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负使命守初心,瑶山嬗变写真情——记江城县政协罗宗勇同志先进事迹

边地马奇

<p>  他是一名军人,为了一面国旗,他参加了1984年收复者阴山战斗,是一名战斗英雄;他是一名党员,为了一个信仰,选择回到边境小县为家乡做贡献,是一名普通机关干部;他是一名领导,为了一个期盼,选择到脱贫攻坚一线献策献力,是一名受累却不喊累的扶贫干部。他说:“不论身份和环境如何变化,但我仍不改初心,不负使命。”</p><p><br></p> <p>  罗宗勇,男,出生于1963年5月,1981年11月参军,1984年4月火线加入共产党, 2003年3月任江城县政协副主席,2013年改任非领导职务。一路走来,罗宗勇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勤勤恳恳,多年的部队工作经验和政协工作经验,铸就他辛勤耕耘,努力工作,勇挑重担的本色,先后获得者阴山战斗“三等功”、“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公务员”等荣誉称号。</p> <p>  退伍不褪色,脱贫“战场”勇担当</p><p> 2017年3月,为进一步加快推进我县脱贫攻坚工作,确保完成2017年上级下达减贫任务和按时、按质完成2017、2018年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及农危房建设任务,他接受了组织安排,作为县处级包保领导,负责江城县康平镇瑶家山村脱贫攻坚全面工作。瑶家山村是全县四个深度贫困村之一,辖16个村民小组、18个自然村479户2027人,且89.6%的村民为瑶族,“瑶家”这个称呼,在60、70年代是愚昧、落后的代名词,看见“穿大黑衣、背脏小孩、手持破碗 ”知道是瑶家来讨饭吃了,就连大人训小孩都是“不听话么给瑶家背走”。印象中的瑶族一直是非常落后的一种民族,常年被其他民族歧视,整族贫困程度深,贫困发生率74.2%,绝大多数村寨都骑国境线而居,长期以来,瑶族群众都沿袭着刀耕火种的游耕生产方式、生产技术相当落后,整族受教育程度低,又因在国境线上长期受到毒品的危害,因毒至贫、因病致贫、因残致贫现象相当严重。面对如此艰巨的任务,他年岁已54,身体状况偏差,又是改非领导,要完成任务可知难度之大。但是他清楚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入党誓言犹如耳边,牢记使命、守住初心是他的座右铭。当时的他没有向组织和领导提任何要求,就像33年前上战场一样,欣然接受了组织安排,准备参“战”。</p> <p>  换位不换心,攻坚克难显作为</p><p> 2017年5月25日,是他第一天到村委会召开脱贫攻坚工作会议,还记得他当时给工作队员讲的几句话:“没有落后的民族,只有落后的干部”;“瑶家山虽然贫困程度深,工作难度大,但没有与敌人打战时风险高,大家不要怕,只要大家团结一致,共同努力工作,就没有攻克不破的堡垒”;“只有按质按时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把瑶山带出贫困,才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党和人民”。他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他用了近一个月的时间,对全村479户群众展开了拉网式排查,逐户走访了解情况,做到村情、贫情、组情清,户户清,找准致贫原因、明确发展方向、制定脱贫规划、落实帮扶措施,对贫困户反映出来的具体困难,制定台账,率先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工作方案,及时向县委政府提出了瑶家山村脱贫攻坚工作思路和建议,特别是增加异地搬迁点、给予瑶族地区特殊产业扶持政策等建议提高得到了县委政府的采纳和支持。</p> <p>  改方不改标,迎难而上啃下“硬骨头”</p><p> 脱贫攻坚工作是辛苦的,驻村生活更是枯燥的,工作和生活毫无规律,基本没有了午休甚至双休日,起早贪黑、白加黑、5加2是工作常态,凌晨才回家也是常有的事,特别在搬迁早期,群众思想转不过弯,各种纠纷乱得焦头烂额,工作队员畏于谣传瑶家会“放鬼”而不敢接近群众,是他,带领工作队员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记得他对瑶家开玩笑地说:听说你们会“放鬼”,有什么鬼火气直接冲我,我不怕,但是工作得继续开展,如今你们赶上国家好政策,党和人民给予你们瑶族特殊政策,是要你们和其他民族一起走上脱贫致富的大道的”,群众在他的开导下,心中的疑团逐渐打开。</p> <p>  受累不怕累,责任使命双肩扛</p><p> 2017年7月,病魔击垮了这个54岁的哈尼汉子,他因参战时左腿被炮弹炸伤而残留弹片,又患有骨质增生、腰椎间盘突出和高血压等多种疾病,加上连续几个月的劳累,多日感觉身体不适,到县医院做了检查,诊断为胸膜炎并及时做了穿刺手术后转院到市人民医院救治,一周后病情不见好转,又转云南省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过多项检查,最后确诊为严重的肺炎和慢性肺栓塞。经过近一个月的医治,基本恢复,就带上大包药和针水出院了。此时的他虽然出院了,但是后续半年的时间是每天要服药3次,每天要自己在肚皮上扎溶栓针2次,医嘱是注意营养和休息,在家静养。一周后的一天清晨,他早起了,边和媳妇请假边往公文包里塞药和针水,要到村上解决易地安置问题,一向不会发火的媳妇气得大嚷:“你不要命了噶,工作等身体好了再去干不行吗?”,他回答:“不行,我是这个村的挂包处级领导,好多工作等不得了,药和针水我可以随身带哦”,就这样,他又踏上了脱贫攻坚的征程,指挥着全村“两不愁、三保障”攻坚克难重点工作。</p> <p>  挥洒汗水战贫困,携手共建美瑶山</p><p> 三年来,他每年都有半年的工作时间是在村寨,走访、排查、调解纠纷、宣传政策就是工作常态,他到每个寨子都喊得出很多瑶族群众的名字,走访多了,村寨老老小小几乎无人不认识他,慢慢地与瑶族群众拉近了距离,村里大小节庆活动都会邀请他,一顶顶纯手工瑶族帽子戴在了他头上,这是瑶族最高礼节,群众亲切地戏称他为“瑶头王”。</p><p> 他积极争取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支持,切实解决了群众“两不愁、三保障”等问题。“住”。积极争取增加易地扶贫搬迁点,从2017年的3个易地搬迁点增加到了11个,同时,为非易地点农户农危房改争取更多的资金支持,从原来的3万元增加到了4万和6万元(建卡户6万元、非卡户4万元),使该村所有贫困户住房百分之百达到标准。“行”。三年来,积极对上争取项目资金,硬化入村道路近百公里,切实解决村民出行问题。“吃”。在他的建议下,积极争取县委政府的支持,专门给予瑶族和瑶族地区特殊的产业扶持政策,给每户农户扶持开垦种植茶叶4亩,每亩补助2250元。依托项目,开办了3个茶叶加工厂,解决了240户易地搬迁群众产业不足和卖鲜叶难的问题,让瑶族群众有稳定的收入。“学”。以前,由于交通闭塞,教育意识不强,瑶民的小孩不愿读书,辍学率较高,文盲占比严重,半数以上人员不会讲汉话,更不用说讲普通话了。他意识到这个问题,与脱贫攻坚挂包责任单位县思源学校一起寻找对策,帮助解决了近50名学龄儿童的入学问题,现整村辍学率为“零”。“医”。瑶家山村共有特困供养人员9人,残疾人45人,慢性大疾11人。他特别关注这些弱势群体,对他们的政策落实都逐一过问,发现问题及时督办。比如莫作山李玉贵户,妻子病逝,70多岁母亲瘫痪在床,一直未办理残疾证,他就组织人员带老人到医院进行鉴定补办了《残疾证》并发放了补助;龙塘组罗春保与70多岁母亲共同生活,由于饮酒酒精中毒,30岁就不能正常参加劳动,因无劳力而不能脱贫出列,发现问题后,他亲自与市康复医院联系,将患者送往医院治疗,经过半年医治痊愈能正常劳动。</p> <p>  如今,在江城县境内,提起“瑶族”,那是人人夸、人人赞啊!。看:那一个个错落有致的新村,令人赏心悦目;一排排井然有序的住房,令人感到舒服!,“瑶家”这个称呼逐渐得到了认可,瑶家山村面貌焕然一新,美丽乡村建设有声有色,村村通了硬化路,户户住上新房,茶园葱绿、家禽成群,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随处可见脱贫攻坚的新气象,到处都有喜颜欢笑声。今年2月,当新冠肺炎肆虐全国的时候,过上幸福生活的瑶族群众不忘党恩,自发组织捐款4万余元、捐大米8500余斤支持抗疫。如今的瑶山群众正以积极的姿态和全国人民一起步入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相信瑶山的明天一定会更美丽!</p><p> 至诚之处见卓越,平凡之中显伟岸。在脱贫攻坚这个“战役”中,他虽然没有豪言壮语,也没有惊人的举动,他却用坚定的信念和责任担当,为自己最初的信仰默默坚守,用一片赤诚心的奉献,渲染出共产党人最宝贵的精神情怀。</p><p style="text-align: right;">文章作者:谢东华 董建美</p><p style="text-align: right;">图片来源:李云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