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屎巷尾—漳州御史巷2020.3.18

青青

<p>漳州民谚曰:“东门金,南门银”。东门即今新华东路,始见街名于明代嘉靖年间,已有400多年历史。明朝中叶对外通商,东门逐渐成为商品集散地,客商云集,贸易繁忙,进而形成民居聚集、店坊罗列的街区。“东门金”是对古街繁荣的写照。而在这自古名旺之地,有一座现代化的建筑——[九龙官邸],拔地而起,再现“东门金“当年的繁华。-文中文字资料转自百度</p> <p>还有这样说的,古来漳州有一句顺口溜:“东门(外)金,南门(外)银,西门(外)马屎,北门(外)胡蝇(苍蝇)”。 为何说东门金?原来,自古以来,京城、省城要员入漳,必经东郡万松关,路过崎下桥直至进漳最后一站——郡城东门外赤岭关帝庙前(文官下轿,武官下马),后便可到达漳州府衙。正是由于这个缘故,东门外热闹非凡,商贸十分发达。“东门金”之誉由此而来。</p> <p>东门金,指城东门街(今新华东路)一带,经营高附加值商品及手工品,如银庄、金银首饰、参茸药材行、纺织业及相关手工业等。</p><p>南门银,指沿南门溪码头区和仓储货栈街,山海产品聚散及相关手工业制品多在此交易。</p><p>西门马粪,指城西及西郊,此地设置军事指挥机关和军储重地、官兵演练场等,军用马匹集中在此饲养。</p><p>北门胡蝇,指北郊红砂壤丘陵地带有甘蔗种植园及榨糖作坊,北门外设糖市,长年招引苍蝇光顾。</p> <p>漳州是历史上著名的石雕牌坊之 乡。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同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 位、被漳州人称为“武牌坊”的两座石牌坊。“武牌坊”位于福建漳州市距香港路不远的新 华东路东端岳口街,一座名为“所向无前”坊,一座名为“闽越雄声”坊,两座均为清康熙时 代的石坊,均为旌表武官的功绩而立,两坊亦以青石和白石石材建造,均为仿木结构,建造的时间前后相隔15年。</p> <p>东门古街即今新华东路,街名始见于明嘉靖年间,已有400多年历史。时东门古街已是闽粤赣三省通衢,是往省城、京畿要道,它南傍“后港”、“浦头港”,舟楫可通溪达海;北怀“东湖”,有七亭十墩半湖荷。可谓交通、景色俱佳。数百年来,古街几经兵灾战乱,几经起落盛衰,到清末才成为人烟稠密,店坊相连的街区。民谚说:“东门金,南门银,西门马粪,北门苍蝇”。“东门金”是对古街繁荣的写照,也反映古街在漳州府城的经济地位。</p> <p>“所向无前”坊系康熙 四十六年(1707年)康熙皇帝为旌表 在收复台湾中勇立大功的“破肚将 军”蓝理而立。</p> <p>蓝理,生于清顺治六 年(1649年),字义甫,号文山,福建 漳浦县赤岭畲族人。他身高体壮,武 艺高强,双手可以举起数百斤重的东 西,刀枪盾石样样精通,十六岁时即 只身擒杀海寇卢盾,后投奔康亲王被 任为参将。康熙二十一年,福建水师 提督、靖海将军施琅奉命收复台湾, 得知蓝理英勇,特奏请任命他为右营 游击将军、领前队先锋。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农历闰六月二十二日蓝理随施琅率师与台湾郑氏军队在澎湖海上展开激战。 蓝理率战船出击,双方从早上战到下午,蓝理越战越勇,突然一枚炮弹的弹片击中他的腹 部,蓝理倒下了。正在郑军欣喜若狂大呼“蓝理死了”时,他在族人蓝法帮助下将流淌在外 的肠子塞回腹中,让他弟弟帮他包扎好腹部,穿上衣服,勇猛地站起来继续指挥战斗,命令 用火药桶攻敌,击沉敌船两艘,烧死敌兵无数,迫使郑军败退。三天后,施琅率师出击,所 乘船只被郑军包围,躺在床上养伤的蓝理得知后,立即一跃而起,命令驾船前往救援,将施 琅救出了重围。收复台湾后,康熙皇帝念念不忘蓝理搅肠血战之功,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 年)下召蓝理晋见,叫他解开衣服察看伤处,还亲手抚摸着他的伤疤感叹不已。后来,康熙 皇帝还将蓝理引见给孝庄太后说:“这就是破肚总兵蓝理。”为旌表蓝理的功绩,康熙皇帝 不仅封蓝理为福建提督、左都督、挂镇塑将军印,而且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和四十五 年(1706年),先后两次御笔榜书“所向无前”和“勇壮简易”两匾额赐予蓝理,并为蓝理赐 建一座功德牌坊。</p> <p>也许你每天经过都没驻足过好好欣赏牌坊,改天得带上相机好好的拍牌坊上丰富有趣的细节。</p><p>牌坊宽10.63米,高12.5米,为三间五楼十二柱,截面为杠铃形“日一曰”,十二根柱子分为四组,隔成三间,每组三柱纵向排列,中间 大方柱边长0.58米,前后小方柱 边长0.27米,明间主楼为庑殿顶,楼顶檐下正中嵌置一块镂空透雕一龙衔顶、双龙盘边,祥 云托底的竖匾,匾额上镌刻“御书”二字。竖匾下的匾额上,正背两面分别镌刻康熙皇帝御 书的“所向无前”、“勇壮简易” 4个大字,盛赞了蓝理的无畏气概和英勇功绩。匾额下,用额 枋隔为三层;中层两边各雕一站立人物,中间字板上阴刻楷书诰布;上下层各嵌三块雕有抚 琴、游园、出行等图画的镂空双面雕花板;花板下的大额枋上,浮雕张口双龙和祥云。主楼 两侧是各两层的边楼,各楼均设四根小柱支撑三面出檐的楼盖,小柱间均嵌有镂雕花板。</p> <p>“闽越雄声坊”系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皇帝为许凤赐建的功德坊。许凤,福建 海澄人,曾任总镇福建全漳总兵官、荣禄大夫、左都督,与蓝理同为清初平台名将。“闽越雄 声”坊在“所向无前”坊东北159米处,牌坊坐东北向西南,宽11.2米,高12米,亦为三间五 楼十二柱,其形制与“所向无前”坊基本相同。牌坊明间主楼匾额正背两面分别镌刻“闽越 雄声”和“楚滇伟绩”题字,称颂了许凤的英雄气概和辉煌业绩。</p> <p>楚滇伟绩坊与所向无前坊相距约150米,许凤也是随施琅出征台湾,立下赫赫战功而得到康熙封赏。</p><p>两座牌坊的亮点是中西合璧,上下两排镂空双面石雕格外引人注目。</p><p>雕刻上开始出现洋人朝贡形象,是明清时期漳州“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历史见证。</p><p>每座楼的楼顶都置有一龙衔顶、双龙盘边、云气托底的竖匾,上书“恩荣”或“御书”二字。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新华东路上建造于清初的两座牌坊都刻有洋人形象,有的头戴礼帽,有的卷发虬髯,有的手舞足蹈,有的与人交谈,举止不同,神态各异,这在中国古代石牌坊中是绝无仅有的。</p> <p>新华东路是漳州旧城最长的路,门牌号码将近1000号。西与新华南路、新华北路交汇并与新华西路连接,与打锡巷、元光南路、人市路、南昌路、胜利东路、菜市路相交,东段从丹霞路到市尾段已拆迁改造。</p> <p>新华东路至清乾隆二年(1683年)就已经是漳州城东门外的一条五里长的街道,叫东门街。</p><p>清代自西向东分段为:东门大街\州主庙\表忠街\元魁庙\接官亭\巷口\教子桥\官园巷口\东廓宫\观音亭顶\岳口\岳顶\市尾。</p><p>新华东路民国时期为陆安东路\中山东路。</p><p>图中为岳口路段</p> <p>位于今新华东路岳口街北侧,连通新华东路和漳福路。巷口立有明万历间为龙溪知县王士昌而立的“遗爱”坊。因王士昌后升任御史,故名御史巷,由于方言谐音,民间讹为“牛屎巷”。—江&nbsp;阎&nbsp;文</p> <p>《漳州府志》载,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城内有二十一街一巷。附廓设四厢,乡村设十五都。“东厢(东门古街一带)有表忠街、迎恩街、新亭街、岳前街、菜市街、御史巷、德安巷”等五街二巷。表忠街即今新华东路州主庙街段,迎恩街即接官亭街段,新亭街即凤霞街,岳前街即岳口街段。由此可略见新华东路古代的雏形。明代后期,漳州月港开洋市对外贸易,漳州城内、东厢及四乡生产的漳纱、漳绣、漳绢、漳绒、柑桔、荔枝、蔗糖大都从“后港”、“浦头港”运往“月港”出洋。东门古街及浦头成为商品集散地,客商云集,贸易繁盛,逐渐形成居民聚集,店坊罗列的街区。</p> <p>王士昌,浙江临海人,进士出身。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任龙溪知县。清康熙《龙溪县志》称赞他:“精明仁恕,爱民如子,文章吏治,称重一时。”后升任给事中。万历二十年(1592年),在龙文山为其建王公祠。清代废。</p> <p>今天主逛岳口社区</p><p>从胜利路口的葫芦潭河沟边进,凤皋巷,建设巷,布店巷;巷尾新村,诗官顶,菜市路。</p><p>从小学二年级开始,那时还不到十岁,为了看露天电影与读书,和吃上外婆家的炒米粉,经常是父母家与外婆家两点的起早贪黑走路穿梭,那时侯的胆子真大,原来从小就穿金串银了,东门金南门银哈哈😄十岁时学会了骑自行车,爸爸的凤凰28寸双杆自行车闲着时就骑出来,那时脚还踩不到脚踏,都是用脚尖勾脚踏杆骑,因这条街人太多了不合适,就只敢骑大马路,也就经常有大人问我小朋友你几岁啦,告诉人我十岁的次数是最多的。</p><p>后来读高中时很喜欢骑车在新华东路展车技,在行人很多的街面上以不撞到人不下车为车技高。看到没人时,偶尔还会放开车把双手放空的骑,一副砍少年的样子,不要误会我是男儿郎,是如假包换的女汉纸,哈哈。</p> <p>这里的小巷四通八达,仿如走进迷宫,我在想住这小巷里女生夜归有不安全的感觉,这小巷里住隔壁的门牌地址就不一样了。</p> <p>凤皋巷隔壁就是柳树巷</p> <p>这家柳树巷隔壁的门牌是新华东路</p> <p>这里就是叫岳顶,记忆中小时候经过岳口小学到这里总是会害怕,都要鼓足勇气跑过去,来往于这里的人应该都知道,有位女人的家在这里附近,天天在这段路上不知在骂什么人,手里边打毛衣边来回走路边骂,家里好像生了好几个孩子。</p> <p>拐来拐去来到了建设巷</p> <p>从建设巷穿行出来就是布店巷</p> <p>布店巷的德安庙</p> <p>布店巷出来这里,站了很久才发现对面就是八中,这条路是漳福路,是以前外地进出漳州的主杆道,关于女排的塑像建在这里据说就是因入漳就能见女排为国争光的风采的原因,往右上走就是牛庄。记得我一个高中同学他家就是布店巷里的,那时候他家里还有养牛。以前这里就是算农村的,城市的郊区。</p> <p>城墙的左边是丹霞名城小区,老房子是柳树巷</p> <p>在新华东路往凤皋巷里拍</p> <p>走进去在这里发现三块石碑,年代已久看不清楚,隐约看到捐款名单,路的出口处就是新华东路。图中左两块,镶嵌在墙中,右一块在地面立起。</p> <p>实在看不清楚石碑上刻的字,漳州海峡文史馆江馆长看到我发的图问有没有发现很干净,原来去年他才去拓碑时,洗刷的。</p><p>我拍的时候有想这碑这么整洁,估计是政府很重视有专人管理,没想到是江馆长亲自洗刷的,呵呵😄</p> <p>这个看到捐款几十元的</p> <p>铺路捐款,可以看见很多捐一两银子的,以前这里叫后郊吧?记得以前新华东路房子街道外都是田地。</p> <p>经请教江馆长得知:巷子对看是朝天坊,拜天公,是朝天坊信众捐献碑,现出租当小学生寄餐点。</p> <p>往里进发现个小石狮子,与石敢当有点相似。</p> <p>石狮子</p><p>一般狮子是用来进行驱邪、避邪、镇宅。狮子是一种瑞兽,百兽之王,勇不可挡,威震四方。不但可以避邪,且可带来祥瑞之气,能解除多种形煞,加强官威、屋主之阳气。</p> <p>小巷的红砖墙总是那么的亲切感,新华东路与厦门路的房子很有相似感,小的时候总喜欢抠掉渣的红砖,也就是常说的挖壁空。</p> <p>漳州老城的骑楼都有路卡基,下雨天都不怕淋雨,门面都是门板,因靠路面都是店面,门板可以拆卸,以前每到过年,我母亲都会把门板卸下,用草沾沙加水把门木板刷得跟新的一样。可惜厦门路都拆了,找不到足迹了。</p> <p>小巷深深几十许</p> <p>这家对面就是道教协会馆,里面坐了几个人好奇的看着我,就没拍了。</p> <p>看到这么多小巷,童年时最开心的就是玩捉迷藏-密店崔。</p> <p>新旧交会</p> <p class="ql-block">老城区,这样的围墙充满深深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老围墙上的小猫咪</p> <p>斜着生长的古榕树</p> <p>小巷里有钱人家重建的新楼</p> <p>几百年不变的老地面</p> <p>佩服这深巷人家的骑行技术,穿梭在羊肠小道里。</p> <p>此路不通,巷子尽头的人家,老屋装修得很漂亮。</p> <p>诗馆顶出口就是菜市路了</p> <p>菜市路刚开张几天的农贸市场。这里是原来的酱油厂。</p> <p>岳口街的东岳行宫于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始建,是漳州府城最大最完整的岳庙。清末民初,“废科举兴学堂”成了潮流,老城也培植起西式教育的幼苗,一批学堂陆续在漳州诞生。1906年,东岳行宫辟为“岱东两等小学堂”。1950年代初,东岳庙被拆毁,成为岳口小学。今日,岳口小学校园里还有明朝正德年牌坊和庙宇残存的奈何桥。</p><p>因建于明正德七年而得名</p> <p>至诚药店</p><p>清光绪二年,已经开业多年的“至诚”药店由浦南圩迁到新华东路岳口街,加入了药业的竞争队伍,开张伊始即打出招牌“至神配合汤剂品,诚意虔修丸散方”。药店创始人蔡中华精心研制的“真料目药散”,专治风火热目,功效显著,风行于东乡一带。药店在民国时期由蔡中华的孙子蔡蕊接手时已经是第三代了,蔡蕊不失时机地増加人手扩大中药饮片加工作坊,并兼做中药饮片和本地药材的批发销售,此后,至诚药店一跃成了漳州东门一带的医药大户。至诚药店因为招牌是白底红字,老顾客就称其为白牌药店,时至今日,漳州人说起“白牌”,语气里仍旧不乏温馨和敬慕。</p> <p>漳州正宗名小吃面煎粿</p> <p>新华东路的勇壮简易坊、闽越雄声坊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正德石坊、萧状元墓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与丹霞路交汇处有德进庙、东岳庙、芗城区道教协会;另有民国时期的初华坊、礼拜堂;巷口小学、岳口小学在该路。</p><p>以上文字资料为网上转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