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队飞出欢乐的歌

萧潇

<p>  上世纪七十年代,是国家大事频出的年代,也是我从一名普通战士成长为基层指挥员的年代。</p><p> 本文详细记载与叙述的是:笔者赴独立营二连任职的一段难忘的经历。我在二连时间不长,但火热的连队生活和战士们朴实的情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p><p> ---题记</p> <p>  1978年秋天,在库尔勒香梨收获的季节,我怀着恋恋不舍的心情,告别了新疆巴音郭楞军分区独立营营部,调任独立营二连二排排长。</p><p> 独立营二连,是一个具有光荣传统的英雄连队,早在上世纪四十年代解放大西北的战争中,就曾经与马家军浴血奋战(连史上称为“艰苦的马宗山岁月”),为全国的解放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p><p> 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后,长期驻扎在和田地区。1968年,按照中央军委的部署换防到库尔勒,担负起了巴音郭楞军分区的警卫任务。</p> <p>  二连是军分区的警卫连队,也是一个人才济济的地方。</p><p> 在军分区鼎盛的日子里,每周都有1~2场篮球比赛, 1~2场电影。饭前嘹亮的军歌响彻云霄,餐后操场上的战士龙腾虎跃,还有夜幕下从分区军人俱乐部传出来的朗朗笑声,那真是一个年轻人的世界、充满活力与希望的绿色军营。</p><p> 我到连队任职那会儿,有名的篮球健将和文艺尖子,有的提干调走,有的服役期满复员回乡,虽不见了往日的繁荣,但连队形成的良好作风依然存在。</p><p> 滴哒,滴~哒,……!</p><p> 每天清晨,嘹亮的军号声响过之后,战士们迅速起床,然后,由值班排长带队出操。</p><p> “一二、一”,</p><p> “一、二、三、四”,</p><p> 伴随着战士们整齐的步伐,一天丰富多彩的生活就开始了。</p> <p>  上级赋予二连的主要任务是,负责军分区机关、首长、弹药库、通信设施等目标的警戒与安全。平时,除了正常的执勤以外,就是抓好战士的政治理论学习、条令教育和军事训练,努力提高全连战士的政治素质和军事技能。</p><p> 《内务条令》、《纪律条令》和《队列条令》,是部队规范化建设的法规,是官兵必须遵循的指南。连队每月组织一、两次学习,每季度检查评比一次。尤其是对内务卫生要求非常严格,被子叠的要像豆腐块,洗刷用具必须整齐划一,注重从一点一滴加强部队的作风建设和培养战士良好的政治品德。</p><p> “把支部建在连上”,是毛泽东主席在战争年代的一个创举,也是人民军队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法宝。二连的支部成员,不论是连长、指导员,还是副连长、副指导员,个个都是好样的。训练中严格要求,生活中自觉与战士们打成一片。</p> <p>  连长杨富林,一个典型的陕西汉子,说话不多,见面总是笑嘻嘻的,特别喜欢鼓捣点新鲜东西。</p><p> 1977年,军区要求各部队开展对空射击训练,但讲来讲去都是理论性的东西。如何解决对空射击的靶子问题?成了连队训练的一大难题。</p><p> 针对这一课题,杨连长躲在连部苦思冥想设计图纸,画了撕,撕了画。图纸出来后,又四处搜集材料制作。经过几十次反复实验,终于研发成功了高空气球自动脱伞靶。为部队解决了训练中的难题,这项科研成果被军区评为三等发明奖。</p><p> 指导员索石头,爱说、爱笑,给人一种总也严肃不起来的感觉,但他却与战士们相处的非常融洽。战士们有什么困难?有什么想法?都愿意找他聊天。他也是尽自己所能,努力帮助战士排忧解难,被大家誉为战士的贴心人。</p><p> 战士病了,他亲自到炊事班安排病号饭并到战士床头亲切慰问;</p><p> 战士的家属来队了,他积极联系住宿并陪同战士到车站迎送;</p><p> 战士思想抛锚了,他与战士促膝谈心,分析原因查根源,引导战士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p><p> 战士受到表扬,他会提醒战士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再上一层楼;</p><p> 当然,战士违反了组织纪律,他也会毫不客气地提出严厉批评。</p> <p>  连队,是人民解放军最基层的作战单位,人员都是十八、九岁,二十岁出头的年轻人,生龙活虎,朝气蓬勃,向上的劲头很大。</p><p> 训练场上,小伙子们毫不含糊。刺杀、射击、投弹、五公里越野,一个赛过一个 。四班战士曹炳辉,一个助跑投弹能投48米。五班李星参加分区射击对抗赛,枪响靶子落,取得全区竞赛第一名。……</p><p> 每天清晨,起床号还没有吹响,有的战士就悄悄起床了,洒水、扫地、清扫落叶。星期天,不少战士争前恐后地到炊事班帮灶,炊事班班长赶都赶不走。晚上熄灯号吹过多时了,有的战士还躲藏在被窝里写日记。</p><p> 夜深人静了,整个大院静悄悄的,潜伏在各个哨位的战士,默默地在履行着自己的职责 。5分、10分……,也许在白天算不上什么,但在寂静的夜晚,却显得那样漫长。还有到了滴水成冰的季节,往往是大雪过后,气温会陡然下降,战士们在零下二、三十度的哨位上,穿着厚厚的皮大衣、皮帽子、大头鞋,还顶不住严寒的侵袭,回到宿舍鞋都脱不下来。</p><p> 战士们辛苦,干部也很操心。</p><p> 连队干部每晚都要轮流查哨。当你走近警戒目标的时候,潜伏在暗处的哨兵会突然发问:“口令!”。</p><p> 查哨干部立即回答“黄河”;</p><p> 哨兵再答:“长江”。</p><p> 这一问一答,表明执勤正常(每晚换一个口令)。</p><p> 1976年入伍的副班长周宁①,不仅小提琴拉的好,还酷爱绘画艺术。他利用训练间隙,创作了一幅大型油画--《训练归来》。为了把油画打造成精品,周宁站在烈日炎炎的架子上,戴一顶退了色的草帽,穿一件汗淋淋的衬衫,手端调色盘,一笔一笔地画,一点一点地雕,一站就是几个小时。终于在周宁的努力下,一幅龙腾虎跃、苍劲有力的油画完成了,赢得了连队官兵的一片赞扬声。</p><p> 有人说,部队是一所大学校,是一个大熔炉,是一个锻炼人的好地方,这话讲的一点不假。</p> <p>  军分区独立营二连,下辖三个排、一个炊事班和连部。</p><p> 我所在的二排辖三个班 。四班班长牛国联,五班班长耿建国,六班班长刘云。三个班长,各有所长,五班长和六班长军事技术过硬,四班长则擅长后勤管理。</p><p> 在与二排战士们相处的日子里,我是既幸福满满,也时不时有些郁闷。让人高兴的是,与这些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在一起,似乎自己也扬起了希望的风帆。让人郁闷的是,自己长期在非作战单位工作,对基层连队的事情尤其是步兵军事训练,就像是老虎吃刺猬--无从下口。</p><p> 政治理论教育,是上世纪七十年代部队的头等大事,也是我的一个强项。 到连队报到以后,我经常与战士们泡在一起,学习政治理论,讨论时事政策,分析社会走向,尽己所能地帮助战士解答问题,赢得了战士们的尊敬与爱戴。</p><p> 步兵军事训练,是我的短板,尤其是刺杀训练,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这门技术。为弥补自己的缺陷,我就以三个班长为桥梁,一边组织训练,一边摸索学习,较好地完成了连队规定的训练任务。</p><p> 那段时间,训练场上经常可以看到战士们活跃的身影。</p><p> “预备、提枪,突刺、杀!”。</p><p> 我站在刺杀队列的一侧,一边观看各班长示范,纠正战士们的动作,一边仔细琢磨训练要领,在不长的时间里掌握了刺杀技能。</p><p> 连队是一个特殊的战斗集体。这种特殊性,要求干部不仅要处处以身作则,还要讲究领导艺术。</p><p> 1977年入伍的战士陈天宝,自由散漫,班长拿他没办法,连长也是硬的不行来软的。为做好该同志的思想转化工作,我多次与其促膝谈心,一次不行两次,出现思想反复再谈,直到我离开连队。</p> <p>  连队是个战斗集体,需要强有力的后勤做保障。</p><p> 1978年,连长提出自己动手建造一座军人食堂。从图纸设计、建筑材料筹备,到具体组织施工,清一色由连队官兵自己独立完成。</p><p> 连长的意见能行吗?</p><p> 连长动员说:“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只要大家心齐,就是一座山我们也能将它搬走。”</p><p> 在报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后,便开始了运作。</p><p> 连长亲自担任总指挥,下辖三个作业组:</p><p> 钢筋组,负责钢筋裁剪,按照设计图纸制作构件;</p><p> 木工组,负责门窗及模具制作;</p><p> 石料组,负责地基材料和水磨石材料筹备。尤其是筹备水磨石,要将一块块大石头用锤子破开,再砸成小石子。叮叮当当,当当叮叮,真有点人民战争的味道。</p><p> 半年时间过去了。</p><p> 一所宽敞明亮的食堂,终于在全连官兵的手中诞生了。</p> <p>  上世纪七十年代,国家处在经济困难时期,部队所需粮油实行限量供应。为了改善部队生活,增加战士餐桌品种,连队养了猪,种了蔬菜 。连队司务长是个精明的陕西汉子,对种菜很有一套,什么时间播种?什么时间施肥?什么时间浇水?什么时间搭建瓜架子?心里像明镜似的。</p><p> 在他的精心设计和组织下,各班排每周都要到菜地参加劳动,把菜地管理的井井有条。小苗一天天长大,黄瓜开花了,西红柿变红了,紫色的茄子发出了亮亮的光,还有供冬季食用的大白菜,战士们看着自己的劳动果实,变成了餐桌上的美食,别提心里有多高兴了。</p><p> 菜地旁边,还有几株不知何年何月前辈们栽的杏树。每到杏子成熟的季节,每周每班摘回一脸盆敞开吃,银白色的杏子甜极了,至今想起来还垂延三尺。</p> <p>  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如一人。每年春暖花开之时,我们都要参加地方政府组织的植树造林活动;夏收来临,又深入到城郊结合处的村庄,帮助维吾尔族群众收割小麦;特别记忆犹新的是:协助营区对面的国家粮食储备库晾晒粮食,200斤重的粮包扛起来蹭蹭就走了。现在想起来,真是不可思议。当然,地方政府对子弟兵也很关心,每年春节前夕,州、市领导都要带队来部队慰问,尤其是巴州文工团的精彩演出,博得了官兵们的热烈掌声。每当此时,我们都要列队到营区大门口,热烈欢迎慰问团的到来。那种浓浓的军民鱼水情,至今想起来还倍感暖暖的。</p><p> 1979年4月,在我刚刚熟悉了连队情况,刚刚与战士们有了感情的时候,一纸调令下来,把我调到了军分区政治部,自此,又翻开了崭新的一页。</p><p> 在离开警卫连的那一天,我望着熟悉的环境,看着一个个战士不舍的眼神,心里像被人刺了一刀。</p><p> 我感恩连队领导和战士们对我工作的支持、理解和信任。 </p><p> 我祝愿警卫连的优良传统,在一代代军人中发扬光大,代代相传。</p><p> 别了,我的连队。</p><p> 别了,最可爱的人。</p> <p>军人俱乐部</p> <p>当年警卫连文艺演出</p> <p>孔雀河与狮子桥</p> <p>原二连班长王富生</p> <p>原二连文书周冬瑞</p> <p>原二连四班长牛国联</p> <p>原二连三排部分战友</p> <p>《伊犁河》</p><p>作者:周宁</p> <p>《史诗--玛纳斯》</p><p>作者:周宁</p> <p>诠释与说明</p><p> ①周宁退役后,考入中央民族学院油画班,毕业后主攻公共艺术、壁画、雕塑、浮雕等,先后创作了《欢乐家园》、《伊犁河》、《铸剑为犁》、《军垦之旅》、《定海神针》、《来亦仓仓去亦茫茫》、《岁月留痕》、《丝绸古风》、《自然之门》等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2004年在中国首届壁画大展中获最高奖,成为国内油画界的知名画家。退休后,在苏州创立《丝路行》艺术工作室。</p><p> ②文中照片,系当年的战友提供,个别照片来自网络。</p><p> ③封面照片右下为笔者本人。</p><p> ④由于笔者在警卫连时间较短,难以全面反映与展示更深层次的内容。不足之处,敬请谅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