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 目 录</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第一章 开篇的话</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第二章 追溯黄河源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b></p> <p><b style="font-size: 20px;">图片来源:①网络;②旅友黄辅文拍摄;③作者自己拍摄。</b></p><p><b style="font-size: 20px;">文字编撰:铁骨柔情(谭跃建)</b></p><p><b style="font-size: 20px;">背景音乐:黄 河<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57, 181, 74);">第一章 开篇的话</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记得从孩提时代就听过"鲤鱼跳龙门"和大禹治水的故事;上小学时学习自然课知道了黄河啊母亲;上初中时学习地理课懂得了黄河是中国第二条大长河,是世界第五大条大长河和世界含沙量最多的河流;学习音乐课学会唱"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上高中时进一步知道了黄河源头和黄河中下游,懂得了从地理、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去认知黄河……而这一切都来自于有限的书本知识。从学生时代起就萌发了哪年哪月哪天哪时能够亲眼看看黄河!下乡当知青,穿上军装守边疆,脱下军装到地方……时光一晃过去了几十年,还一直在做着“情系母亲河"的梦。而今已步入老年行列,仍然向往着到黄河岸边走一走、看一看,对"黄河啊母亲"的思恋依然理藏在心头。</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机会终于来了。2019年7月上旬,女儿休假,安排并陪同我们俩老到青海旅游,从贵阳承飞机到青海西宁,租了台越野车,愉快地在青海省观光了一周,梦幻中的黄河源头终于摆在眼前;10月上旬,我们贵州六盘水市的20位退休老朋友,相约组团到大西北去看胡杨林,甘肃、内蒙古是必到的省(区)。于是在认真品味甘肃金塔胡杨林之秀丽和内蒙古额济纳胡杨林之苍桑外,对流经甘肃兰州市区黄河段局部地区进行了粗略的游览,再次圆了亲临黄河边上走一走、情系母亲河的梦幻!</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两次大西北行,将游甘肃金塔胡杨林和游内蒙古额济纳胡杨林写成了两集美篇,并印制成两本美篇书保存。而对青海之行、特别是对黄河的游览迟迟没有动笔。我有个习惯,无论到哪里旅游,特别是对选题比较厚重的,总要对其进行全面了解,从历史的、人文的、自然的、经济的、社会的诸多方面去思考问题。深思熟虑后才谋篇布局,寻找到切入口,以便能深入浅出地以图文方式将美篇写好,力求达到知识性、趣味性、完整性的统一。因此,《情系母亲河》这篇美篇,从2019年11月开始构思,12月10日动笔撰写提纲,全文初步拟定八篇内容,到2020年3月24日才完成《第一篇 开篇的话》和《第二篇 追溯黄河源头》,预计2021年12月底完稿。也许有人会问,为何写这么长的时间?原因如下:在写作过程中,发现不少到黄河源头及上中下游旅行的朋友写的旅行记存在着地理知识、历史史实描述上的错误,还发现黄河的好多地理地质存因问题长期以来存在着争议,于是反复查阅资料、打电话求教于专家学者求证①,力求在我的作品中最好不要再出现差错。</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那么,《情系母亲河》这篇长篇美篇,将从那里开始入笔呢?我想,还是从黄河源头开始说起吧。</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注①:我从1995年2月~2018年10月(11月退休)在贵州省六盘水市政府工作了23个年头,期间认识了中国科学院、科技部、农业部、水利部、林业部、国士资源部、国家气象局、国家地震局以及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校区)(武汉校区)等不少的学部委员,并和不少的地球、地质、地理、水文、气象等专家学者有过工作上的往来,有的成为挚友。虽然我已退休闲居,但同一些专家学者至今还保持联系。对本文的一些疑难问题,书本没有的,只能请教专家学者,然后才落笔,尽量做到准确无误。)</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20px;">第二章 追溯黄河源头</b></p><p class="ql-block"><br></p> <p><b style="font-size: 20px;">追溯黄河源头,就会想起古代诗人们描写黄河源头的那些著名诗篇:"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焕)</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黄河源头在古代诗人的诗句里,好神奇,好神秘啊!</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可是越神秘的事物,便常常引诱人们的向往,去探寻、去发现。</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历史文献曾经记载着我们祖先探寻黄河的许多英雄业绩一一</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据古籍记载,黄河古称河,又名浊河,也叫中国河。相传,早在尧舜时,黃河就是一条有名的河。我国著名的古籍~战国时代的《尚书.禹》中,曾有过夏商"导河积石,至于龙门"之说,这是我国历史上关于黄河的最早记载。所指"积石",在今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附近,距河源尚有相当的距离。《山海经》、《尔雅》有河出昆仑的记载。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后,有黄河发源于于阗,东流至盐泽,再潜沥地下,南为河源的说法(见于《史记.大宛传》。这些说法都不确切,但却延续到隋唐。</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我国人民比较明确地认识黄河源头还是在唐代以后,因为唐代起,中原人民同边疆少数民族之间的联系大大加强,特别同居住在青藏高原上的土蕃之间的往来日益频繁,而黄河源头是古代通往西藏高原的交通要道。唐太宗贞观九年(公元635年),大将李靖、侯君集、李道宗等征击吐谷浑,兵次星宿川(即星宿海)达柏海(即扎陵湖)望积石山,观览河源。贞观十五年,文成公主嫁往西藏,吐蕃王松赞干布在河源迎亲。唐穆宗长庆元年(公元821年)刘元鼎奉使入蕃,途经河源区,且专们考察了黄河源,得知河源出紫山(即今巴颜喀拉山)。至此,人们对黄河源头巳有相当的认识。唐宋以来,长期将星宿海称为黄河源头。</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正式派员勘察河源,是在元代至元十七年(1280年),世祖命荣禄公都实为招讨使,佩金虎符,往求河源,历时4个月,发现河源在"朵甘思西部","有泉百余泓,或泉或潦,水沮如散涣,方可七、八十里,且泥淖溺,不胜人迹,弗可逼视,履高山下瞰,灿若列星"。查明两大湖的位置(元史称"二巨泽",合称"阿剌脑儿"),并上溯到星宿海,认定星宿海为黄河源头,之后绘出黄河源地区最早的地图。《河源志》中记载都实向元世祖奏报黄河头的地理风光是这样描述的:"……那里有一百多个泉井,散布在宽阔的淤滩沼地;沼滩地的面积有七、八十里,站在山坡上远看,只见密布在探底上的大小湖泊,有如夜空中灿烂的繁星。从这处地方走七、八天的路程,忽然看见名叫"忽阑河"以及"也里术河"。两河汇入"赤滨河",河水越流越大;水流虽大,但河水清澈;这河可以徒步过去。……"这是那段文献记载的白话译文。文中所说的"忽阑河"以及"也里术河",也就是现今黄河源的一一卡日曲和约古宗列曲,"赤宾河"就是黄河。</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清代,黄河中下游洪水多次泛滥,灾害频繁,清朝曾先后派专使到黄河源头,穷河源,告祭河神,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命拉锡、舒兰探河源。探源后他们绘有《星宿河源图》,并撰有《河源记》,指出"源出三支河"东流入扎陵湖,均可当作黄河源。康熙五十六年(1714年),遣喇嘛楚尔沁藏布、兰木占巴等前往河源绘图。清亁隆四十七年,阿弥达奉命前往河源,告祭河神。阿弥达西逾星宿海300里,对三条河进行了实地勘察,认定位于星宿海西南的阿勒斯坦郭勒河(即今卡日曲)为黄河上源。这是历史上我国第一次查明黄河的真正源头。乾隆年间齐召南撰写的《水道提纲》中指出:黄河上源三条河(黄河北源为扎曲,中源为约古宗列曲<即玛曲>,南源为卡日曲),中间一条叫阿尔坦河(即玛曲)是黄河的"本源"。</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新中国建立后,我国的许多地质水文工作者,为了寻求准确的黄河源,不辞劳苦、历尽艰辛,沿着祖先的足印,进行了无数次的科学考察。其考察结果如下:</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①1952年,正源为"约古宗列曲"。</b></p><p><b style="font-size: 20px;">1952年,黄河水利委员会组织黄河河源勘查队,进行黄河河源及从通天河调水入黄河可能性的查勘测量,历时4个月,确认历史上所指的玛曲(约古宗列曲)是黄河正源。此说一直沿用20多年,早期教科书说法来源于此。</b></p><p><br></p><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0px;">②1978年,正源为"卡日曲"。</b></p><p><b style="font-size: 20px;">1978年夏天,青海省人民政府和青海省军区邀请有关单位组成考察组,到黄河源头进行实地考察,历时4个月,查清在河源地区西部,有3条河流汇入星宿海,它们是"扎曲"、"约古列宗曲"、"卡日曲"。</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扎曲流程最短,水量小,会干涸,只能算作约古宗列曲的一条支流,被排出黄河正源。</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约古宗列曲和卡日曲相比,卡日曲较约古宗列曲长近达30公里,流域面积多700平方公里,水量也大2倍多。因此,确定卡日曲为黄河正源的依据较为充分。</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这次考察,认定发源于"巴颜喀拉山脉北麓"的"各姿各雅山"的卡日曲为黄河正源。</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③1985年,正源为"约古宗列曲"。</b></p><p><b style="font-size: 20px;">1985年,黄河水利委员会测量后更正,该委员会根据河流形态、走向等进行比较,认为以北的扎曲和以南的卡日曲都有一个近90度的转弯,只有玛曲是居三河之中,河势顺直与黄河保持流向一致。此外,卡日曲及其支流的流向与主流方向有较大差距,而玛曲源头位于巴颜喀拉山系主峰雅拉达泽山的西麓,西南与通天河相邻,西北与格尔木河遥望,处于三大流域的鼎立之地,综合种种资料,该委员会确定黄河发源于玛曲(约古宗列曲),卡日曲为约古宗列曲(又称玛曲)的支流,玛曲才是正源。并在约古列宗盆地西南隅的玛曲曲果,树立了河源标志。</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④1988年9月,玛多县为开辟黄河源头的旅游业,于扎陵湖、鄂陵湖之间的措日尕则山顶上修建了一座铜铸造的华夏之魂河源牛头碑。</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⑤1997年6月8问,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为"黄河源"题写碑名:黄河源。</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⑥1999年10月24日,国家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在约古宗列盆地西南隅的玛曲曲果,竖起了黄河源头纪念碑标识。</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⑦2000年8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为我国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头自然保护区题写碑名:三江源头自然保护区。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布赫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题写了碑记。国家林业局和青海省政府于8月19日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的通天河桥畔举行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揭碑仪式。</b></p><p><br></p><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0px;">⑧2008年,正源为"卡日曲"。</b></p><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20px;">2008年9月6月~10月16日,以唐千里为队长的、汇集了国内测绘、遥感、水文、地质等领域优秀科学家的三江源头科学考察队,利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RS)等现代高新技术,行程7300多公里,对长江、黄河、澜沧江的19个源头进行了实地考察,这是我国首次同时对三大江河的源头地理位置进行综合性考察。</b></p><p><br></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三江源头科学考察队队长唐千里说,世界著名大河源头地理位置的确定一直被视为是重大的地理发现。大河的长度及源头地理坐标是一个国家最基本的地理信息。因此,此次科学考察在考虑流域面积、河流发育期、历史习惯的基础上,采取了国际上确定河流正源的三大标准,即"河源唯长"、"流量唯大"、"与主流方向一致"。加之采取了领先的现代地观测技术,保证了考察所得数据最全面、最科学、最权威。</b></p><p><br></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黄河源于青海省南部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唐千里说,自古以来,人们对黄河源头地理位置的考察从未停止。1952年,黄河水利委员会确定"玛曲"是黄河的正源;1978年,青海省人民政府确定卡日曲是黄河正源;1985年,黄河水利委员会根据历史传统和各方面意见,确认约古宗列曲为黄河上源之干流。可见,黄河源头有"玛曲曲果"、"约古宗列曲“、"卡日曲"三个源头,表述巳出现混乱,黄河源头的表述急需统一。</b></p><p><br></p><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0px;">三江源头科学考察队考察后认为,由于卡日曲比约古宗列曲长36.54公里,流量比约古宗列曲多两倍,按照国际上河流正源确定的三个标准,即"河源唯长,流量唯大,与主流方向一致“的标准,同时考虑流域面积,河流发育期,历史习惯,考察队建议在科考成果通过评审后,经过法定程序审核批准,将黄河源头定位于卡日曲。</b></p><p><br></p><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20px;">⑨2009年7月14日,青海省人民政府在西宁召开评审会,对"2008年9月6日至10月16日"三江源头科考成果进行评审,评审委员会经过认真评审论证,一致同意通过对《三江源头科学考察成果》的评审,并认为该成果达到了同类科研成果的国际先水平。</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从上述我们可以看出,对黄河源的探寻古往今来就是很多的人们向往的事业,但长期以来黄河正源的定论一直有误,甚至错传相当长的历时期,错传的原因如下:</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在古代交通工具不发达的条件下,探寻河源的先驱,他们足迹所到,只能是扎陵湖和鄂陵湖边。黄河发源于扎陵湖和鄂陵湖的记载,一直错传了许多世纪。之后的发源于星宿海的说法,还有发源于约古宗列曲的说法,也一直影响着人们的判定。那么,准确的说法应该是什么呢?我想,还是借用我国科学工作者们考察后的成功而加以说明:黄河并非发源于星宿海,约古列宗曲也不是黄河的正源。而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大多数人把约古宗列曲当作黄河的正源,经过科学工作者们不懈努力和实地勘测,证实卡日曲比约古宗列曲长,流域面积比约古宗列曲大,根据国际惯例标准判定,发源于巴颜喀拉山脉北麓各姿各雅山的卡日曲才是黄河的正源。</b></p><p><br></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黄河正源~卡日曲,将永远记载于我国地理学科史册。</b></p><p><br></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下图是中学地理教学的地图)</b></p> <p><b style="font-size: 20px;">通过上述的追溯,我们对黄河源头有了个历史的、现实的、科学的认识。那么,应该如何来描述它呢?笔者综合各学科知识,试从以下两方面来进行描述。</b></p><p><b style="font-size: 20px;"></b></p><p><b style="font-size: 20px;">黄河源头位于国家三江源保护核心区。从地理学的角度讲,黄河源头是一个由多股入流汇合而成的集水区域。这个区域四周分水岭,西部有雅合拉达合泽山,东界阿尼玛卿山西北部,北为布尔汗布达山的~布青山,南为长江与黄河两大水系分水岭的巴颜喀拉山。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总的地貌特征是一系列近于平行的低山与宽谷,河湖盆地相间排列,低山多属褶皱块山。在超过5000来的山峰上可见古冰川地貌,如冰斗、角峰等。大都海拔在4300米~4600米之间。在这些低缓丘陵、低山的顶部,山坡上广泛发育着各种类型的冰缘地。</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黄河源地区气候为典型高原大陆性高寒山地气候。从历史文献记载及实地科学考察,黄河上源有三个源头,即扎曲、约古宗列曲和卡日曲。在三个源头中,南部卡日曲是黄河的正源,它发源于巴颜喀拉山脉各姿各雅山的北麓,流量大,海拔4800米,发育于第三纪红色盆地内,河谷内的两级阶地,证实河流至少在中更新世或这以前已存在,黄河的长度,人们熟悉的是5464公里,据有关资料记载,如果从卡日曲算起,全长应该是6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52443平方公里。呈"几"字形,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自治区),最后流入渤海。是中国第二大长河,世界第五大长河,也是世界含沙量最多的河流,被誉为中国的"母亲河"。</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下图为黄河正源卡日曲图)</b></p> <p><b style="font-size: 20px;">巴颜额拉山脉图一</b></p> <p><b style="font-size: 20px;">巴颜喀拉山脉图二</b></p> <p><b style="font-size: 20px;">巴颜喀拉山脉图三</b></p> <p><b style="font-size: 20px;">巴颜喀拉山脉北麓的各姿各雅山</b></p> <p><b style="font-size: 20px;">卡日曲,本是藏语,意为红桐色的河。位于巴颜喀拉山北麓的各姿各雅山下,海拔4830米。它的源头是5条从坡切沟流出的泉眼,最初的河道只不过是一条宽约1米、深不及1米的潺潺溪流。这条溪流从平坦而又狭长的卡日曲河谷,由西南向东北而流,沿途接纳大大小小的众多支流,逐步汇成一条宽10米多,深1米多的小河。卡日曲河水清澈见底,游鱼可数,两岸有无数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海子",河水穿过100多公里峡谷,在巴颜禾欠山与约古宗列曲会合,注入玛曲河。</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卡日曲图一)<span class="ql-cursor"></span></b></p><p><br></p> <p><b style="font-size: 20px;">卡日曲图二</b></p> <p><b style="font-size: 20px;">卡日曲图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约古宗列,本是藏语,意为"炒青稞的锅"。这是当地藏族群众根据这里的地形而起的一个形象的名字。约古宗列是一个东西长40公里、南北宽约60公里的椭圆形盆地,周围山岭环绕。盆地内有100多个小水泊,远看象是无数晶莹闪亮的珍珠嵌在盆地。水泊四周,是绿草如茵的天然牧场。在盆地的西南面,距雅拉达泽山约30公里的地方,有一个面积3~4平方米的小泉,清澈间泉水不停地喷涌翻滚,汨汩有声。喷涌而出的泉水汇合了盆地内浸渗出来的无数涓涓细流,逐渐形成一条宽约10米,深约半米的潺潺溪流。约古宗列曲在星宿海之上与卡日曲会合后,形成黄河源头最初的河道~玛曲。</b></p> <p><b style="font-size: 20px;">约古宗列曲图二</b></p> <p><b style="font-size: 20px;">约古宗列曲图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玛曲,当地藏族群众叫孔雀河。这一段河道,河宽水浅,流速缓慢,因而形成大片沼泽草滩和众多的水泊。登高远眺只见数不清的水泊在阳光下闪闪发亮,犹如孔雀开屏一般。玛曲向东流过16公里长的河谷进入著名的星宿海。</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玛曲图一</b></p> <p><b style="font-size: 20px;">玛曲图二</b></p> <p><b style="font-size: 20px;">下图为黄河水利委员会于1985年在约古宗列盆地南隅的玛曲曲果,东经95度59分24开秒,北纬35度01分18秒,竖立的"黄河源标识"。</b></p> <p><b style="font-size: 20px;">1997年6月8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题写的"黄河源"。</b></p> <p><b style="font-size: 20px;">1999年10月24日,国家水利部、青海省政府、黄河水利委员会在约古宗列盆地西南隅的玛曲曲果竖起了黄河源头纪念碑。</b></p> <p><b style="font-size: 20px;">2008年9月,三江源头科学考察队竖立的"国家地理标志"。</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神话故事</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黄河源头与天上银河相通之说</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关于黄河的源头,《荆楚岁时》曾记载有一则神话故事:相传汉武帝时期,曾派张骞出使西域,寻找黄河源头。张骞奉命沿黄河西行数月,在黄河源头附近见到了织女,织女十分热情地恭迎并接待了这位汉朝使者。</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张骞返回时织女赠其一机石。张骞持机石返回长安向汉武帝复命,将机石献给汉武帝。并将寻找黄河源头走到银河,遇见织女,赠予机石的经过一一禀报,汉武帝深信张骞之言,自此便有了黄河源头与天上银河相通之说。</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神话故事</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河伯来历及大禹治水之说</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古时候,在华阴潼乡有个叫冯夷的人,不安于耕种,一心想成仙。他听说人喝上一百天水仙花的汁液,就可化为仙体,于是就到处找水仙花。</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冯夷东奔西跑找水仙花,听说黄河沿岸有水仙花,他就常渡黄河,往返于黄河两边。长时间和的黄河打交道,他对河情就有了很多的认识。转眼过了九十九天,他天天能够食用到水仙花汁。再找到一棵水仙花,吮吸一天水仙花的汁液,就可成仙了。冯夷很得意,又过黄河去一个小村庄找水仙花。这里的水不深,冯夷趟水过河,到了河中间,突然河水涨了。他一慌,脚下打滑,跌倒在黄河中,活活被淹死。冯夷死后,上天鉴于他的修炼执着,又对河情了如指掌,被封当了黄河水神,负责黄河的治理工作,人称河伯。</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河伯按着玉帝的指点,画一张河图,可画河图,是个苦差事。等河伯把河图画好,已年老体弱了。河伯看着河图,黄河哪里深,哪里浅;哪里好冲堤,哪里易决口;哪里该挖,哪里该堵;哪里能断水,哪里可排洪,画得一清二楚。只可叹自己没有气力去照图治理黄河了,很伤心。河伯想想,总有一天会有能人来治理黄河的,那时,把河图授给他,也算自己没有白费心。</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河伯从此就在黄河底下安度晚年,再没有露面。不料,黄河连连涨水,屡屡泛滥。百姓们知道玉帝派河伯来治水,却不见他的面,都骂河伯不尽职尽责,不管百姓死活。</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后来,到了大禹来治水的时候, 大禹找到河伯说:“我是大禹,特地来找你求教治理黄河的办法哩。” 河伯说:“我的心血和治河办法都在这张图上,现在授给你吧。”大禹展图一看,图上密密麻麻,圈圈点点,把黄河上上下下、左左右右的水情画得一清二楚。大禹高兴极啦。他要谢谢河伯,一抬头,河伯跃进黄河早没影了。</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大禹得了黄河水情图,日夜不停,根据图上的指点,终于治住了黄河。现在的黄河两岸,现代文明早已林立,河水在霓虹的装扮之下少了难以驯服的戾气,多了几分妩媚的姿容。</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神话故事</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黄河水神~河伯</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河伯,古代中国神话中的黄河水神,原名冯夷,也作“冰夷”。又名川后(待证)。在《搜神记》里说他过河时淹死了,就被天帝任命为河伯管理河川。据《九歌·河伯》描写,河伯是位风流潇洒的花花公子:“鱼鳞屋兮龙堂,紫贝阙兮朱宫,灵何为兮水中。</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古籍杜撰:相传很久很久以前,黄河里有一位河神,人们叫他河伯。河伯站在黄河岸上。望着滚滚的浪涛由西而来,又奔腾跳跃向东流去,兴奋地说;“黄河真大呀,世上没有哪条河能和它相比。我就是最大的水神啊!</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有人告诉他:“你的话不对,在黄河的东面有个地方叫北海,那才真叫大呢。”河伯说:“我不信,北海再大,能大得过黄河吗?”那人说:“别说一条黄河,就是几条黄河的水流进北海,也装不满它。”</b></p><p><b style="font-size: 20px;">河伯固执地说:“我没见过北海,我不信。”那人无可奈何,告诉他:“有机会你去看看北海,就明白我的话了。”</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秋天到了,连日的暴雨使大大小小的河流都注入黄河,黄河的河面更加宽阔了,隔河望去,对岸的牛马都分不清。这一下,河伯更得意了,以为天下最壮观的景色都在自己这里,他在自得之余,想起了有人跟他提起的北海,于是决定去那里看看。</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河伯顺流来到黄河的入海口,突然眼前一亮,海神北海若正笑容满面地欢迎他的到来,河伯放眼望去,只见北海汪洋一片,无边无涯,他呆呆地看了一会儿,深有感触地对北海若说:“俗话说,只懂得一些道理就以为谁都比不上自己,这话说的就是我呀。今天要不是我亲眼见到这浩瀚无边的北海,我还会以为黄河是天下无比的呢!那样,岂不被有见识的人永远笑话。”</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故事见于《庄子·秋水》。成语“望洋兴叹”,比喻要做某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贻笑大方”,指让内行人笑话,含贬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未完待续。下一篇:情系母亲河之二.《 探秘黄河源头第一县~玛多》)</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