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家乡风俗序列篇</p> <p> 序言</p><p> 801金典</p><p>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走遍大地神州,许多人最终发现,还是故乡的山水最美,还是故乡的土地最亲。 一提起岳西,你就会想到有“只见眼前境,何处觅天宫” 之称的明堂山,上面有许多自然奇观; 想到古朴自然的天仙河,盈盈绿水在阳光下闪烁;想到那满山的映山红,远远地望去,好像一堵红色的墙,和天空连在一起,把天都染红了;你还会想到风景如画的天峡,两岸林木茂盛,四季花果飘香。 </p><p> 中国还是个有悠久民俗传统的国家,每个土生土长的民族都有各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代代传承。就连吆喝声,每个地方都大有不同。属于我们小小岳西的,也只有这一种“乡音”。我们这儿的祭祀习俗是一年三上坟,分别是清明祭祖,七月半过“鬼节”,和小年时“接祖宗”。但不管是哪一次,一年三上坟山,都是不忘先辈,寄托着人们虔诚的希望和无限的哀思。岳西高腔也是闻名于世的一门艺术。它的主要表演形式有围鼓坐唱和舞台表演以及民俗表演三种,既保留了古青阳腔较为整饬的舞台表演艺术,又融汇了民间艺术,相得益彰。 </p><p> 美食总是最能调动起我们各种感官的事物。在时代的浮沉中,中国人习惯用食物缩短他乡与故乡的距离。几年前一部《舌尖上的中国》能够红遍大江南北,正是因为它唤起了大众对家乡和家乡菜的美好记忆。里面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无论脚步走多远,在人的脑海中,只有故乡的味道,熟悉而顽固,它就像一个味觉定位系统,一头锁定了千里之外的异地,另一头则永远牵绊着记忆深处的故乡。岳西的美食更不必说了,单说出名字,就会让你的口水“飞流直下三千尺”哦!你知道我们这儿的神仙豆腐吗?每年的春夏季节,人们从山上采回神仙树的嫩叶,择净杂枝,把子洗净,放在光滑洁净的石头上,用力搓或捣成糊状,加适量水,再加入草木灰,搅匀,用纱布滤出浆汁,盛入大盆中用凉水冷却放置阴凉处10-20分钟,即成神仙豆腐。做好的神仙豆腐色如翡翠,晶莹剔透。就是不吃,看着都叫人赏心悦目。平平常常的树叶通捣搓便成了豆腐,好似变魔术一般。在山上千千万万种树叶中,唯此一种,再无第二,乡民觉得神奇,便以神仙树神仙豆腐称之。神仙豆腐色泽淡雅,香清味浓,口感舒适,营养价值丰富,是岳西最富特色的食品之一。不光农家餐桌上可以品尝到这美味佳肴,在馆酒店同样可以吃到这种特别的佳肴。还有毛香粑,植物原料为山间常见的一种鼠麴草,于春初农历二三月间长出嫩芽。当地人民俗称毛香,常三五成群出外采摘新长出来的嫩芽回来食用。用毛香嫩茎叶,米粉或面粉以及腊肉,做成墨绿色的毛香粑,口感咸香软糯,风味独特。唐人李白《宣城见牡丹花》一诗中尚有“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月三日忆三巴”之说。但年深日久,节日习俗也逐渐没落。其他与三巴节相关的事情也已经湮没不闻,而今只剩下吃毛香粑这一个习俗。 </p><p> “树长千丈落叶归根,人行万里涅槃回乡”,我深爱着养育着我的这片土地,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依旧热爱。家乡的故事说不尽,家乡的歌谣唱不完,我们对家乡的情持久绵长。</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 茗茶篇</b></p> <p> 翠兰茶明碧清香 老区儿女奔小康 </p><p> 王思朗 天堂初中801班</p><p> 骤雨一样,是无边的翠绿;旋风一样,是起伏的海洋;乱蛙一样,是农民的脚步;火花一样,是希望的光芒,斗虎一样,是荡漾的欢笑 ----题记</p><p> 自古安徽出好茶,而好茶中也分高与低,最好的当然还要属我老家的岳西翠兰,岳西翠兰被誉为国宾礼茶,那么自然有它的过人之处。 </p><p> 下面,就由我来给大家介绍介绍我家乡的土特产----岳西翠兰,我的爸爸是一个十足的“茶迷”,常常是“杯不离手,茶不离口”所以我的家里常备有很多的茶叶,各种各样的茶叶中,爸爸他最喜欢喝的就是翠兰茶,不仅如此,他还告诉了我很多关于岳西翠兰的知识。例如, 1985年包家河的石佛寺和姚河的黄树试制的岳西翠兰,1990年,岳西县又相继开发了岳西翠芽,岳西翠尖,形成了岳西翠兰名优茶系列。 </p><p> 岳西的翠兰茶不仅历史较为悠久,而且它的形态也是别具特色。幼苗刚出的时候,上面尖尖的底下胖胖的,浑身包裹着绿色的外套,使人感觉到清新,可能只要几天幼苗就会长大,长大后并没有多大的形态变化,只不过大了一点,但与那幼苗不同的是,成熟的翠兰旁边会有几片小叶子,十分惹人疼爱,那一望无际的茶田仿佛是绿色的海洋,走近一点细细观看,那绿色似乎要流出来。 </p><p> 当然,如果说岳西翠兰只是形态漂亮,自然不会有这么好的名声,要知道翠兰茶的经济价值也十分的高。在我的家乡茶叶可以算是宝贝啦!可以说很多农村人也就是靠着每年摘茶叶的时节,增加收入。老家的爷爷奶奶们,他们每年在老家并不能赚到多少钱,只能靠茶叶出来的时候,从茶叶上获得收入。清早起床与时间赛跑,一直摘茶叶到中午,不管太阳有多毒,也坚决不回家休息,肚子有点儿饿了,就拿出随身携带的干粮垫吧两口,就着水咽下去。因为茶叶长的很快,而且高价的时间也很短,所以农民伯伯可谓与时间竞争,夕阳西下,卖掉茶叶后的农民的欢笑在山间荡漾着,因为翠兰茶可以说使许多人摘下了贫困的帽子。 岳西翠兰不仅仅是岳西的一种茶叶;不仅仅是岳西的一种特色;不仅仅是岳西的一种文化,而是农民伯伯用汗水浇灌下的希望,是很多人对未来美好的一种追求,茶叶只有运载着希望才可以享有盛名,而翠兰茶恰恰如此。</p> <p> 一缕茶香飘故里 </p><p> 801 黄雅卉</p><p> 常闻,茶香袅袅醉人,氤氲雾气中,是茶叶迷人色泽,诱人的味道。 </p><p> 我的家乡--岳西,是翠兰的产地。</p><p> 翠兰是一种茶的名字,它外形十分优美,几片苍翠欲滴,娇柔美丽叶子连在一起,自然舒展,茶芽连着叶更是姿态端正,色泽翠绿鲜活,又似兰花般婷婷,便有翠兰之名了。 </p><p> 这翠兰是岳西的特产,亲自采茶,手工制作,古法烘焙,自是必不可少的制茶步骤。 半山腰上的翠兰茶田碧绿,迎着阳光,衬着巍巍青山,实在是赏心悦目。初时,还是两片一芽,待慢慢生长,便有了更多舒展开来的叶片,要在它们长大之前全部采下嫩芽,味道才是最好的。采摘时也是极具手法的,用指尖掐断嫩芽与枝条之间的连接,不毁坏叶片,小心翼翼拿下,老手便能快速且不折断茎地采摘下一株株小茶苗。 古法烘焙茶叶也是制茶的关键一步。碳火在竹筛下面噼里啪啦作响,暖融融的温度炙烤着筛面,新鲜的翠兰正乖乖的躺在上面,“噗,砰”,正在燃烧的炭偶尔发出细小声响,茶便在这逐渐升温的环境里慢慢脱水,保留精华在叶片中,这阵阵的茶香便也透了出来,心旷神怡,令人陶醉。制茶的特色工艺,当然也不止我写出的这么多,更多繁琐的小细节也让茶的精髓保留完好。 来客时,便常常用翠兰来招待。简单的烧上一壶水,把茶叶放入杯中,水开,冲泡,香味便飘了出来。修身养性,取上一蛊泉水,烧开,把茶叶表面灰尘烫一遍,在冲入热水,待片刻,碧绿的茶汤就泡出来了,汤色黄绿明亮,香气钻入鼻子也能让人心生宁静,闲适之感。茶水滋味浓爽回甘,微微的苦带着特殊甘甜入喉,感受是美妙的。香气和滋味纯正、浓厚,怡人,喜欢则觉得是佳品,不喜欢也不觉得多难喝。 我也曾参与过采茶,正如歌曲所唱“木犁松土地龙惊兮蚁出巢,翠盈盈悠香飘,茶垄漫山绕,钻进田间扯下笠帽春眠要趁早”采茶时节是暖阳照耀的。 我也喝过翠兰,是浓郁芳香在口中的绽开,也是渺渺水汽里的碧绿澄澈。 喝过很多不同地方的茶,但也是唯独觉得这岳西的翠兰是甘甜爽口的,家乡的茶的韵味可能就是如此不易被超越的吧。 茶田里,是勤劳的茶农,作坊里,是细致的工匠,而盛在杯中的,更是对家乡茶叶的一种赞美,一种喜爱。以及对岳西这个小山城的留恋,依赖。 茶自有家乡味儿浓!</p> <p> 茶</p><p> 801 汪凌云</p><p> “妈妈,这个是什么呀,好苦好难喝呀。”我露出了嫌弃的表情。“这个呀是茶叶泡的水呀。”妈妈笑着看着我。姐姐又凑过来说:“你只管囫囵的大口喝茶却不细细品尝当然只知道苦啦。”这是我第一次饮茶时的印象,渐渐大了后对茶的印象也就变了。</p><p> 这天我和姐姐同奶奶一起去茶叶丛地去采摘茶叶因为是夏天,艳阳高照烘烤着大地,热极了,但因为兴奋就顾不上燥热了,我拿着袋子就跑到了奶奶身旁学着奶奶采茶叶的样子摘叶苗儿,摘了没一会儿原本激动的心情还是没能抵过艳阳的热能,就开始蔫了,宛若“行尸走肉”一般慢慢悠悠的一个一个摘,奶奶都采了大约四分之一了,而我却连奶奶的三分之二都不到。 </p><p> 太阳快下山时我们回家了,我们将茶叶带回家后放在一个大袋子里带去舅爹家卖钱因为是新茶所以变卖了不少钱,过了几天舅爹带给我家了几袋新茶,我就看到了妈妈将新茶揪了一些放进水杯里再倒入开水我好奇的盯着水杯中的茶叶,因为水的加入茶叶随着水进入杯子的方向游大杯底有因为浮力飘上来,茶叶就在杯子里上下飞舞十分美丽。 今天我有幸可以看到手工炒茶叶。首先将翠绿的茶叶放进放进被加热至正好的锅中,先用锅铲来翻炒,因为开着窗户所以香味若隐若现使得那种茶香笔钱充满了茶香的小加工厂更加吸引人等到较干的茶叶后就用手来翻炒,颜色渐渐变深,手轻轻的抓一大把再撒开要一直重复直到完全干,炒好后就接近墨色,盛起来后放在搪瓷盆中等待自然风干,香味也渐渐被吸收了,等待着由开水再次飘香,再次绽放。 </p><p> 茶,是个很美妙的事物,只有用心品的人才能发现它的美!</p> <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 美食篇</b></p> <p> 神仙豆腐</p><p> 801 陈帆</p><p> 我的家乡在大别山腹地的岳西县,当地有一种十分具有特色的美食--神仙豆腐。</p><p> 在我四年级暑假时,到乡下外婆家避暑,吃饭的时候,饭桌上有一道菜吸引了我的注意力。一个大碗中放着许多绿色的正方块,看上去像是果冻,又像是一块块精致的翡翠,让人十分有食欲。夹起一块,放进嘴中,感觉很有弹性,轻轻咬上一口,十分润滑,有一股凉气顺着咽喉直没胃中,凉丝丝的,十分解暑。仔细品味,有些许苦味,又有一种奇异的树叶的青香充满味蕾,咬上一口,汁水充满整个口腔,让人忍不住想再吃一块。“这是什么呀?”我向外婆问道。“这你就不知道了吧!这是臭叶豆腐,也叫神仙豆腐。”外婆告诉我说。</p><p> 豆腐,是我们餐桌上常见的一种菜肴,但这种绿色的豆腐倒是第一次见到。它是什么东西做的呢?又是怎么做成的呢?难道是一种绿色的豆子做成的?我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向外婆请教。原来这种豆腐不是用豆子做的,而是用一种树的叶子做成的。外婆告诉我,旧时候,粮食不够吃时,人们到山上寻找野菜充饥,发现了这种树叶,煮汤非常好喝,后来慢慢又发现可以做成豆腐吃。只因这种树的叶子初闻起来有一股臭味,乡亲们叫这种树为“臭树”,又因为它做成的豆腐非常好看,又能充饥,救了乡亲们的命,所以大家又叫它“神仙树”。每当春末夏初,乡亲们就上山采摘神仙树叶,用清水洗净,将树叶和水揉搓出绿色的浆汁,用沙布过滤,去除其中的残渣和杂质,倒入盆中,再将用纱布过滤掉杂质后的草木灰水加入浆汁中,搅拌均匀,静置一小时左右,浆汁就会形成一种胶状,用手轻轻按压,如果软弹不破,用刀将之划成方块状,神仙豆腐就做成了。</p><p> 神仙豆腐吃法多种多样。可凉拌,做成甜品或酸辣味;可煎、炒,做成下饭的菜肴;亦可做汤,是饭前开味的佳品。无论哪种做法,神仙豆腐都可谓色、香、味俱全,食之口留余香,让人回味无穷,赞叹不已!神仙豆腐还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可清凉解暑、美容养颜,是夏天餐桌上一道不可多得的美味佳肴。</p><p> 书上记载,神仙树学名为双翅六道木,生长在海拔200至600米的山地中,尤其在大别山区广为分布,用它的叶子做成的豆腐--神仙豆腐,是我们岳西当地的一道特色美食,希望来岳西旅行的朋友们一定记得要品尝哦!</p> <p> 毛香粑</p><p> 801 储彤彤</p><p> 像美食家,爱美食而至一生,小孩子喜欢吃,喜欢食物,却仿佛是天性。哇哇大哭的宝宝看到好吃的立马就会喜笑颜开。每逢春节,孩子们最期待的除去压岁钱,就要算一桌子香喷喷的美食了。香气扑鼻的红烧鱼,色泽鲜艳的红烧肉,酸甜可口的糖醋排骨……总有流不尽的口水。</p><p> 连香气扑鼻的红烧鱼算着,一切美食之中,我爱家乡的毛香粑,外形普通,却无比美味。提起毛香粑,就会想起沾满露水的毛香,想起妈妈充满喜悦的笑声,想起袅袅炊烟,想起毛香粑背后有趣的神话故事——传说,三月初三有魔鬼出现,村民们都很害怕。一位老婆婆做梦梦到神仙,神仙告诉她用毛香做粑就能保平安。于是,村民们都照做了,结果再也没有魔鬼出现。从此,每年三月初三,家家户户都会做毛香粑。真的,毛香粑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p><p> 记得,每到春天这个时候,妈妈就会邀请街坊邻居一起去采摘毛香,那时的我总会默默地跟在妈妈身后。树林里,草丛下,冬日里已经凋枯了的毛香,从土里冒出毛绒绒的小脑袋,躲在草丛间,完全不起眼,如果不仔细辨认,根本看不到它的踪迹。可对村民们来说却是无比珍贵。因为毛香不会一大片一大片的生长在一起,三五株簇拥在一起就很不错了。我和妈妈经常是翻山越岭也寻毛香未果。那是的我累并快乐着,那种树林的寂静是一辈子思慕着的。</p><p> “肚子饿,吃个毛香粑吧。”</p><p> 自从上了初中,为了学习整天忙碌。像妈妈口中这样亲切的话,很久都没有听到了。每每想起小时候随妈妈为了摘毛香翻山越岭的事,便倍感怀念。好像一切都还历历在目,仿佛事情就发生在昨日,我还吃着妈妈做的豆腐馅的毛香粑。清明前后,每到傍晚的时候总能闻到四面八方飘来的香味。没错,那就是毛香粑的香味!这个时候,家家户户几乎都要做毛香粑。只要哪一家做了毛香粑,就会拿来给大家分享。今天这一家,明天那一家,还是不同的口味,别提有多开心了。一时间,毛香粑的香味和村民们的欢笑声笼罩着整个村庄,也笼罩着每个人的心。</p><p> 想起来,还是做毛香粑最有趣。妈妈准备好一切的东西后,我和姐姐就开始争着包毛香粑。我由于贪心,每次都包成一个个大腹便便的大将军,不是躺下睡觉,就是东倒西歪,通俗的来说就是站没站相,坐没坐相。而姐姐包的却是一个个亭亭玉立的少女。我不甘心,决心要赢过姐姐。悠然自得的小狗、翩翩起舞的蝴蝶、自由自在的小鱼……用五花八门,奇形怪状来形容都不夸张。出锅后,妈妈总说我们胡闹,好好的毛香粑成了一个个“四不像”。香气扑鼻的豆腐馅毛香粑是我家最经典的口味,而甜软诱人的甜味毛香粑也别有一番风味。你听,妈妈正津津有味地吃着呢。</p><p> 唉,如今毛香粑又不够了,应该多做一点,做一个永远吃不完的毛香粑。</p> <p> 家乡的美味</p><p> 801班 江思娴</p><p> 正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地方都有别具特色的小吃。我的家乡位于安徽省的西部,岳西县的贫困山区。这里,尽管不是特别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却也少不了峰峦叠翠、鸟语花香,清新的空气使人心旷神怡,更有随处可见的各种各样的家乡小吃,最让我念念不忘的就是毛香粑了!</p><p> 毛香粑又叫清明粑。每年清明前后,爸爸、妈妈就会带上我到山上去采摘新鲜的毛香草回来做成粑,美味的毛香粑软绵绵的,好吃极了! </p><p> 在山上树荫下,或是,在农家院子旁的菜地边、田埂旁都能采摘到那从土里露出一点点绿绿的、嫩嫩的新芽,采上满满一篮,这就是做毛香粑的主要原材料之一了。回家把毛香洗净,切成细细的,加上适量的水,放进锅里煮开待用。在煮毛香的同时,准备一些肉馅、生姜、大蒜等作料剁成馅,加入辣椒粉、盐等搅拌均匀待用。再把煮开的毛香水浇在备好的糯米粉中,等毛香水与糯米粉充分混合后再揉成团,把糯米面团做成一个个小面团,再把之前准备好的馅放进小面团中,做成一个个扁扁的粑粑,一个,两个,三个……把它们放进蒸笼中蒸熟,就这样,美味可口的毛香粑就做好了。</p><p> 毛香粑,就是那种看起来很平凡,吃起来回味无穷的家乡小吃。有时候,越是看上去外表平平淡淡,越是珍贵美味。</p> <p> 家乡的符号</p><p> 801 查雨晨</p><p> 许多城市都有能代表其文化特色并具有传承价值的事物,这些事物可以称作该城市的符号。米粉蒸肉、毛香粑、粽子、黄梅戏等都是岳西家乡的符号。</p><p> 米粉蒸肉颇为著名,这是家乡特色小吃之一,拥有极其浓厚的地方特色。米粉蒸肉是采用带皮猪五花肉和米粉,虾米作为主要制作材料,做出来的食物肉质酥烂,味道鲜美。因为米粉吸去了肉的油腻,所以吃起来油而不腻。无论是在做法还是味道上,米粉蒸肉都更胜一筹。</p><p> 毛香粑也是岳西著名的佳肴。主要食材是“蒿”,每次吃这个的时候都是在清明前后,所以也称之为“清明果”。做出来的粑可用来当开胃小菜,也可用来填饱肚子。蒿是一种草,在它的头顶有一撮白色绒毛。将其摘下放置鼻边,就会有一种沁人心脾的香味。而且,毛香粑的制作过程也十分有意思。首先将山上采下的新鲜毛香洗净,再将其榨成汁,倒入糯米粉中。这时,毛香的汁就代替了温水,还会使糯米粉松软甜糯。待汁水和糯米粉完全和匀,就到了大展身手的时候。这时你就可以按照自己喜欢的口味去配制馅料,再捏成你喜欢的形状。待一切准备就绪,就可以放入锅中用大火焖蒸十分钟。当热气透过锅盖时,就说明已经蒸的差不多了。而此时,正是它散发魅力的时刻。它不仅透过了锅盖,还弥漫了房间。咬上一口,香味瞬间沁入我的味蕾,使我的胃得到满足。</p><p> 相信大家对粽子并不陌生,端午节吃粽子早已是传统习俗,为了就是纪念屈原。粽子在我的家乡也很有名。粽子的外貌很特别,它既不是方的,也不是圆的,是菱形的。颜色也是十分诱人,墨绿的粽叶包裹着雪白的糯米。每当撕开煮熟后的粽叶时,喷香的气味迎面而来,使人垂涎欲滴。里面的黑白红绿更是吸人眼球。只见米团里仿佛嵌着几颗深红油亮的玛瑙,很好看。而那雪白的糯米就像一个胖娃娃,悠闲自在地躺在粽叶中,白白胖胖,很是可爱。</p><p> 保留以往的符号,创造新的符号,是安徽岳西人的心愿。</p> <p> 毛香粑——浓浓的乡情</p><p> 801 朱莫洲</p><p> 说起家乡,最让人眷恋的就是毛香粑的味道。它是一种颇受大家喜爱的美食,岳西人喜欢吃粑,仿佛是天性一样,其中最受人喜爱的,便是那香甜可口的毛香粑了,它是那样的平凡,却时刻牵动游子的思绪。</p><p> 毛香粑是安徽大别山地区著名的小吃之一,每年农历三月三,也就是三巴节,传说在这一天食用毛香粑可以“巴魂”。毛香粑所用最基本的原料就是不起眼的毛香草,细叶的称为水曲,宽叶的称为毛香,二三月份生长,人们常三五成群地走到山上,采摘新鲜的毛香叶回来,做成墨绿色的毛香粑。关于毛香粑,必须要提一提三巴节,李白曾有诗云“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月三日忆三巴。”这里说的就是三巴节,但令我们遗憾的是,这个节日逐渐被人们遗忘,只剩下吃毛香粑这一习俗。</p><p> 其实,正如毛香取自大山一样,毛香粑的做法也是非常简易的。首先,将采摘回来的毛香洗干净挑出不需要的部分,接着将毛香放入一个干净的袋子,用锤子锤出绿色的汁液即可,每当这时,都是一家老少都来帮忙,其乐融融,然后将毛香拿出,切碎了放入油锅翻炒,并放入适量的水和盐。接下来,就把籼米粉倒进盆中,放入适量的水,搅拌好后,放入毛香,将两者和在一起,然后就可以根据个人喜好放入馅,最后就可以做出自己喜欢的形状,蒸熟后,一家人就可以在一起享受美味的成果啦。</p><p> 毛香除了可以食用外,还有一些药用功效。第一,它能镇咳、祛痰、治气喘。第二。还能抑菌,缓解支气管炎以及非传染性疾病,同时还可以降血压。第三,毛香对感冒风寒,筋骨疼痛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由此看来,毛香的确是岳西人不可或缺的宝物。</p><p> 毛香粑原料普通,制作简单,在岳西人心中是那样平凡,又是那样的难以忘怀。。</p> <p> </p><p> 樱花阵阵香,樱桃入我心 </p><p> 801 金宇欣 </p><p> 风,轻轻吹过,带起了一片片樱花瓣,吹开了躲在树上的一颗颗樱桃,我蹲下身去捡起一片,放到鼻子前嗅了嗅,啊!那是樱花香,是我熟悉的香味;我拔开树叶摘下一颗放到嘴里轻轻咬了咬,啊!那是樱桃甜,是我喜欢的味道。 —题记 </p><p> 我的家乡也是樱桃的出品地之一,虽它没有岳西翠兰的出名,也没神仙豆腐的清幽,更沒有毛香粑的香味,但我却独独钟爱樱桃那股甜中带酸,香气浓郁的味道,每每吃起来总叫人欲罢不能,吃完第一颗总想吃第二颗,吃完第二颗总想第三颗…… </p><p> 樱桃刚开始是青绿色的,接着就变成淡黄的,最后到了四月中旬五日初,樱桃便变成了淡红大红,就像一张张小红脸蛋,嫩嫩的一碰就破,非常惹人喜爱。 </p><p> 每每到了樱桃丰收的日子,我都特别欢喜,因为那时我就可以吃到甜甜的樱桃,那成熟的樱桃,远远望去就像一串串小玛瑙球,如钻石般璀璨耀眼,但只要你站在树旁,用手轻轻一拔,那称心如意的红樱桃就会滑到你的手里。 </p><p> 轻轻地把樱桃放在嘴里刚一咬,一股沁人的清香便便直逼舌根,把核吐出来以后,细细品尝,樱桃的味道就出来了,甜而不腻,甜中还带着微微的酸,令人回味无穷,就是吃上再多也不会厌呢!</p><p> 风,吹起落叶,好像玻璃的流年,雨打落梧桐,仿佛哀伤的惊魂,而那甜美的樱桃,在我心里开出一片天地,成为我生命中挥之不去的记忆……</p> <p> 锅巴汤的味道</p><p> 801 朱卓越</p><p> 在岳西,家乡的锅巴汤,儿时的回忆,妈妈的味道……</p><p> 居住在钢筋混凝土的牢笼里,感觉自己像个“城里人”,反而觉得楼层越高自己越不接地气。天然气烧不出故乡的清香,电饭煲也做不出妈妈的味道,只有柴火点燃,只有铁锅才能了却相似。</p><p> 锅巴汤,虽然不是主菜但是在岳西人的眼里却是整个家常菜中的升华。尤其在寒冷的冬日,妈妈的味道都在这滚烫的汤里,热情浓烈。</p><p> 上好的锅巴汤,一定是汤白味浓,锅巴软嫩,焦香四溢。农家不喜欢用电饭煲,只有锅巴用铁铲掀起,盖木制锅,文火慢炖,待锅巴软化,锅汤翻滚,焦后的味道从厨房传出弥漫整个村庄。</p><p> 记忆中,我只在两个地方吃到过锅巴汤:一个是在大姨家,一个是在舅妈家,两家的味道都是一样的香浓,让人魂牵梦绕。 锅巴汤和柴火饭相连。那天去大姨家,看见大姨在灶台后面烧火。等水开了,大姨便把洗好的米倒入铁锅中,盖上盖。不等烧开,大姨就掀开锅盖,用锅铲把米分开,不让它结成一块。水开了,用小火烧,让米在锅里“养”一会。这样烧出来的饭会软一些,锅巴汤会弄一些。再过一会儿,掀开锅盖,称出米饭,锅巴尽现。将钵中的米汤倒入锅间,阖盖,大火,煮沸。大功告成!香气扑面,但见锅中--汤水洁白如乳,尝一口,香!</p><p> 喝锅巴汤好像已经成为了岳西人的习惯,更是万千异地游子的乡愁寄托!制作锅巴汤不仅仅这么简单,他更是一种乡愁,一种情怀啊! </p> <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0px;"> 戏曲篇</b></p> <p> 岳西高腔</p><p> 801 王汝乐</p><p> 西高腔几位抹面描眉的艺人。</p><p> 他们的身后是一个简单的戏台,他们的心境也是如此的简单。</p><p> 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定,一袭青衫静静的垂在地面上。</p><p> 岳西高腔属岳西县地方古稀有剧种,是明万历年间风靡全国的古青阳腔遗脉,其形成已有四百多年历史。史载,明末清初由文人商儒将青阳腔传入岳西,由乡士集中在私塾教习高腔,并组班结社,活跃于民众之中。至清光绪年间,青阳腔全面融入境内各民间灯会,与本土民俗文化相结合,孕育成岳西高腔。 岳西高腔的戏曲文学、戏曲音乐、表演艺术及其基本活动形式自成体系,有自己独到的韵味。</p><p> 而他们,就是高腔的传承者。</p><p> 看!</p><p> 甩动的衣袂四下纷飞,一身青衣站在舞台中央,熠熠光辉顺着如墨青丝流泻,身姿婀娜,衣衫飘逸。手执白扇,缓缓站定,雄浑的气息随着长髯倾出。</p><p> 这场景使冷清的环境变得热闹了的,使冷漠的气息变得热情了,使观众们的心也变得澎湃了。</p><p> 使人想起: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美景。 使人想起:这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柔情。 好一个岳西高腔!</p><p> 听!</p><p> 高亢的语调,一气呵成,来到了流水急歌的境界。台后的艺人,打起锣鼓,形成一种金鼓喧阗的效果。</p><p> 他们的喉头滚动,唱出了人间的世态,唱出了历史的厚重,唱出了文化的博大。碰撞了观众的心灵,让人们的心受到极大的触动,一股股悠长的韵味在心中流动。</p><p> 《长生记》、《红梅记》、《荆钗记》……一个个故事在他们口中演绎,流动的是豪壮的抒情,流动的是严峻的思索,流动的是时代的篇章……</p><p> 感!</p><p> 在高腔的世界里畅游,感受到音乐的美妙。这是华夏孕育的结晶,这是中国渲染的痕迹。</p><p> 婉转的腔调,生动的色彩,一句句唱遍天下曲;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涵,一声声唱出中华魂。</p><p> 铿锵的曲调中是流传百年的智慧,一字一句的肺腑之言传承了多元的文化。为何不停下脚步,放下繁重的世俗尘埃,听一曲传承了400年的高腔?细品在灵魂深处磨出的岳西精神?</p><p> 好一个岳西高腔!</p><p> 伴随着最后一声达到顶峰的腔调,世间又恢复了沉寂。耳畔是缓缓流入的余音。</p> <p> 民俗,在时光中沉淀生花</p><p> 801 夏闻欣</p><p>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色彩,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汇成了一朵朵绚丽多姿的花朵,组成了一幅幅风姿绰约的风情画。</p><p> 我的家乡岳西县就开着数不胜的“花”。</p><p> 岳西高腔</p><p> 岳西高腔起源于明朝万历年风靡全国的青阳腔,传入岳西后,与当地民俗相结合,迄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岳西高腔的形式自成体系,风格独特,被戏曲</p><p>学家称为戏曲史上的“活化石”。</p><p> 清朝道光年间的《辰溪岳西县志》中写道:“城乡善曲者,遇邻里喜庆,邀至其家,唱高腔戏,配以鼓乐,不妆扮,谓之‘打围鼓’,也曰‘坐场’,士人也间与焉”。后来,在丰富的民俗活动中,岳西高腔发展为载歌载舞,戏舞结合的表现方式。但“围鼓坐唱”仍是乡村的主要演唱形式。</p><p> 经过一次又一次的衰落和鼎盛,岳西高腔已经成为了岳西文化的代名词,在我们一代代岳西人身边蓬勃发展,香飘满园……</p><p> .木偶戏</p><p> 岳西的木偶戏,俗称“菩佬戏”、“托戏”、“扁担戏”,属小型杖头木偶。清后期由怀宁传入,在我县境内广为流传,深受欢迎。</p><p> 木偶戏演出多在农家堂轩,以桌为台,围以布幔。艺人操纵木偶,模拟真人表演。所唱,是黄梅腔调,所演,是黄梅戏剧目,对研究黄梅戏剧种的源流走向和艺术形式,有着重要的作用和价值。</p><p> 岳西木偶戏在百余年的传承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体系和艺术规范。它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符合山区特点的演绎方式,使其深深地融入了民众的文化生活。但如今,我们的生活中已经鲜见它的芳踪,濒临失传,亟待抢救和保护。</p><p> 生活中,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它们是我国的瑰宝,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大花园里飘着馥郁芳香的美丽花朵,是我们需要用一生去捍卫的锦绣河山</p> <p> 黄梅戏</p><p> 801 储贻茜</p><p> 咿咿呀呀,传递真情。 ――题记 </p><p>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而戏曲就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中华大地上熠熠生辉。戏曲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文化,在这千百年来,他以他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博大精深的文化,不仅仅影响着中国,还影响着世界。 </p><p> 黄梅戏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它发源于湖北黄梅县,而壮大于安徽安庆市。黄梅戏是由民间的山歌小调发展而成的。它以抒情见长,韵味丰富、优美、动听,其唱腔如行云流水,委婉清新、细腻动人,具有芬芳的泥土气息,而且通俗易懂,易于普及,深受各地人民群众的喜爱。 </p><p> 儿时放假我就常住在外婆家,由于外婆爱听黄梅戏,妈妈就给她买了个专门播放戏曲的收音机。每次在做农活或是休息的时候,外婆都会打开收音机放上几曲,我也在这咿咿呀呀的戏曲中渐渐长大了。 上了初中以后就没有经常去外婆家了,但没想到的是,在初二的上学期竟然还有机会可以现场听到黄梅戏。</p><p> 那是一个上午,班主任通知我们下午要穿校服,因为下午有一个活动,叫做“戏曲进校园”,会有一个戏曲班来表演黄梅戏 。到了下午,同学们一个个穿着校服十分整齐的坐在操场上静静的等候着戏曲班的表演。没过多久表演就开始了,台上的表演者咿咿呀呀的唱着,剧情十分情景曲折,一会同学们笑得嘴合不起来,一会儿又为主角们感到担心。其中有一个片段的名字叫王小六打豆腐,这故事的主体是在腊月廿四一个平常百姓家打豆腐过年时发生的趣事。同学们都为王小六的笨拙和他在欺骗妻子是的耍小聪明而捧腹大笑。而另外一个片段的名字叫做打猪草,它不仅是安庆黄梅戏的小戏,还是黄梅戏的经典之作。这个片段说的内容是一个农村男孩与一个女孩因为打草损坏了农作物而产生了矛盾,两人通过对歌来化解矛盾的故事。其中的"郎对花,姐对花,一对对到田埂下……”在当时成了人人皆知的“流行歌曲”呢! 黄梅戏是世世代代人的青春,他演的是淳朴,唱的是淳朴,说的还是淳朴……一代又一代的农民在这戏中懂得了朴实,就像泥土一样,毫无杂质。 </p><p> 其实,我们这边不仅仅只有黄梅戏这一样著名的,还有岳西翠兰、姚河兰花、主薄猕猴桃等等。如果愿意的话,就来我们这里玩吧!</p> <p> 我的家乡 </p><p> 801 王思远</p><p> 我的家乡是安徽岳西,有着漫长的历史,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无数的文化瑰宝。 </p><p> 说到安徽的文化瑰宝,就不得不说安徽的黄梅戏,他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2006年,黄梅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的学校曾举办过黄梅戏表演,表演的是《打猪草》等黄梅戏节目。 </p><p> “为救李郎离家园,谁料皇榜中状元……”这是黄梅戏《女驸马》的歌词,我从小经常听到,我的外婆非常喜欢黄梅戏,她经常看黄梅戏,一看就是几个小时,我小时候很不理解不理解外婆为什么喜欢黄梅戏,我完全听不懂演黄梅戏的人唱的是什么,我经常看着看着就睡着了。 后来我才知道,黄梅戏唱腔有三种形式,主腔,花腔和三调,主腔就是按音乐的节奏来唱,而花腔更像山歌,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我外婆那个年代,没有多少娱乐的方式,所以看黄梅戏就成了主流的娱乐方式,所以外婆就很喜欢黄梅戏。 黄梅戏以一个又一个的小故事,进入了我们的视野,是朴实的故事。以前在广场见到有人在演黄梅戏,我也不记得这场戏叫什么了,讲的是好像是夫妻两人去看灯的事,然后两人讨论穿什么衣服,后面我也听不懂。</p><p> 在我的印象中,黄梅戏总是咿呀咿呀的听不懂,但它演的是淳朴。 我的家乡的经典戏曲,黄梅戏,表达是劳动人民的淳厚。</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 风俗篇</b></p> <p> 年的开门炮 </p><p> 801 王明浩然</p><p> 虽不像扑灯蛾,爱光明以至于焚身,小孩子喜欢热闹,喜欢放烟火,却仿佛是天性,独坐家中的孩儿,忽的听见声声爆竹便兴奋了,激动了,兴高采烈地冲出家门,若见有人在放烟火,不论认识或不认识,总能玩在一起,儿时的我更是如此。 每年大年初一的清晨,儿时的我总是期待着新年的开门炮。听起来,惊天动地,热闹非凡;看起来,流苏一般,红红火火。一家又一家点燃了爆竹,听着这连绵不断的爆竹声,我再也捺不住,迫不及待地冲出了家门,正好遇见找我的伙伴,我们互相道了句“新年快乐 ”,便在漫天爆竹声下又蹦又跳,此时花树便是我们热情的观众,声声爆竹则是我们激情的伴奏,我们在天地这个巨大的舞台下,尽情地蹦跳。虽然没有安塞腰鼓那样豪迈、壮阔;没有春晚上舞蹈节目那么优美、专业。但我们有勇气、有朝气、有热情。 </p><p> 不知过了多久,爆竹声越来越小,而我们也都累得停了下来,坐在地上,一起大笑刚才的蹦蹦跳跳,不知是谁拿出了几盒鞭炮。我们见了一人抢了一盒,互相乱丢,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伴着天真无邪的笑声,好不热闹!忽然有个调皮的鞭炮冒着白烟,竟在空中旋转三周半后,笔直插入一旁的池塘里,随后只听“砰”的一声水花四溅,一股泉水直冲上天,几条鱼儿吓得跳出水面,翻了个跟头后,又躲进水中,不复出焉。我们见此,笑着闹着到别处玩了。 </p><p> 渐渐,暮色降临,我们从家中拿出了几筒烟花,由几个年长的点火,只听“啪啪”几声几条流速飞向天空,刹那间又绽放开来,犹如金光四溅,又好似孔雀开屏。在这漫天烟火下,几个孩子沉醉其中,并在心中立下誓言:“我就是我,要做不一样的烟火”</p><p> 那时大年初一的早上,家家都要放开门炮,辞旧迎新。放完满地都是红红的爆竹屑,也不准扫地,象征着今年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而现在县城区禁止燃放烟火爆竹,放爆竹的人少了,过年热闹的气氛淡了,初一放开门炮,也不那么重要了,孩子们也几乎不再与同伴一起放鞭炮了,他们都手拿一个手机,低着头拼命的玩游戏,而儿时一起与我一起放鞭炮的同伴也不知道在哪里。</p><p> 年还是一样的年,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时代的进步,年味却在改变,而我总是怀念儿时的年味。</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 特色篇</b></p> <p> 家乡的吆喝</p><p> 801 金典</p><p> 不是所有的记忆都会消失在时间的长河里,比如说对故乡的回忆。”我对故乡最深刻的记忆,就是儿时的各种美食,它们就像妈妈缀扣子的针线,贯穿了我的童年。 </p><p>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收旧货和卖小物件的。小时在家里看电视,总能听见楼下倏尔响起的扩音器声:“有电冰箱,空调,洗衣机,热水器,卖不——”声音总是拖得很长。还有推着个小车,上面装着许多剪刀、指甲刀、小镜子等物件,声音抑扬顿挫,我每次听到都要兴致勃勃的学一学。先是极高的起调“磨剪子哎——”紧接着又嗓音一沉“换菜刀。” </p><p> 而我最欢喜的,便是那些吃食。 早晨总是在各类早点的叫卖声中醒来。“花生粥,豌豆粉,卤鸡蛋。”清脆响亮的女声,富有早晨的朝气。我总是和小伙伴一起,她端一碗豌豆粉,我拿一碗花生粥,肩并肩相伴度过上学的路程。而在放学后,学校外也不乏有一群人围在卖糍粑的小车前争着要买一碗。“热糍粑,热糍粑,又香又甜的小糍粑”光听就垂涎欲滴了。只要我口袋里还有些零花钱,就一定要买上一碗。糯米团撒上香甜的黄豆粉,咬上一口香气弥漫,让人流连忘返。到了燥热的夏天,最期待的就是挑着凉面担的妇女经过楼下。“凉面,凉皮。”声线质朴,毫不做作。每每此时,我向父母讨要了些零钱就飞快地下楼,大声喊着“凉面,凉面……”生怕她会走掉。妇女揭开盖着的布,挑了些面,又加入姜蒜水、白砂糖、醋、生抽、香油等佐料,熟练地拌了拌,就大功告成了。我迫不及待的将其入肚,残汤剩水也被消灭的干干净净的。 我弟弟也有过一次叫卖的经历。那是有一年的端午前后,妈妈买了几支艾草,准备插在门前“辟邪”,没想到有一个阿姨送来了两大把艾草,妈妈正愁这两把艾草咋办,弟弟就说:“要不我们去把这些多余的艾草给卖掉吧!这样就不会浪费了。”妈妈也接受了这个提议,于是,弟弟就和他的几个好朋友去街头卖艾了。弟弟很聪明,一个多小时就把艾卖完了。他卖完后一直很兴奋,不停的说着他的经历,一直在我的耳边叽叽喳喳。我心里也有些惋惜,没有尝到吆喝的乐趣。</p><p> 光阴荏苒,一年又一年。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记忆里的吆喝声已经在慢慢淡出我们的生活,偶尔听到,总感觉又嗅到了童年的味道。那些质朴的叫卖声都是童年的剪影,承载着我满满的回忆。</p> <p> 江西的隗宝__陶瓷 </p><p> 801 吴圣鑫</p><p> 我曾经在福建生活了几年,也在安徽生活了几年,但无论我在哪里生活,我总是在思念那个属于我的桃花源,它就是我的家乡——江西。 </p><p> 一说起江西,就想起了那个江西的瑰宝——陶瓷,陶瓷最早出现在商代中期,距今已有三千年的历史了,一开始陶瓷只是平民百姓用来装东西的容器,但随着炼陶技术的不断提高,现在陶器已经成为中国乃至全世界文化史上的一颗灿烂的明星。而在所有的陶器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当属江西景德镇的陶器,景德镇的陶器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闻名世界,而能够在这些陶器中脱颖而出的便是青花瓷。</p><p> 青花瓷有着淡青色的纹路,表面上的青花清明淡雅,尤其是清朝康熙时,青花瓷表面上的青花比以前更加洁白细腻,色彩搭配更让人眼目一新,虽然它没有鲜艳的色彩,但让人受到了更大的视觉冲击,而且,它表面上的画面丰富多彩,在有些优秀的青花瓷的表面,你甚至可以看到两条青龙在搏斗着,它们怒发冲冠,两只眼睛瞪的就像两个大圆球,栩栩如生,就好像真的有两条龙在搏斗。</p><p> 它不仅端庄典雅,温润淡雅,气质独特,更蕴含着淡泊明志的高尚精神,成为了古代文人雅士的精神寄托和家园,这使得无数文人雅士为它提起笔,如,杜甫的《又与韦处乞大邑瓷碗》,还有,龚轼的《陶歌》,不仅如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它甚至涵盖了我们中国文化中的儒道思想,为什么?因为儒家思想的核心便是“仁”,也是待他人友好,与它人之间十分和谐,而青花瓷表面的青花和釉里红便和谐地统一在画面上。</p><p> 虽然我此时正在他乡生活,但无论何时何地,我都会为自己是一个江西人而自豪,为江西的瓷文化而自豪,更为瓷文化能够走出国内,闻名世界而自豪。甚至把它当做生命中的一部分。</p> <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 美景篇</b></p> <p> 迷人的家乡</p><p> 801 储亚远</p><p> 迷人家乡脚下良田十万亩,只爱家乡一寸土——题记</p><p> 虽不及奇特险峻的大山,也不及雄伟壮观的瀑布,但正是这种平淡无奇的景色,才造就了迷人的家乡。</p><p> 又是一个日落,太阳从天边渐渐坠下来,渲染了整个天空,或是紫色微染,或是红如烈火,或是橙如枫叶,美丽而壮观。在此景之下,故乡的人们也没闲着,全村的人都围着这颗百年老树盘腿而坐,按年龄排序,年迈的长辈当然坐在前面,而像我们小孩,只能往后坐,大人们有的搀扶着老人欣赏着夕阳之美,有的谈论着关于家乡发展的话题,有的则在用画笔记录下这些美妙的景色。看门的小狗汪汪不停的叫着,似乎在为远处的青山、火红的夕阳和精美的良田配音。这一幕虽平凡常见却正是家乡迷人之处!</p><p> 送走了夕阳,迎来了月光。皎洁的月光把家乡映衬的无比宁静,她用她那温柔的双手抚摸着大地上的一切事物,使万物生灵都进入了梦乡。放眼望去,我又发现了一张无与伦比的图画,画中的黑色小树林、寂静的林荫小道、远处的房屋、天空中小似米粒的星星正施展着法术,吸引着人们为之感叹!迷人的家乡在此刻绽放了出来。</p><p> 远山披着黛青色的连衣裙,像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在凝视着乡村早晨。山林中有几处飘荡着悠悠的白云,像极了缠在少女身上的丝带。家乡的清晨是那么的宁静、那么的纯洁、那么的美丽。黎明的曙光揭去夜幕的轻纱,吐出灿烂的朝霞。原来,清晨的家乡更迷人。</p><p> 啊!家乡,读万卷书也读不完你的美丽,行万里路也走不完对你的畅想!你的美丽和善良早已打入我的行囊,伴我一生成长。</p> <p> 兰花礼赞</p><p> 801班 刘欣妍</p><p> 兰花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兰花!</p><p> 那是高洁淡雅的一种花,细细的茎,淡淡的花。从根部拔出的几片柳叶形的小叶,包裹着虽细但挺拔的茎,叶子看似脆弱却生机勃勃。春风一吹,兰花的茎挺立着,叶葳蕤着,有种朴素天然的美。花形是小小的、淡淡的,娇嫩的花瓣微张,似乎是在吸纳春风和雨露。花香是淡淡的,沁人心脾。嫩嫩的花朵竖立着,似有种圣洁的光晕笼罩在它身上,让人心生敬畏,不敢靠近。</p><p> 这就是兰花,长在乡间野外,看起来极其普通,然而它决不平凡。</p><p> 它没有圆厚的叶,也没有美艳动人的花朵,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牡丹、玫瑰那样艳丽的花,那么,兰花的确不能花中的美女子,它没有国色天香,没有妖娆舞姿,也没有卓绝名声,但它淡雅脱俗、清新宜人。当我们从山中幽径走过,看见那一枝小小的兰花,支棱起耳朵,在听春风,在唱春雨,我们的欣喜不就油然而生吗?</p><p> “气若兰兮长不改,心若兰兮终不移”,兰花贞洁正直,不就象征了古代那些不为名利所困的官员吗?“本是馨香比君子 ”,即使因仗义执言被贬,他们依然坚持自己的信仰,坚守自己的内心。“世无贤士纫为佩,犹有幽人日取餐”,兰花的香味是幽幽的、默默的,那些沉默踏实的人,他们不追名逐利,不好高骛远,肯定是兰花的知音。</p><p> 玫瑰有玫瑰的美,兰花有兰花的香。兰花高雅贞洁,不论是在偏僻山中,还是在热闹城市,都只顾吐露芬芳。我要高声赞美兰花!</p> <p> 我的家乡</p><p> 801 王子鉴</p><p> 我的家乡,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它在一个偏远的小山村里,那里四面环山,群山像母亲一样抱着我们。这里就是岳西。</p><p> 岳西人特别好客。我们岳西的习惯,客来先敬茶,乡村里大多是用炒青,城区里待客大多是岳西翠兰,所以岳西人是很爱喝茶的。岳西翠兰是岳西最为出名的特产,胡锦涛主席曾以“岳西翠兰”绿茶作为赠送给俄方的礼品,因其包装精美,质量优秀,取得了良好口碑。岳西翠兰外形优美,芽叶相连,自然舒展,就像小兰花;泡茶翠绿明亮,香气持久,味醇厚且回甘。曾记得有一个电视剧《天仙配》,因为它剧中仙镜很像我们岳西,所以当年菖蒲镇天仙河做茶叶宣传时,就用了七仙女采茶拍摄了一段宣传视频,使更多的人了解岳西、了解岳西翠兰,也使我爱上了这个不起眼的地方。</p><p> 岳西的老人很多,老人们文化娱乐项目也很丰富,他们大多喜爱民间戏曲、高腔、黄梅戏、琴书、小调、……老人们喜爱岳西高腔,它是岳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岳西高腔对于现代年轻人可能不大有趣,但它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已深深融入了岳西的民俗文化之中。就拿我奶奶来说吧,她平时不仅喜欢听黄梅戏、高腔,还喜欢现场观摩。记得有一次,妈妈说她们村里要举办一场文化活动,里面有黄梅戏、高腔之类的节目,奶奶一听就要去,但是她晕车呀,没办法奶奶在节目举办当天一大早起来就吃了晕车药也不吃饭,生怕吃了晕车,就这样饿着肚子看到了她想看的。哎,我们岳西人就是这样,不管跋山涉水跑多少路,都要去看这些民间文艺……</p><p> 岳西过节习俗也很独特,就在除夕这一天,部分地上午烧香纸,下午要贴门神、春联。家家备丰盛的年夜饭,燃放爆竹,祭祖还年之后,吃年饭,给孩子包“压岁钱”,看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年饭后,晚辈向长辈辞年。年轻人或打牌守岁,或串亲访友。在正月十五之前还有舞龙灯习俗。记得有一年十五岳西舞龙灯,把整个岳西县城都占了,来自四面八方各乡镇组织的龙灯队,它们一边舞一边摆造型,比比谁的队伍舞得好,比比哪边声势大、哪边劲头足……而旁边鞭炮烟花声不断,人山人海的,人们挤断了脖子也要往前挤,好不热闹。但没有一人提前要回去,直到全部结束,人们才慢慢散去。</p><p> 如诗如画的岳西,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是我美丽的故乡。</p> <p> 家乡的映山红</p><p> 801班 金英</p><p> 我的家乡在大别山,这里的景色美如画,这里最美的风景,可能就是杜鹃花了!好了,我来给你们介绍一下,这美丽的杜鹃花。</p><p> 杜鹃又名映山红,它风姿绝艳,灿若云锦,令人眩目,有花中西施之美誉。民间传说,他从前原是个男孩,因为他的兄弟被后母虐待出走,他悲恸欲绝,泣血化成映山红花。古诗云:“映山红花与鸟,怨艳两何赊,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p><p> 绿叶衬红花,映山红花被分为好几种颜色,我最喜欢的是红色了,那花儿在阳光的衫托下十分美丽、妩媚动人。远远看去那映山红花像一群彩蝶在空中翩翩飞舞。那花儿像人用一张张红色的纸做成的,看上去格外鲜艳,而当你摸上去就没有它那叶子那么光滑了,有点皱巴巴的。映山红的小枝摸上去粗糙,它那枝干的颜色不跟其它花一样,其它花的枝干颜色是咖啡色的,而它的枝干颜色是淡绿色的。映山红花的叶子是长圆形的。叶面是深绿色的,摸上去非常光滑没有一根绒毛,它不跟毛映山红一样,毛映山红的叶子摸上去有细细的绒毛十分舒服,软绵绵的。</p><p> 映山红的花是粉红色的,每朵有五六个花瓣像梅花,但又不完全像。花开时一枝挨着一枝,一朵挤着一朵,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远远望去。就好像一块红色的地毯,与天浑然一色。每年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杜鹃便会在山坡上,岩畔下,叠嶂间,小路边的灌木丛中,绽放出艳丽夺目的花朵。</p> <p> 独居一格的家乡 </p><p> 801 储薇</p><p> 家乡的民居 </p><p> 我的家乡在安徽岳西,那里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岳西高腔。那里的房屋,大都是由钢筋、泥土、砖、水泥等材料组成,那里的人都是独来独往,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家,一个屋子大多有四五个房间,屋顶大多有红瓦砖覆盖。如果你到岳西做客,走进屋内是一间宽大的客厅,一旁放着沙发,另一旁放着电视,这是招待客的地方,虽然内部结构简单,但十分宽敞。一般有人建造房屋,都会请“全村人”一起吃饭,这象征着和睦,平安,吉祥。 家乡的美食</p><p> 我的家乡的风味小吃很多,如珊珊锅巴、山粉圆子、糖炒栗子,毛香粑等我最喜欢的要数毛香粑了。毛香粑虽然看上去不怎么好吃,可吃起来却香得很。过年期间,妈妈把早已弄好的毛香碾成泥,然后放一些糯米粉和鲜米粉,一起搅拌,再把早已弄好的腊肉丁、豆腐丁、大蒜放入搅拌好的毛香团里,作为毛香粑的“心”,一个毛香粑便做好了。但这是生的,只见妈妈把它放入锅中,再放入水,用粑折蒸,大约40分钟左右,一锅毛香粑便蒸好了。我爱家乡的风味小吃,更爱家乡!</p> <p> 小城岳西</p><p> 801班 祝冀诚</p><p> 在我的记忆中,岳西仿佛也就这样,不怎么热闹,也不怎么冷清,更谈不上什么繁华,走在河边的小路上,眼前几乎总是不到十个行人零零散散地走着,耳边是河风的声音,将些许人的谈话声传来。怎么看,都觉得只是一个貌不惊人的小城。但和其他的大小城市一对比,却又觉得岳西才最适合我。</p><p> 首先,岳西环境优美,且空气质量好,有“绿色海洋,天然氧吧”之称。至于为什么会有这些称呼,那是因为岳西的森林覆盖率高达百分之七十三,各种各样的树木几乎随处可见。据可靠数据显示,在岳西境内,单是植物药材,就有1024种。这无疑体现了岳西植物种类的多样性,同时也为‘绿色海洋’之称提供了证据。 1998年,岳西被列为国家生态示范区建设县,境内有妙道山国家森林公园,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枯井园省级自然保护区等五个国家级4A级景区,正是因为岳西良好的生态环境,才使岳西成为了旅游胜地,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会让人身体非常健康,心情无比舒畅。</p><p> 其次,岳西的整体作息时间刚刚好,不似乡下小镇的轻松随意,也不似大城市一般和毫无规律快节奏,在岳西,人们周一至周五早些起床,双体休日则起迟一些,几乎所有人都是这般,悠然自得,不显忙碌,不显急切。平日里在岳西街上散步,很少看见有人匆匆忙忙地急跑而过。偶尔看见几个,也多半是赶课的学生。</p><p> 再次,岳西街上的店也是刚刚好,也许是人不多的缘故罢,总觉得无论在岳西街上的哪个店做什么事,一直没怎么排过队,店里总是只有寥寥无几的三两个人,百无聊赖地坐着打发时间。就算排上一会队,也要不了多长时间。这一点是大城市与小乡镇所不及的了。大城市人过多,小乡镇则太小,这是造成这点的主要原因。 这就是岳西,中国板块上一片不起眼的土地,然而这片土地却是我的故乡。我相信,岳西会变得越来越美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