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细数流年,往事如烟。岁月在淡去,转眼间,像雨、似风、如梦……</p><p> 余自少年负笈游学,迄今五十载。而故里一草一木,皆慰吾离怀。今防疫宅家,想起了幼年时家乡的蛙声。浓郁的乡情、乡音向我扑来,让我沉醉于心!</p><p> 我老家位于大清河畔的千里堤上,南有文安洼,北临溢流洼。这里河淀相通,沟渠纵横,池塘连片,芦苇丛生,是著名的水乡。小时候到处都是水,水多青蛙也多。</p><p> 青蛙嘴边有个鼓鼓囊囊的东西,能发出声音。平时蛙们忙上忙下,或蹲在水边的草丛中,或静坐在茂密的树林里,“咕儿呱,咕儿呱……”地叫,零零碎碎,时间也很短。如果有一只叫,旁边的也会随着叫几声,好像对歌似的。当看到人的身影,便戛然而止,倏地蹦跃而起,在空中,画一道优美的弧线,然后“扑通”一声,直落到那个更加广阔的舞台,在平静的水面上,留下一圏圈微漾的涟漪。人刚走后,蛙声又起,不急不缓,不喧不噪,让人听了舒畅顺心。</p><p> 它最爱在夏季的雨天纵情歌唱。青蛙叫的最欢的时候,是在大雨过后。每当这时,蛙们齐聚欢腾,汇聚成片,兴奋起来,个个不遗余力,似要举办一场隆重的音乐盛会。随后,那丰繁缤纷的场面,暧暖荡荡的水气,满满盈盈的旷野铺排出来,再弥散开去。几十只甚至上百只青蛙“咕儿呱,咕儿呱……”地叫个没完,如潮的蛙声,一浪高过一浪,在寂寥无边的天地间滚滚轰鸣,不绝于耳,犹如集齐万千锣鼓,响彻苍穹,时而流连婉转,时而轰鸣雷动,时而清脆雄浑,形成夏夜中最具生机的主旋律,最具共鸣的交响乐。这声音波动着朦胧的月色,热情洋溢,生机勃勃,几里外都能听到,怪不得人们称它们是“田野歌唱家”呢。在这如鼓乐般响响歇歇的蛙声里,我仿佛听见了乡亲们丰收的汗水滴落的声音,看到了农作物茁壮成长的喜悦。</p><p> 我们这里青蛙又俗称“蛤蟆”,其实它俩儿不是一回事儿。青蛙学名叫“田鸡”,两栖动物,表皮绿色,有黑色纹路且光滑,弹跳力很强。蛤蟆术语为“蟾蜍”,又名癞蛤蟆,外形和青蛙相似,体形较青蛙略大,表皮为褐色,不光滑又疙瘩,成年蛤蟆不太会跳,一般只会在地上爬。</p><p> 青蛙的发音器官为声带,歌声雄伟,洪亮雨后。彼此呼应,此起彼伏,汇成一片大合唱。它们的合唱并非各自乱唱,而是有一定规律,有领唱、合唱、齐唱、伴唱等多种形式,互相紧宻配合,声音悠远。那时的乡村虽然经济落后,生活贫困,交通闭塞,但空气清新,充满了田园风光。</p><p>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水都不知跑哪儿去了,很少听到连片的蛙鸣了。如今我退休了,没有了工作时的忙碌和竞争的压力,变得恬静、闲散、随意了。但那久违的蛙声,曾带给我多少惬意与和谐。想到它,就有了返璞归真的感觉!</p> <p> 作者简介:冯秉顼,学者、作家,1952年6月出生于河北省文安县。出版专著27部,300多篇小说、散文、报告文学、诗歌等发表于全国各级报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