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桑园中学建校于1956年,校址原是建于明朝万历年间的元帝宫,即泰山行宫。因此,在学校院内散落着一些明朝历史遗物,其中一方碑额尤为珍贵。</p> <p> 在介绍这方碑额之前,先科普一下道教的有关常识。“碧霞元君”是中国明清时期道教崇拜的一位重要女神,她来源于华北地区为中心的山神信仰,称为“东岳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民间俗称“泰山娘娘”“泰山老母”“泰山奶奶”等等,供奉她的寺庙俗称“娘娘庙”或“奶奶庙”等,如鸡鸣山上的“奶奶庙” 就是这样。相传碧霞元君是东岳大帝之女,也有人认为是玉皇大帝的妹妹。她对中国北方地区的文化产生过重大影响,民间有“北元君,南妈祖”一说, “碧霞元君”的祖庭在东岳泰山之巅,即“碧霞元君祠”,那么全国各地供奉她的庙宇也就被降格称为“泰山行宫”。</p> <p> 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位于桑园村的“元帝宫”(“元帝”即“元君”,“宫”是道教对供奉众神庙宇的统称,或称为“观”)也难于幸免,摧毁殆尽,今仅存石碑、柱础石、条石、石槽等石质材料若干。</p><p> 古代建造庙宇一般要立碑,石碑的构造大体分为三部分,即碑身、碑座、碑额,碑额又称“碑首”“碑顶”“碑帽”等。桑园“元帝宫”残留下来的石碑有三块,一块无字碑,一块碑记,一块功德碑,碑额仅存一方,另一碑额去处不详。</p> <p> 这方碑额,高89CM,宽86CM,厚24CM,整块碑额由四条龙盘曲缠绕而成,中间镌刻以圭首(碑首凹处供刻字的地方)。整块碑额比例协调,主次分明,纹饰字体清晰,既是研究价值极高的文物,又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p> <p> 四条盘龙首尾相顾,均为降龙,前后各两条。按照中国的文化传统,升龙(龙头朝上)只能皇帝专用,民间只能用降龙(龙头朝下)。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其历史演变已有七千多年。到了明代,龙的形象更加具体丰满。龙形有九似: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此四条龙口旁须髯根根可辨,头上的博山隆起突兀,喉下的逆鳞清晰可见,身上的鳞纹片片可数,实是碑雕艺术的上品。</p> <p> 四条龙均为四爪龙,龙爪的个数在古代是有讲究的。在中国,自古以来龙就是人君的象征,天子的脸叫“龙颜”,天子的车叫“龙驾”,天子的衣服叫“衮龙衣”。宋朝之前,龙还没有被天子垄断,到了宋代,确立了天子的权力独裁,政府第一次颁布禁令,不许民间使用龙的图案。明清时期政策有所松缓,但对龙爪的数量有着严格的规定,即皇帝使用五爪龙。民间只能使用二至四爪的龙,所以民间又有“五爪为龙,四爪为蟒”的说法。在明代,以四爪龙居多,这也印证了此碑额为明代所刻的结论。</p> <p> 碑额上的四条龙,前腿竖立于祥云之中,后腿弯曲,在戏耍一颗明珠。明珠在碑额正上方,上方饰以一团火焰,烈焰腾腾,焰纹清晰。“双龙戏珠”是中国传统的吉祥图案,但人们一般会认为这里的“珠”是夜明珠,这种理解有些狭隘。按东苍龙,南朱雀,西白虎,北玄武的理论来说,主东方的是苍龙,那么“火球”就应该是太阳。所以二龙戏珠里的“龙珠”,实际上是古人对太阳崇拜的表现。</p> <p> 碑额的下方正中留有一方空地,为圭首。圭首大体为长方形,上方为三角形,整个圭首为五边形。其上刻有“新建寺额图碑” 字样,字体为小篆,双线勾勒,笔画流畅,圆润饱满。“新建”即初建,“寺”即元帝宫,“额”即碑额,“图”即雕刻的图案。这块碑额的文物价值就在于它有字,而且语义明了,可作为研究明清碑刻艺术的重要材料。</p> <p> 碑额的下方以及龙体周围的空白处饰以祥云。下方主要是卷云,其他地方卷云和升云混合雕镂。云气神奇美妙,发人遐想,给整个碑额笼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祥云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元素符号,代表着祥瑞,寄托着人们对现实与未来的美好祝愿与企盼。</p> <p> 碑额的背面图案与正面相同,但磨损严重,图案轮廓虽然清晰,但细小的纹饰已经模糊不清。下方中间的圭首隐约有字体笔画,但字体已经无法辨认。背面磨损的原因可能是人们踩磨所致。</p> <p> 这方碑额自元帝宫被毁之后,碑身与碑额分离,长期在校园内散放,无人管理。2007年,时任桑园中学校长的王凤海先生将其置于大槐树下,并用围栏将其圈起,碑额才得以保护。其后继任校长多以保护,碑额才又焕发生机。现任校长赵存亮先生将其置于大槐树北醒目位置,成为桑园中学一道亮丽的风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