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丹江公园首次发现新鸟种——小太平鸟

张生超

<p>  2020年3月24日下午,下乡返回途中,自己从丹江构峪桥下车,边步行边赏花边观鸟。走到望江楼东边,在一棵雪松树上,发现了一只从未拍摄到的鸟种,我迅速开始拍摄,接着又飞来数十只,落在三棵雪松的上部。回家后,上鸟网查了一下才知道又拍摄到一个新的鸟种——小太平鸟。</p> <p>  小太平鸟(学名:Bombycilla japonica)为鸟纲太平鸟科的鸟类,体长约16厘米。尾端绯红色显著,与太平鸟的区别在黑色的过眼纹绕过冠羽延伸至头后,臀绯红。次级飞羽端部无蜡样附着,但羽尖绯红。缺少黄色翼带。一般生活习性与太平鸟相似,以植物果实及种子为主食,秋、冬季所见的食物有卫矛、鼠李,兼食少量昆虫。分布于西伯利亚东部及中国东北部,越冬至日本及琉球群岛。不定期繁殖鸟见于黑龙江的小兴安岭。越冬鸟群有时至中国湖北及山东。极少数在福建、台湾及华中有记录。</p> <p>  外形特征:小太平鸟雄性成鸟:额及头顶前部栗色,愈向后色愈淡,头顶灰褐;枕部后方黑褐色并伸出长冠羽,此黑褐色冠羽被头后部伸出的冠羽所掩盖,有部分露出;上嘴基部、眼先及眼上形成黑色细纹带,后方与黑枕带相连接;背、肩羽灰褐色;腰至尾上覆羽褐灰至灰色,愈向后灰色愈浓;翅覆羽灰褐色,初级覆羽灰褐,具鲜明的、长约7-10mm的玫槐色外翈端;初级飞羽近黑色,第2枚以内各羽有灰外翈缘,愈向内愈宽;第3-8枚初级飞羽端部具细白缘,第5枚初级飞羽以内的各羽外翈端部有朱红色点斑;次级飞羽褐灰色具黑端尾羽褐灰,近端部渐过渡为黑色,黑色区与玫瑰红色尾羽端相联接。颏、喉黑色,颊的下部与黑喉交界处为淡栗色;胸、胁及腹侧与背羽同色,腹中部淡灰色;尾下覆羽淡栗色。&nbsp;雌性成鸟:羽色似雄但颏、喉的黑色斑较小且染褐色;冠羽较短;上体更显暗褐,尾上覆羽不显灰色;初级飞羽的白端斑小而不鲜明,外翈的红斑仅在少数羽片上微留痕迹;尾端的玫瑰红色斑较小,黑色次端斑也不显著。&nbsp;</p><p>虹膜紫红色;嘴黑;脚、爪黑色。&nbsp;大小量度:体重♂40-54g,♀31-63g;体长♂165-185mm,♀165-205mm;嘴峰长♂10-12mm,♀10-12mm;翅长♂103-112mm,♀106-120mm;尾长♂57-68mm,♀60-66mm;跗蹠♂18-21mm,♀16-23mm。(注:雄性——♂;雌性——♀)&nbsp;</p> <p>分布范围:小太平鸟分布于俄罗斯东南部(雅库特东部,哈巴罗夫斯克和阿穆尔河流域),还不定期进入毗邻的中国东北地区(黑龙江北岸);非繁殖地主要是中国东部\韩国和日本。&nbsp;</p> <p>  生活习性:小太平鸟栖息于海拔9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平原地区的针叶林、阔叶林中。迁徙及越冬期间成小群在针叶林及高大的阔叶树上觅食,常与太平鸟混群活动。常数十只或数百只聚集成群。性情活跃,不停地在树上跳上飞下。除饮水外,很少下地。一般生活习性与太平鸟相似,以植物果实及种子为主食,秋、冬季所见的食物有卫矛、鼠李,兼食少量昆虫。&nbsp;</p><p><br></p> <p>  繁殖方式:每年6月份开始繁殖,巢多营于针叶树枝间,以树枝、苔藓、枯草等为巢材,巢内铺垫羽毛、草茎等,巢呈碗状。每窝产卵4-6枚。孵化期为14天左右。 </p> <p>  保护级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近危(NT)。&nbsp;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p> <p>  随着丹江生态环境的逐步改善和商洛森林城市的创建成功,丹江湿地公园新的鸟种不断增加,特别是小太平鸟在这特殊时的到来,祝愿着商洛人民幸福安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