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p><p> 是非成败转头空。</p><p>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p><p><br></p><p>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p><p> 一壶浊酒喜相逢。</p><p>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p> <h3><b>风云起处话女真</b></h3> <p> 话说距今大约5000多年前,在我国黑龙江北部,居住者一群靠放牧、打猎、捕鱼为生的少数民族。这就是满族的前身-----女真族。</p><p> 到明朝初期,女真族按居住地区分为三大部:居住在牡丹江一带称为“建州女真”;居住在松花江一带称为“海西女真”;生活在黑龙江两岸及乌苏里江流域一带则被称为“东海女真”。在女真族内部,又分编为组群,每个组群以“万户”命名。最为有名的组群就是建州女真的“胡里改万户”和“斡朵里万户”。</p><p> 1403年,明朝廷为了加强对北部边疆的控制,在女真族住地建立了一种叫“卫”的政府机构,行使军事职权和管理地方行政事务。“卫”由朝廷任命,部落头领担任,可以世袭,官职由低到高分别为:指挥同知、指挥使、都指挥使、都督佥事、都督同知等。建州女真分为建州卫、建州左卫、建州右卫, “建州三卫”由此得名。</p><p> 16世纪末,征战不休的女真族又分为诸多小部落,大致分为四大部,即“建州五部”、“长白山三部”、“扈伦四部”和“东海三部”。</p><p> 各自为王的女真各部彼此长期不和,加之明军的镇压,不满情绪高涨,起兵反明之事时有发生,各方势力的矛盾也日益激化。</p> <b>少年壮志不言愁</b> <p> 1583年2月某天,发生了一场明军剿杀女真部落的一场战争,由此埋下了一颗影响后世的仇恨种子。</p><p> 建州卫都指挥使王杲起兵反叛,被明朝辽东总兵李成梁剿杀。王杲儿子阿太要为父亲报仇,与明军拼到底。李成梁决心将其铲除,彻底摧毁其根据地----古勒城。消息传出,建州左卫觉昌安坐立不安,因为阿太是他的孙女婿呀。思前想后,决定带儿子----建州左卫指挥使塔克世和24岁的孙子----努尔哈赤,前往古勒城,劝说阿太不要与朝廷为敌。</p><p> 谁知,正当觉昌安在劝说阿太之时,明军李成梁的队伍已经杀入城中,混战之中,将努尔哈赤的爷爷觉昌安和父亲塔克世误杀。这对10岁丧母的努尔哈赤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的沉重打击。</p><p> 努尔哈赤下决心投靠王杲,为死去的亲人报仇。哪知,在作战中,成了明军辽东总兵李成梁的俘虏。此后便开始了一段离奇的战俘生活,为明军将士服务。它的机智勇敢得到了常来巡视的李成梁的赏识,甚至视他为干儿子,经常随李将军出征,每战必先登,屡立战功,成梁厚待之。但这并不是长久之事,明军终归不是自己的家,况且还有杀祖父和父亲之仇。三年之后,努尔哈赤回到建州,成家立业。为了安抚努尔哈赤,李将军禀报朝廷,为他祖父和父亲平反,同时给了他30匹马,还承袭了建州左卫都指挥使之职。</p><p> 努尔哈赤知道,单凭自己的力量根本不可能与明朝军队抗争。首先,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敢及人格魅力,统一了建州五部。然后,利用建州五部的力量,经过艰苦努力,通过古勒山一役,歼灭了扈伦四部最强大的力量----叶赫部。至此,努尔哈赤统一了所有女真族各部。这个过程,努尔哈赤用了近27年时间。</p> <b>不教胡马度阴山</b> 就在努尔哈赤将女真族统一大业不断向前推进之时,建州内部出了矛盾。首先是弟弟舒尔哈齐与努尔哈赤发生了权利冲突,被努尔哈赤及时发现,没收其财产并将其处决;其次是儿子褚英利欲熏心妄想篡位,努尔哈赤下令,逮捕其子,并于两年后将其诛杀。<br> 平定了内部分裂势力之后,努尔哈赤完成女真统一有了政令保障,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不断扩张的需要,努尔哈赤建立了一套集军事、政治、生产于一体的“八旗制度”。旗是一种人事制度,各股人马以旗帜的颜色相区分。最开始只有黄、白、红、蓝四旗,后来队伍壮大,又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即黄、白、蓝旗镶红边;红旗镶白边,合称为“八旗”。各旗之间相互独立,最高统帅为努尔哈赤。<br> 1616年,努尔哈赤经过多年厮杀,势力范围不断扩大,随着经济、政治、军事的力量日益壮大,努尔哈赤另立国号的时机已经成熟,1616年正月初一(万历四十四年),在各旗主的拥护下,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今辽宁省新宾县永陵镇)即位称汗,定国号“大金”,年号“天命”。自此,一个奴隶主阶级的政权在中国东北地区建立。为了区别历史上的金朝,史称“后金”。<br> <b>一将功成万骨枯</b> 1618年,羽翼丰满的努尔哈赤决定主动出击,与明朝廷一决高下,发布“七大恨”宣言书,起兵反明。明朝廷也看到了努尔哈赤的威胁,决心将其拿下,指派兵部侍郎(相当于国防部长)杨镐帅兵10余万,分兵四路围攻努尔哈赤所部。1619年4月,在萨尔浒(今新宾西北)形成决战态势。努尔哈赤集中全部兵力,攻击明军一部,然后各个击破,经过惨烈厮杀,努尔哈赤取得了萨尔浒之战的胜利。萨尔浒之战是明朝与大金争夺辽东的关键之战,此役失败,使明朝廷大伤元气。<br> 1625年,努尔哈赤把都城迁至沈阳,改称“盛京”。稍作调整,稳定局面后,决定再次发兵,扩大统治区域,但这一次努尔哈赤遇到了对手。<br> 1626年(天命十一年),八旗军攻至宁远(辽宁兴城)时,兵锋受阻。这里有明朝文官出生的袁崇焕率两万明军,并有红衣大炮,坚守宁远城。努尔哈赤久攻不下,且自己也负伤,不得不扫兴而归。同年8月,努尔哈赤患病而终,68岁,葬于沈阳东城,庙号“太祖”。<br> <b>改金为清难入关</b> <p> 1626年8月努尔哈赤死后,34岁的皇太极于9月登上后金汗位,该年号为“天聪”。爱新觉罗.皇太极是努尔哈赤第八子。</p><p> 皇太极继位后,启用汉官;颁布《离主条例》解放奴隶;减少壮丁徭役。为了提高自己的权利,废除“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大兴文字狱,先后干掉二贝勒阿敏(舒尔哈齐之子);三贝勒莽古尔泰(同父异母哥哥);制服毫无大志的大贝勒代善(同父异母哥哥)。大权在握之后,开始整顿“八旗”,各旗更换旗主。</p><p> 1635年(天聪九年)11月,皇太极发布命令,改女真族名为“满洲”,即今天的“满族”。1636年,皇太极在沈阳大政殿举行即皇帝位典礼,正式称帝,改国号“大金”为“大清”;改年号“天聪”为“崇德”。</p><p> 皇太极称帝后,多次入关,抢劫银两,掠夺大批人蓄财产,招降了明军大批将领,给了业已衰败的明朝廷更加沉重的打击。</p><p> 1643年9月21日,踌躇满志的皇太极突发脑溢血病逝,终年52岁,葬于沈阳昭陵,庙号“太宗”。</p> <b>天赐良机入中原</b> <p> 皇太极生前没有立太子,因此,在他死后,皇位归属问题立即成了清皇室内部各派势力争夺的焦点。其中,皇太极长子豪格与皇太极同父异母兄弟多尔衮形成皇位的主要竞争对手。双方力量相持不下,旗鼓相当。多尔衮见自己优势不大,提出折中建议:立皇太极幼子---福临为帝,由自己和郑亲王济尔哈朗出面辅政,等福临成年后归政。这个建议得到了多数人通过。于是,1643年11月18日,福临即位,改明年为“顺治”元年。</p><p> 在大清国开拓新纪元之时,李自成攻下北京,崇祯皇帝自杀,推翻了明王朝。镇守三海关的明将吴三桂想利用清军的力量,进京攻打李自成,自己也可成为明朝的功臣,而清军是劫财就走,像以前皇太极那样。然而,多尔衮的目光和抱负远非吴三桂所想,他想的是整个天下。因此,两人一拍即合。</p><p> 1644年5月,多尔衮率14万大军和吴三桂4万明军,消灭李自成20万农民军,迫使李自成撤回西安,多尔衮打着为崇祯报仇的旗号,攻入北京。10月初,清廷迁都北京即位,10月31日,清朝正式宣布对全中国实行统治,改年号为“顺治”。多尔衮成了“叔父摄政王”,后又改为“皇叔父摄政王”。</p><p> 多尔衮没什么政绩,给中国人终身难忘的是:“剃发令”,即“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以及“扬州十日”惨案。</p><p> 1650年12月31日,多尔衮在外打猎,病死在喀喇城,年仅39岁,16天后,多尔衮被追尊为“成宗义皇帝”。</p> <b>顺治临朝甫天下</b> <p> 多尔衮死后,他的胞弟45岁的英亲王阿济格认为,承袭摄政王位的时机到了,私下派自己的儿子劳亲带兵进京助阵,等多尔衮灵车到时,阿济格父子到场迎接。不料,朝中老臣济尔哈朗等人早已暗中设伏,将阿济格父子一举擒获,并以“身带佩刀,举动叵测”为由,将他们拘禁,次年被福临赐死。</p><p> 1651年正月十二日,13岁的顺治亲政。顺治皇帝摒弃保守思想,启用汉官,又积极鼓励地主、乡绅招民垦荒。对地方官员制定《垦荒考成则例》,按垦荒实绩,分别予以奖惩。同年,编成《赋役全书》颁布天下。这些措施,使濒于绝境的农业生产,开始有了转机。</p><p> 1661年2月5日,顺治患天花,死于紫禁城养心殿,年仅24岁,庙号“世祖”,葬于河北清东陵孝陵。</p> <b>八方尽望乐丰盈</b> <p> 顺治在弥留之际将皇位传给了8岁的三皇子爱新觉罗.玄烨,并任命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和鳌拜为辅政大臣。1662年,改年号为“康熙”。</p><p> 四位大臣都是顺治直领的“上三旗”---正黄、镶黄和正白旗----的功臣贵戚。他们曾在顺治灵前发誓,齐心协力辅佐儿童皇帝玄烨。最初,誓言可以将它们揉在一起。但是,当权力和利益发生冲突时,誓言便成了无谓的空话。其中,四位大臣之一的鳌拜,骄横跋扈、独揽大权、结党营私、倒行逆施,就连老臣索尼都感到事态严重,唯一的办法就是吁请康熙亲政。 </p><p> 1667年8月25日,14岁的康熙亲政。但鳌拜仍是辅助大臣,继续大权独揽。鳌拜的专横,已威胁到康熙的皇位。康熙虽然年轻,却有理想有才智有抱负,不甘心做傀儡皇帝,必须除掉鳌拜。这时,他的祖母孝庄太皇太后给了他有力的支持。康熙与祖母孝庄密商之后,于1669年6月的一天,康熙召鳌拜入宫觐见,鳌拜以为要商讨朝事,却不料一上殿便被拿下,不久后死在狱中。</p><p> 铲除鳌拜势力之后,康熙启用了一批勇于创新、锐意进取的内阁大臣,大力整顿朝纲,惩治腐败,发展生产,清王朝呈现出蒸蒸日上的新气象。此时,羽翼渐丰的康熙,开始把目光投向了雄踞南方的三股藩王势力。三个藩王是:平西王吴三桂;靖南王耿仲明;平南王尚可喜。用时8年时间,消灭了三个藩王势力,史称“平定三藩”。1685年2月,为了抗击沙俄的侵略,康熙派出都统彭春、副都统郎谈率兵18000人,分水、陆两路,进取雅克萨,与沙俄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这是中俄签订的第一个边界条约。从1690年至1720年,康熙三次亲征噶尔丹,维护了边疆地区的安定、和平。</p><p> 康熙采用的是立太子的方式,1675年康熙立二子胤礽为太子,但胤礽性格暴躁,立太子33年后,又将其废除。太子虚位,皇子们开始结党结社,明争暗斗。1709年,康熙复立胤礽为太子,三年后又将其废除,两立两废,令康熙十分烦恼,真是摆平天下事,理不清家务事。康熙于1722年11月13日,在北京畅春园去世,享年69岁,葬于东陵之景陵,庙号“圣祖”。</p> <b>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b> 康熙在位时没有完成立太子,在他去世之后,皇位争夺激烈。主要有三大派:以皇二子胤礽为首的太子党;以皇八子胤禩为首的皇八子党;以皇四子胤禛为首的皇四子党。皇二子和皇八子两派争得你死我活,结果两败俱伤。而皇四子胤禛却不露声色,韬光养晦,忠心效力,不问收获。在康熙去世后,45岁的皇四子雍亲王爱新觉罗.胤禛继位,改年号为“雍正”。到底雍正是如何继位的?众说纷纷,有弑父夺位说,有改诏篡位说,有记载是:康熙遗诏“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着继朕登极,即皇帝位”。<br> 雍正即位后,为了巩固皇权,采取雷霆手段排除异己,坚决打击昔日对手,软禁皇14子;干掉皇八子,其他皇子或被监禁,或被流放。剪除兄弟异己之后,对居功自傲的前臣也予以辣手镇压。为了强化皇权,还建立了密折制度---可向皇帝秘密奏折报告消息。<br> 雍正在位13年,因为作风严酷,铁腕集权,得罪很多人,基本处于众叛亲离的状态。但是他具有开拓精神,平定青海,安定西藏,改土归流,摊丁入地,火耗归公,充盈国库,促进了社会发展,为后来的乾隆盛世创造了条件。<br> 1735年8月23日,雍正在圆明园猝然去世,终年58岁,葬于河北清西陵,庙号“世宗”。<br> <b>盛世难继雨连天</b> 1711年9月25日,爱新觉罗.弘历生于雍和宫,是雍正第四子,深得康熙宠爱。雍正继位次年,密立弘历为太子。1735年8月23日,雍正去世后,24岁的弘历继位,次年该年号为“乾隆”。<br> 乾隆继位后,采取了折中的政治路线,宣称“治道贵乎得中,矫枉不可过正”。因此,虽说一朝君子一朝臣,但是,乾隆上台后并没有大肆换人,直到乾隆中期。在政权建设方面,仍然采用“密折”制,以实现“乾纲独揽”。在基层政权建设方面,颁布了《保甲法》,实施保甲制度,1740年完成了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部法典---《大清律例》。遗憾的是,乾隆时期,为了加强思想政治,大兴文字狱,焚毁了中国历史上大量文化典籍,使其所谓“文治”成为中国文化的一场浩劫。<br> 乾隆时期,清朝先后十次出兵边疆,包括二平准噶尔、一定回部、二讨金川、一靖台湾、征缅甸、征越南、二次用兵廓尔喀。这十次边疆战事令乾隆沾沾自喜,自夸“十全武功”,自诩“十全老人”。<br> 历经几代人的努力,清朝日渐强盛,乾隆也安于现状,乐在其中。骄奢淫逸愈演愈甚。乾隆6次下江南,2500多人,各种花费达2000多万两白银,占当时全国收入的一半。另外,大兴土木,修建宫殿,为母亲做寿耗银450万两等等。乾隆一扫康、雍时期的勤俭之风,为宦官宠臣纳贿敛财提供了机会,和珅就是典型的例子。<br> 1799年正月初三(嘉庆四年),乾隆驾崩于紫禁城养心殿,葬于河北马兰峪裕陵,庙号“高宗”。<br> <b>一道残阳铺水中</b> <p> 1795年9月初三(乾隆六十年),乾隆在勤政殿召集皇子、皇孙、王公大臣们,宣布立十五皇子,嘉亲王爱新觉罗.颙琰为皇太子,第二年正式继位,改年号为“嘉庆”。乾隆的祖父康熙在位61年,乾隆因此许诺,如果自己在位60年,他就传位嗣子。当60年限期来到时,乾隆不得不让出皇位,但不甘心退居二线,仍宣布“归政后,凡遇军国大事及用人行政诸大端,岂能置之不问”?随后,年逾花甲的乾隆,又做了三年实权在握的太上皇。当时的年号有两个,宫内用“乾隆”年号,各省用“嘉庆”年号。</p><p> 嘉庆在位期间,主要的政绩是惩治腐败。朝中腐败的罪魁祸首就是和珅。在乾隆时期得宠的和珅,乾隆驾崩后失去了靠山。嘉庆亲政第二天,就将和珅拘捕入狱,查抄家产,公布和珅20条罪状,将其处死。</p><p> 然而,嘉庆还沉侵在乃父声称的“天朝统驭万国”“天朝抚有四海”的自满之中,闭关自守,重农抑商,压制各地工矿业,使得对外关系恶化。面对外来压力,清朝廷无所作为,导致国内矛盾日益加深。白莲教起义,就发生在嘉庆年间。清朝廷花费5年时间,涉及5省,耗银2亿两,20余名高级将领丧命,才镇压了这次农民起义。</p><p> 1820年7月(嘉庆二十五年),嘉庆在承德避暑山庄的烟波致爽殿病逝,终年61岁,葬于河北昌陵,庙号“仁宗”。</p> <b>碧叶伤心亡国柳</b> <p> 1820年,39岁的皇次子爱新觉罗.旻宁登基继位,接掌了灾难频仍的清王朝,改年号“道光”。</p><p> 一朝君子一朝臣。首先调整中枢机构官员,改革各项内政事务。在国内事务方面,治理黄河,改革漕运方式,第一次海运漕粮成功。另一项举措就是改革盐务制度,打击不法盐商。然而,历代清朝皇帝一味重农轻商,导致社会生产力低下。道光年间,边疆也不安宁,清朝廷用了8年时间平定新疆南部张格尔的叛乱。但不论是农民起义,还是边疆叛乱都没有对清朝廷构成威胁,它的最大威胁来自于英国殖民者。</p><p> 18世纪中叶,英国的工业革命,使其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早在康熙年间,英国就与中国有贸易往来,他们卖给我们工业品,我们卖给他们茶叶、生丝、土布等。由于那时的中国比较贫穷,工业品需求量少,而英国对茶叶需求量特别大,造成英国的巨大贸易逆差。在这种情况下,英国人发现向中国倾销鸦片可获得巨大利润。向中国出口鸦片的数量逐年增加,至道光年间已达到每年40000余箱。</p><p> 对于鸦片问题,清朝廷内部意见不一,有收税说,有禁烟说。最终,禁烟主张获得多数人支持,也与道光的想法一致。1839年,林则徐到达广州,明令英国商人:第一交出所有还未销售的鸦片;第二声明以后不再来华贩卖鸦片,如再贩,一经查出,甘愿受罚。英商人还有侥幸心理,不予理睬。结果,时限一到,林则徐与两广总督邓廷桢,在虎门当众销毁鸦片,销烟行动历时23天,严厉打击了鸦片贩子的嚣张气焰。</p><p> 禁烟销烟的行动传到英国,为了鸦片走私的利益,1840年6月28日,英国发动了第一次对华侵略战争----“鸦片战争”。鸦片战争之后,清朝政府与西方列强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其中最有名的是《南京条约》。作为一代君主和鸦片战争的当事人,道光是清朝有史以来最昏庸的一个皇帝。1850年正月十四日,道光病逝,终年69岁,葬于慕陵,庙号“宣宗”。</p> <b>内忧外患咸丰朝</b> 1850年道光病逝后,19岁的皇四子爱新觉罗.奕宁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咸丰”。咸丰在位11年,内忧外患,战乱频繁,几乎没有一天安宁的日子。<br> 太平天国就闹了他11年,加之北方的捻军、两广的天地会、东南的小刀会,这都是另外的话题。<br> 正当清政府忙于镇压太平天国之时,英法两国再次对华宣战,这实际上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史称“第二次鸦片战争”。这场战争之后,清政府又与诸列强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和《中俄北京条约》。<br> 多灾多难的政局使懦弱无能的咸丰心灰意冷,躲到热河沉溺女色、贪杯恋盏、吸食鸦片、得过且过,置江山社稷于不顾。1861年8月22日,这个病秧子就因“体多疾,面带黄”,病死于热河,葬河北定陵,庙号“文宗”。<br> <b>辛酉政变,慈禧垂帘</b> <p> 咸丰病危时,召见了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瑞华、御前大臣景寿、协办大学士肃顺、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翰、焦右瀛等八位大臣,下朱谕:立6岁的皇长子载淳为皇太子;任上述八位大臣为“赞襄政务王大臣”,总摄朝政;赐皇后钮钴禄氏一方“御赏”印;赐载淳一方“同道堂”印,载淳的印有生母懿贵妃叶赫那拉氏代管。“御赏”印盖在皇帝谕旨的起首处,“同道堂”印盖在结尾处。八大臣的谕旨没有这两个印,就不能生效。</p><p> 咸丰去世后,爱新觉罗.载淳继位,年号“祺祥”。载淳的生母叶赫那拉氏与钮钴禄氏并尊为皇太后,钮钴禄氏上徽号“慈安”;叶赫那拉氏加“慈喜”徽号,称“慈禧”太后,由于她身居西宫,又称“西太后”。</p><p> 当时,朝廷内有三大势力:以八位大臣为首的“朝臣势力”;以恭亲王奕为首的“帝胤势力”;以慈禧为首的“帝后势力”,其中以八大臣为首的势力,占绝对优势。慈禧明白,以自己的势力无法与八大臣抗衡。于是她决定与恭亲王联手。</p><p> 恭亲王奕䜣本来就对咸丰继位不满,加之任命八大辅臣又没有自己,于是,对于慈禧的政变意图一拍即合。1861年11月1日,两宫太后带着载沣,赴丧完后回到北京,立即召见奕䜣等亲王大臣,安排政变事宜。第二天一早发动政变。大学士贾桢、周祖培、户部尚书沈兆霖、刑部尚书赵光,联衔上奏,恳请皇太后亲领朝政。慈禧随即谕旨,解除肃顺、载垣、瑞华的一切职务,并下令逮捕载垣、瑞华、以及还在回京路上的肃顺。</p><p> 11月3日,两宫太后任命奕䜣为议政王,领衔军机处和宗仁府;宣布八位大臣筹划乖谬、阻碍回鉴,矫旨专横3大罪状,予以处死。</p><p> 11月11日皇帝登基仪式在太和殿举行,宣布废除原八大臣拟定的年号“祺祥”,改第二年(1862年)为“同治”元年,意谕东西两宫共同治理朝政。</p><p> 其实慈安没有什么政治野心,加之载淳不是她亲生,所以处处让着慈禧。而慈禧有极强的政治野心和权力欲望,因此,名为两宫垂帘听政,实际上是慈禧一人独揽。从此,晚清政治进入了长达48年的慈禧太后时代。这一年,正好是中国农历年的辛酉年,故称“辛酉政变”。</p><p> 同治年间,国内发生了“捻军起义”。平定了捻军之后,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反思,他们主张向西方学习,走“自强”“求富”的强国之路。在议政大臣奕䜣的支持下,清朝拉开了“洋务运动”的序幕。洋务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沈葆桢、张之洞等人。清朝廷派人出国考察,开始向国外派留学生。但是,洋务运动仍有其局限性,在他们看来,只要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就可以了,而政治制度已经很完美了,无需改进。</p><p> 慈禧垂帘听政时,同治皇帝才6岁,贪玩,不爱读书,慈禧也不想罢手。直到1873年2月23日,18岁的同治大婚之后,才开始躬亲大政。谁知,经常寻花问柳的同治皇帝在1875年1月12日病逝,亲政一年多,终年19岁,葬于河北惠陵,庙号“穆宗”。</p> <b>慈禧二度垂帘</b> <p> 同治没有留下一儿半女,按照大清祖制,如果皇帝没有子女,应该在皇族近支中遴选晚辈继承皇位。但是,这样一来,慈禧将成为太皇太后,而在历朝历代中,没有太皇太后摄政的例子。因此,慈禧想再度垂帘,就得另想心事。</p><p> 同治病重期间,慈禧已大权在握,并打定主意在皇族“载”字辈中为咸丰选子入嗣继承皇位,而不是在同治的晚辈“溥”字辈中为同治选子继承皇位。如此一来,慈禧就可以皇太后的身份摄政。1875年2月25日,4岁的载湉在太和殿正式继位,改年号为“光绪”,次年为光绪元年。</p><p> 慈禧的做法,遭到宫内许多人的反对。其中,内阁侍读学士广安冒死上书,遭到慈禧痛斥“冒昧渎陈,广安着传旨申饬”;载湉继位一月之后,同治的皇后阿鲁特氏服毒自杀;甚至,吏部主事吴可读服毒自尽,“尸谏”慈禧。尽管朝野内外怨声四起,但却无人敢挑战慈禧的权威。1883年12月,中法战争爆发,军机大臣奕䜣和直隶总督李鸿章犹豫不决,导致战事失利。借此机会,慈禧对清朝廷进行了重大改组,完成了最高领导层的人事变动。由于这一年是甲申年,故称“甲申易枢”。</p><p> 光绪年间,1877年4月,左宗棠平定新疆,除伊利地区外,新疆其他地区都被清军收复。1878年6月,清政府派礼部左侍郎崇厚,去俄国交涉收回伊犁地区。谁料,无能的崇厚与俄国鉴定了一个丧权辱国《里瓦几亚条约》。朝廷哗然,重压之下,又派清政府驻英法公使曾纪泽赴俄改订条约。唇枪舌剑,讨价还价,终于签订了《中俄伊犁条约》,比前面的条约稍好一点。1883年12月,中法战争开始。1885年6月9日,清政府派李鸿章与法国驻华公使巴德诺签订了《中法新约》,同意法国在广西、云南拥有通商特权。中法战争之后,清政府意识到台湾地位的重要性,慈禧下懿旨,采取左宗棠的方案,建立台湾行省,命刘铭传为第一任台湾巡抚,并加强海防,1888年正式建立“北洋水师”。</p><p> 1889年3月4日,19岁的光绪亲政。但最高权力仍在慈禧手中。</p><p> 1894年是慈禧的60大寿,朝廷上下开始筹办,大兴土木,不惜动用海军军费。此时的日本已经攻占朝鲜,在靠近朝鲜的丰岛海面袭击了清朝军舰,击沉清朝运兵船“高升号”,800多名将士牺牲,日本不宣而战,挑起了“甲午战争”1894年8月1日,中日政府同时宣战。1895年4与17日,李鸿章代表清政府前往日本山口县马关,同日本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p> <b>维新变法,宪政改革</b> <p> 《马关条约》签订后,举国哗然,群情激愤。有良知的知识阶层纷纷要求改革政治、振奋图强。当时在北京参加科举会考的康有为、梁启超等人联名上书朝廷,要求清政府拒和、迁都、变法。都察院拒绝接受这份联名上书,但是“公车上书”却拉开了变法的序幕。</p><p> 康有为考中进士,授职工部主事,曾先后三次上书光绪,要求变法。在康有为、谭嗣同等人的影响下,光绪也决心变法图强。慈禧当时并不反对变法,她也想改革。</p><p> 1898年6月11日,在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推动下,光绪开始实施变法行动,103天中,发布100多道新政诏书,令人眼花缭乱,史称“百日维新”。光绪的改革,触动了军机处,触动了一些守旧的权贵,触动了慈禧的利益。</p><p> 6月15日,慈禧令光绪降旨:以“渐露揽权狂悖情状,断难胜枢机之任”为由,将重臣翁同龢“开缺回籍”,除掉光绪的主心骨,打破太后归政不亲政的惯例。</p><p> 9月14日,光绪向慈禧提出开懋勤殿,遭到慈禧怒斥,光绪感到不寒而栗。</p><p> 9月15日,光绪密诏康有为、谭嗣同等人,火速筹议良策。康有为向光绪举荐了手握兵权的袁世凯。袁世凯口头答应,内心却在权衡利弊。</p><p> 9月20日,光绪会见前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希望他能为自己指点迷津,走出困境。</p><p> 9月21日凌晨,慈禧首先动手,将光绪囚禁在中南海瀛台,使帝位形同虚设。袁世凯见风使舵,出卖维新派,供出了他们的密谋。康有为、梁启超去了日本,谭嗣同留在了北京。</p><p> 9月28日下午,谭嗣同等6位维新志士,在菜市口被杀,被誉为“戊戌六君子”。轰轰烈烈的变法运动以失败告终。</p><p> 1898年至1900年,义和团运动风起云涌。对于义和团运动,清政府开始的态度是镇压,后来又默许其存在,以利用他们对付洋人,最后又和洋人一起将其镇压下去。</p><p> 由于义和团在清廷的庇护下迅猛发展,各国列强坐立不安,决心自己动手铲除威胁。1900年6月10日,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英、俄、日、法、德、美、意、奥八国,拼凑2300余人组成联军,开始了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8月13日八国联军攻占通州,打开了进军北京的门户;8月14日凌晨,俄军抢头功占领建国门;8月15日早晨,八国联军进攻皇城东华门。面对联军的进攻,慈禧没有采取积极应对措施,而是带领光绪及王公大臣逃到西安。</p><p> 联军进城后,无恶不作,烧杀掠抢,北京城遭到前所未有的浩劫。8月24日,逃亡途中的慈禧,颁布上谕,令李鸿章从上海赶回北京,与洋人和谈。12月24日,列强提出所谓的“议和大纲”12条,李鸿章电告西安的慈禧,获得批准。1901年9月7日,清政府和英、俄、日、法、德、美、意、奥、西、比、荷11国代表在协定书上签字。当年是辛丑年,故称《辛丑条约》。这是一个空前的彻头彻尾的卖国条约。</p><p> 《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怨四起,清政府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政治压力,统治地位已发生动摇。财政千疮百孔,国家机器已无力控制局势。1901年1月慈禧以光绪的名义宣布“新政”。各地革命运动风起云涌,大清王朝江河日下。</p> <b>武昌起义,清朝灭亡</b> <p> 1905年9月,清朝廷派载泽、戴鸿慈、徐世昌、端方、绍英五大臣出国考察。五大臣回国后,向慈禧、光绪呈递了主张立宪的密折,清朝廷起先主张立宪,后来看到立宪制削弱了皇族的权利,减少了皇族的利益,又转而反对立宪制。就在清朝廷对立宪踌躇不定之时,其内部发生了重大变化,1908年11月14日、15日,光绪、慈禧先后去世。光绪无子,慈禧在临终前,以光绪的名义颁布了遗诏,传位给醇亲王载沣的3岁幼子溥仪,载沣以摄政王的身份执掌朝政。改次年(1909年)为“宣统”元年。</p><p> 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10月,同盟会创办了机关刊物《民报》。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纲领归结为“民族、民权、民生”,即“三民主义”。</p><p> 1911年10月10日晚8点左右,武昌打响了革命的枪声。翌日黎明,起义军占领了武昌,并迅速攻取了汉口、汉阳,控制了武汉三镇,武昌起义取得了胜利。</p><p> 武昌起义的消息传到北京,清朝廷谕命袁世凯湖广总督,督办抚剿事宜。而袁世凯想借此机会爬上更高位,故称有病,不予理睬。清朝廷不得不答应袁世凯条件后,袁世凯出山。其实,袁世凯也知道,靠武力是不能战胜革命党人的。于是,袁世凯对革命党人采取了又打又拉的策略。</p><p> 1911年12月2日,南方革命军攻克南京,击败清军,随后各省军政府都督齐聚南京,召开联合会议。袁世凯见势不妙,决定议和。</p><p> 1911年12月29日,孙中山从海外回到上海,以其崇高的威望被17省代表选举为临时政府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诞生。</p><p> 对于这突如其来的变化,袁世凯非常恼火,公开表示:主张君主立宪,反对共和。孙中山逐亲自督师北伐,攻下战略重镇徐州。此时,革命党内及临时政府高层,对北伐有不同意见,主要担心外国势力趁机介入。各国公使也表示,可以帮助调停。在内外压力之下,孙中山决定让步,再度正式表示“如果清帝退位,宣布共和,则临时政府绝不食言,文即可正式宣布解职,以功以能,首推袁氏”。袁世凯不想错过机会,于1912年1月29日,呈上奏折,敦促清帝退位。</p> 1912年2月3日,隆裕太后发布懿旨,命袁世凯与南方谈判。1912年2月6日,南京临时参议院通过了《优待条例》。1912年2月12日,裕隆太后携6岁的宣统皇帝溥仪在养心殿举行了清朝最后一次朝议,颁发皇帝退位诏书。至此,延续268年的大清王朝宣告结束,中国开始了新的时代! <p>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p><p>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p><p>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p><p> ……</p><p><br></p><p> 欧力平二零二零三月二十四日</p><p> 于武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