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讲那过去的事情

东阳

<h3>在吉林省吉林市丰满水电站新坝投入使用之际,我利用业余时间,撰写的反映日伪时期建筑丰满水电站旧坝,日军残酷奴役和压榨中国劳工的50余万字纪实小说《血泪丰满》终于完稿,2020年春节前夕,由吉林文史出版社正式出版,多少有些喜悦。<br></h3> <h3>我从小就对革命历史感兴趣。因为我老家位于四川省东部大巴山区,那里是中国工农红军红四方面军根据地,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等一大批红军将士在我们老家战斗过。决定红四方面军命运的红军反敌六路围剿的著名战役——宣(汉)达(县)战役第一枪,夜袭烟灯寨于1933年10月16日深夜,在我老家的后山上打响。红军攻克烟灯寨后,又与敌多次激战。为占领烟灯寨,扼守住战略要地,防止敌人反扑,红军就驻扎在我们村子。我家腾出房屋开设了红军医院,当时都不到30岁的我爷爷、奶奶协助红军抢救伤员,帮助红军打击敌人。我家老屋旁边50余米处还有一座红军坟墓,听爷爷、奶奶对我说,这可能是红军的一个高级别干部,用的是我高祖的棺木安葬的。身处革命老区,自小就受到随处可见的红军标语和革命战斗遗址的熏陶,听着爷爷、奶奶讲的红军故事慢慢长大,这使我很早就明白了今天幸福美好生活是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对红军在我老家屋里开会说“这是场特别重要的战斗”、“夜袭烟战寨必须成功”和“一定要占领镇龙观”前后经过的事,大都是民间传说,缺少权威的史料。为把红军在我老家的革命故事整理出来,退役后,我在查阅大量红四方面军历史资料的基础上,撰写了历史故事——《红军夜袭烟灯寨》,刊发于2013年10月8日《中国国防报》军事特刊第21版大半个版。2016年春节,我利用回老家过年这个难得的机会,专门又对烟灯寨的战斗遗址重新进行了查看,通过走访和调查一些情况,结合地方史志,对《红军夜袭烟灯寨》一稿进行了补充和完善,形成了近10万字的报告文学,把这场战斗的前因后果作了详细的记录。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2016年9月下旬至10初,该稿被吉林省国防教育办公室的微信公众平台《吉林国防》等多家微信平台连载,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并受到军地各界的称赞,称填补了一项历史空白。</h3> <h3>吉林市丰满水电站旁边有个中国丰满劳工纪念馆,劳工纪念馆里有个“万人坑”。1999年1月,我从四平某部调到吉林市某部工作后,部队多次利用丰满劳工纪念馆开展主题教育,我与战友们一走进丰满劳工纪念馆,就被里面的图片资料、实物展览和一排排劳工遗骨强烈震憾。该馆记载的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为实现吞并全中国的野心,给侵略战争“输血”“造血”,日本开始筹划修建“松花江水力发电所”。面对这个当时亚洲最大、世界上第二大的水利工程,在机械化程度很低的情况下,就得靠采取“人海”战术来修建。日军组织汉奸、走狗到全国各地去骗招劳工,同时采取强抓、强征等多种手段,先后将数十余万中国劳工驱逐到丰满来修建水电站。日军用各种令人难以想象的手段奴役和镇压劳工,死亡的劳工具体数字无法统计,至少上万人,就形成了丰满“万人坑”。</h3><h3>看到我们民族受到的苦难,想到长辈们遭受到的欺凌,我每次走进去都有一种冲动,应该写一写丰满劳工纪念馆,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个地方发生的悲惨往事。因为我们不仅要记住中国革命史,还要记住我国的苦难史,二者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凝聚起振兴中华的强大力量。可一看几十年来,这样的文章很多,内容也很全,资料十分详实,感到没必要去“炒剩饭”。何况自己只是在一个公社(乡镇)的学校念了个高一,文化水平有限,没有实足的能力来胜任这项工作,冲动就慢慢偃息。</h3> <h3>近年来,国家连续好几年都在举行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国家公祭,党和国家领导人亲自到场并作重要讲话。认真学习、深刻理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讲话精神,突然想到吉林丰满的“万人坑”,它也是日军残害中国人民的罪恶铁证,是日军犯下的与南京大屠杀一样的深度罪恶,是日军违反国际公约的罪恶记录。反复思考、认真回味我们中华民族经历过的苦难,尤其是2017年5月中旬,我走进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看到日军屠杀我同胞的罪证尤其是那一段段影像,目睹那一个个“万人坑”,我特别的惊讶和痛心。回到住处,我夜不能寐,反复查看自己拍摄的南京大屠杀的大量图片和搜集的一些相关资料后,偃息的那种冲动又渐渐复发,感到还是应该写好丰满劳工血泪史这篇文章,以祭奠和告慰为修建丰满水电站被日军残酷杀戮的上万名劳工。如果不够发表水平,就把自己掌握的素材和资料以及写的初稿留下来,不知啥时也不知什么地方就可能用的上,可以说或多或少这是对社会的一点儿贡献,也算是学习丰满劳工史料的一些收获。我把自己的想法与好友交流后,得到了他们的大力支持。同战友温景宽一起再一次走进丰满劳工纪念馆,结合实物,向我讲述了他老家一些长辈在吉林双辽被强征勤劳奉仕后,主要从事修路和挖沙等受到日军迫害的经历。退休干部陈钟给我讲了他爷爷从山东省莱阳县被骗到丰满当劳工后,不堪忍受折磨,与两个老乡一起,深夜从铁丝网逃离,日军三辆摩托车追了上来。陈钟的爷爷无路可逃,发现沟里有堆破筐,他轻手轻脚地把自己倒扣在破筐里,把身子压到最低。日军几把刺刀刺了进来,刺刀尖险些就刺到了他的头皮和胳臂,万幸没伤到他。日军走后,他跑到了丰满镇里一个鱼餐馆,好心的老板把他藏了起来。他的另两个老乡无处躲藏,被日军直接开枪打死。年近八旬已退休还在带留学生的北华大学李乔教授,给我讲了他所了解的一些劳工生活的悲惨,多次走进丰满劳工纪念馆观看展览的体会。想到我妻子的姥爷、不少战友的亲人、不少朋友的长辈,还有好多好多不知道的人,都在日伪时期参与过丰满水电站大坝的修建。中国劳工饱受日军的欺凌,这是中华民族的苦难史。尽管自己文化水平不够,可我那种想把中国劳工在丰满所遭受的苦难写出来的冲动越来越迫切,冲劲也越来越强烈了。</h3> <h3>办事光有冲动不行,还需要冷静思考。当今,中日两国关系早已实现正常化,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进步的主流,写这样的题材可以不?我有两点考虑:一是国家连续好几年,在南京举行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国家公祭,写丰满劳工苦难生活,这种题材符合“主旋律”;二是我把日伪时期,丰满水电站建设这段历史进行整理记录,并没有要挑拨中日之间关系正常化的意思。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只有立足现在,放眼未来,铭记历史,警示国人,才能防止悲剧重演,这是我写作的根本目的和宗旨,这是“正能量”。</h3><h3>感到选题没错,题材也符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要求,我的写作激情倍增。为还原70多年前那段真实历史,在家人和吉林市川渝商会会长周仕林等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在查阅大量历史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到丰满水电站博物馆、丰满劳工纪念馆采访,向一些知情人了解情况,搜集了大量素材,掌握了详实的第一手资料。结合平时积累的资料以及所思所感,从2018年5月中旬开始,我尝试着利用业余时间动笔去写日伪时期丰满水电站劳工的苦难生活。为提升和确保写出文稿的史料价值,增强一定的可读性,经过反复考虑,定位写成纪实小说。说是纪实,文中描写的日军在丰满所设的管理机构、劳工来源、日军压榨迫害劳工的酷刑、精神迫害的方法及相关事例,以及文中涉及到吉林市的一些历史典故和风土人情等基本上是真实的,我只不过是进行了归纳和整理;说是小说(特别声明本书不是正史),书中包括主人公在内的大部分人物、许多情节、涉及到的有些事件的具体时间、一些地名、某些店名、部分事件,虽有生活原型,但出于故事需要,使人物和情节更加连贯、完整和生动,在原型的基础上又做了艺术处理,有的历史事件涉及到具体人物采用了化名,还有的事件在紧紧围绕“血泪丰满”的基础上进行了虚构和演义,使文章的可读性、故事性更强。</h3> <h3>刚开始没有灵感,很难写进去。为确保清静,静下心来思考,就三更半夜起床强迫自己写,然后让好朋友看,既是让他们帮忙找问题,听他们指点,又是让他们鼓励和监督我。为克服懒惰心理,采取把“牛”先吹出去的方法,不给自己留退路,也没法去找借口,倒逼着写下去。基本进入情况后,为方便写作,确保有了灵感就能随时随地写上一段,初稿是用手机写的。记得2018年7月初,我军校毕业30年参加首个同学会,在火车上、在宾馆里,我始终在写,甚至在参观的客车上都在写,忙的不亦乐乎。经过几个月的拼搏,到十一前,40余万字共50个章回的初稿终于完成。从十一起,把所有的稿子一章一章地倒进电脑里,一有时间就进行修改。第一次修改稿完成是在2019年元旦前;第二次修改完稿是在2019年五一前,定稿为48个章回,共50余万字。</h3><h3>为增强一定感染力,本书还配了8页插图。前半部分,主要是日伪时期日本鬼子入侵吉林、强迫中国劳工修建丰满水电站的镜头。后半部分,是这几年国家重新修建丰满水电站新坝的场景。新旧大坝进行对比、文字和照片相互融合,互相烘托,既是珍贵的史料,又会使文章更显真实可靠,使得可读性更强。</h3> <h3>《血泪丰满》是“一段中国水电的悲惨史、一部侵华日军的暴行录、一首全民抗日的壮气歌”,它在历史真实的基础上,以小说的形式,从日本人为法人的大东公司派汉奸牛运全到山东济南去骗招劳工,主人公刘根生一家人和同乡被骗,历经艰险抵达丰满来当劳工写起,直到他们受尽种种屈辱,最后大都惨死在丰满。整个过程,记录了日军的暴行、劳工的反抗,尤其是描写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抗联官兵是如何带领劳工与日军进行坚决斗争的。众多人物有血有肉,整个故事惊险曲折,情节生动,环环相扣,读后发人深省、令人震撼,能使读者受到一定程度的中国苦难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h3><h3>“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不少读者利用微信或电话在谈感受时讲到,通过阅读长篇纪实小说《血泪丰满》,能再一次感受到,这句话是多么的语重心长!是多么的寄予厚望!是多么的令人警醒!我们每个人都更应该感恩今天的幸福生活!热爱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在自己的岗位上为实现强国梦想贡献自已的才智和力量!</h3><h3>听到这些,感到自己整理一些史料尽管很苦很累,但心里舒适,不时有种乐悠悠的感觉。</h3> <h3>作者简介</h3><h3>陈崇刚,四川省平昌县镇龙镇人,1983年11月入伍,2007年10月从驻吉某部副团职新闻干事岗位退役。24年军旅生涯,主要从事新闻宣传工作,千余篇新闻稿件刊发于军地媒体,四次荣立三等功,现居住吉林省吉林市。</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