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轮滚滚疫路忙 方向盘盘故事多

美友5447496

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不是抗疫先锋,却时刻冲锋在前;他们不是白衣天使,却照样就死扶伤。他们单脚踏油门,疫路身影忙忙;他们双手把方向,疫线故事多多。<div><br><b>故事一: 就为一句话</b><br> “刚开始接触发热患者时大家也害怕,毕竟不知道发热患者是不是感染者。所以每次接送发热患者我们都做好全方位的防护,每次出诊归来,都会对车辆进行全面消毒,急诊科的医护人员还对我们几个队员进行了系统的防护培训,慢慢地大家也就不害怕了。我们车队共9人,其中6名是共产党员,有6名是退伍军人,非常时期我们退役不退伍,转战没有硝烟的战场,应该起到模范带头作用。”队长李瑞丹介绍说。</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县一院急救中心“120”救护车队</h5> 李瑞丹说的车队可不是一般的车队,它是“来得真及时”的县一院急救中心“120”救护车队;他说的队员是李瑞敏、许振刚、王洋、李瑞鹏、刘欣、王传文、张亮、韩学平等8人,他们个个是英雄。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120车队司机在练习穿脱防护服</h5> 从1月22日起, “120”救护车队除应对频繁的日常出诊外,还多了一项特殊使命,接送县内发热患者。哪怕只是小小的发热,车队司机做的也是最危险的事,因为接送的人员中可能就有新冠肺炎患者。如果防护措施做的不够全面,就会有极大概率被感染;即便你再注意,谁也不敢保证就一定是安全的。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左王传文寒夜出车高官镇接韩国返乡人员 </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右王洋深夜出车高官镇接诊发热患者</h5> 拿自己的生命工作,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要有足够大的勇气。可每次拉响警笛那一刻,他们瞬间感到使命在肩、责任重大。只要120电话一响,司机们就要第一时间做好准备,随急诊医护人员立即出发,绝不能有任何耽误,救人刻不容缓。只要一声令下,救护车就要整装待发赶往机场、车站出勤防控,入户监测返乡人员体温,即使深夜也要出诊接送发热病人。为了节省防护服,车队司机有时甚至独自一人接送发热病人。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李瑞丹、李瑞敏雪山急救</h5> 春节期间县内交通管制,各小区、村镇也实行封闭管理,拨打120求助者特别多,救护车使用频率明显高了起来,车队主、副班司机都更加忙碌。所谓的休息时间,也都是在值班室里待命。他们没有一句怨言。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左许振刚出勤沈阳桃仙机场两天一夜 图右刘欣连续出征</h5> “生死时速”每天都在上演。每次出诊回来,能听到大夫说“来得真及时”,他们就觉得是最大的欣慰。<br><br><b>故事二:开往春天的救护车</b><br> 作为医院急救司机,他们每时每刻都属于医院、属于病人。前一秒还处于平安无事状态,下一秒可能就是脚踩油门飞驰在路上。在抗击疫情的救护工作中,他们总是协助医护人员搬、抬送病人,为患者尽着自己微薄的力量。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左王羽去祁家堡接武汉返乡发热人员 </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图中宋月朋去本溪送发热患者 图右任阔去高铁站接意大利回国人员</h5> 县二院救护车队4名勇士除了要接送发热患者,还要负责接送祁家堡火车站、草河口镇与通远堡镇交界处卡点值班人员和境外回国人员,也要载着医护人员入户监测返乡人员体温。特别是卡点人员每天半夜零点需要换班,零点之前他们是不能休息的。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队长隋庆斌检查车辆 左起隋庆斌、隋庆宏、张德金、孙玉阳、彭庆祥</h5> 隋庆斌有4名队友,他是县三院救护车队队长。他们除担负急诊急救运输患者的日常工作外,还全力承担起发热患者接送任务。每次出车前,大家都要仔细消毒救护车、认真学习司机防护培训知识、牢记安全驾驶常识。隋庆斌更是以身作则,总是一遍又一遍检查队员个人防护用品佩戴情况,左试右试车队通讯是否畅通。但凡有危险的事儿,他便第一个冲在前面。有些发热患者情绪激动,不配合医院采取的措施,他总是上前耐心细致地解释劝导;上级通报有武汉返乡人员坐当晚飞机返回,他主动请缨亲自驾驶救护车去沈阳桃仙机场接机,由于飞机晚点,他在机场一直等到下半夜1点多才接到返乡人员。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李殿军(左一) 北京接返入境人员 张松(右一)北京接返入境人员</h5> 县中医院号召工作人员驰援武汉,孟繁鹏、李殿君和张松他们三人毫不犹豫地报了名。他们三人均是救护车队司机,在抗击疫情的日子里,进村镇入社区测量返乡人员体温有他们,沈阳火车站接武汉返乡人员有他们,县城客运站和火车站测量来往乘客体温还有他们。他们每天从早六点工作执勤到晚八点,有时直至凌晨两点半才得以回家。目前李殿君和张松仍在北京接返入境人员。 一辆辆驶向抗疫一线的救护车,不仅承载着病人患者求生的希望,还承载着数万家庭春天的期许;一个个司职救护车辆的驾驶员,他们不仅要负责日常接诊任务,更时刻面临着发热患者的感染风险,他们的目的地同样是人性的春天。<br><br><b>故事三:单车独骑为哪般</b><br> 抗击疫情以来,他听到最多的电话,就是出车命令。即使晚上在家休息,也将手机放在枕头下面,声音开到最大,确保随叫随到。 他叫张雷,县卫健局专职司机。局机关25个部门40多人,工作职责都跟疫情防控关联。可局里就一辆车,司机也是就他一人儿,整天24小时疲于奔命。<br> 奔赴11个乡镇调研防疫工作,他接到命令就起程;深入197家基层医疗机构检查疫情防控,他饿着肚子就出发;跑遍11个卡点进行监督指导,冰天雪地他也要安全到达;赶往外地协调应急物资,三更半夜他爬起来就上岗……<br> 两个多月了,他一刻也没停歇下来。累了就在车里眯一会儿,渴了就喝口自带的凉茶,饿了就啃点自备的干粮。<br> 春节前后的辽东山区,春寒料峭,白天最高气温零下5度左右,晚上最低气温零下20度。每到达一处指定地点,待人们出去工作后,他随手就把暖风关掉,一个人在车里苦等,实在冻得受不住了,就拽件毯子盖在身上。同事心疼他问为什么不开空调,他回道:这样能省点油。<br> 有时工作到深夜,一天行程超过700公里;有些地方路面崎岖,山路上到处泛着冰碴儿,保障抗疫人员安全,零事故、零失误,他可一点也不含糊。<div><b><br>故事四:“老邹”不走</b><br> 县卫健中心2名临时工司机突然辞职不干了。<br> 此时正值疫情防控最严峻的时刻,库存物资消耗殆尽,急需联系省市调拨及多方渠道采购;各地严格管控进出,所有的物资都要自行提取;恰逢疑似病例和密接病例流调及采样高峰期;流调采样后要迅速转运市内;县内公共场所预防性消杀……<br>所有这些工作都离不开车辆的保障。<br> 怎么办?突来的坏消息,让中心的领导一下都傻了眼!<br> “老邹啊!咱们单位2名司机不干了……”主任王振礼无可奈何之下拨通了邹吉坤的电话。<br> 邹吉坤是县卫健中心老司机,人们都亲热的喊他“老邹”。 老邹今年已62岁,两年前就退休回了家。接到王主任的求救电话,还没等到电话那头把话说完,他穿上外衣便一头扎进夜色中。</div> 当天夜里他就开车去了辽阳。<div> 老邹一回来直接选择了最危险的防疫专用车辆,从此整天24小时值班值守,连续奋战60多天。物资补充采购无论是凌晨或是夜间,他从不退缩;到疑似病例家中流调或是采样,他回回没落下。在医用防护物资紧缺的情况下,戴只普通防护口罩,他照样开车冲向一线。<br> 有人问老邹,人都退休了为啥还不走,他笑答:疫情不走我咋走。<div><b><br>故事五:老想着干点啥</b><br> 他家是幸福的,上有八十岁的老母,下有已上小学的孙子,老伴温柔贤惠,儿子儿媳孝顺,一大家子四世同堂,其乐融融。<br> 他家是忙碌的,疫情突来,打破了生活的安逸平静,妻子和儿子、儿媳都是医护工作者,全家一直奋战在疫情防控工作上,孙子的网课都是八十岁的老母亲陪伴的。</div></div> 他是卫生院合同工司机,从1月26日开始就拉着同事们下乡排查武汉返乡人员,整天送体温计、了解情况。这个工作风险很大,甚至还有个别人不配合不理解,对身份查验及体温测量人员骂骂咧咧、推推搡搡,极易被感染。同事们体谅他上有小有小的,都想自己开车前往,不用他开车送。可他坚决的说:“这是我的职责,在疫情防控中,没有谁是旁观者。再说了冰天雪地的,我的职责和驾驶技术就是保障大家出行安全,我要和大家一起,积极完成抗疫工作。”<br> 他下乡从来都是积极配合同事们的防控工作,和大家一起耐心劝说个别有抗拒心理的群众,开展疫情防范知识宣传,告知医学观察的重要性,获得工作对象的理解。<br> 为保证车辆出行安全,能第一时间到达排查现场。每天上班后他都要检查车辆各项设备,认真仔细做着车辆保养和清洁。为了时刻保持清醒头脑,他滴酒不沾。 他虽然不是医务人员,但却要求自己符合医务人员标准。每次疫情防控培训学习,他都要参加,认真学习,弄不懂的不是问这个人就是问那个人,直到弄明白为止。遇到谁都是一句话:“别出门,戴口罩,注意自身防护。”<div> 自参加工作以来,从来没有固定的休息日。无论多晚,一有出诊任务,他立马出车,协助医护抢救患者;下乡检查,他尽其所能帮助安排秩序;医院后勤工作,他都能看在眼里,主动专研解决。<br> 他叫张吉庆,工作单位在清河城镇卫生院,除开车外还干着急诊急救、下乡检查、外出采买等等的活儿,心里老想着该干点啥。</div><div><br><b>故事六:“客串”司机知是谁</b><br> 抗疫形势吃紧的时候,人手明显不够用,有些人做起了 “客串”司机。</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公共卫生负责人金洪英 (女) 院长罗志强(左一)</h5> 小市镇卫生院的职工都居住在县城。疫情期间,往返单位和县城的公交车停发,他们无法到单位工作。罗志强是院长,金洪英是公共卫生负责人,尽管工作百事缠身,但他们还是主动抽出时间每天接送长白班职工上班,再把下夜班的医生和护士送回县城。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院长李军 医生张兴广</h5> 在任何时间,只要接到上级命令,他们就立刻毫不怨言充当起司机,无论是白天还是深夜,不管是狂风还是暴雪,数次给乡内187名返乡人员送达体温计并监测体温。他们是东营房乡卫生院院长李军和医生张兴广。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院长秦艳(左一) 党支部书记邓守江(左一)</h5> 防控疫情的卡点每天需要医护人员参与值守。设卡执勤期间,高官中心卫生院院长秦艳和党支部书记邓守江担任着接送值班人员的重要职责,他们数次往返于高官镇、县城、卡点之间,接送职工按时到卡点执勤、并将其安全送回家中。<br> 邓守江还经常亲自驾车到县卫健局和配送公司领取酒精、消毒液、口罩、体温计、隔离服等物资。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薛金鹏(左一)送妻子孟岩上班途中</h5> 他叫薛金鹏,在北营轧钢厂工作。春节期间他每天驾车两次往返于市内和高官镇,不管白天黑夜他都准时将妻子送到工作岗位。他的妻子孟岩是高官中心卫生院护士,疫情防控期间需要到卡点执勤。他和妻子家住在本溪市内,从正月初三开始,市内公交班车停运,他连续多天开车接送妻子,尽管十分辛苦,但是他总在想:不能因为妻子的原因,耽误了疫情防控工作。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林琳客串碱厂中心卫生院司机</h5> 林琳是县卫健局工作人员,因工作需要被派到碱厂中心卫生院已有3年。1月23日在接到上级领导通知后,他主动做起疫情期间防控人员的司机,每天在医院24小时随时待命,不管天气如何,无论多晚, 不叫苦、不叫累,每天与防疫人员在各村来回跑,有时每天最多只能休息4个小时。“我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军人就是无私奉献。”入过伍当过兵的林琳如是说。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左祁晓琳 图右院长王柏华</h5> 卫生院院长王柏华和祁晓琳每天都是一边当司机,一边给上下车乘客量体温。连山关镇火车站每天上下午各有一趟火车,他们需在火车进站前1小时提前进入站内,每天起早贪黑,从1月26日一直干到3月18日。有同事问祁晓琳:你一个女生晚上开车不安全,自己不怕嘛。她回答说:为了抗击疫情,能为单位出车做点贡献,这都不是事儿。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党支部书记、医生丛利</h5> 无论白天还是深夜,不管狂风或是暴雪,他开车迅速赶到目的地,为返乡人员测量体温;不管在任何时间,只要接到上级命令,他立刻毫不怨言的当起司机,为169名返乡人员送达体温计。他是草河城中心卫生院党支部书记、医生丛利。<br> 在抗击疫情的日子里,这些人本职工作一大堆,“客串”一把司机,“兼职”一份担当,他们就这么一直累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