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遙古城之「文廟學宮」(二)

马湘衡

<p><br></p><p><a href="https://www.meipian.cn/2tj53zvk"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平遙古城之「文廟學宮」(一)</a></p><p><br></p><p>第五進院主體建築尊經閣,其功用既有藏書亦有振興文運之意,是文廟建築中的固定配置。其兩側為清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創建的古陶書院,後改名超山書院。是清代官民聯辦學堂。 尊經閣頂層有1300年科舉史上僅存的一份狀元卷。</p><p><br></p> <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尊經閣</p><p><br></p><p>明初建,後廢,近年復修。原名藏經樓,明開國宰相劉伯溫回鄉省親祭祀時改名並親書「尊經闊」以表尊孔之意。現為中國科舉展室。</p><p><br></p> <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國科舉博物館(第五展室)</h3><h3><br></h3> <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孔子像</p><p><br></p> <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孫中山</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論中國考試制度</h3><h3><br></h3><h3>考慮制度在英國實行最早,美國實行考試不過二三十年。現在各國的考試制度差不多都是學英國的。求源溯流,英國的考試制度,原來是從我們中國學過去的。所以,中國的考試制度就是世界中最古最好的制度。</h3><p style="text-align: right;">——五權 民權初步</h3><h3><br></h3> <h3><br></h3><h3>中國科舉博物館第六展室由此上樓。登樓可祭拜掌管文華的魁星神,可品賞全國獨一的狀元卷,可憑高俯視紫氣拂面學宮體勢,圓您一個「望子成龍」、「騰蛟起鳳」的美夢。</h3><h3><br></h3> <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得盛聯</h3><h3><br></h3> <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功加平時</h3><h3><br></h3> <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功績長存</h3><h3><br></h3> <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節茂松筠</h3><h3><br></h3><h3>節:貞節;茂松:繁榮茂盛,松密人旺;筠:竹子。</h3><h3>松筠:松竹梅歲寒三友,傲霜凌雪,不畏嚴寒,國人氣節,美德品格。</h3><h3><br></h3> <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化雨春風</h3><h3><br></h3><h3>化雨春風:比喻良好完善的教育使人潛移默化。語出《孟子·盡心上》:「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時雨化之者。」 漢 劉向 《說苑·貴德》:「吾不能以春風風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吾窮必矣。」後遂以「春風化雨」比喻良好教育的普及,與深入。《兒女英雄傳》第三七回:「 驥兒 承老夫子的春風化雨,遂令小子成名。」</h3><h3><br></h3> <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元</h3><h3><br></h3><h3>明清時期鄉試考中為舉人,舉人中除前六名外稱「文元」,又稱「文魁」。據清史稿所載,鄉試考中的舉人第一名稱為解元,其意是地方選送給朝廷的第一名人才;第二名稱為亞元;第三、四、五名稱為經魁;第六名稱為亞魁;其餘的稱為文魁,也就是文元。</h3><h3><br></h3> <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狀元卷</h3><h3><br></h3><h3>中國科舉制自隋創立到清末廢除,歷經唐、宋、元、明、清各代,1300年間金榜題名的狀元有700余名,但保留下來的狀元墨跡全國僅此一張。</h3><h3><br></h3><h3>這張價值連城的狀元卷,長3.3米,寬38釐米,乃明代萬曆二十六年(1598)狀元趙秉忠的殿試對策。正文前有萬曆皇帝親筆朱批的六個大</h3><h3>字:「第一甲第一名」。全卷2460字,筆力老道貌豐骨勁,充滿陽剛之氣,飽蘊震撼之力,令人大開眼界,愛不釋手。堪為平遙文廟宮學博物院的「鎮院之寶」。</h3><h3><br></h3> <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承恩賜爵</h3><h3><br></h3> <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祭拜魁星神</h3><h3><br></h3><h3>魁星,又稱文曲星,為中國古代天文學中二十八星宿之一,被奉為主宰人間文章興衰的神靈,因魁星頭部像鬼,一腳向後翹起,如「魁」字的大彎鈎,手捧鬥如魁字中間的「鬥」字,一手執筆,意謂點中考試人的姓名,故民間一直流傳有參拜魁星神以求得「金榜題名」、「青雲直上」的風俗習慣。</h3><h3><br></h3> <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教五子 名俱揚</h3><h3><br></h3><h3>指一個叫竇燕山的人,生了五個兒子且五個兒子都很有名。</h3><h3><br></h3><h3>竇燕山出身於富裕的家庭,是當地有名的富戶。據說:竇燕山為人不好。以勢壓貧,有貧苦人家借他家糧食時,他是小鬥出,大鬥進,小秤出,大秤進,明瞞暗騙,昧心行事。由於他做事缺德,所以到了30歲,還沒有子女。</h3><h3><br></h3><h3>竇燕山也為此著急,一天晚上做夢,他死去的父親對他說:「你心術不好,心德不端,惡名張注天曹,如不痛改前非,重新做人,不僅一輩子沒有兒子,也會短命。你要趕快改過從善,大積陰德,只有這樣,才能輓回天意,改過呈祥。」從此,竇燕山暗下決心,痛改前非,缺德的事再也不做了。</h3><h3><br></h3><h3>一天,他在客店中撿到一袋銀子。為找到失主,他在客店裡整整等了一天。失主回到客店尋找,他原封不動地將一袋銀子歸還給失主。 竇燕山還在家裡辦起了私塾,延請名師教課。有的人家,因為沒有錢送孩子到私塾讀書,他就主動把孩子接來,免收學費。總之,自那以後,竇燕山就象是換了一個人似的,周濟貧寒,克已利人,廣行方便,大積陰德,廣泛受到人們的稱贊。</h3><h3><br></h3><h3>後來他的妻子連續生下了五個兒子。他把全部精力用在培養教育兒子身上,不僅時刻注意他們的身體,還注重他們的學習和品德修養。 在他的培養教育下,五個兒子都成為有用之才,先後登科及第:長子中進士,授翰林學士,曾任禮部尚書;次子中進士,授翰林學士,曾任禮部侍郎;三子曾任補闕;四子中進士,授翰林學士,曾任諫議大夫;五子曾任起居郎。當時人們稱竇氏五龍。</h3><h3><br></h3><h3>當時有一位叫馮道的侍郎曾賦詩一首說:「燕山竇十郎,教子有義方。靈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這裡所說的「丹桂五枝芳」,就是對竇燕山「五子登科」的評價和頌揚。</h3><h3><br></h3> <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聖哲之光</h3><h3><br></h3> <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尊經閣</h3><h3><br></h3><h3><br></h3> <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魯壁千秋綿俎豆</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唐封百里慶弦歌</h3><h3><br></h3><h3>上聯意為魯壁藏書為保護中國的文化典籍做出了重大貢獻,永遠值得紀念。下聯意為孔子的地位及其思想影響深遠。</h3><h3><br></h3><h3>魯壁:秦始皇焚書坑儒時,孔子的第九代孫孔鮒為保護古代文代典籍,將《尚書》、《禮記》、《論語》等經典偷偷藏匿在孔子故宅的牆壁內。《漢書·藝文志》:「武帝末,魯恭王壞孔子宅,欲以廣其宮,而得《尚書》。</h3><h3>俎豆:俎,置肉的幾案;豆,盛食物的器皿。都是古代宴客朝聘祭祀用的禮器。</h3><h3>唐封: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追謚孔子為文宣王。</h3><h3>弦歌:以琴瑟伴奏而歌。</h3><h3><br></h3> <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康熙字典</h3><h3><br></h3> <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廷試卷</h3><h3><br></h3> <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杏壇設教</h3><h3><br></h3><h3>孔子回到魯國後,在杏壇設教。杏壇是他教學的講壇,周圍遍植杏樹,所以叫杏壇。</h3><h3><br></h3> <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平遙國際攝影大展</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蔣齊生作品展覽館</h3><h3><br></h3><h3>蔣齊生(1917年12月8日~1997年7月9日),陝西雩縣(今戶縣)人。</h3><h3><br></h3><h3>1937年在延安參加革命,入陝北公學學習。1946年到新華社工作,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新華通訊社國際部編輯、總編室副主任、新聞攝影編輯部副主任、攝影記者,新聞攝影家協會常務理事,中國新聞攝影學會會長,中國新聞學會聯合會理事,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特邀理事。長期從事新聞攝影理論研究和新聞攝影工作。拍攝了《老舍》、《肖三》、《郭沫若》、《吳晗》等一批傳神的新聞人物現場肖像。</h3><h3><br></h3> <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平遙國際攝影大展</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沙飛作品展覽館</h3><h3><br></h3><h3>沙飛(1912年~1950年),原名司徒傳,廣東開平人,1912年5月5日生於廣州一個藥商家裡。幼年就讀於廣州,1936年考入上海美術專科學校西畫系。1936年10月拍攝發表魯迅最後的留影、魯迅遺容及其葬禮的攝影作品,引起廣泛震動。1936年12月和1937年6月,分別在廣州和桂林舉辦個人影展。抗戰爆發後擔任全民通訊社攝影記者,並赴八路軍115師採訪剛剛結束的「平型關大捷」。1937年10月參加八路軍。先後擔任晉察冀軍區新聞攝影科科長、《晉察冀畫報》社主任、《華北畫報》社主任等職。1950年3月因患「迫害妄想型精神分裂症」,在石家莊和平醫院槍殺為其治病的日本醫生,華北軍區政治部軍法處判處其死刑,被槍決,終年38歲。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沙飛的家屬對該案多次提出申訴,要求再審。北京軍區軍事法院經數年調查,復審查明:沙飛是在患有精神病的情況下作案,其行為不能自控。</h3><h3><br></h3><h3>1986年5月19日北京軍區軍事法院判決:撤消原華北軍區政治部軍法處判決。</h3><h3><br></h3> <h3><br></h3><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平遙國際攝影大展</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吳應咸作品展覽館</div></h3><h3><br></h3><h3>吳印咸(1900年9月21日~1994年9月7日),原名吳蔭誠,祖籍安徽省黃山市歙縣灃溪西南村,出生於江蘇省宿遷市沭陽縣,中國內地攝影師、導演。</h3><h3><br></h3><h3>1934年,拍攝圖片《田螺》,他憑借該圖片獲得瑞士攝影沙龍榮譽獎。1935年,在上海與許幸之聯合舉辦個人第一次「繪畫、攝影展」;同年,拍攝劇情電影《風雲兒女》,該片是吳印咸的電影攝影處女作。1938年,在陝西中部的黃帝陵拍攝紀錄片《延安與八路軍》的第一個鏡頭。1943年,攝制完成紀錄片《南泥灣》。1945年,在延安寶塔山下舉辦了第一期攝影訓練班。1949年,開始擔任東北電影製片廠廠長。1952年,拍攝圖片《餵鳥人》。1955年,擔任北京電影學院副院長,兼攝影系主任。1963年,擔任劇情電影《白求恩大夫》的總攝影師。1970年,擔任國務院文化組成員、中央五七藝術大學副校長,主持電影系教學工作。1982年,擔任劇情電影《駱駝祥子》的攝影指導。1988年,被寫進英國劍橋國際傳記中心的《世界名人錄》。1990年,由其拍攝的組照《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獲得第16屆全國攝影藝術展覽「特別榮譽獎」。</h3><h3><br></h3><h3>1994年9月7日晨,吳印咸逝世,終年94歲。</h3><h3><br></h3> <p><br></p><p><a href="https://www.meipian.cn/2tr2s7kf" target="_blank">平遙古城之「文廟學宮」(三)</a></p><p><a href="https://www.meipian.cn/2twta7sy" target="_blank">平遙古城之「文廟學宮」(四)</a></p><p><a href="https://www.meipian.cn/2u2rilwa" target="_blank">平遙古城之「文廟學宮」(五)</a></p><p><br></p><p>資料來源:平遙古城文廟宮學 互聯網</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