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都说孩子是自己的好,可我老是觉得别人家的好。”我是不是有问题啊?

鱼爱笑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钱营一小 于淑红</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读一则三年级的朱尔小朋友写的一首小诗:</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挑妈妈》</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朱尔</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你问我出生前在做什么</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答</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在天上挑妈妈</p><p style="text-align: center;">看见你了</p><p style="text-align: center;">觉得你特别好</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想做你的孩子</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又觉得自己可能没那个运气</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没想到</p><p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二天一早</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已经在你肚子里</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这是多么奇妙的缘分,</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他(她)偏偏是你的孩子,</p><p style="text-align: center;">而你碰巧做了他(她)的爸爸、妈妈!</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原来这不是巧合,</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是他(她)选择了你,</p><p style="text-align: center;">选择了你这个甚至不是很完美的爸爸、妈妈。</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在孩子眼里,每一位妈妈都是满分妈妈!</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在他(她)出生前,你们都是他(她)千挑万选才看中的,难道你还要挑剔他(她)吗?</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爱 </b><b style="font-size: 20px;">是 </b><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包容 </b><b style="font-size: 20px;">和 </b><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接纳</b></p><p><br></p><p> 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这样的实验:将一只跳蚤放进杯子里,跳蚤一下就能从杯中跳出来。然后,心理学家在杯子上盖上一个透明盖,跳蚤仍会往上跳,但碰到几次透明盖后,碰疼了,慢慢地就不跳那么高了。过了一段时间,将透明盖拿走,发现那只跳蚤仍旧只跳那么高,它已经永远跳不出那个杯子了。</p><p><br></p><p> 亲子教育专家用这个心理案例作比喻说,如果孩子是那个杯中的跳蚤,家长的负向教育就像杯子上的透明盖,限制了孩子的成长和潜能的发挥。</p><p><br></p><p> 假如家长长期对孩子采取负向教育的方式,孩子很容易对自己丧失信心,再也没有勇气跳出那只杯子了。</p><p><br></p><p> 赏识你的孩子,包容他,接纳他,肯定他。从每一件小事做起,不要用负面的话语,不要让他变成那个可怜的杯中的跳蚤。更不要时刻拿“别人家孩子”来和他比,那更是对他的不尊重。</p> <p><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18px;">  那么“别人家孩子”是怎样时常出现在你心里和你口中的呢?</b></p><p><br></p><p><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18px;"> </b><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18px;">1、当孩子学习放松、退步,或者家长对孩子有什么新要求的时候,这个“别人家的孩子”就会适时地出现。 </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18px;"> 2、别人家的孩子出现的时机,都是自己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18px;"> 3、时常用自己孩子的缺点去和别人家孩子优点比较,但自己还不自知,这个“别人家的孩子”就挥之不去。</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18px;"> 4、在自己孩子让你失望的时候,也就是他的缺点暴露的时候,这个“别人家的孩子”又出现了。</span></p> <p>  你看,父母本意是想通过和“别人家孩子”比较的方式,去激励自己孩子进步,然而你却在无意识中把孩子刺激得越来越自卑。似乎这样就可以让自己孩子“知耻而后勇”。其实这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孩子的自尊和自信。</p> <p><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18px;">  我们应该知道:</b></p><p><br></p><p><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18px;"> </b><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18px;">孩子是在三四岁开始有自我概念的,在生活学习中缓慢认识和评价着自己的属性、能力、态度、价值观等。这个阶段通常都是从周围的人对他的评价开始。此时就需要父母给孩子实事求是的肯定。多强调他的</span><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18px;">努力、勤奋、认真</b><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18px;">等可控的心理品质,而不是聪明、能干、自信等这些相对不可控的心理品质。在幼时得到肯定较多的人,容易形成自信的品质;相反,幼时经常被否定的人,则容易自我怀疑。</span></p> <p>  父母企图用比较来唤起孩子的竞争心和进取心,但事实恰恰相反。这种比较除了让孩子陷入自卑外,更让他觉得别人都比他好,甚至让孩子觉得父母并不是真爱他,父母爱的是“别人家孩子”。</p><p> 其实比较本身是没有错误的,有差别就有比较。<b>那么父母让自己孩子和“别人家孩子”比较,问题出在哪了呢?</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这类父母犯了“横向比较”的错误:</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b>比较分为<b>纵向比较</b>和<b>横向比较</b>。</p><p><br></p><p> 纵向比较是指<b>自己和自己的昨天</b>比较,观察自身一段时间的发展变化,以进步的心态鼓励自己,从而给自己希望、信心。</p><p><br></p><p> 横向比较是指把<b>自己和周围其他人</b>进行比较,就如我们提到的有的父母拿自己孩子和“别人家孩子”进行比较一样。</p><p><br></p><p> 横向比较的本意是好的,有助于帮助我们找到自身不足,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但是由于现实生活中竞争压力和外界环境以及其他因素的干扰,父母们陷入了横向比较的误区,忽略了纵向比较。从而产生了事与愿违的结果。</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母蟹对小蟹说:</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孩子,你怎么老是横着爬,为什么不能直着走呢?”</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小蟹委屈地答道:</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妈妈,我是照着您的样子走的呀!”</p><p><br></p> <p>  父母正直地生活,正派地做人、行事,才能正确的引导孩子。上面的这个小故事正好说明了这个道理。而糟糕的父母行为是培养不出优秀的好孩子的。</p><p><br></p><p> 所以说按照父母的<b>行为</b>做事情,要远远超过按照父母的<b>要求</b>做事情。</p><p><br></p><p> 此时此刻,你是否明白了父母的行为对孩子的影响有多重要!难道你还打算拿自己孩子去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吗?</p> <p><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18px;">  我们一定要知道这种“横向比较”的危害:</b></p><p><br></p><p><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18px;"> </b><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18px;">在发展心理学里,自尊是人对自我价值作出的判断,以及和判断有关的感受。</span></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18px;"> 在父母心里,总会不由自主地拿自己孩子和“别人家孩子”进行横向比较。当自己孩子总比不过“别人家孩子”时,就会随机给孩子压力困扰,使孩子自我价值的评价就更低,感受也开始消极。如果父母不加以控制,势必会造成孩子的自暴自弃,随波逐流,听之任之,还容易变得缺乏自主意识。长此以往,就容易形成一个敏感的低自尊人格。会产生很多的负面情绪,不开心,没有安全感,愤怒等。也必将严重影响亲子间关系。</span></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18px;"> 永远盯着自己孩子不好的地方,总喜欢以孩子的弱点去和“别人家孩子”的长处进行比较的父母,很容易焦虑。这就是典型的</span><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18px;">攀比型焦虑</b><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18px;">。</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18px;"> </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18px;"> 有着攀比心理的家长很难对孩子给予积极健康正确的引导,有的甚至还会让孩子处在较多负面情绪笼罩的家庭环境之中。</span></p> <p>  <b>那么“攀比型焦虑”的父母应该怎样做才可以走出和“别人家孩子”比较的误区呢?</b></p><p><br></p><p> 要知道孩子不是比出来的,而是爱出来的。别让盲目的攀比,毁了孩子的一生。</p><p> 要知足常乐,时常给自己给孩子吃吃“宽心丸”。多用乐观的心态看人看事。现在拥有的,都是最好的。</p><p> 与人相处以和为贵,在心理上不要把别人看成对手,否则会影响彼此关系。</p><p> 要尊重孩子之间的个性差异,并接受这种差异。不对孩子抱以不切实际的期待。</p><p> 要相信孩子一定会变得更好,而不是希望。有了这样的信念才有孩子的健康成长。</p><p> 要有自尊心但不可以过度。不过分苛求自己,对自己好一点。</p><p> 要理智地把目标和要求定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这样才能避免这种焦虑不安的痛苦。</p><p> 要会给自己和孩子“暗示”。“别人家的孩子弹琴好,我家孩子画画好”;“别人家的孩子学习好,我家孩子学习一般,但是性格好”……</p><p> 要把关注点放低。转移“别人家的孩子”,才可能对自己家孩子更用心。</p><p> 多问问自己需不需要。如果我不需要,我何必为此焦虑?这么一想自己的心态就平衡了。</p><p> ……</p> <p>  如若以上方法扔不能够使父母自己走出这种“攀比焦虑”,那就有必要咨询心理咨询师或心理医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治疗。</p> <p>  世界上优秀的孩子有千千万万,可是你的孩子只有一个。无论他优秀还是平庸,他就是他,独一无二。父母的爱永远都不应该变。</p><p><br></p><p> 永远不要低估孩子对你的爱。他们是上天送给你的礼物。就像一只慢吞吞的蜗牛,带你欣赏着这个世界上最美丽的风景。</p> <p>  请学着像孩子一样柔软吧,单纯的包容而去接纳他吧。因为他一直都在无条件的爱着你……</p> <p>(图片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