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朗读教学一直以来都是我的弱项。从教这么多年,每每看到课标上要求的“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这几个冷冰冰的躺在课标里的文字,我觉得对我来说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因为我在朗读教学方面,可以说是一片的空白。也曾经羡慕身边同事,他们的朗读如黄莺般悦耳动听。更是震撼好多老师灵动且有感染力的朗读教学,但回想自己的朗读教学可以说是既“理性”又“从容”。“理性”源于无知,“从容”源于无法。</p><p> 但好在今天在线聆听了王崧舟老师《今天我们如何教朗读》的讲座后,对如何教朗读,我有了崭新的,全面的了解和认识。</p><p> 王老师说:“如果我们把阅读比作是大鸟的话,默读和朗读就是鸟的两只翅膀。"这个比喻很形象,也很贴切,足见其重要性。王老师分析现在朗读教学呈现出这样一种现象:“阴盛阳衰”。他说:“默读是阴盛,朗读则是阳衰。小学阶段,第一学段做得最好,年级越高朗读做得越差,朗读必须做强做大,才能保证阅读教学的效果。接着他从三方面给我们阐述如何教朗读:</p><p>一、目的:为什么要教朗读</p><p>二、原理:教朗读有规律吗</p><p>三、策略:怎样才能教好朗读</p><p> 下面谈谈我的想法:</p><p> 1.读书就是回家。</p><p> 在阐述为什么要教朗读这一环节里 ,王老师认为教朗读的目的就是激活朗读意愿,强化朗读体验,习得朗读技巧,确证朗读主体。所以读书就是回家,让书带人回家,安放心灵,练就过硬的翅膀,这是最好的朗读战术。也让我明白教朗读也是为读而教,为人而教,为言语人格而教,教人安放情感,安放心灵。</p><p> 2.教朗读的规律:</p><p> 教朗读需要五个环节。</p><p> 第一步是感悟。准确的感悟作者的题旨和情感。</p><p> 第二步是想象。将“表象”"题旨”“语境”三维整合的“再造想象”才能成为有感情朗读的动力源泉。</p><p> 第三步求气。朗读主要不是练声,而是练气。“因情求气”能获得承载感情的气韵,从而形成感情语调。</p><p> 第四步创调。创造出独特的情韵,朗读的语调,用自己的声音带着自己的想象,用自己的体验,激活沉睡的心灵。</p><p> 第五步反听。回馈情韵朗读的感情信息,通过自己和学生的反应来思考读的如何。这五个部环环相扣。</p><p> 3、教朗读的策略:</p><p> 首先,语文老师要备好朗读批注。在感性朗读中,要沉淀理性的东西,做一些必要的批注。细读文本的同时,也要重视朗读本身,深入体察,写出自己的朗读心得和感悟。</p><p> 其次,备好朗读指导。朗读指导不可面面俱到,也不可以蜻蜓点水,必须抓住文本语言的关键点,疑难点,规律点,突破点,有的放矢,重锤敲击,关注轻声,关注并列关系的联句、语气、语调变化,关注课文的抒情段,抒情句。老师心中要有一个朗读评价的标准,尺度,可行性评价。</p><p> 第三、文体是朗读教学的内在尺度,不同文体朗读基调不同。</p><p> 古诗体裁特征:音律整饬,意境典美。调:读出古诗特有的平仄、声韵和节律,体现古诗的意境之美。通常朗读古诗应该稍稍舒缓一点。</p><p> 儿童诗体裁特征:想象新奇,节律灵动调:以适度夸张和童稚的语气,读出天真烂漫、惊奇善变的童诗韵味。</p><p> 一般散文, 体裁特征:行文自由,精神凝聚。读基调:读的自然,顺势中读出不顺势,在自由流畅的基础语感中,或转或停,或扬或抑,不能死水微澜;平稳中读出不平稳,要在平稳的语流中,为活脱、跳跃留出一席之地。</p><p> 童话体裁特征:幻想丰富,形象夸张以充满想象和幻想的语气娓娓道来,营造出某种亦真亦幻、虚实相映的语言氛围。</p><p> 小说的体裁特征:叙事生动,形象鲜明。调:用讲故事的语感节奏读出叙事的变化过程,通过揣摩人物的性格特点读出不同人物的不同话语风格。</p><p> 写景文的体裁特征:语言优美, 借景抒情。</p><p>朗读基调:以身临其境的感觉读出文字的画面感、情味感。</p><p> 说明文的体裁特征:条例清晰, 行文严谨。以平实的语气、平稳的语调读出文字的层次感、逻辑性。</p><p> 文言文的体裁特征:语言精炼,文意诘奥。朗读基调:读出文言文虚词的基本节奏和韵味,读出文言语句特有的内部停顿和重音,读出文言文典雅古朴的整体风貌。</p><p>第四、融合是朗读教学的最佳路径。</p><p>朗读就像水和盐,只有读进去,想开去,融入故事人物其中,才会感知文字表达的情感,文字才会成为一个个鲜活的面孔,一幅幅灵动的画面这样的朗读教学才相得益彰。</p><p> 总之,朗读是一种有目的的有声语言表达活动,是一种理清思路,调整思路的艰苦劳动,是文字语言的存在状态向有声语言存在状态转化的过程,是一种语言形象和意蕴再创造活动,朗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朗读者,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一定不能在脱离朗读的基础上教语文,这样的教学就是无病呻吟,鹦鹉学舌……</p><p> “线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我会用王老师的理论来激活我平日枯燥无味的朗读教学,唤醒学生“要我朗读”转向“我要朗读”的读书意愿,让我们师生都成为从你全世界路过的朗读者。</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