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记我的曾祖父刘玉生</span></p><p><br></p> <p> 有时,常常感慨,我是如此幸运。逢年过节都能如约见到曾祖。记得每次回老家,曾祖母时常问我:“咱这一个不起眼的家,回来做什么”。“想回来看看老爷爷、老奶奶了”基本上每次回答的都差不多,主要是思量二老。节日临近,总是归心似箭,回到老家,看到二老健健康康的心里就踏实。全家回老家过年,起初是我的父亲提出的想法,一直持续到现在几乎从未间断过。</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临县汽车站前广场</span></p> <p> 我的老家位于山西省吕梁地区的临县,北临兴县黑茶山,东接方山北武当,南连碛口与柳林互话,西隔陕西佳县同饮黄河水。同时,临县也是著名的伞头之乡、红枣之乡,有着60多万父老乡亲 。忘不了,每次回来,老爷爷都会给我讲帝师、临县才子赵中元,武将张从龙的轶事,让我记在心里,将来讲给后辈。现在来看,一来希望增加我对临县的了解,二来可以学习赵中元随机应变,不教条。对我认识临县,了解临县,进而热爱故乡,往远处说逐步改变自己起了重要作用。</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作者与曾祖父的合影</span></p> <p> 老爷爷总是闲不住,早上早早的吃完饭就起身出去了,出门前总会揣两块糖,拄上拐棍。可能是去街上散步,也可能是去棋室下下棋。老爷爷走起来步伐不紧不慢,途中若是看见哪家可爱的孩子,让孩子叫自己爷爷长爷爷短的,叫了就有糖果奖励。现在,每到过年,小外甥、曾孙们总会簇拥到老爷爷跟前,一口一个老甲(老家外甥的子女对外公的称呼)、老爷爷叫着,孩子们给老爷爷磕个头,老爷爷别提多高兴了,“好——好——好”。接着就是给发压岁钱,孩子们更开心了。对于老人来说,有什么事比儿孙满堂更欣慰呢。</p><p> </p><p> 如今是鲐背之年的老爷爷仍然在学习,在他的一页页纸上记录着重要的新闻,摘抄的当今方针政策。有时候很受感动,真可谓活到老,学到老。对家国情怀的体会更为真切。老人读书看报,从来不戴眼镜,算账仍使用以前的算盘。</p><p> 老爷爷的善良,熟悉他的亲戚朋友,邻里街坊都知道。特别是每逢大年初一的早上,大概六点多钟的样子,听见门外传来扫地的声音,推开门一看,原来是老爷爷打扫地上的鞭炮碎屑,不管是自家门前的还是街坊门前的都被打扫得一干二净,街坊们看到整洁的地面竖起大拇指。“老刘啊,又劳动了啊”。以前从听了一件小事老爷爷去学校接我的小叔,孩子们还未下课老爷爷打扫了教室,老师们很过意不去,挺大年纪还帮助打扫教室。因此学期末的时候学校给小叔发了张奖状,一来对学业表示鼓励,二来对老爷爷的付出表示赞许和认可。</p><p> </p><p> 记得小时候,每次从老家回的时候总是舍不得老爷爷、老奶奶,会哭一阵子,慢慢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缩小这个落差。</p><p> </p><p> 至今“每逢佳节倍思亲”,难忘的是故乡,难忘的是家中亲人、父老乡亲。</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老爷爷与曾孙于孝义金龙山</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老爷爷,老姑与姑姑</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