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六、潘汉年案件的平反</p><p> 1、潘汉年最后的岁月</p><p> 1963年2月到1967年3月,潘和夫人董慧在北京市团河农场平静的生活了4年,虽然处于服刑期间,但生活待遇不错,行动自由,经常有领导和朋友来看他,据一位他的朋友回忆,此期间他说的最多的话就是忏悔,说他不该因小资产阶级面子观、虚荣心而长期隐瞒私见汪精卫的事,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毛原谅他,重新安排他的工作。然而1967年3月康生、江青将他重新收监,彻底击啐了他的希望。那么康生、江青为什么要将他重新收监咧?</p><p> 一是江青和潘的夫人董慧历史上有矛盾和‘‘过结’’。在延安时,董慧和江青是抗大的同班同学,董是大家闺秀 ,外敛内秀,看不惯江青言语刻薄、搬弄是非、为人轻薄的行为,多次对她进行劝导,因而无意中得罪了她 ,而江又是一个记恨心很强的人,文革发迹,理当报仇。</p><p> 江青心机很深,善于表演,在延安抗大时,毛主席经常去讲课,当时毛的夫人赌气去了苏联,并表示与毛‘‘绝交’’,‘‘江青利用主席身边没有女人而钻了空子’’(张闻天的夫人刘英和陶铸的夫人曾志都说过这话),千方百计的接近毛,博得毛的好感和同情。据说,毛将与江结婚的事提交到政治局讨论时,很多人都反对,一部分是因为对贺子珍有好感,如朱德的夫人康克清与贺的关系很好,不同意毛另选婚配。一部分是因为了解了江在上海的风流韵事,有损主席的名誉,如项英发电报就是这样说的,开始毛有点犹豫,面对婚姻危机,江给毛写了一封长信,以一个弱者的、婉转哀伤的语言,诉说了自己的遭遇和不幸,表明了自己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对美好婚姻的追求,她只要结婚,不求其它,一下子打动了毛,毛何等人也,顶天立地的男人,还保护不了一个弱女子,从此不管谁来说都改变不了他的决心。她当上‘‘第一夫人’’后,潜伏了几十年,文革给了她复仇的机会。</p><p> 作为上海情报工作站的负责人和资深的情报工作者,潘肯定了解江的历史‘‘不干净’’,加上他的夫人董慧与江青产生过冲突,所以潘董两人一直认为江是不会放过他的,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后,潘曾对农场负责人说:‘‘我早就知道她是坏人,就是不敢说’’。</p><p> 二是政治上的需要。康生、江青将潘收监,有二个政治目的,一要挖掘罗瑞卿包庇叛徒特务的罪证,因潘判刑后立马就假释,江青怀疑是罗安排的。二要整周恩来的材料。当年国民党特务炮制的‘‘伍豪启事’’事件,就是潘去调查和澄清的,想通过潘找到周叛变的‘‘证据’’,但这两个事都很清楚。潘的假释绝对不是罗瑞卿的安排,据说是罗根据毛的指示做的。周恩来的‘‘伍豪启事’’,当时中央有正式的报告,加上毛周的关系,江青很难有所作为。</p><p> 在潘的身上没有作为,只有将潘关着,直到1975年5月不经过任何程序,又重新判潘无期徒刑,开除党籍。5月29日安置在湖南省茶陵县洣江茶场,夫妻两人又重新团聚,由于有上面的指示,待遇较好,独房独院,有较大的电视机,1976年9月9日毛逝世时,潘看到农场的电视机很小,就把自己的大电视机拿出来用。</p><p> 据农场的副场长及夫人回忆,潘夫妇在农场的最后几年,身体很差,说的最多的语言是‘‘延安’’,他们沉浸在对延安的回忆中,延安造就了他们的婚姻,也造就了他们的事业。潘的诗中有‘‘又是一年终岁暮,难忘往事走延安’’。农场召开的毛的追悼会上,他们穿着洁白的衣服,默默哀悼,脸上挂满了泪水,他们常常站在高地,面对井冈山的方向,嘴里不停的念叨,是回忆还是自责,抑或是埋怨?他的诗中有‘‘倘有罪千般,当先有见闻’’,表明他是清白的。‘‘天摇地动倒流水,但愿冬寒化早春’’,希望他的问题能够得到澄清。</p><p> 1977年4月4日潘在湖南省长沙市的医院,因肺气肿经抢救无效逝世,终年71岁。此时中国的政治气氛宽松 ,思想解放,历史事件开始重新审视,潘的夫人董慧开始呼吁中央重新审查潘的案件。董慧的弟弟董锡权居住香港,很同情姐姐的遭遇,想接姐姐到香港去居住治病,但董断然拒绝,她说我是共产党员(董没有受到处分,一直是共产党员),我要为老潘申冤。就在中央开始重新审查潘的案件时,董慧于1979年2月24日因脑溢血逝世。</p><p> 2、潘汉年案件的平反</p><p>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逝世和10月粉碎‘‘四人帮’’,中国的政治形势翻开了新的一页。政治逐渐宽松,思想逐渐活跃,尤其是1977年8月12日召开的中共十一大 ,邓小平官复原职,提出完整、准确、全面的掌握和理解毛泽东思想。1978年12月18日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反对‘‘两个凡是’’思想的基础上,邓小平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方针,开辟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时代。</p><p> 最早提出为潘案平反的是陈云,1978年十二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陈云恢复党中央副主席职务,并兼任中纪委书记,会后立即约见刘晓(抗战时任中共上海地下党组织负责人)说:潘汉年与陈果夫、陈立夫谈判,是他和康生、王明决定的,现在他们两人不在了,只有他出来说话作证。从此极力推动潘案平反。</p><p> 对潘案平反最积极的是廖承志,廖和潘在情报部门长期共事,关系很好。1980年11月3日,在讨论《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定》时,廖说:‘’纠正党内历史上的冤假错案就必须彻底,我认为潘汉年就是一个冤案,应该平反。我问过康生,中央是否有情报工作要打入敌特内部的指示,康生是肯定的。如果有指示,那么潘执行这个指示就没有错,那有内奸不靠出卖组织染红帽顶子的,直到解放,潘知道和领导的组织、电台均无损失。据说他见过汪精卫,我不清楚,也没听他说,毛主席看见他的报告后大怒,将他逮捕了,当时康生为什么不讲话,大概康生内部墨黑,看到主席发怒,就顺带说坏话,汉年就倒霉了。见汪的事如果有,也只能算是一个错误,够不上内奸、叛徒的帽子。我郑重要求中央重新审查。‘’ </p><p> 与潘同在华中情报部门工作的胡立教(时任上海市委副书记)也提出了‘‘反证’’,他在证明材料中说道:‘‘潘熟知我党的通讯密码的规律和方法,如果他是内奸,就不可能不向敌人透露,而直到全国解放,无论是国民党特务和日伪系统,都不知道这个机密‘’。</p><p> 对潘案平反最有力的证据,是当年李克农审查潘时提出的五条‘‘反证’’:(一)中央一再有打入敌伪组织,利用汉奸、叛徒、特务进行情报工作的指示。(二)潘利用袁殊、胡均鹤、李士群,利用日本驻港副领事刻户根木和小泉都有正式报告。(三)潘提供了有价值的决策情报。(四)组织机密一直未被泄露,直到上海解放。(五)潘所属的重要关系,当时还正在起着绝密的现实作用(这是否指潜伏在台湾的地下组织)。</p><p> 无论是潘的同事提出平反的理由还是李克农的反证,都是对人的结果看问题,即人的行为的真假无法判断,但结果看他没有做对不起党的事,对公安部提出的疑点和‘‘合理’’推断也没有正面回答。</p><p> 潘案的平反,阻力还是挺大的,中央里面就有人说,就是都能平反,潘案也不能平反,他们抓住的就是潘私见汪精卫和日本人,以及有一些事无法解释。当时办案的公安部长罗瑞卿,78年任军委秘书长,他可能不同意,但他78年8月逝世,据说军中有一些重量级的人也不同意, 所以潘汉年直到1982年8月才平反,比刘少奇还晚。在党内意见不一致的情况下,1982年3月征求周恩来夫人邓颖超的意见,周恩来一直是潘的领导,又是参入了潘案的讨论的,应该对潘案比较了解,但邓颖超说:潘汉年已死多年,妻子也死了,没有子女,没有拖累,来去空空,干净利落。对潘表示同情,没有表态。</p><p> 1980年1月1日,陈云指示公安部将潘案的全部材料提交给中纪委,1981年3月1日,陈云提出建议中央对潘汉年一案正式予以审查。1982年8月23日,中央正式发出了《关于为潘汉年同志平反昭雪、恢复名誉的通知》,潘汉年一案终于平反。</p><p> 3、情报战线相关人员的结局</p><p> 1955年发生的潘案,对长期在隐蔽战线工作的人刺激很大,但除潘案及连累的人员外,其他人员没有受到冲击(文革除外,因为文革中大多数老干部程度不同的受到冲击),潘案所涉及的人如下:</p><p> (1)关露(1907—1982),女,1932年加入中共,先后打入汪伪特务和日本大使馆,成为中共优秀的‘‘红色间谍’’,抗战胜利后,因病到大连疗养,解放后在中国电影局创作所工作,1955年受潘案牵连入狱达10年之久 ,1982年3月23日平反。</p><p> (2)袁殊(1911—1987),三、四十年代活跃于上海文界、政界,身兼中共、中统、军统、日伪、青红帮五种身份,1945年秘密转移到苏北解放区,1949年被李克农调到中央情报部,1955年因潘案牵连判刑12年,1982年平反。</p><p> (3)胡均鹤(1907—1993),1982年潘案平反后,1983年胡保外就医,走出监狱,1984年公安部作出结论,对他交待的历史罪行既往不咎,肯定他与中共建立联系所做的工作,对其无罪释放。</p><p> (4)杨帆(1912—1998),1937年入党,解放初任上海市公安局副局长,1954年入狱,1978年获释平反。杨完全是潘安排胡均鹤所累,1943年康生发起‘‘抢救知足者运动’’,密令饶漱石逮捕杨帆,当时审理此案的是潘汉年,潘救了杨(是否此事得罪了康生),从此潘杨关系很好。</p><p> (5)王尧山(1910—2005),1931年入党,长期从事情报工作,解放后任上海市委常委、秘书长,1955年因潘案影响受审查,1955年被开除党籍,到中学任副校长。1979年恢复党籍,任上海市纪委书记。</p><p> 上面是直接受影响的人,下面是与潘有关系的隐蔽战线人员,没有受到潘的影响。</p><p> (1)冯雪峰(1903—1976),1927年入党,后任‘‘左翼’’党团书记,解放后任上海文联副主席,1954年受胡风事件影响受批判,1979年平反。</p><p> (2)刘鼎(1902—1986),1924年入党,1929年任中央特科第二科副科长,长期从事情报工作,解放后任重工业部副部长,兵工总局局长,航空工业部顾问。</p><p> (3)刘晓(1908—1988),1926年入党,长期配合潘从事情报工作,解放后任上海市委副书记,后任驻苏大使,外交部常务副部长。</p><p> (4)李一氓(1903—1990),1925年入党,解放后任世界和平理事会常务理事、书记,驻缅甸大使,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p><p> (5)廖承志(1908—1983),国民党元老廖仲恺、何香凝的儿子,1927年入党,抗战时任八路军香港办事处负责人,长期从事情报工作,1945年党的七大被选为中央候补委员,1949年被递补为中央委员,党的十二大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p><p> (未完待续)</p><p> </p><p> </p><p><br></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