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观课在反思 在反思在成长

燕子

<p> 人生每一段岁月,都应该被灿烂包围,每一段时光,我们都不应该辜负。</p><p style="text-align: right;">——题记</p> <p>  2020年的春天,一场疫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作为老师的我们工作一直都是繁杂、忙碌的,趁这段安静、清闲的宅家时光里,刚好可以静心地观观课、读读书、写写反思,停下匆忙的脚步,等等我们的灵魂。</p><p><br></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1.简简单单教语文</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观张学伟《猴王出世》课后有感</p><p> 中英文学校 程晓艳</p><p> 今天,我在家里继续观课。今天我观看的是全国特级教师张学伟老师执教的《猴王出世》一课。听完这堂课,我想用两个词来概括我的感受——简单 轻松。</p><p> 这堂课没有花样百出,但书声朗朗。《猴王出世》是一篇略读课文,张老师执教时自然体现了略读课文的教学方式——师少讲,生多读。这堂课从头至尾都是书声朗朗,老师只是点拨、评价。例如:在读语言猜人物这个环节里,老师通过范读、指名读、生生对比读、齐读等方式指导朗读,直到学生读出了师徒四人的人物性格特点为止。指导朗读的过程中,老师不怕耽误时间,而是给出足够的时间让更多的学生读,让没有读好的学生读好。老师不断地鼓励学生,引导学生互相评价,学生在反复地点评和朗读中读得越来越有韵味。</p><p> 这堂课环节简单,但条理清晰。整堂课通过"读语言猜人物"、"读动作猜人物""聚焦孙悟空语言描写"的环节去把握人物形象,设计了很多场景让学生演练,犹如石猴附体;采用"设想读","解释读","原文读",让学生在对比朗读中体会石猴语言短促急快、重复的特点。学生对《西游记》的故事并不陌生,故事情节并不是重点,这是张老师对教材处理的一大亮点,充分给学生空间去设想,去品味,从而激发学生对经典名著的热爱。</p><p> 这堂课看似在聊天,实则目标明确。张老师风趣的语言,深入浅出,借文本学习人物语言特色,尤其是以石猴的语言特点为基点,反复朗读,进而总结归纳其语言简短、重复的特点,体会人物性格,感受人物形象,再带领学生跳出文本,进行练习、运用。以文本为跳板,教会学生对文字语言的理解和运用。</p><p> 一堂课,老师教得简简单单,学生学得轻轻松松。我认为这就是我们语文老师今后要努力做的事情。</p><p><br></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2.搭一座桥 开一扇窗</b></p><p> ——观张学伟《三国演义》阅读课有感</p><p> 停课不停学,学习无止境。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该时刻记得给自己充电,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2020年寒假延期期间,我在家里观看了张学伟老师执教的《三国演义》阅读课。这堂课激发了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是一节充满智慧的阅读指导课。</p><p>一、小板书,大智慧</p><p> 板书设计是是教师对文本独特解读之后的艺术再创作。有效的板书设计不仅能用只言片语就把整堂课的内容呈现出来,提炼出中心,帮助学生理清学习思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还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注意力,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的兴趣和热情。</p><p> 让我们先来看看张老师这堂课的板书吧。</p><p> 《三国演义》阅读指导</p><p> 关羽 义绝 骄傲 </p><p> 曹操 奸绝 爱才 人 </p><p> 诸葛亮 智绝 失察 </p><p> 这个板书看似简单,实则不简单。板书由两大板块组成:本堂课所讲主要内容和中心。内容包括人物以及人物的优点和缺点。《三国演义》是长篇章回体小说,情节复杂,人物众多,对于小学生来说阅读难度大。要想在短短的一节课时间里让学生对这样一本书产生阅读兴趣,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可是,张老师做到了!他将自己阅读《三国演义》的见解融入这堂课中,精心设计最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讲课思路。即抓住学生最感兴趣的三个主要人物关羽、曹操和诸葛亮,通过相应极具典型的故事让学生在读和听中品析人物的两重性格特点。正是这样生动的事例和鲜活的人物,深深地吸引了学生,激发了学生对整本书的阅读兴趣。</p><p>二、小资料,大智慧</p><p> 这堂课里,张老师在带领学生认识小说中的人物时,都巧妙地运用一段人物见解资料。这每一段资料看似简单,实则不简单。例如:介绍关于的一段文字是这样的:</p><p> 字云长,三国名将。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刺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水淹七军,威震华夏。后刮骨疗毒,败走麦城,战死。是后世忠义的化身。</p><p> 这份小资料是对关羽这个人物的身份、主要经历、性格特点的概括,文字虽不多,但是信息量很大,能让学生在很短的时间里对这个人物了解得很全面。这也是张老师阅读小说以后对关羽这个人物的整体认识和评价。在阅读指导课的课堂上,老师们若能用这样充满智慧的文字来引导学生阅读,将会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p><p> 名著阅读指导课, 关键在于激趣,激发学生对整本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中华优秀古典小说的兴趣。课堂中让学生阅读的小片段,不过是传统文化大森林中的一片叶子,不必花太多时间去介绍背景材料,来日方长,不能苛求小学生通过一片树叶,去了解大森林的秘密,而是带领学生大致了解主要人物性格及故事情节,以此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搭一座桥,开一扇窗,如此而已。</p><p style="text-align: right;"> 二0二0年二月</p><p><br></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3.让人物形象活起来</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观王崧舟老师执教的《草船借箭》有感</p><p style="text-align: center;">黄石市中英文学校 程晓艳</p><p> 生活中从不缺少美好。这个特殊的假期,虽然因为疫情不能像往常那样回到学校上班,但是在此期间,我们中英文学校的老师从未停止学习。我们每周按时观课、积极写反思,利用这个时间给自己充电,让这段本是无聊、无奈的生活变得如此之充实、如此之美好。</p><p> 本周我们观课是是全国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执教的《草船借箭》一课。这是一堂大课,时长1小时40分钟,呈现的是两个课时的内容,即执教这篇精读课文整个完整的过程。上课伊始,我就被王老师大气而有力的粉笔字所吸引,随后,跟着他的节奏,我再一次被他那精妙的设计、精炼的语言、灵动的板书……所吸引。听完这堂课,我的收获很丰厚,最深的感受是:让人物形象活起来。</p><p>一、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己任。</p><p> 这篇课文选自名著《三国演义》,是一篇小说。王老师执教这一课时,虽然没有明确地告诉学生这是一篇小说,但是他的心中是有数的。一开始,老师与学生分享自己读《草船借箭》的感受——谋略、智慧,并将这两个词板书在黑板上,以此作为切入点。然后,让学生初读课文,从“谋略”、“智慧”的角度给本文的四个人物排排位置。这个初读感知环节,看似简单,实则是王老师从感知人物形象的角度精心设计的。学生初读感知中不单单弄清楚了文中有哪几个主要人物,还进一步对四个人物诸葛亮、周瑜、曹操、鲁肃有了初步的认识和看法。后面的环节也是紧紧围绕着体会人物形象而进行的。王老师在处理这篇课文时,紧记这是一篇小说,始终以刻画人物形象为目标,我觉得这点给我的启发很大。今后的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有文体意识,在教授小说时,要牢牢地抓住人物形象,展开教学。</p><p>二、形象是活的,抽象是死的。</p><p> 这堂课之所以成功,是因为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交流,学生对文中的主要人物有了全面、深刻的认识。那么王老师是怎样设计教学才让学生感悟如此深刻的呢?我觉得主要是因为王老师在引导学生感悟时人物形象时抓住了文中的重点句段,品读得很具体。这篇课文,让学生抽象地感知主要人物诸葛亮的性格特点——足智多谋,是很容易的,但是让学生从心底里真正体会到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却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p><p> 王老师在教学中将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时,抓住具体的人物语言、神态等描写,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体会人物内心的想法,赋予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生命,让人物形象活起来。例如:在品读诸葛亮立下军令状的内容时,王老师给出足够的时间让小组合作探究:诸葛亮立军令状时,到底想到了什么,到底想好了什么。在交流环节,学生们踊跃地发表看法。这时老师相机抓住“草船借箭的计划”追问学生这个计划包括哪几个内容,从而深入地感悟诸葛亮设想计划的周到、细致和准确。</p><p> 然而,学到这里,王老师还没有停止“感知人物形象”的脚步。他又采用前后文联系的方法品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第二课时,通过默读,让学生交流: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学生找到了写雾很大的句子,老师相机引导学生找出前面一个与之相关的句子,联系这两个句子深入体会诸葛亮预算之准确、心态之从容。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用这种方法找出前后两句话,一句是诸葛亮预计的,一句是后面发生的,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就是这样层层深入地品悟,在学生的心目中,小说的人物形象慢慢变得鲜活、具体,而不是一个死板的、抽象的人物。</p><p> 听了王老师的课,我自然地想起了自己教这一课的情形。我在教学时,学生能从相关的句子中感受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体现在“懂天文”“识地理”“知人心”这三点上,就算完成我的教学目标。联想自己教这篇课文的情形,我觉得自己就是仅仅停留在“抽象是死的”这个层面。在今后进行小说教学时,我们要注意不能用抽象地方式去教,要深入挖掘文本,抓住具体语句体会鲜活的人物形象。</p><p>三、在品读活的语言中储存活的形象。</p><p> 在本文的教学中,王老师主要从两个方面去体会人物形象。一方面是抓住雾大这句话“大雾漫天,江上面对面看不清。”品读。在我们的教学中,一般仅仅停留在体会“雾大”这个层面,可是,王老师的设计却非常巧妙。他在带领学生品读了“雾大”之后,进一步设计了“当鲁肃、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时,会怎样?”的问题,引导学生体会不同的人看到这场大雾的不同心情和想法,深入人物内心,抓住这句话从诸葛亮本身的角度和其他人物的角度进行品读、分析,让学生真正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自信。老师的问题设计很重要,但是学生是否感悟却是另一回事,这就需要老师的灵活引导。记得有一个学生读这句话语气很平淡,老师是这样引导的:“我们读书光有理解,没有感受可不行。”这样准确巧妙地引导自然让这个学生再次深入文本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再次朗读时很明显地带进了自己的理解。另一方面是抓住诸葛亮的“笑”,品读相关语句。比如:在品读“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一句时,王老师深入挖掘这句话,追问学生“诸葛亮在笑谁”,并相机指导学生在不同的理解中反复朗读这句话,直到学生读出自己的感悟为止。</p><p style="text-align: right;"> 二0二0年三月十七日</p><p style="text-align: right;"><br></p><p style="text-align: right;"><br></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4.快乐课堂 语文也可以</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打白骨精》观课反思</p><p style="text-align: center;">黄石市中英文学校 程晓艳</p><p> 3月2日,我观课了语文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执教的阅读指导课《三打白骨精》,收获颇丰。整堂课充满了快乐,听课就是一种享受。下面我从三个方面来分享我的感受。</p><p>一、聊课拉近师生距离</p><p> 窦老师上课的方式很特别,不是上课,而是聊课。课堂上,似乎是师生在聊天,只不过聊的话题是上课的内容。这节课,他们在一起聊西游记中的《三打白骨精》。聊着聊着,故事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这几个核心问题学生已明白;聊着聊着,更多学生纷纷参与交流,大胆发表看法;聊着聊着,学生们“走”进了文本,爱上了这本小说。记得在概括故事内容环节,有一个学生在点评其他学生的发言时说不上来了,窦老师一点儿也不着急,而是来了一句“你不说我就说了哈”,这样的处理方式是我没有想到的,她把学生视为亲友,用亲友间的说话方式化解了冷场的尴尬,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让课堂顺利进行。窦老师在课堂上总是这样称呼学生——亲爱的孩子们。这个特别的称呼,从始至终,从未改变。我作为一个听课的旁人都被这个亲热的称呼所感动,可想而知,他的学生听到这声称呼内心该是多么高兴、激动。这声称呼传递的是老师对学生的尊重、关爱、鼓励,一个简单称呼,足以看出老师的人品与智慧。老师在课堂上将自己作为老师的身份转变为学生的身份,与学生共同探讨,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营造了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p><p>二、语文要素体现充分</p><p>v 窦老师执教的《三打白骨精》是一节名著阅读指导课。观课前部分时,我还以为“激发了学生阅读《西游记》整本书的浓厚兴趣”是这堂课最成功之处。没想到当我听完整堂课后,发现还有更大的惊喜。阅读课上,窦老师也能让语文要素体现得非常清晰、充分。在这节课上,她引导学生发现了《西游记》这部小说中隐藏的三条语言密码。密码一:《三打白骨精》这个故事里有白骨精的“三变”,孙悟空的“三大”,唐僧的“三责”,情节相似,这种写法叫做“反复叙事”。密码二:《西游记》中有很多类似于《三打白骨精》的故事,像《三借芭蕉扇》等,都是情节一波三折,所以说这本书是《三打白骨精》这个故事的“反复叙事”。密码三:小说里那么多环境、情节描写都是为了凸显人物的。这三条语言密码的揭示赋予了这堂语文课生命的灵魂。</p><p>三、采访深入人物内心。</p><p> 深化主题环节,她让学生扮演记者,采访责怪孙悟空的唐僧,这种方式很巧妙。先来看看设计的三个问题:</p><p>1.形势险峻、峰峦重叠的环境,你就没有想到妖精会吃你?</p><p>2.你为什么不相信孙悟空的话,要念紧箍咒呢?</p><p>3.你说孙悟空无心向善,那你心中的“善”又是什么?</p><p> 这样的采访深入人物内心,剖白人物心理活动。学生在理解人物性格引发的矛盾冲突中,对人物的鲜明性格特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p><p> 我一直以为语文是枯燥无味的,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记,内容多而杂,“快乐”二字似乎与语文课堂无关。这堂课改变了我的看法。原来,语文课堂,也可以这般快乐。作为语文老师,更要广泛阅读,深入阅读,自带阅读的光芒,然后,才能在课堂上引领学生畅游书海,领悟书中的语言密码,真正感受语文课堂的快乐。</p><p style="text-align: right;">二0二0年三月三日</p><p style="text-align: right;"><br></p><p style="text-align: right;"><br></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5.巧设导读问题 激发阅读兴趣</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观赖丽珍执教《奇迹的苹果》课外阅读指导课有感</p><p style="text-align: center;">黄石市中英文学校 程晓艳</p><p>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为一名“传道受业解惑”的老师,学习是一件需要用一辈子的时间去做的事情。疫情期间,我们中英文学校的老师仍然在坚持观课。本周观看的是赖丽珍老师执教的《奇迹的苹果》阅读指导课。这堂课上课流程清晰,教学方法实用,课型特点突出,对我在今后的课外阅读指导教学方面很有帮助。</p><p> 这是一节整本书的导读课。也就是在上这节课之前,学生并没有阅读这本书,甚至可能根本不知道这本书。那么,老师上这节课的目的是什么呢?很简单,就是通过这节课老师的导读,让学生知道《奇迹的苹果》这本书,且很想去读。听完这节课,我不知道听课的学生是否想去读这本书,我知道我——一个听课的老师知道了有一本书叫《奇迹的苹果》,且很想马上把这本书买来看看。</p><p> 我认为这节导读课最大的亮点是:巧设导读问题,激发阅读兴趣。我把整堂课的主要导读问题罗列、分析如下:</p><p>问题一:你知道哪些影响全世界的苹果?</p><p>(分析:从“苹果”的话题导入本堂课《奇迹的苹果》这本书的阅读)</p><p>问题二:故事听着这里,你有哪些疑问?</p><p>(分析:老师将本书内容“一个日本果农种的苹果不会烂”作为切入点,抓住学生对书中“不会烂”的苹果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继续阅读的兴趣。)</p><p>问题三:请在6分钟内读完序章,关注重要信息,哪些重要信息呢?请思考:木村的果园与别的果园有什么不同?木村阿公的行为与别的果农又有什么不同?边读边画出重要信息。</p><p>(分析:这里老师抓住本书的序言,带领学生浏览长达3000字的序章,在指导学生运用“发现重要信息、提出重要信息”的阅读方法的同时,了解整本书的大致内容,进一步激发学生对这本书的阅读兴趣。)</p><p>问题四:木村阿公是怎样防病虫害的?</p><p>(老师读书中重点章节片段——木村阿公想了很多办法防治病虫害部分,学生在听故事中感受木村阿公遇到的重重困难。在这个环节中,又生发出两个子问题“木村阿公将面临怎样的虫灾?”“此时”“解决病虫害最直接有效的方式是什么?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劝木村阿公?”这两个子问题的预设,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深入地感受到主人公被困难重重包围的困境,仿佛将自己置身于书中的这片苹果园中。)</p><p>问题五:面对十年没开花的事情,你会继续等吗?</p><p> (分析:这是配乐默读《穷得只剩下信念》片段后的提问,这是问题是让学生结合本书的内容表达、阐述自己的观点,也是为引导学生发现本书的主题而创设的启发性问题。如果说前面是老师在带领学生读字面上看得见的内容的话,那么这里就是老师在引领学生从字里行间跳出来,用心灵去感悟本书的灵魂。这个问题激活了学生内心深处的某些最可贵的东西——意念、坚持、梦想,爱等,此时,我想学生也已经从心底里悄悄地喜欢上了这本书吧!)</p><p>问题六:木村阿公是怎样成功的呢?请大家到书中去找答案吧?</p><p> (分析:这是最后一个问题,也是一个设问,老师这样设计的目的不是让学生马上找到问题的答案,而是让学生去读这本书,在慢慢读书的过程中感悟最本书的灵魂——“最绝望的时候坚持下来,那必定迎来闪闪发光的明天”) </p><p> 阅读指导课是教师与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的沟通与交流,其目的就是要给学生传递情感,让学生感受作品美,体会作品情。这种交流与沟通取决于交流问题的设计,巧妙设计导读问题,找准阅读切入点,这样自然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p><p style="text-align: right;">二0二0年三月二十四日</p><p style="text-align: right;"><br></p><p style="text-align: right;"><br></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6.美丽的童年美丽的诗</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学写儿童诗观课反思</p><p> 寒假期间,我在家里观看了贵州遵义赤水市第一小学万艳老师执教的一节写作指导课。这节课老师通过品读赏析《致老鼠》等几首有趣的儿童诗,引导学生发现儿童诗的特点, 初步了解儿童诗的创作方法,并让学生尝试自己写儿童诗,充满童真童趣。</p><p>一、例诗很美。</p><p> 观看这堂课,首先吸引我的是万老师选取的那几首儿童诗。《爸爸的鼾声》《致老鼠》《云朵》《微笑》等,简短有趣,看着这些诗我也情不自禁地念起来,乐起来。</p><p> 听,这是上课伊始万老师给同学们念的一首诗:我们到公园去玩/进公园要买票/大人十块钱/小孩五块钱/但是在售票口/我们却看见一只蝴蝶/什么票都没买/就大模大样地飞进去了/哼/真不公平</p><p> 这首诗的作者是当代诗人席慕蓉的女儿。有一次,她带女儿去公园,女儿即兴说了一句话——蝴蝶没买票就进去了。她鼓励女儿把自己说的话写下来,于是就成了上面这首美妙的诗。蝴蝶飞进公园,是多么平常的事情,可是在天真可爱的孩子眼中,却是“不买票”的奇特思维和想象。一开始上课,这首小诗就激发了学生写诗的兴趣。</p><p> 再来看看《爸爸的鼾声》:爸爸的鼾声/就像山上的小火车/使我想起美丽的森林/爸爸的鼾声/总是断断续续的/使我担心火车会出了轨/咦/爸爸的鼾声停了/是不是火车到站了</p><p> 读到这里,你是不是也像我一样仿佛耳边响起了某个熟悉的人的鼾声?多么丰富的想象!多么天真的话语!这就是儿童诗,把平常的事物通过大胆的想象表达出来。这节课里其他几首范例诗都是像这样简单有趣的儿童诗。听着这样的诗,我仿佛又回到了美丽的童年。</p><p>二、板书很美。</p><p> 这堂课的板书直观形象,很美。板书图文并茂,以“大树”式思维导图呈现,树干上标着中心词“学写儿童诗”。这幅由高大的树,青绿的草组成的简笔画就是一道美丽的风景,深深地吸引学生的眼球。更巧妙的是,随着课堂的变化,这棵树也逐渐“枝繁叶茂”。这是老师结合上课的内容,适时板书下儿童诗的特点和创作方法。像“语言简洁”、“分小节写”、“一句一行”、“充满童趣”都是儿童诗的特点,而“大胆想象”“巧用方法”则是创作方法。这些特点和方法都是学生在品读赏析范例诗时自主发现感悟到的,老师相机板书出来,就是一幅思路清晰,直观形象的思维导图。如何写儿童诗?师生在共同品读中不知不觉完成的这幅思维导图就给出了学生一个明确的答案。</p><p>三、创作很美。</p><p> 在老师巧妙地引导下,学生对儿童诗的特点有所感悟,加上有法可循,自然对儿童诗的创作充满了兴趣。在接下来的仿写、自由创作过程中,学生灵感大发,文思泉涌,课堂精彩纷呈。像“星星是天空的眼睛”、“冬天到了/小雪花迫不及待地跑出了/跳进我们的窗子/它是在提醒我们上学呢”“假如我是一片落叶/我会飘到哪去呢/我会飘进小溪里/当蚂蚁们的小船/载着它们去溪的那边玩耍”……这样大胆丰富的想象,这样童真童趣的话语,尽管有些诗语言不是那么生动,或者语句不是那么通顺,但是不知为什么,你会觉得只要是孩子们自己说出来的,它就已经成为一首美丽的儿童诗了。我想,这就是创作的魅力吧,写作教学,最终的目标不就是让学生敢于创作、乐于创作吗?</p><p> 美丽的童诗美丽的梦。这节课的最后,万老师还向同学们推荐了几本优秀的儿童诗作品集《春天很大又很小》《四季小猪》《蜜蜂蛰了花朵》,将儿童诗的阅读与创作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在孩子在成长的路上播撒诗歌的种子。望我们的语文课堂也能这样美丽,用最有趣的文本、最实在的方法,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创作的兴致。把美妙的童年还给他们,圆他们一个美丽的梦!</p><p style="text-align: right;">中英文学校 程晓艳</p><p style="text-align: right;">二0二0年一月</p><p style="text-align: right;"><br></p><p style="text-align: right;"><br></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7.从不同的角度交流同一个话题</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观刘晓群执教的《独目鸟》有感</p><p> 3月31日,我观看了由北京市石景区爱乐实验小学刘晓群老师执教的整本书阅读课,收获很多。我认为本堂课以下几方面值得学习:</p><p>一、阅读书目选择合适。</p><p> 本堂课阅读交流的书目是深受学生欢迎的现代作家曹文轩写的动物小说《独目鸟》。这本书故事情节很吸引人,插图色彩鲜艳,采用夸张的笔法作画,图文并茂,学生非常喜欢。另外,这本书篇幅比《草房子》、《青铜葵花》篇幅短,适合小学中年级学生阅读。</p><p>二、交流环节设计巧妙。</p><p> 从上课情况得知,这是读完书之后的交流课。在一节课的时间里,要想完整地呈现出学生交流读整本书感受的过程,难度是很大的。如果老师没有精心设计上课流程,要么是不着边际地泛泛而谈,要么就会“只见树木,不见树林”,导致出现“盲人摸象”的情况,给人没头没脑的感觉。而刘老师的设计却很巧妙,能“从整本书到局部内容,再回到整本书”,让整堂课很完整,很清晰。那么,她是如何做到的呢?我认为主要是因为她抓住了一个核心问题—哇哇是一只怎样的鸟,并将此问题贯穿始终。</p><p> 第一步,让学生猜一猜老师为什么推介这本书。从而,引导学生读作者、封面及封底,读完后,学生交流话题:这是一只怎样的鸟。这次是孩子们阅读主要内容后提取重要信息,来初步感知哇哇这个动物形象的个性特点。</p><p> 第二步,老师出示几个主要的交流话题,重点交流“哇哇几次来到阿蒙身边?每一次来和走的原因是什么?”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在帮助学生厘清整本书的构思,即“相识—相知—相惜”在学生通过阅读与这个问题相关的文本内容后,再次回到“此时,你觉得哇哇是一只怎样的鸟?”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根据阅读到内容概括动物形象的特点,。如果说上一次是作者笔下“哇哇”的话,那这一次就是孩子们眼中的“哇哇”。</p><p> 第三步,是在交流最感动的事的基础上,又一次交流“这是一只怎样的鸟?”此次重点在训练学生通过画思维导图的方式,深入具体地感知哇哇这知鸟的“重情重义”等性格特点。三个大环节,阅读内容不同,阅读方式不同,但始终在探讨交流同一个问题,这样不仅让整堂课思路很清晰,更重要的是这样引领着学生“阅读、思考、交流”,循序渐进,层层深入,是真阅读,真交流。</p><p>三、思维导图帮助学生理清阅读思路。</p><p> 在交流“哇哇做的最感动的事”这一重点环节时,老师引导学生采用思维导图方式交流,效果很好。在第一个孩子交流时,刘老师相机画一个简单的思维导图,以此示范。接下来,小组合作:用画思维导图交流最感动的事。此环节给予的时间非常充分。小组交流完毕后,没有立刻在全班交流,而是各小组互相传阅思维导图,并提出意见或给予补充。最后指定一个小组在全班交流。我觉得这样安排,真是将“思维导图”的交流效果发挥到了极致。</p><p>这堂课老师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交流同一个话题,巧妙的设计,收获的是别样的精彩!</p><p style="text-align: right;">黄石市中英文学校 程晓艳</p><p style="text-align: right;">二0二0年三月三十一日</p><p style="text-align: right;"><br></p><p style="text-align: right;"><br></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8.扎实有效的语文课堂</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观缪艳婷老师执教的《安徒生童话》阅读指导课有感</p><p style="text-align: center;">黄石市中英文学校 程晓艳</p><p> 4月7日,我观看了江苏省江阴市南闸中心小学缪艳婷老师执教的《安徒生童话》整本书阅读指导课。这节课扎实、有效,值得学习。</p><p>一、读图片,整体感知。</p><p> 导入环节,廖老师出示了一组精美的插图,让学生根据这些插图说出相应的主人公或者是故事题目。利用看图片说故事的方式导入,直观形象,能激发学生的的阅读兴趣,学生在交流的时候有话可说。读图片,交流对这本书的整体感知。</p><p>二、读故事,指导方法</p><p> 在品读故事情节,廖老师选取的是《老头子做的事总是对的》这个故事。老师,首先带领同学们把这个故事的情节梳理了一遍。与此同时,呈现出来的板书是由“马、牛、羊、鹅、鸡、苹果6种事物名称组合在一起而形成的情节链。这个板书简单明了,更重要的是将这个故事的主要情节梳理出来了,这是本堂课的亮点所在。今后,在指导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我们也可以适当地运用“情节链”来帮助学生梳理书的故事情节或是一个故事的情节。故事情节梳理出来以后,廖老师还充分的利用“情节链”,引导学生讲故事。对于二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让他直接讲故事是很难的。但是在这节课上,老师巧妙地利用情节链引导学生讲故事就变得简单多了。课上有个孩子上台讲故事,讲着讲着,无话可说的时候,老师提示他看板书上的情节链,不能把后面的故事讲出来了。说明这节课上老师梳理出来的情节链确实可以为学生所用。导读故事,画出情节链,然后利用情节链,练讲故事,这个环节设计得很巧妙,导读扎实,有效。</p><p>三、读目录,运用方法</p><p> 这是一堂整本书的阅读指导课,如果只读一个故事就结束的话,就失去了整本书阅读指导的意义。上面的环节当中,品读这个故事情节不是最终目的,真正的目的在于通过品读故事,发现运用情节链读童话、讲故事的阅读方法。正因为这样,廖老师接下来让学生读目录。让自由读目录之后,用情节链的方法讲一个故事。这个环节的重点不是在于把故事讲生动,而是是引导更多的学生能够用梳理情节链的方法讲清楚故事的主要内容,这是中年级阅读指导方面的训练重点,这一点来看,这堂课很扎实、有效。</p><p> 教学有方,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安排、变换自己的教学方法,运用合理、新颖的教学组织形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形式要多样,教师、学生、教材三者通过复杂的相互作用,使教学成为一个动态的统一过程,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加扎实有效。</p><p style="text-align: right;">二0二0年四月七日</p><p style="text-align: right;"><br></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9意想不到的课堂</b></p><p>——观王崧舟老师执教的《枫桥夜泊》有感</p><p style="text-align: center;">黄石市中英文学校 程晓艳</p><p> 4月15日,我观看了全国知名语文教师王崧舟老师执教的《枫桥夜泊》品读感悟课。这次课分为上下两节,这要是以古诗《枫桥夜泊》为例,拓展学习“愁眠”主题古诗,感受经典魅力,品味诗词文化。听了这次课,我最大的感受是课堂总是让人意想不到。</p><p>一、诗词的拓展,意想不到</p><p> 在这堂课里,王老师不仅仅是教《枫桥夜泊》这一首诗,而是整合系列“愁眠”的诗句,这样的设计是大胆的,更是让人意想不到的,也是这堂课的亮点之一。导入环节,从歌曲《涛声依旧》中富有诗意的词儿“留连的钟声,敲打我的无眠”引出这堂课的两个关键词“钟声”“无眠”,然后出示了系列与“钟声”相关的诗句:</p><p>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舟。——王士帧《寒山寺钟声》</p><p>几度经过忆张继,乌啼月落又钟声。——高启《泊枫桥》</p><p>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陆游《宿枫桥》</p><p>最后在品读完《枫桥夜泊》和以上几句与钟声相关的诗句后,又拓展赏析了以下系列“愁眠”主题的诗句:</p><p>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p><p>  露从今夜白,夜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p><p>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古》</p><p>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p><p>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p><p> 本次课,王老师带领学生品味了这么多相同主题的诗句,充分展现了古诗词的文化魅力,没有为上《枫桥夜泊》而上《枫桥夜泊》,而是以此为引子,为例子,带领学生品悟更多专题的古诗词,感受其中的韵味,确实是意想不到,令人赞叹。</p><p>二、板书的消失,意想不到</p><p> 板书是课堂构思的体现,是老师教学的思路,是学生学习的脉络。这堂课的板书随着品读环节生成如下:</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月落 乌啼 霜满天</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江枫 渔火 对 愁眠</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姑苏城外寒山寺</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夜半钟声到客船</p><p> 板书是王老师带领学生品悟《枫桥夜泊》一诗,让学生围绕“你是从哪里感受到作者的愁的”从看到的、听到的和感受到的三个放面展开学习交流而逐步呈现的。本以为,这就是最后的呈现内容,可是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在后面的环节里,王老师却将这些看到的和想到的“景象”一个一个地擦去,只留下两个词,板书如下:</p><p> 愁眠</p><p> 钟声</p><p> 我认为这样的板书,其意在本堂课教学《枫桥夜泊》并非最终目标,重点在于领悟诗词主题“愁眠”“钟声”。而到这里,板书还不是最终的内容,意想不到的还在后面。王老师又将板书擦得一干二净,最终呈现的是两个词:</p><p style="text-align: center;">经典  文化</p><p> 板书的三次变化让人意想不到,精彩不断,惊喜不断。这也是我们每个老师值得深思的问题。板书是上课过程的体现,每一次的呈现体现的就是老师的教学意图,就应该像这样是动态的,变化的。</p><p>三、练笔的点评,意想不到</p><p> 在品析完《枫桥夜泊》之后,王老师安排了一次小练笔。小练笔的内容是:这钟声仿佛在对张继说些什么?此时黑板上的板书只有“钟声”和“愁眠”两个词。小练笔的安排不让人意外,让人意外的是老师的点评。一生说我和你一样倍感凄凉,老师点评这是知暖知冷的钟声;一生说你应该去解决这个忧愁,老师点评这是理性的钟声;一生说你回到家乡的亲人身边去吧,老师点评家乡是精神的家园,多么智慧的钟声……在点评环节,老师总能智慧应对,引领学生理解古诗中蕴含的这份“愁眠”,带领学生走出“愁眠”,用自己的方法面对生活中的“愁眠”。这样的用意实在是巧妙,更是让人意想不到的。</p><p style="text-align: right;">二0二0年四月十五日</p><p><br></p><p><br></p>

学生

老师

阅读

儿童诗

这堂

人物

诸葛亮

交流

本书

品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