如不是作为国家粮食仓库而占用,恐也难逃文革的厄运。 故城村的四边上,分别有几墩断壁残垣静静地守立在那里,见证着这座古老村落两千余年沧海桑田的历史变迁。它就是曾经保护着这座古老村落的黄土城墙。 </p><p> 近年,经考古专家初步勘察,已断定这几段黄土残墙的存留年代,是为我国历史上的战国至汉代时期所筑,它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p><p> 我家小院就坐落在村子西南角一处叫土门则的地界上,小院西楼房的背后,就有一段南北走向约20米长的古城墙。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随母亲乡居八载,担水拉柴,打场背粮,每天都要和这段古城墙擦肩而过,印象极深。听乡邻们说,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时,这段城墙比现今还要长,当年,为方便人们的日常生活,如需到村西南边地上新踩出的一片场地上(八队场房)打晒粮食、如需到西街井上担水吃用、再如每到秋天的时节,为高粱、玉米秸秆的回收而便于小平车的进出等,便在这段城墙上凿出一个大豁口。 </p><p> 从凿出的这段城墙横断面看,底部足有四五尺宽,高则有两丈许,土质细密坚硬,但部分墙的顶端,经常年的风吹日晒雨淋,有的地方也已出现裂缝,似有随时坍塌的样子。 </p><p> 我对这段城墙可说是有着很深的感情的,它不仅见证着这座古老村庄的悠久历史,同时它也见证了我青年时期的学习生活轨迹。为更深地了解这段城墙的故事,我翻阅古县志,寻访知情人。同村同学高应林,程俊文,李小货,李生元告诉我,咱村的四周都有几段这样残存的老城墙,并拍了照片,绘制了位置图。 </p><p> 我将老同学们提供的村中残存城墙的位置,以点连线,竟勾勒出一幅两千多年前古皋狼城邑或是甲氏国城邑的草图,并请老同学程俊文以步量法测出了四围城墙的长度,结果是:东西约为325步,南北约为215步。显示出这是一座东西略长,南北稍窄的矩形城邑。这说的是故城的里城墙。 故城的北面、西面和东面还有一道外城墙,长宽距离都有里城墙的数十倍,至今犹有数处残存。这道外城墙,我的印象不深,加之没有详细的考察,或可留待以后再说吧。 </p><p> 由故城的城墙,我联想到了另外两个地界。那就是南寨底和东寨底。南寨底和故城的南街紧紧相连,东寨底距故城只里把许。顾名思义,这是两个古老的寨堡,一个在故城的南面,一个在故城的东面。南寨底的老寨墙至今犹有残存,从其遗址看,方方正正。据说还有烽火台的遗存。说明这座寨堡在军事上有向周边传递紧急信息的重要作用。而东寨底也应是这样类似的格局与规模和作用。这两座寨堡型犄角势,面对着南河(涅河),从东南方护卫着身后的故城。对保境安民,抵御外敌入侵起着重要的作用。 </p><p> 并非欲做家乡的实地考古,皆因心系山野的这片热土。 </p><p> 故城的父老乡亲们呀!让我们悉心地保护好这几段曾经守护了我们这座村庄两千多年的古老城墙吧。 </p><p> 故城的古老城墙呀!你曾在这片热土地上忠实地守护了两千多年,请你再继续护卫这座村庄绵延不息的万物生灵吧! 2020.3.19</p> <p>村西南角的残存城墙。</p> <p>大城寨墙。</p> <p>大城寨墙。</p> <p>村东南角的残存城墙。</p> <p>故城村老地名平面图,其中双线是构勒出的战国时代或汉代的涅县城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