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数学教学中的北斗星——张启华“教材解读”有感

莒南八小 郭明苓

<p>《标准》,提出的数学课程理念和目标,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与教学具有指导作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活动的组织应当遵循这些基本理念和目标。《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每一个学生应当达到的基本要求。《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p> <p>昨天晚上7:00,我准时坐在电脑跟前认真学习了张齐华老师的“教材解读”公益课之二:以“课标视角”看透数学教材。</p> <p>这次讲座,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第一讲:为何要带上课标视角看教材;第二讲:如何带上课标视角看教材。</p> <p>张齐华老师用显微镜和望远镜,来比喻了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通常会遇到的两种情况。</p> <p>并从回到课标重新理解“教什么”;重新认识“为什么教”;重新审视“怎么教”;重新把握“交到什么程度”这4个维度进行了一一的细致讲解。</p> <p>强调:我们不光要为知识技能而教,我们还要为思维而教!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我们的数学教学不能仅停留在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这只是最底层的东西!我们应该认真研读课标上的教学建议!并注意从知识的宽度、理解的深度、思维的广度、和边界,来把握一节课的教学设计。</p> <p>并提出了从教材→课标,回到源头找活水;从课标→教材,回到现场看落地,两个途径来研读教材。</p> <p>如何从教材→课标?张齐华老师选择了案例《认识方程》并从苏教版、人教版、和北师版三个版本进行了简单的比较分析!</p> <p>看,这张图片是张齐华老师正用教材中的《方程的意义》进行讲解教学!</p> <p>张齐华老师并给我们讲解了,在电子课标中输入“方程”这个关键词来找到课标中有关对方程的定义!根据对课标的把握,张齐华老师认为:《认识方程》不仅仅是一堂简单的概念教学课,更应该是数学建模课!教会学生建立模型更应该是重中之重!</p> <p>这是张齐华老师当年讲完《认识方程》后的一个访谈录。</p> <p>这是张齐华老师对如何带上课标视角看教材的另一个路径——从课标→教材:回到现场看落地的讲解。并从课标的角度解释了什么是“数感”。张齐华老师指出:“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并提出了问题→思考:“数的认识”板块如何体现课标的理念?</p> <p>这是张齐华老师用案例《千以内数的认识》来讲解的活动一。</p> <p>这是张启华老师设计的活动2和活动3。而所选的300 、870、 987、 555这4个数也是大有深意的:整百的数,整十的数、个位、十位、和百位上的数各不相同的数,从4个角度来进行数的学习。而在活动3中,不仅渗透了10个一是10 ,10个十是百,十个百是千的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p><p>还同时让学生感悟到了千有多大!</p> <p>张齐华老师当时设计的活动4:下面的三个数,给你怎样的感觉?1幢楼高450米。每分钟大约跳上450个。清洁工老人每月收入约450元。让学生从具体的情境中来感受数的不同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的数感!</p> <p>这是张齐华老师在最后又从头梳理了公益讲座的两大版块。</p> <p>这次讲座,张齐华老师从两个板块、三个案例出发给我们进行了精辟的讲解。通过今晚张齐华老师的公益课讲座,我想我们会对“教什么”“为什么教”“怎么教”“交到什么程度”这4个维度有了更加明了的认识!对“如何带上课标视角看教材”有了更加清晰的理解!掌握了这些,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会有更加正确的指引!对如何把握课标和教材,更好的设计我们的教学环节,有了自己更高的要求!</p>

张齐华

课标

教材

老师

教学

讲解

数感

视角

方程

讲座