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邸小学】从源头活水出发,全方位理解教材

战祥玲

<p>  2020特殊的一年,本是让我们恐慌的疫情,却因日日充实的各平台网络学习而遗忘,感谢有“你”!</p><p> 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时节,我们的“数学王子”既倾听、表达力之后又给我们带来了“教材解读”系列公益讲座二《以“课标视角”看透数学教材》,让我们再一次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p> <p>  张老师利用显微镜和望远镜两幅图片来说明第一个问题:为何要带上课标视角看教材?这两幅图形象的说明了从不同的视角观察,结果就不同。显微镜:以微观的视角审视细节;望远镜:以宏观的视角去看更大的格局和视野。</p><p> 以 “莫只顾埋头赶路,还要抬头看天”。“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两句话来警醒我们不要光顾着只在教材中研究,也要跳出教材,回到源头,回到教材更上位的课程标准,去寻找我们的教材教学的真正的意义在哪里?回头想一想我们为什么出发。</p><p> 听到这里时,自己既惭愧又羞愧,我就是那种只顾埋头研究教材,不顾抬头看课标的人,在这之前真是不知如何具体的把每一堂课、每个知识点与课标相连。想想张老师说的“万一教育方向错了,越是努力带来的结果越是可怕。”这句话真是冒冷汗。</p> <p>  通过张老师从四个维度的说明为什么从课程标准角度回看教材 ,首先我知道了教什么。课标有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这四个教学目标的要求。日常教学中,我的备课教学基本停留在了知识技能这一方面,对于如何展开数学思考,如何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如何在学习过程中去体会情感呢等等我做的少之又少。其次知道了为什么教,课程标准告诉我们不光要为知识而教,还要为发展学生的思维而教,为素养而教。我觉得这一块最难,发现了思维、素养的暗线,如何把这些体现到课堂中、教案设计中还需不断的去实践与探索中获得经验。再就是知道了怎么教,课标里有着明确的教学建议,无论是接受学习还是自主探究学习都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而定,最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自己实践去获得、去感知。还知道了教到什么程度,如何去把握知识的宽度、理解的深度以及思维的广度。这些在课程标准上都有着明确的规定和边界,不要无限度的去拔高、拓展,会给学生思维会带来超强的一种负荷。明白了要在合适的时间去做合适的事情。</p><p><br></p> <p>  张老师又讲解了如何带上课标视角看教材?首先,从教材走向课程标准:回到源头找活水。当我们研究教材有自己的思考与想法时,要回到课标对应处找到这一版块内容,看目标与编写上有没有特殊的更好的要求。</p><p> 再通过案例《认识方程》三个版本教材的对比,找到这一内容的同与不同之处。这时再回到课标,研看与方程相关的要求,从而对如何设计这一课有了新的视角,这教会我如何找寻源头的活水。</p> <p>  接下来是如何从课标到教材:回到现场看落地。我们可以先研究课标对某一内容的要求,再看教材对该内容是怎么实现的课标的内在规律性。</p><p>  张老师依然借助案例《千以内数的认识》一课,让我们体验如何让“数感”真真切切的落地。案例通过四个教学活动的精心设计,阐述了如何将课标的理念落实到具体教学中。活动一是利用不同的方式来表示具有代表性的不同数字。四人小组选择不同的教具,选研同一个数字,目的是既能让学生在自己动手中感受一个数,又可以在展示交流中形成直观感受。活动二看似简单却大有深意。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数数,再让学生自由的选择如何数到一千。自由的选择背后是学生对数的大小、结构及数与数关系的观察比较,让学生拥有丰富的数感体验,是数感的形成过程。活动三是让学生用不同的数数方法感受从1数到1000的不同体验,这也是数感的形成过程。活动四是让学生感受同样的一个数在不同的语境下有着不同的感受。由此说明要在现实生活中理解数的意义,要回到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这也是课程标准对于数感的要求: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去体会数的意义。</p> <p> 通过这次学习,我对课标有了新的认识,在以后的备课教学中也要跳出教材去看,不再无谓的埋头苦干做无用功,学会与课标结合,学会从整体、上位的看数学教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p>

教材

课标

课程标准

如何

视角

学生

数感

教学

张老师

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