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时值春分才过,大地与蓝天昭示着大好春光。在这样明媚的日子里,我再一次有幸地得到名师张齐华老师的指导。2020年3月22日晚,张齐华老师的小学数学“教材解读”系列公益讲座之二——《以“课程视角”看透数学教材》在线上如约而至。</p> <p> 首先张老师阐述了为何要带上课标视角看教材,我们既要有显微镜的视角-向细处看,也要有望远镜的视角-向远处看。向细处看,要不断的往深层次去挖掘,寻找尽可能多的细节。但与此同时,埋头赶路也要抬头去看看天,向远处看能够从一个更远大的视角去帮助我们挖掘教材。</p> <p>从四个维度解读“回到课标”:</p><p> 1、回到课标,重新理解“教什么”。不能只停留在狭隘的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这三层也是我们需要教的东西。学生能发现问题吗?能提出问题吗?包括学生对数学的这种情感提炼形成的价值判断等等,这些都是我们数学教学重要目标。我们不光要为知识技能而教,我们还要为思维而教。</p><p> 2、回到课标,重新认识“为什么教”。为知识而教?为思维维而教?为素养而教?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地方,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我们的数学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层面上。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是为了发展学生的思维,数学是一门思维的学科,我们要学会为思维而教。思维在哪里?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重新回到教材当中去梳理,从知识技能中去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p><p> 3、回到课标,重新审视“怎么教”。学生获得知识,必须建立在思考的基础上,通过自主探索,结合实践,形成技能,才可以在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方面得以发展。</p><p> 4、回到课标,重新把握“教到什么程度”。我们要在深度、广度上有很好的把握,不能一味的超前、拓展,不能对学生的思维产生负面影响。</p> <p>从教材走向课程标准:回到源头找活水。用案例《认识方程》的形式,通过比较不同版本的教材,有了整体的认知与把握借助word文档搜索“关键词”。最终找到方程的教学目标不能只是停留在解释方程概念上的维度,还应该师师建立在帮助学生初步形成模型的思想之上。</p> <p>从课标回头找教材,利用了案例《认识千以内数的认识》,选择数据,300、870、987、555设计活动3分组探讨,组员由四位学生组成,分别用到小棒、方块、点子图、计数器,不同学生用了不同的学具,但是表示出了同一个数字,既有直观感受又有不同的表征表示数据。产生不同的感受。</p> <p>培养学生的直观感受,培养学生的数感,不同的数感是在不同的环境中体现的,在具体的现实生活中去体验数字. 张老师的分享为我今后对课程标准的研读指明了路径,我们不仅要有“显微镜”还要有望远镜,莫只顾埋头赶路,还要抬头看天。带上课标视角看教材才能让我们更好的教材编排的深刻意义,掌握了教材才能更好的授予学生知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