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苦甜甜曲曲菜

张传桂

<p>  曲曲菜,学名“苣荬菜”, 菊科,草本,宿根植物。《本草纲目》记载:“初春时生苗,茎中空,折断时会流出白汁,开黄花和野菊相似,其种子附生白毛,能随风飘扬。” 曲曲菜以全草入药,具有清热解毒,利湿排脓,凉血止血之功效。</p> <p>  曲曲菜</p> <p>  曲曲菜长相俊美,惹人喜爱。小时候上坡剜菜,发现曲曲菜时,会有一种眼前一亮的感觉。曲曲菜根茎白嫩晶莹,仿佛是用羊脂玉雕琢而成。叶片略呈弯曲状,肥厚而又水灵,绿色里泛着暗红。 质地脆嫩,口感鲜爽,风味独特。刚入口的感觉,味道比较苦。可不一会儿,那苦味当中就会生出微甜的滋味。先苦后甜,苦中有甜,苦苦甜甜,回味绵长,让人越吃越爱吃,有一种收不住嘴的感觉。</p> <p>  </p> <p>  曲曲菜对土质及地力的要求比较高,喜欢生长在土壤肥沃,水分充足的田间地头。其根系非常发达,黄褐色的老根,能够在地下二十多厘米的土壤里自由延伸,经常是成片成片的出现,从春到秋均有生长。家乡人们都说,在野菜当中,曲曲菜是最养人的,能抵得上粮食。因此,不论年景好坏,庄稼人都离不开曲曲菜。</p> <p>  曲曲菜的吃法很多,可以用来煮菜粥,可以用来揉咸菜,也可以用来蒸菜饼子。而最简便最常见的吃法,则是生着吃。用清水将曲曲菜洗净后,蘸着豆酱配窝头,那味道简直叫绝,完全称得上是一道颇具特色的庄户菜。</p><p><br></p><p> 夏日的傍晚,太阳西沉,晚霞渐渐隐退,笼罩着村庄的闷热也渐渐消失。院子里,胡同里,村街上,到处都变得凉爽起来,到处飘荡着迷人的炊烟味、玉米饼子的甜香味和晒草场上蒸腾起的青草味,让人感到无比的温馨,无比的舒坦。做好了晚饭的妇女们,将庭院洒扫得干干净净,在当院摆放一张小矮桌,桌上摆放的饭菜当中,除去番瓜熬豆角或辣椒炒茄子之类外,一般还会有一只大笊篱,里边放满了刚刚用井水生洗过的曲曲菜。</p><p><br></p><p> 小时候,上坡割草剜菜时,担心肚子撑不到饭时,便往怀里揣块饼子。感到饿了时,一手掏出怀里的饼子,一手在地上拔几棵曲曲菜,咬一口带着体温的饼子,配一口带着泥土芬芳的曲曲菜,感觉十分过瘾,十分惬意。</p> <p>  苦煞驴</p> <p>  我小时候,每到开春以后,就会期盼曲曲菜发芽出土。到野外拾柴剜菜时,就会留意观察有无曲曲菜的踪影。在野菜当中,曲曲菜是出土较晚的,要晚于苦菜子、辣菜子、羊角菜、婆婆丁、菁菁菜、夫子苗、“苦煞驴”等。因此,那与曲曲菜模样近似的“苦煞驴”,便常常让经验不足的孩子受骗上当,误将“苦煞驴” 当作曲曲菜。有那初学剜菜的孩子,需要拔一棵放到嘴里尝尝味道,才能确定是曲曲菜还是“苦煞驴”。</p> <p>  “苦煞驴”,学名叫做乳苣,又称紫花山莴苣,或者蒙山莴苣,菊科,宿根,草本。它对土壤及生存环境不怎么挑剔,庄边的圩子墙上,沟坎河崖上,墓田坟堆里,荒场碱地里,都能看到它的身影。其形状几乎和曲曲菜一样,特别是刚出土的嫩芽,简真是难以区别。唯一的区别是,“苦煞驴”的叶子不及曲曲菜翠绿,而是有些发青泛白。当然,待到“苦煞驴”植株长大以后,与曲曲菜二者分辨起来就不难了,只看花色即可:“苦煞驴”的花是紫蓝色,曲曲菜的花朵则是纯净的黄颜色。 曾看到过一首题为《蒙山莴苣》的诗,形象的描述了“苦煞驴” 的特征:</p><p><br></p><p> “黄土垅中相见初,</p><p> 根株历落紫花疏。</p><p> 春盘慎入儿童口,</p><p> 绰号人称苦煞驴。”</p> <p>  所谓“苦煞驴”,也就是能将毛驴苦死的意思。那真是连毛驴都不敢吃,若是不小心误食一口,会苦得踏蹄摇头晃耳朵。那份苦,由此便可想而知了。象这等连毛驴都不敢光顾的野菜,在六十年代初的岁月里,人们也不得不用它来充饥肠。不过,吃“苦煞驴”要多倒弄几遍水,需要放到开水锅里煮一煮,捞出来后再用清水淘洗两遍。这样,蒸成的菜饼子就不那么苦了。 传统医学认为,“苦煞驴”具有清热、凉血、解毒、开胃健脾、镇痛抗炎等作用,可用于医疗无名肿痛、疮肿、肝炎、肺热咳嗽等。</p><p><br></p><p> 前几年回博兴时,听家乡的人们说,如今也兴起将“苦煞驴”当野菜吃了。其做法是,先用清水洗干净,再放入开水中略微焯一下,捞出后可凉拌,也可炒菜,味道很好。</p> <p>  此文原载本人作品集《八月的云霞》,海风出版社,1996年出版。2020年3月25日修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